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媛 李鹏涛 李 昂 吕 琪 姚世民 雷锦洪
总体城市设计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张松曾在其论文《总体城市设计的实践意义》中总结:“总体城市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城市景观环境的结构状况、形态格局、历史特征和文脉关系,通过对城市的环境特征的评估,确定城市公共空间的控制和引导要点,重点维持良好的风貌特色和自然景观,努力塑造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城市空间形象”[1]。2017年6月1日施行的《城市设计管理办法》指出“总体城市设计应当确定城市风貌特色,保护自然山水格局,优化城市形态格局,明确公共空间体系”。总的来说,总体城市设计侧重于从城市空间形象的塑造入手,对总体空间布局做出整体构思和安排,并重点延续自然山水格局,彰显城市文化底蕴[2]。
襄阳是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以依托山水资源铺开组团发展骨架,具有国家政策支持及区域战略优势,但尚未建立一个契合城市资源特征且面向未来、灵活、富有弹性的整体空间框架,近年来虽然重视城市设计的编制,但缺少共识性的蓝图来整合引领,拥有比肩大都市的空间资源,但缺乏有效的组织与利用。正在编制的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正在积极探索,以期通过城市设计手段传承山水历史脉络、彰显特色风貌、描绘魅力城市。
(1)特征一:独一无二的“洲—水—城—山-丘”圈层式格局
襄阳因水而生,因水而荣,旧城与新城沿江组团状生长,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洲—水—城—山—丘”的圈层式空间格局,“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都是襄阳的写照。
(2)特征二:人文底蕴深厚的历史名城
作为人文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既是七省通衢的交通要道、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也是南北物资流通的重要集散地,更是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地,一度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城北市、双城格局,历史城区、街区、街巷、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遗存丰富;名人辈出,影响深远,南北文化交融,留下了不少人文典故;工业遗存丰富,承载城市记忆,改造潜力巨大。
(3)特征三:丰富多元、特色分明的城市风貌
古往今来,襄阳形成了丰富多元、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襄城、樊城、襄州、东津四区各具特色,其中襄城凭借自然与历史优势成为“依山傍水、十字街巷、古朴素雅的历史之城”;樊城成为“轴线发展格局清晰、新旧肌理交织的商贸之城”;襄州借助产业优势正在逐步成为“产城交错、以各类产业园区为主的工业之城”;而东津已初步形成“绿廊贯通,具有大气现代气质的未来之城”。
(1)经济快速增长,产业正在转型升级,吸引力和集聚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襄阳发展态势迅猛,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在汉江流域和湖北省域范围内的城市地位也在不断上升,“一极、两中心”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襄阳也正处于从高速发展向高品质内涵建设的重要转型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襄阳市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呈现大幅增长态势。在此背景下,为应对人口结构转型,城市功能也在同步优化。
(2)“一极、两中心”高点定位,从粗放生长转向精致营城
襄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了“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绿色增长极、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城市发展理念正在转变,从经济优先转为高质量发展,塑造城市综合竞争力,也更注重存量空间的品质提升,近年来进行的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工程、岘山城市中央公园总体规划、岘山体育休闲公园概念设计、卫东机械厂片区更新策略研究等项目都是精致营城的体现。
近年来,在快速发展的历程中,襄阳市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包括山水空间开放性和可达性不足、公共空间体系有待完善、古城历史风貌受到冲击、城市形态缺少管控、缺乏秩序,城市风貌逐渐迷失、特色不够凸显和社区生活圈品质不高等[3]。现以山水和历史文化两方面问题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1)山水空间开放性与可达性不足
襄阳拥有独特的滨江双层岸线,但尚未完全贯通,樊城、襄城主城区及东津中央商务区沿江部分已进行景观化处理,其他区域有待开发。此外,滨水空间功能较为单一,以居住功能为主,占比近40%,大规模的居住小区占据了滨水空间,公共活力功能不足,且滨水慢行系统大部分以单一的硬质道路为主,空间活力有待激发(图1)。
图1 滨江岸线贯通情况及用地情况
此外,作为生态屏障的南部山体也正在受到侵蚀,山体植被群落一定程度上退化,生态系统失衡,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开山采石、用地侵占的情形也时有发生,且山体可达性不足,登山路径单一、出入口较少,与城市隔离感强(图2)。
图2 南部山体现状情况
(2)历史风貌受到冲击
襄阳历史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但由于缺乏系统引导,新建建筑与历史街区风貌有待协调,襄阳王府、陈老巷等周边新建建筑过高、风格过于现代,对区域整体风貌造成破坏;历史建筑改造利用较为粗放,作为国家文保单位的襄阳古城墙内部架空设置小吃街、古玩城等,不利于系统保护;特色街区业态控制不佳,如北街、绿影壁巷等临街门面设置有大量诊所、银行等参与度较低的消极业态,不利于街道人文氛围的提升(图3)。
图3 历史文化各类问题
针对襄阳现阶段发展特征,总体城市设计在系统认知城市的基础上,梳理总结现状突出问题,结合当前新的转变和理念,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和目标,并且提出适宜襄阳发展的城市设计策略,以期凸显山水格局、传承人文脉络、助力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图4)。
图4 总体技术路线
(1)注重生态保护,自然与城市双向融合
生态文明时代,城市发展从“城市+生态”转向自然与城市的双向融合。在自然中建设城市,营造有吸引力的生态体验和生活方式,将城市嵌入在生态之间,是总体城市设计探索的重大转变。以生态为导向,创新使用“EOD模式”发展理念,通过对自然资源最小程度的干扰和使用,对文化资源最大限度的传承,保持最合理的经济活动,实现减排固碳、转化两山价值、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目标,最终推动建设汉江经济带绿色增长极,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2)注重以人为本,高品质组织城市空间
新发展理念下,从空间扩张到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一极、两中心”发展战略要求城市具有更高能级的服务功能和更高品质的人居环境,从“产城人”到“人城产”,城市发展回归以人为核心。城市的根本竞争力在于“人”,需从人的感受出发,以人为核心组织公共资源、设计城市空间,营造更有吸引力、更可体验、更可获得的城市,让城市空间更好地为人服务,展现城市更精致、生活更美好的未来画卷。
(3)注重文化保护,提升城市软实力
文化强国背景下,城市历史内涵正从“被动保护”转变为“城市软实力”,要挖掘城市文化资源,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保护历史风貌和特色文化要素,塑造襄阳独特竞争力,从而促进城市品质全面提升,营造襄阳特有的共生、共情、共鸣的文化场所,塑造襄阳独特的竞争力。
紧密围绕襄阳山水洲城的景观格局和历史人文底蕴,凸显山水、人文两大最突出的特征,结合“一极、两中心”高点定位,充分利用襄阳的发展动能,体现面向未来、时尚大气的城市面貌,以人的体验为目的,从自然、文化、品质三个方面描绘襄阳特色风貌。明确城市特色风貌定位——“山水韵、楚汉风、时尚范”的现代山水文化名城。
山水洲城更加彰显:修复“洲水城山丘”圈层式自然基质,自然与城市双向融合,城市嵌入山水资源之中,营造更可体验的山水园林城市。
历史人文更加浓郁:活化利用历史人文资源,塑造可辨识、可传播的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用古城故事对话世界。
公共空间更具特色:引导规范有序的城市形态,塑造重点片区与名片性场所,营造差异化的城市风貌和特色意向。
人居环境更具品质:营造人性化、系统化的公共空间体验,打造集约均好的人本生活圈,以步行为导向营造活力中心。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孟浩然《登望楚山最高顶》
以山水定型,结合区域生态格局、国土空间结构、山水资源和城市发展脉络,奠定面向未来、永续发展的整体框架。识别区域生态廊道,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结构,并融合城市通风廊道、识别中心体系和活力区域,最终确定襄阳“四城环洲、九水润城、山城相依的‘米’字型放射框架”的总体结构。在此基础上,聚焦六大策略,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图5)。
图5 总体城市设计结构图
在总体格局的指引下,规划提出六大营造策略。
图6 总体城市设计景观格局图
襄阳具备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绝佳山水洲城空间格局,九水润城,南山北丘,洲岛绿心,构筑城市蓝绿基底。规划贯彻生态文明发展观,彰显襄阳山水城洲特色格局,将外围山体引入城市,构建永续发展的城市景观格局,打造“三江五岸润襄阳、四山六脉聚洲心”的景观格局。
三江五岸润襄阳:落实三江五岸城市设计,延续加强汉江、唐白河、小清河所组成的三江五岸滨水空间向整个市域的延伸,并形成洲岛活力环、水岸绿城段、江畔野趣带三类岸线;强化双层绿带特质,形成五条连续的滨水岸线和8个洲岛公园;结合城市中心体系,强化滨水门户形象,打造2个城市会客厅、12个城市阳台;梳理通江廊道,通过城市更新,梳理形成两级渗透绿楔。
四山六脉聚洲心:依托汉江、唐白河、清河等形成五条缤纷水岸,依托河流、水库、大型公园,将岘山、隆中山、鹿门山、团山等城市外围生态资源引入城区,为襄阳打造6条山水城文共融的复合廊道、河城共生的生态水轴、产城共荣的翡翠项链。
图7 城市开敞空间体系图
建设精致公园城市,实现300m见绿、800m见园。构建丰富多样、层次明确的公园系统,建立“外围郊野公园环”、多个“城市公园斑块”、X个“社区公园”的三级公园体系;构建内通外达、成环成网的绿道体系,形成一个“32公里滨江慢跑环”、六条“155公里的活力示范道”和覆盖中心城区的“逍遥绿道网”;构建全城风景化的沿路绿化廊道,展示七条“形象景观大道”、九条“林荫街道”和X条“树洞街”。打造城景交织、脉络清晰的城市景观格局,樊城重点强化“滨水+街道”,打造通水达绿的滨江都市形象,襄城强调邻里概念,打造绿色宜居的山水方城,襄州侧重“轴线空间”,打造产城融合的现代都市形象,而东津则是强化“岛屿特征”,打造城绿交织的未来都市形象。
图8 城市文化承载体系图
规划通过保护与利用,创新与再造、传承与延续,依托现状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和工业历史遗产,形成“双城传承、六街驱动、八区延续、四径串联、多景融合”的襄阳历史文化承载体系。恢复樊城旧城历史格局,营造邓城遗址文化街区,挖掘岘山、鹿门山、隆中山、鱼梁洲、解佩渚、团山等山水资源的历史文脉,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创意改造,通过古城历史特色风貌游径、樊城旧城滨江生态游径、城南山水文化游径、环山工业遗产创意走廊四条文化体验路径,串联历史遗迹、人文山水、工业遗产三类文化资源。
图9 城市景观眺望系统图
以保护展示城市战略性景观风貌资源为根本,整个系统按照看全城、看山水、看历史和看新景四类进行组织。
看全城,从虎头山眺望全城,控制城市整体形态,展现古今交融,山、水、城、洲交相辉映的形态特征;看山水,保护从三江五岸向襄阳外围山水的三条视线廊道,展示城市山水环境特色,彰显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视觉景象;看历史,控制以文笔峰塔、米公祠、临汉门公园、岘山和东津十字街出发的五条历史文化视线,感知传统轴线、强化城景关系感知、延续襄阳历史特色,保护传统景观意向;看新景,建立樊城人民广场、唐白河口岸、东津之门3个城市门户意向、5个重点片区,利用重要交通廊道组织眺望视线,引导城市重点地区建筑整体形态的有序发展,打造襄阳新名牌[4]。
结合眺望体系及城市门户地区划定高层集聚区、高度限制区和一般地区三类高度控制分区,确定地标建筑,提出控制目标和地标高度,总体呈现东西凸显、南北平缓、簇团环洲的城市空间形态。
图10 城市特色风貌分区图
结合公众问卷及襄阳关键词频,识别公众对襄阳独特性的感知,结合景观格局、开敞空间、历史风貌和眺望系统,围绕突出历史文化、山水形胜、中心功能、城市门户和界面,划定六类25处重点风貌区,进行重点管控。包括体现“山水韵”的山边地区、三江五岸地区、洲岛地区,彰显“楚汉风”的历史风貌区,突出“时尚范”的节点门户地区、重要道路地区。
山边地区重点激活山脚区域,塑造山城相依、城绿交融的城市意象,主要从建筑高度、建筑风貌及色彩方面进行控制;三江五岸地区严控滨江城市形态,重点区域实施建筑簇群式布局,打造高品质贯通滨江公共空间及滨江城市活力界面,主要从建筑高度、建筑风貌及色彩方面进行控制;洲岛地区坚持生态优先,通过EOD生态为导向的开发模式,营造汉江明珠和襄阳绿肺;历史风貌区要求保护古城空间格局,通过嵌入式有机更新再现古城风貌,体现楚韵汉风的襄阳历史名片;节点门户地区注重整体开发,高品质谋划城市地标,体现襄阳活力、时尚的城市形象;重要道路地区关注沿路天际轮廓线,结合高度控制,进行沿街天际线及视廊研究,提升沿街界面风貌,沿街建筑立面的形态、色彩相协调。
将重点地区之外的一般地区划分为七类风貌分区:现代都市风貌区、产城融合风貌区、山水绿城风貌区、休闲农旅风貌区、生态旅游风貌区及郊野田园风貌区,通过通则式管控,进行风貌基本面的引导。
图11 城市社区划分图
针对现状街道管辖规模过大、公共设施欠账过多、商业设施品质较低等问题,通过构建市区—街道—社区三级公服体系,为襄阳提供完善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及商业的等公共服务,实现居民就近获取现代城市服务。根据襄阳的实际情况,划定78个15分钟生活圈,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满足市民生活需求。以生活圈为基础,划分188个身心归一的“幸福社区”,根据用地功能和社区关系,重新划定社区边界,分为三大类:老城小型幸福社区、新建大型幸福社区、产业型幸福社区,完善“十全”基础型设施和“十美”提升型设施,为市民提供邻里关系和谐且可引发强烈归属感的住区环境。精准施策,补齐旧城区短板,打造尺度怡人、通行舒适的城市支路,引导活力设施“一站式”布局,营造步行友好的社区街道。
总体城市设计作为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的共识性规划,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及形态塑造具有“蓝图式”指导作用,其重点关注整体形态框架及特色风貌塑造,并根据不同地域特色形成因城制宜的工作方法,强化城市特色与风貌[5]。本文以襄阳为例,在总结襄阳现状特征和问题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地域特征和资源禀赋,提出了“连山水、续文脉”等六大总体城市设计策略手段。但总体城市设计不仅限于策略研究,还需强有力的传导路径和实施保障机制,才能将设计思路落位于建设实施。目前总体城市设计仍在不断思考和探索,以期在建设美好襄阳的同时,为其他城市的总体城市设计提供一种编制思路。
(注 文中研究内容源于《襄阳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项目,该项目由襄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编制。)
资料来源:
文中图片均为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