京汉铁路“非典型”站点城市建筑文化探析
——以河南省卫辉市为例

2022-07-18 03:01张好真
华中建筑 2022年7期
关键词:非典型站点铁路

赵 逵 张好真

1 卫辉近代城市发展

1.1 城市发展概况

卫辉府在明清时期是河南省九府之一(图1),是历代封建王朝在豫北的统治中心,商贾富豪云集于此[1]2,是中原地区南北官道的必经之地,还是卫河上最重要的货物转运枢纽城市,因特殊的地理和交通优势而繁华一时。卫辉古城有中原地区传统的古城形制特征,在明万历年间作为潞王的封地,建造潞王府,是集王府、府治、县治三重体制于一身之地。明万历年间,设卫辉盐仓,经销临近各县官盐[1]2,府城西门有因卫河水运而形成的两个盐店城,北盐店城、西盐店城和卫辉府城在卫河环抱下形成“一府三城”的独特格局,与明清时期武汉三镇的格局相似,是非常特殊的中国城市格局。

图1 卫辉府在河南省的区位图

卫辉古城格局主要源自于明清时期,古城门、城墙与大多传统建筑在现代建设活动中已被拆除,但古城的街巷空间没有发生大的变动。街巷体系和河流水系组成了城市的骨架,府城内部的街巷基本呈规则的棋盘状[2],从1755年(清乾隆乙亥)的城图(图2)可看出,古城整体呈方形,城内布局遵循明清时期北方城池的典型形制。城墙内有马道,外有护城河,古楼街是贯穿城南北的一条中轴线,街道的名称如古楼街、县前街、贡院街等还保留至今。

图2 卫辉府城图

2 卫辉近代建筑文化的形成

卫辉是京汉铁路上重要的站点城市之一,铁路通车后带动了相关的城市建设活动,大量因铁路通车而修建的建构筑物,像车站、铁轨、桥梁、教堂、医疗、工业和住宅等具有独特的铁路工业文化,代表了当时中原地区最先进的建筑技术,体现了铁路站点城市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文化。

2.1 京汉铁路

铁路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第一次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也将铁路“被动式”带入了中国。清政府从拒绝修建铁路,到洋务派试办铁路,再到我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居世界第一,中国铁路建设开启蓬勃发展之势。京汉铁路是清末修建的第一条纵贯冀、豫、鄂三省的铁路大动脉,1906年卢汉铁路全线通车并更名为京汉铁路,自北京前门西站至汉口玉带门车站全场1214.5km[3],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京汉线与粤汉线合称京广线。“乃建筑之始、操于比公司之手、力求资本减少、急于行车牟利、一切务从简陋”[4],虽然京汉铁路在修筑之时的环境和设备相对简陋,但地位却非常重要。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全线共设车站 78个,其中河南境内31个,占全线车站数的40%。1932年河南境内增加至56个车站[5],京汉铁路全线站点多达一百多个,是河南境内最重要的铁路线。抗日战争中,中日双方在华北地区的战役便是沿着京汉铁路进行的,线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京汉铁路修建通车后在卫辉设立卫辉府站,卫辉便成为国内最早拥有铁路交通的城市之一。

河南近代化的历程,受益于1903年卢汉铁路的通车、1903年—1905年道清铁路的铺设以及1910年汴洛支线的设立[6]。卫辉作为京汉铁路上重要的站点城市,铁路交通加速了城市建设活动,现在还遗存有大量因铁路而修建的建构筑物,构成卫辉独特的近代铁路文化。铁路修筑产生的一系列向后连锁反应又引发了新的工业产业诞生,如与铁路修筑密切相关的机械制造业、纺织业、水泥业等[7],铁路作为线性文化通道,通过铁路带来的物质和文化交流带动了近代卫辉城市的发展和建筑的演变。2019年4月12日,京汉铁路入选第二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其价值逐渐被社会认可和关注,虽然现在线路上已不比曾经的繁忙,但却成为中国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铁路线。

2.2 近代铁路交通带来的城市建设

京汉铁路的站点卫辉府站设在卫辉城的西北方向,具有“一府三城”(图3)的独特格局。铁路距离卫辉城区较远,但其便捷、高效的交通条件,依然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外国传教士在铁路通车之前便开始了在卫辉地区的传教活动,在京汉铁路通车后,得以快速发展传播。1911年天主教堂开设法文学堂,先后招生18班,毕业后多服务于陇海、京汉铁路[1]27,教会在中原地区的建设因铁路交通得到了快速发展。1903年基督教长老会设立的博济惠民医院是当时豫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教会医院,也是现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前身。华新公司卫辉纱厂是继天津、青岛之后,与唐山同时期建立[8]54,是民族企业家周学熙在中原地区创办的第一家纺织企业,也是卫辉最早的近代工业,而且在2019年成功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是周氏创办的四家华新纱厂唯一一座留存下来的纱厂(图4)。

图3 民国卫辉城图

对卫辉近代历史建筑调研进行整理,其遗存的建筑类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外国传教士为主建造的教堂、医院和西式住宅;另外一类是民族企业家主持建造的私人住宅和工业建筑等(表1)。古城内近代历史建筑分布较为密集,城外以博济惠民医院与华新纱厂两个片区的历史建筑为主。古城内的代表建筑是卫辉天主教堂建筑群(图5),是河南省内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为宏大的天主教堂之一,由南院的主教府和北院的圣若瑟修女会两个院区组成。城内还留有民族企业家与官绅建造的中西融合的洋房别墅,如赵家骧故居(图7)、王筱汀大院(图8)等。古城外的博济惠民医院(图6)和华新纱厂(图4)分别是外国传教士和沿海地区的民资企业家在卫辉创办的。惠民医院位于沿淀街南怀盐厂,始为加拿大传教士密纪历·罗伟灵·尹茨目于1903年创建,时称博济医院[9]327,选址在老城与京汉铁路之间,既利用了便利的铁路交通又邻进老城区,可以更好地向城区的中国人传教,同时医院也能够造福更多的民众。城北的华新纱厂以纺织品生产为主,“1919年8月24日华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会据理力争,认为卫辉地处豫北的中部,是豫北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交通的中心,又有平汉、道清两条铁路,北可达河北、山西、山东及安阳、石家庄、天津、济南各大商埠,南可通郑州、许昌、武汉各大商业中心”[8]55。卫辉以原材料和交通交通优于河北正定成为华新纱厂在中原地区的最终选址,现厂区还留存有大量民国时期的建筑物,厂区门口还有铁路专用线(图10)与京汉铁路连通,各类铁路建构筑物与周围环境体现了独特的铁路工业风貌[10]。京汉、道清铁路通车后,卫辉遗存的历史建筑是其近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线性铁路文化背景下铁路城市建成环境的重要样本,对卫辉市特定时期下的建筑文化的形成具有特殊意义。

图4 卫辉华新纱厂建筑群(a 厂房 b 办公楼 c 小姐楼 d 物料楼)

图5 卫辉天主教建筑群(a 大经堂 b 大客厅 c 若瑟会教堂 d 神父宿舍楼 e 配套房屋 f 圣堂)

图6 博济惠民医院建筑群(a 病房楼 b 方形住宅楼1 c 方形住宅楼2 d 方形住宅楼3-4)

图7 赵家骧故居

图8 王筱汀大院

图9 汲师老教学楼

图10 纺织厂前铁路专用线

表1 卫辉近代现存历史建筑统计表

3 卫辉近代建筑文化与保护

3.1 建筑文化分析

卫辉城市历史悠久,是一座拥有丰厚历史底蕴的古城,城内不仅有鲜明的中原城市地域风貌,还有独具特色的近代铁路文化,数量众多的近代历史建筑遗存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东铁路建筑文化的传播是从修筑铁路开始的”[11],京汉铁路作为同一时期的国内最重要的铁路线路,给中原地区带来了铁路工业的相关文化和先进水平的建筑技术,出现了像天主教堂和博济惠民医院等充满异域风格的建筑,西方建筑文化逐步打破了传统建筑文化,各行各业都带有明显的近代化倾向[12]。对卫辉城内遗存的近代建筑的功能、构筑和艺术性进行分析,总结卫辉市具有时代特征的近代建筑文化。

(1)功能分析

近代以来中原地区出现了多种功能类型的建筑物,不管是具有异国风情的教堂、医院或是大空间的工业厂房建筑,都是近代中国特定时期下的建筑类型。以传教士为主的教堂及其附属建筑,建设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宗教传播,教堂的功能单一,卫辉天主教教堂的平面型制为巴西利卡式,符合天主教进行宗教仪式时对空间的要求。纺织工业建筑是在京汉铁路通车后中原地区出现的最早的工业建筑类型,因生产运输和对水源的需求,距离车站和河流较近,锯齿形厂房特点体现了纺织工业的生产特点,带来了西方的工业文明,引入了大跨度的空间类型,工业生产和建筑形式形成了统一,促进了卫辉近代工业的发展。

(2)构筑分析

卫辉近代建筑类型多样,材料的选用也非常丰富,主要有青砖、石材、木材、金属和玻璃等材料构成。用于房屋建设的砖石大多就地取材,青砖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图5d),耐久性强,普遍用于墙体的砌筑。在地基、基础、围护和建筑的勒脚部位会采用有良好的耐水性和抗腐蚀性的石材(图5b),木材大多用于屋架、楼板和楼梯等部位。玻璃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中原地区近代才开始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一般用在建筑的门窗上,如教堂的门窗上会采用不同颜色的玻璃进行装饰(图6a)。中东铁路建筑无论是材料、结构,还是施工技术,为了更好地适宜本土环境,建造者对其进行试验、选取和改良[13]。不管是外国修建的中东铁路或是中国自主修建的京汉铁路,都把当时先进的材料和施工技术与我国的建造环境进行了地域性结合。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外来技术配合使用,既传承了我国传统的建造工艺,也对新材料和新技术进行了构筑尝试和拓展。

(3)艺术和文化分析

卫辉市现存的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近代建筑,展示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下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近代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教堂建筑华丽的装饰和高耸的塔楼,作为城市中最高大的建筑物,有着强烈的地标性意义;纺织工业是中原地区在修建铁路后最早出现的工业建筑,锯齿形的厂房传达出近代工业的技术美,大空间厂房彰显出了建造技术的力量感,是中原地区具有前沿性的建筑类型;在面对不同的建筑融合现象时采取了主动文化创作和被动文化选择[14],卫辉的近代城市建设是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开始的,基督教和天主教传教士建设的教堂、医院、学校等是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在中国的适应化再生,天主教堂为“中国庑殿顶式的殿身实体和仿古罗马柱廊的殿身虚部结合的建造方法”[9]119,天主教会客厅变化的柱头(图5b),是中西不同文化碰撞后同化的产物,是地域性建筑风格的创造。

“当代河南地域建筑文化本身处在摇摆和探索阶段,处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夹缝中”[15],京汉铁路是中原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转型的起点,铁路的发展史不仅可以追溯异域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播过程,也孕育了内陆地区近代铁路站点城市特有的具有铁路工业风格的建筑文化,是“非典型”站点城市建筑文化风格的一般特征。

3.2 保护再生策略

京汉铁路线上有数量众多的“非典型”站点城市,而全国类似的站点城市高达上百个,铁路工业是这些城市发展进程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内容。提出以近代铁路工业文化为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再生策略,对“非典型”站点城市铁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来讲是最高效的保护手段,针对铁路文化的保护再生探索出以下立体化的策略。

(1)推进铁路文化建筑的遗产申报

建筑是城市发展的物质见证、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名片,对历史建筑的遗产申报与保护工作,可以让各界人士了解到铁路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对城市历史的认识,有助于推动城市转型发展,提升城市活力。铁路通车后,中原地区开始出现新的建筑类型和中西融合风格的建筑,是研究河南近代建筑演变的重要素材。卫辉古城内不同类型的建筑真实地反映了京汉铁路通车后中西方不同文化在建筑形式上的融合,也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物质实证。河南因所处的地理位置和铁路文化遗产数量较少等原因,京汉铁路遗产保护力度相较于中东铁路和胶济铁路相对较弱,在京汉铁路沿线站点城市推进铁路文化建筑的遗产申报工作,意义重大。

(2)形成多层级的铁路遗产保护体系

京汉铁路纵贯冀、豫、鄂三省,针对京汉铁路沿线站点城市的铁路文化建筑展开调查与整理,建立数据库,对遗存的不同类型建筑建立多层级的保护体系。铁路站点城市建设代表了当时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是我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见证,以武汉和北京带头的铁路文化建筑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北京前门火车站改造成现在的中国铁道博物馆,大智门火车站也被改造成为铁路陈列馆,都是铁路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铁路沿线站点城市遗存的大量教堂建筑、工业建筑和住宅建筑,还需要建立一种分级分类的保护体系,以铁路站点城市点状分布,串联起整条铁路线的价值提升,进行更为全面的调查研究。

(3)发展铁路文化旅游产业

在文化旅游如火如荼的年代,铁路站点城市可以借助丰富的近代历史建筑遗存打造怀旧铁路文化的旅游场所,更加凸显城市的历史,有助于推动城市转型发展,提升城市活力。像纽约的高线公园、法国巴士底步道和中国厦门铁路文化公园等都是优秀的废旧铁路改造的实践,更好地诠释了城市的铁路文化,成为了旅游打卡的必经之地,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打造了一个休憩交流的空间。

结语

“非典型”铁路站点城市遗存的铁路文化建筑是城市近代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彰显着地域特色文化与文明。因“非典型”站点城市的规模、地位和建筑遗存数量都比知名的铁路城市差,这些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建筑保护往往不受重视渐渐失去了自身的历史记忆。遗产的多样性特征既能够表现出个体的差异,又折射出区域族群甚至整个民族的投影[16],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发掘“非典型”铁路站点城市的近代铁路文化能够成为促进城市活力提升和展现魅力的途径之一。对河南省卫辉市近代铁路建筑文化的分析和保护策略的探索,希望可以推动京汉铁路对沿线“非典型”站点城市聚落发展的影响和近代建筑文化传播的研究。

资料来源:

图1:来自于大清帝国全图.河南省.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印.清光绪31年刊本.1905年;

图2:来自于河南省卫辉市政府地方史志办公室编.汲县志 上 清乾隆乙亥年[M].河南省卫辉市政府地方史志办公室.27页;

图3:来自于(日)石割平造编撰;蔡敦达译编.中国城池图录[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92-93;其余图表均为作者自摄或自制。

猜你喜欢
非典型站点铁路
《民法典》时代非典型担保的逻辑追问与效力审视——以买卖型担保为分析视角
非典型内脏异位综合征1例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一路欢声一路歌 中老铁路看点多
基于Web站点的SQL注入分析与防范
铁路机动车管理信息系统
积极开展远程教育示范站点评比活动
德国流行“非典型就业”
怕被人认出
梦想在铁路人心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