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昶 蔡 慧 王洪旭
综合医院的住院部护理单元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其总建筑面积的35%~40%[1]。欧美对住院部护理单元以及病房的研究包括护理单元的环境控制[2]、美学考虑、单人或多人病房[3-4]、护士站的尺度和平面布局[5]、日光和自然景观[6]、选址和朝向、社会和文化因素等[7]。进入21世纪后,欧美发达国家的病房开始向单人病房发展,强调病人的隐私,家庭成员参与病人康复等,并且从政策上大力推动单人病房的发展[8-10]。
2 0 10 年前后,国内医疗建设进入快车道,总床位数和总建筑面积均快速增长(表1);医疗建筑方面的学术研究逐渐增加,既有的严谨热点主要集中在医疗建筑的功能设置[11]、设计方法、国外案例介绍、医疗机构物理环境以及医疗建筑历史[12]等方面。关于住院部和护理单元的研究开始关注护理单元的平面模式[13-14]、医院护理单元空间环境研究[15-16]、医院病房空间设计等[17]。但是目前已有研究定性描述的比较多,定量研究的比较少。对于中外优秀护理单元的对比定量研究就更缺乏。
表1 2007年—2016年国内医疗卫生机构相应指标
本文以医院住院部护理单元病房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外住院部病房设计现状的定量比较,总结出各自的特点,并从国外住院部病房的设计模式中得到可以借鉴的方法,为中国的住院部病房设计提供科学资料和设计建议。
本文分别选取20家2000年以后建成的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医院建筑案例,所有案例均获取或者绘制定量的CAD图纸,其中国内医院案例来自于各设计院提供的CAD格式文件,国外医院资料取自医院官网带有比例尺的图片,并进行了CAD文件格式的绘制。作者希望通过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深入研究中外医院普通护理单元布局模式的差异。本文选取的医院住院部平面的护理单元数量不等,最少的为1个护理单元,最多的为4个护理单元组成,本文研究的所有数据都是基于一个护理单元为研究对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及信息参看(表2)。
表2 国内外40家综合医院案例基本情况表
续表2 国内外40家综合医院案例基本情况表
综合医院住院部的空间可分为4个层级:住院部、病房层、护理单元、病房。一个标准的护理单元按照功能可分为4个部分:病房区域、医疗辅助区域、生活辅助区域和交通区域。其中病房区占的比重最大,也是护理单元的核心区域。病房区域可进一步分为:普通病房、重症监护病房。
医疗辅助区可分为:护士站、治疗室、手术室、医生办公室等。生活辅助区分为:患者卫生间、医护人员卫生间、值班室、更衣室、库房、配餐间和开水间。交通区域则有:走道、电梯间、楼梯间等[18]。
图1 中外护理单元空间模式对比
住院部护理单元层最常见的空间模式主要有三种:单廊式、复廊式、回廊式[19]。除此之外,还有单复廊式、组团式、放射式等异形模式。
单廊式:用中心走廊将平面空间分为两侧,病房区和医疗办公都有充足的采光和通风,疏散楼梯间一般位于建筑平面长轴的两端,建筑内部空间简洁,联系方便;缺点在于同等护理单元面积规模下,建筑平面长轴方向长度过长,医疗护理流线较长,不同的功能流线在走廊里交织。
复廊式:即通过两条走廊将平面划分为3个区域,医疗辅助区域和楼梯间位于两条廊道中间,病房位于外侧区域。相比单廊式,其优点是缩短了建筑长轴方向的长度,医疗办公区域位于核心位置,有利于医护人员便捷地到达各个病房;其缺点是医疗辅助区域采光通风较差,需要大量机械通风和人工采光,运营成本高。
回廊式:通过回廊来组织平面布局,病房区位于建筑四周外围,医疗辅助区域布置在平面中央,平面中央有庭院或者没有。回廊式布局适用于具有多个护理单元的病房层,如南京鼓楼医院,一个病房层有4个护理单元。这种模式有效地缩短了医疗辅助区域与病区的距离,减少医护人员步行的距离,相邻护理单元之间的医护人员便于联系与交流。其缺点是当病房层有多个护理单元时,内部空间比较复杂,难以辨认方向易导致迷路,而且东西向的病房较多。
从图1中可以发现,国内外都比较倾向于复廊式的空间模式,尤其是国内医院的复廊式医院比例占到85%。在国外,其护理单元床位总数虽低于国内,但是其病房以单双人间居多,导致其病房数量增加,复廊式在容纳更多病房数量这点上是优于单廊式的空间布局的。
除此之外,国外医院回廊式布局明显多于国内,国内对北向及东西向病房的接收程度较低,人们将住宅卧室朝南的观念带到了医院病房中,人们对于回廊式的空间模式接受程度较低。
图2 国内外医院护理单元面积比较
住院部护理单元的规模主要取决于护理单元的床位数的规模。文章调研的国内20家医院的平均护理单元面积为1476m2,平均床位数为44.3。护理单元面积最小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只有709m2,其床位数为只有24床,规模最大的蚌埠第四人民医院面积达到1920m2,床位数高达65床。20家医院的平均数据略高于《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1039—2014》中“35~45张床位”的设计标准[19]。
在国外,护理单元由19世纪南丁格尔30床护理单元发展演变而来,尽管后来的护理单元的空间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床位数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根据德国医院协会数据统计,每组护理单元的规模在16~24张床位[20]。调研的国外20家医院中,平均床位数为22.5,平均护理单元的面积为1286m2。
统计发现,国内床位总数的规模远超国外,护理单元的面积稍大于国外,但是差距不是很明显。这与国内外每间病房的床位数有着关联。统计中,国内的平均病房数量为17.5,而国外为20,比国内多,原因在于国内病房以3人间为主,而国外以双人间和单人间为主,造成病房区的面积相差不大。但是随着国内对于医疗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单人间的需求和比例会不断增加,也为未来护理单元的高效运行提出新挑战。
图3 国内医院病房床位数统计
国内医院住院部护理单元中多人病房占主体地位。图4中统计的国内20家综合医院显示,其中三人间和二人间病房所占的比重较大,三人间占主体地位,占比高达68%,双人间占到24%。三人以上的病房只有两家医院分别为6人间和4人间,而单人间数量占到7%。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院条件和环境有更高的要求,在中国单人病房的比例也会逐渐加大,根据2017年《江苏省基本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单人病房的费用是多人病房的2~3倍,但依旧出现单人病房供不应求的状况。
图4 国内医院病房床位数统计
而基于大量的循证设计证据,越来越多的欧美国家已经向单人病床方向发展。2006年美国医疗建筑设计规范已经将单人病房作为所有新建医院的标准[21]。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中心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 也规定在所有新家医院中,单人病房的比例不应小于50%[22]。图5中统计的国外20家综合医院显示,护理单元的平均床位数为22.5,其中主要为双人间和单人间两种房型,其中以单人间为主占到89%,三人间及多人间几乎可以忽略。
图5 国外医院病房床位比较图
对比分析,国内外医院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国外单人间的比例要远远大于国内,而国内三人间比重远大于国外。这与国内外医疗体系制度和医疗需求量等国情的不同有着很大的关联。
图6 国内外医院护理单元床均面积比较
图6中统计的国内外40家综合医院显示,国内医院护理单元平均面积为1476m2,国外为1286m2,面积相差不大。但是由于护理单元中病床数量的不同,即使国内护理单元面积大于国外,但是国内护理单元床均面积为33.2m2,其中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最高,其数值也有45.3m2,而国外平均床均面积为57.6m2,最高值到达74.5m2,差距比较明显。
此数据可反映国内医院某些功能房间的缺失或者面积不足的问题,如:病房内家属陪护空间休息空间的缺失,患者活动休息空间的缺失等。据研究统计,床均面积的建议值为35m2,以45床位的护理单元为例,其护理单元面积应不小于1500m2[16]。国外床均面积远高于国内的建议值,无论是病房的功能配备,还是医护区域、辅助区域、休闲区域等的功能配备,都是国内医院所需要提高的地方。
一个标准的护理单元按照功能可分为4个部分,分别为:病房区域、医疗辅助区域、生活辅助区域和交通区域。其中病房区占的比重最大,也是护理单元的核心区域。国内医院护理单元的病房区域面积平均为609.6m2,占护理单元面积的43%,国外为505.7m2,占比为40.6%(表3)。
表3 国内外综合医院护理单元量化数据比较(面积单位:m2)
数据可反映出国内病房区面积所占比重略大于国外医院,这与国内对于病房数量较大的需求量有所关联。国外医疗辅助区域所占比重要大于国内,其功能空间设备也优于国内。除此之外,国内总体医疗辅助资源与国外相差不大,但是国外人均享用医疗设备空间等资源要远优于国内。
医护人员步行至各个病房是护理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最远距离指的是护士站到最远病房的距离。国外研究结论表示,减少护士的行走距离将会减轻病房巡视的劳累程度,对于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益处颇多[23]。
影响医护人员步行距离的因素主要有:护理单元平面形制、护士站的位置、病房数等。为了有效地缩短医护人员的步行距离,将护士站设置在护理单元平面层的几何中心最为理想,相比于单廊式的护理单元平面形制,复廊式和回廊式等对于缩短步行距离更为有效。
图7中统计的国内外40家综合医院显示:①平面形制为回廊式和复廊式的医院医护人员护理最远步行距离并不是最小值,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病房数较多于单廊式的医院。除此之外,其护士站的位置并不处在相对中心的位置,造成某一角落的病房距离较大。②国内医院医护人员护理最远步行距离的平均值为37.9m,大于国外的26.7m,而国外医院平均病房数大于国内。研究发现,国外医院较多采用复廊式和回廊式等平面形制。并且,国外医院护士站多接近于平面的几何中心处。除此之外,国内一个护理单基本设置一个护士站,而国外医院可设置2~3个护士站,其护士站的设置与其病房相对应,形成一个带型区域,更为有效地缩短与病房的距离。
图7 国内医院护理步行最远距离比较
①为满足庞大的病患数量需求,国内医院护理单元空间模式以复廊式居主体地位;而国外由于病房以单人和双人间为主,所需病房数量较大,其护理单元空间模式同样以复廊式为主,回廊式为辅。在国内病房由多人间向双人间、单人间的发展趋势和庞大的患者数量下,其空间模式亦可多采用复廊式和回廊式或者相结合的空间模式,以南京鼓楼医院为例。
②国内对北向及东西向病房的接收程度较低,人们将住宅卧室朝南的观念带到了医院病房中。事实上,目前室内建筑采暖和制冷技术的发展,以及建筑外围护结构的进步,已经可以满足患者对室内舒适度的需求,倘若能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则医院护理单元空间模式会有新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③住院部护理单元的总建筑面积主要取决于护理单元总床位数和每个病房的人数,从数据上看,国内医院护理单元病房区所占比重以及平均护理单元面积与国外医院相差不大,但是国内护理单元平均床位数接近两倍于国外,因此国内床均面积远远落后于国外,反映国内医院某些功能房间的缺失或者面积不足的问题。在中国双人间和单人间增加的趋势下,床均面积以及服务空间和辅助面积相应会增加。
④国内护理单元平均床位数接近两倍于国外,国内以三人间居多,国外以双人和单人间为主,在中国单人间增加的趋势下,以满足国内护理单元的规模,势必造成房间数增多,楼层面积和步行距离增大等问题。因此,传统的护理单元平面形制也将有所改变,适合中国国情的单人和多人病房比例也要有所推敲。国内传统的将原有多人病房改造成单人病房,易造成资源浪费,面积不均等问题,在未来的发展设计中,其建筑框架应该以能满足单人间和双人间的灵活切换为模数进行设计。
资料来源:
表1:根据历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自绘;
文中其余图表均为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