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怿昕 林诗怡 夏 兵
老旧小区入口空间指“建成年代较早、失养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1]的小区中“内部环境和城市外部环境公私产权转换、人流分流的过渡空间”[2],包括了对外过渡空间、入口构筑物空间、对内过渡空间。作为市民日常生活空间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发卫生安全事件应对的薄弱环节,老旧小区入口空间更新设计是目前城市化阶段大势所趋。
自1989年商品房政策推行以来,我国的住宅房地产进入高速发展期。随着建设量逐渐饱和,现阶段城市住宅已经由增量扩张逐步转向存量更新的路径上。时至今日,最早一批商品房和大多数福利分房已经成为老旧小区,并伴随着人口构成复杂、缺少物业管理、基础设施老化等现实问题,成为城市垂直管理的阴影区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薄弱点。目前大多数老旧小区入口空间通过补丁式模式更新,商业公司、物业组织、公共服务机构共同瓜分局促的小区入口空间,由于功能主体不同难以发挥入口空间最合理的布局方式,系统更新改造是大势所趋。
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推进,《意见》要求改造方案既要把握改造重点,又要合理制定体现小区特点,做到精准施策、长效管理的理想状态[1]。在中央文件的基础上各省市均已在近期陆续发布更详细的地方政策[3-4],第一批改造小区也逐步完成施工,但从更新结果来看大多数小区入口空间改造还停留在铺装粉刷、加建汽车智能道闸杆等设施补足层面,未能充分挖掘入口空间功能复合提升的潜力。
2019年底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也加速了老旧小区改造的节奏,针对武汉各行政区新冠肺炎病例和人口密度的研究证实了人口密度与疫情蔓延程度的高度正相关性[5],凸显了疫后对防疫性能薄弱的老旧小区整体更新的必要性。小区入口在疫情中发挥了人员管控、物流集散等重要功能,防疫经验证明了“守住口”对特殊时期网格化管理的重要意义[6],但临时封闭也突然暴露了老旧小区入口存在的缺少拓展空间、居民管理混乱、物流承载有限、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仓促搭建的临时帐篷难以承载疫情管控的复杂功能需求(图1),可见入口空间必然是后疫情时代老旧小区系统性改造中的重要部分。
图1 疫情中老旧小区入口典型临时空间
由于老旧小区入口现状存在空间紧凑、空间类型多样、改造资金紧缺的矛盾制约,社会资源难以支撑对广大老旧小区入口的一对一设计方案,因此从建筑设计的视角系统归纳和研究入口空间有着较强的专业价值。国内建筑学科既有研究主要还是从社区入口管理或新建小区入口设计趋势切入研究,较少从微观视角关注老旧小区入口空间更新设计,成果尚不足以反映和指导老旧小区当下强烈的更新需求,疫情发生后才陆续有文章将疫情防控[7]、智慧社区[8]、平疫转化[9]等热点问题和老旧小区入口空间更新相结合。国外针对老旧小区入口空间更新实践案例也较为有限,主要是因为“小区”这一概念在西方社会较为模糊,但国外小微空间和剩余空间更新理论经验对我国相关实践仍产生了较大影响[10]。
近年来国内逐渐出现高品质的老旧小区入口空间更新实践探索(表1),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如上海417街区凌云新村入口更新将物流收取、饮水、零售、图书借阅等功能统一植入,疫情期间还承担了检测管理、物资集散功能;东南大学童明教授设计的上海瑞康里、宏兴里北京东路弄口更新关注环境品质低下的上海里弄入口空间,并将居民日常起居生活[11]延伸到这一公共性较强的空间中;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北京梅园社区“玄关”项目是后疫情时代最早出现的老旧小区入口空间实验性更新方案之一,方案采用轻型纸管材料和预制钢结构搭建,可以在24小时内完成装配,将通行、检测、快递集散等功能融合于一体[12]。可见老旧小区入口空间更新实践正逐渐受到学界关注,但下沉度尚浅。
表1 老旧小区入口空间更新实践案例汇总
研究团队调研了南京主城(玄武区、秦淮区、鼓楼区)典型老旧小区,将建设年代处于1970年至1990年的110个老旧小区入口空间提取归纳为以下5种模式:平接式、凹入式、穿透式、平台式与院落式(表2),并总结其典型特征和类型占比,以上5种模式基本覆盖了现存老旧小区入口空间的各种形态。调研数据显示南京老城区老旧小区入口空间具有较高的模式重合度和问题普遍性,如平接式、凹入式场地占比便接近四分之三,同时各类型入口空间均存在基础设施不足、安全管理薄弱、环境品质低下等问题,这表明了老旧小区入口虽然看似极为多样,但类型模式和更新需求依然具有较高重合度。加之现实情况中政府投入资金有限、居民改造意愿强烈、改造工期紧迫等制约,因此以模块化方案介入老旧小区入口空间更新有了较高的可行性。
表2 老旧小区入口空间模式分类
基于场地调研,研究团队提出了入口健康模块的设计方案(图2),这一方案力求在多样化的老旧小区入口场地中更新植入高适应性、低造价的集成式健康基础设施,模块具有以下3个特点。
图2 入口健康模块轴测分解图
①功能拓展性。模块设计将卫生防疫、物流配送、安全充电、防控防盗、防洪装备、卫生净水等老旧小区欠缺且急需的基础设施按基本尺寸进行紧密排布,充分利用各侧隔板墙作为收纳空间。模块具有平疫结合的功能特点,在日常模式下主要启用人员管理、安全充电、卫生净水等基础功能,在疫情管控阶段则展开围护结构并激活体温检测、无接触物流等功能。模块组件具有功能多义性,如模块中的双面物流墙兼具物资集散和隔离墙体的功能,移动货架块可轻松拆卸作为椅子供居民日常使用,分隔板材则采用低密高强浮力材料兼做防洪物资和临时担架。
②场地适应性。根据南京老旧小区入口调查统计,研究团队发现亟待更新的老旧小区入口普遍为尺寸较小的人车混行或纯人行空间,为了提高模块适应性,模块原始尺寸设计为2400×2400×2700,满足大多数老旧小区入口空间的局促状态。模块围护结构采用轻质材料,并可通过滑轨进行展开和收纳,展开时可通过导轨和万向轮的配合灵活展开与推拉各围护面。围护面水平滑出时可以作为延伸顶界面,安装塑料膜后即可作为临时安保室或物资存放空间;隔板面垂直旋转推出时则可作为硬质分隔墙体;物流货架亦可灵活转动成为分隔墙体。
③材料环保性。模块在顶部置入了太阳能面板和蓄电装置作为供电设备,主体结构采用轻钢框架,分隔板材采用可回收材料制造成,内置的快递物流箱可与相关物流公司协商合作生产,进一步降低模块单体的成本,整体由工厂统一加工生产后运至各个小区门口进行现场拼装以发挥工业量产的环保优势。
场地适应能力是入口健康模块的核心竞争力,通过组件展开、旋转、推拉等动作模块可以适应五种不同类型的场地,达到一种模块适应百种入口的高度适应性,以下按照入口空间场地类型作简要介绍。
①平接式入口。平接式入口是老旧小区最常见的类型,其典型特点是入口和城市道路之间仅有极为有限的缓冲空间。针对这一特点,健康模块可通过轨道推拉向入口后部纵向展开,并旋转物流柜墙体作为小区围墙,使其在占用城市道路较少的前提下获得实用空间。在疫情期间最大化展开状态下模块前部设置无接触物流功能,中部设置测温功能,后部设置安保物资空间,从而将小区内外人流有效隔离,同时可在入口另一侧设置垃圾分类设施实现无接触式垃圾投放与收取,中部保留车行通道(表3)。
表3 平接式入口
②凹入式入口。凹入式入口是指在小区大门和城市道路之间有一定后退空间的入口类型,空间具有纵向扩展的潜力。针对这一特点健康模块在凹入式入口进行更大程度的纵向拓展,形成有流线秩序的序列空间。疫情状态下可由外至内展开设置物流空间、测温空间、安保物资空间,相比平接式入口其物流柜可以向道路方向进一步拉伸。以表4为例健康模块还兼具人车分流的隔离功能,安保空间则可为乘车人员进行检测工作。
表4 凹入式入口
③穿透式入口。穿透式入口是指经由沿街建筑楼体通道后才能进入小区的入口空间,其特点是入口空间窄而长,采光较差且卫生品质不佳。针对这一特点,健康模块可进行拆解,将无接触物流柜、便民水箱等放置于通道前端,将模块主体放置在通道末端作为检测空间和储藏空间,同时对通道内部进行简易装修联结通道前后,植入休闲和运动设施满足小区居民使用需求,消除穿透式入口封闭的空间感受(表5)。
表5 穿透式入口
④平台式入口。平台式入口是指经由台阶坡道从非地面层平台进入小区的入口空间,由于入口和城市外部环境之间的高差,因此具有较高的外部隔离性。针对这一特点,健康模块布置在平台上楼梯末端处,在保持楼梯原有交通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延展快递柜作为墙体围合出入口空间,保证物流送货和居民流线分开,确保平台主体的有效隔离(表6)。
表6 平台式入口
⑤院落式入口。院落式入口是指由院墙界定的、在楼体和城市道路之间有生活院落作为缓冲的入口,根据实地调研老旧小区生活院落空间普遍私用情况严重,居民自发将各种功能植入生活院落中造成安全隐患较多。针对这一特点,院落式入口的健康模块主要在院落内部横向展开,根据场地适度向街道纵向展开,快递物流、充电设施、垃圾处理设施等按需布置,一并整合居民所需的各种基础设施,并配合院墙洞口留出检测入口和垃圾处理通道,将居民、外部人员、垃圾处理流线有效区分(表7)。
表7 院落式入口
通过在以上5种典型类型的城市老旧小区入口空间模块化方案的模拟性落地,入口健康模块较好地以低难度动作完成了对5种类型的场地的适应性利用,并成功根据场地现状植入了老旧小区居民所急需的卫生防疫、物流配送、安全充电、防控防盗、防洪装备、卫生净水等基本设施,以较小的建筑面积和较低的建造成本完成了对老旧小区入口空间的综合功能性提质,增强了城市基础设施应对突发卫生安全事件的韧性,从而改善城市基层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的专业落地性与社会推广度。
本文旨在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提出模块化设计方案与场地类型学调研结合的方式作为老旧小区入口更新推广的一种操作思路。作为相关实践的初期探索,本文有其不足之处,如大量性模块作为城市基本要素的视觉舒适性、维护运营的管理机制等问题均因篇幅限制未能讨论。本课题期望可以引发学界对老旧小区入口空间更新的系统研究,加大对城市弱势群体空间需求的关注,从而促进我国量大面广的老旧小区入口空间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高品质转型。
资料来源:
表1:插图来源于网络;
文中其余图表均为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