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约翰逊解构建筑思想的代表作
——休斯顿的圣·巴西尔教堂解读

2022-07-18 03:04童乔慧张庭玮
华中建筑 2022年7期
关键词:解构主义立方体解构

童乔慧 张庭玮

菲利普·约翰逊是20世纪以来著名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曾获得第一届普利兹克建筑奖,拥有美国建筑界的“教父”之称。他的作品总是体现着一种突破和对历史的超越之感,正如他所说:“其实我从未改变,因为我只相信变化。”[1]圣·巴西尔教堂(St. Basil Chapel)是他为数不多的教堂建筑之一,是他设计生涯中最后一个教堂作品,也是世界建筑史上为数不多的在教堂建筑中运用解构主义手法的作品。建筑坐落在休斯顿圣·托马斯大学(University of Saint Thomas,简称UST)学术园区①的北端,远远看去像是极为简洁的形体组合——黑色墙面衬托着纯净的白色方块和金色的球体,近看才能发现其对逻辑与秩序的反击。

早在1957年,约翰逊十分痴迷导师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创作下的玻璃和钢材,他为圣·托马斯大学进行了国际式风格的校园规划设计,当时规划中的建筑外观处处都是密斯语言的体现。而教堂在校园规划40年后才设计建成,它的形体看似简单明了,实际却处处打破常规相互碰撞,体现了约翰逊的解构式建筑思维。而其中的光线处理和空间塑造又相互融合,营造出的神圣氛围,体现出约翰逊对变化元素的掌控,他运用多样的建筑语言表达出一致的主题——信徒们对信仰的虔敬。这位建筑界的“教父”一直都走在建筑潮流的前端,他的一生都在求变,在设计生涯的末端依然用巨大的反转和变化给人们惊喜。教堂建成后,简单却又多变的形体嵌于工整的校园格局内,它的特殊性使它成为校园中夺目的一景。

1 建筑创作背景

1.1 建筑思潮推动风格改变

约翰逊年轻时的欧洲之旅使得他受先锋派建筑影响颇深,设计了许多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1949年他为自己设计的自宅玻璃屋(Glass House)正式落成,这座建筑与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Farnsworth House)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他也大方地承认自己对密斯的崇拜[2]。随后,他在密斯风格的引导下设计规划了如今的圣·托马斯大学学术中心,奠定了和这所大学的合作。而后经过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折中主义等多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他从最初紧紧跟随的密斯风格中逐渐脱离,并拥有独立的建筑思维,建立起多变复杂的个人风格[3]。随着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影响逐渐扩大,约翰逊设计建成了美国电话电报大厦(AT&T Building),建筑语言的抽象表达和元素的重组使他成功地站到了《时代》杂志的封面,这也成为他迈入后现代主义地创作的第一步[4]。并与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弗兰克·盖里(Frank Owen Gehry)等人成为朋友,经常在一起交流。

后现代建筑思潮在建筑界日益澎湃的同时,建筑哲学也随之不断发展。早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卡西米尔·塞文洛维奇·马列维奇(Kasimier Severinovich Malevich)为代表的至上主义理念开始对艺术领域产生影响,他笔下的几何块总是单纯简朴却又以抽象的组合方式表达着某种对非客观的尝试(图1)。这种理念最终在建筑界发展成为构成主义建筑思潮,用拼合、雕塑等技巧,以新的艺术语言创造新的形体秩序的统一。20世纪80年代,解构主义的出现对于正统的原则和秩序产生了更大的冲击。解构主义的形式相对于追求和谐、统一的构成主义来说更加地疯狂,其实质也是对构成主义的破坏和分解。他们反对封闭与刻板的体系,屡屡打破常规,在建筑上常用扭曲的平面、打碎的形体和偏离的线条等形式来表达他们对传统设计原则的否定。解构哲学的兴起引起了社会的注意。这种大胆抽象的建筑语言深受约翰逊的喜爱和推崇。1988年,菲利普·约翰逊在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发起主持了著名的“解构建筑七人展”②,向当时正处于潮流前沿的解构主义正面表示出欣赏和称赞。在此后的设计中,约翰逊也开始尝试解构哲学的探索。

图1 马列维奇的几何块画

1995年,约翰逊在新迦南设计建成了新的门房(Gate House)。门房由红色的蓝色方块扭曲结合而成,墙体立于地面而又向不同方向弯曲或倾倒,形成弧形或直线的墙面(图2)。这个看起来颇有雕塑感的小建筑这是他对于解构主义的第一次尝试。在1997年建成的圣·巴西尔教堂,约翰逊以自己惯用的几何构成为基础,对其进行拆解重组,实现建筑形体和空间的扭曲组合。在这写满密斯语言的建筑群中,约翰逊进行了解构哲学引导下的另一次重要试验。

图2 新迦南工作室的门房

1.2 圣·托马斯大学的校园规划

圣·托马斯大学由巴西尔神父③在1947年建立,位于休斯顿蒙特罗斯,是一所综合性罗马天主教大学。学校坐落在休斯顿市中心和德州医学中心附近,内部保留着许多20世纪30年代的建筑物,它们散布在校园各处。

1957年,菲利普·约翰逊为圣·托马斯大学进行校园规划,在中心建筑布局上,约翰逊借鉴了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④为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设计的“学术村”⑤:人行通道串联起两侧的建筑,中间是长方形的草坪。圣·托马斯校园以学术园区中心,并作为学校的南北轴,两侧建筑围合而成的矩形广场作为草坪使用,建筑风格统一并以柱廊串联衔接(图3)。所有建筑物都彼此面对,并且彼此开放,表明所有学术努力的相互依存和统一。约翰逊只设计了方形建筑群里的三栋,其外观颇有密斯伊利诺工学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建筑的特点:黑色的钢材、裸露的钢结构,以及大片平整的玻璃墙。随后的建筑设计都由当地的建筑师完成,但整体风格并没有脱离约翰逊留下的三栋建筑,外观贯彻着密斯的语言逻辑。

图3 圣·托马斯大学学术园区规划

早在校园规划时,约翰逊在学术园区南端预留下了圣·巴西尔教堂的位置,他在1957年进行的几次圣·巴西尔教堂设计中,就提出过以纯净的钢和砖堆砌形成立方体小教堂。但是在1965年,约翰逊放弃了这个方案,并想采用一种更具有表现力的雕塑感的形式,这种备受争议的设计当时遭到了反对,他的这一建筑印记最终演变成了离校园不远外的罗斯科教堂⑥(Rothko Chapel)(图4~5)。

图4 罗斯科教堂

图5 罗斯科教堂前雕塑

多年来学术园区都保持着南北开放的布局,1971年,尤金·奥布里(Eugene Aubry)和威尔逊·莫里斯·克莱恩&安德森(Wilson Morris Crain & Anderson)设计建造了多尔蒂图书馆(Doherty Library),封闭了学术园区的南端,原规划中位于南端的小教堂只好北移。1990年,建造圣·巴西尔教堂的计划开始正式实现,时隔30多年,当时已经84岁的约翰逊被重新召回,投入到教堂的设计工作中去。

“从1990年开始,约翰逊就想要如何处理这个小教堂……”合作人约翰·曼利(John Manley)回忆道,“当时解构主义正处于鼎盛时期,他刚刚在纽约现代美术馆策划了一场解构主义展,我想,他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方法。从我们在办公室的工作开始到结束,建筑的基本设计元素保持完整。立方体、穹顶、斜线墙和帐篷盖。”[5]1997年,圣·巴西尔教堂建成,约翰逊获得了他简单而有趣的立方体小教堂,圣·托马斯大学学术园区前的草坪长桌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圣·巴西尔教堂在轴线最北端,而多尔蒂图书馆在轴线的最南端,信仰和理性各占一方,隔望对话。

2 圣·巴西尔教堂建筑形体的解构

小教堂的形体由几个基本几何元素组成。一个高15.2m的白色粉刷立方体内可容纳225人,入口侧白墙被撕裂向一边弯曲,像是帐篷掀开的门帘。立方体的上部是闪闪发光的金色穹顶,上有同样耀目的金色十字架。黑色花岗岩墙壁斜切穿入,将立方体和穹顶一并割裂,封闭的黑暗被打破,光从穹顶的裂缝中洒出[6]。约翰逊总是对潮流格外敏感,他对于正在发生的事充满热爱,距离严格的密斯风格已经过去了40年,他的设计方法早已跳出了当时的框架,这座小教堂新颖却又符合时代的特征,充斥着解构的气息。完整的几何形体被一一打碎,像是自内部产生的爆炸冲击让他们碎裂飞起,又全部定格在爆破的那一瞬间(图6)。教堂与其说是列队行进的宏伟结局,不如说是道路上重要但临时的插曲[7]。

图6 圣·巴尔西教堂南立面

2.1 立方体——纯净的载体

白色的立方体是建筑的主体,容纳着入口空间、祭坛、会幕等功能。这种颜色差异强调了教堂所代表地位的独特性。但在周围建筑钢和玻璃组合形成的极简风格中,白色粉刷体块的置入并不显得突兀。这看似是建筑里最稳定的形体,与张扬的金色穹顶和冲撞引起“爆炸”的花岗岩墙面不同,白色立方体显得格外低调沉稳,但约翰逊并不会轻易放弃他对常规的反叛(图7)。

图7 圣·巴西尔教堂形体组合

立方体南立面正对着学术园区的长方形草坪,面对着前来祷告的人群,而入口却偏向右侧。在白墙衬托下,入口显得狭长又幽暗,门帘般向外掀开弯曲的具象让人想起从中世纪大教堂敞开的门中吹出的冷风,这样的对比和反差给人更大的吸引,想掀开“门帘”探究内部的神秘。原本南北工整的轴线打破,视线被引导聚焦在右侧微微掀开的白墙上(图8)。

图8 圣·巴西尔教堂入口

据大学哲学系主任Jean Kitchel博士说,几乎每个参观教堂的人都会提到入口处的新颖性和艺术性。“我认为”她说,“人们觉得它很能唤起我们信仰最古老的时代和圣地。”广场内整齐简朴的柱廊尽头是扭曲的不确定性和看似充满神秘的入口,游戏的规则被扰乱,草坪长桌的对话在约翰逊的扭转下向右发生了倾斜。

2.2 斜墙——割裂与重组

直线型墙体是引起“爆炸”的导火线,从某些角度看去,它仿佛是一台切纸机,从建筑中间斜穿而过,切割开穹顶和立方体[8]。左翼上方挂有三个金色的铃铛,尽头延伸到两侧的建筑,与原有建筑连接。墙的上边缘高于白色立方体,又低于金色的穹顶,处于一个动荡、微妙的位置。斜墙左右两侧伸出建筑主体的部分连接起两侧原有建筑的柱廊,各开有两排洞口,打破完整的墙面,缓解了黑色高墙对柱廊的压迫感,从洞口透出的光晕打开沉闷的黑,石墙的沉闷也稍加收敛,开始显得生动。

墙体并非只是作为得到某种大胆形式的装饰,它将建筑由内至外贯穿,使完整的内部空间被一分为二,主体空间藏于墙后,只把入口留在前面,以墙体自身为建筑创造出一个过渡的入口空间(图9)。帐篷的“门帘”只是一个引渡,人们被引导来到由斜墙切割出的三角空间。真正的入口在斜墙上(图10)。

图9 圣·巴西尔教堂平面图

图10 圣·巴西尔教堂剖面图

穿过斜墙进入内部,就是教堂进行圣事的空间。北侧的祭坛由花岗岩制成,两侧的山脊具有波纹效果,旨在代表基督提供的“生命之水”。北墙向后弯曲,耶稣受难雕像与刻在教堂墙上的十字架相连。祭坛的西边是管风琴,东边是礼拜堂,上面刻有两位天使向天堂赞美的图案。礼拜堂上方是圣·巴西尔的图标。在小教堂的西墙上,是一个由玻璃制成的倾斜的十字架,光从玻璃中隐隐透出,十字架像是自墙体又或者更遥远的地方慢慢浮出,在墙上留下一抹神圣的光晕。

除去建筑形体的打破与重组,约翰逊对建筑内部的功能也进行了一次“解构”。小教堂内部并不复杂,但功能的安置再一次偏离人们预期的轴线。常规的教堂布置所强调的轴线在这里被推翻,相对于严格空间序列引导形成的模糊的宗教信仰,约翰逊更想要提供一个神圣的空间,教堂内部不仅是祈祷和进行圣事的场所,它必须帮助信徒专注于他们所信仰的核心。从几何体自身轴线来看,入口位置对应会幕而非祭坛,强调圣事本身的重要性。长椅随空间趋势摆放,坐下时,长椅朝向祭坛,将焦点放在祭坛上。祭坛和耶稣受难像并不位于教堂的物理位置中心,但教堂立方体的几何逻辑和内部陈设的实际逻辑相互作用,形成了视觉上的张力,使事物占据了空间和情感的美学中心。

2.3 球体——破碎的穹顶

教堂的半球形顶部呼应着罗马拜占庭风格的圆穹顶,象征手法的出现看似是约翰逊对古典主义的回望,但夸张的表皮掩盖住了典雅端庄,金色的穹顶用一种极其张扬的姿态凌驾于白墙之上,俯瞰整个广场。穹顶形状的完整性被斜墙劈开,在墙壁经过处一分为二形成垂直的裂缝,裂缝与穹顶相切的面安置玻璃,作为教堂的天窗(图11)。

图11 圣·巴西尔教堂采光天窗

光的使用是圣·巴西尔教堂建筑的独特之处。室内的光线大部分由天窗提供,除了球形穹顶裂缝形成的天窗外,祭坛顶部还有椭圆形天窗,人造光使用为零,额外的光源来自于室内燃烧着的蜡烛(图12)。菲利普·约翰逊似乎格外执着于天窗带来的光影效果和氛围,1964年他曾提出了用顶部巨大的八角形天窗照亮罗斯科教堂的方法,圣·巴西尔教堂也延续了这样的天窗采光方式[9]。在圣·巴西尔教堂中,阳光自穹顶打开的裂缝中洒出,反射在白色的穹顶内壁上形成球形光晕,并与建筑后方的椭圆形天窗一起,标志着教堂的中心和宗教活动最神圣的点:祭坛和圣母神龛。随着太阳的起落,光被赋予了生命,在建筑中蔓延生长,教堂内一天的光线和亮度都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营造出宗教的光影气氛,室内的所有元素共同创造出一个安静的空间,为祈祷和沉思提供纯净的外壳。在光主宰的视觉游戏下,圆顶不是一个屋顶,而是一个开口,向着光、天空和远处的天堂打开。

图12 圣·巴西尔室内光影效果

站在室外看去,黑白配色作为基底沉稳干净,上方的穹顶在阳光下闪耀夺目,吸人眼球,视觉的重心上移,仰望的姿态在立面的引导下就生成了。顶部的断裂在教堂正立面形成了两段圆弧,小圆弧套在大的里面,但是又与大的有不同的圆心并趋向右侧,这让立面变得更加不确定,远远望去是简单的几何元素组合,但细看每一个线条都有各自的运行法则。这很容易让人想到至上主义画家马列维奇笔下自由的彩色方块,或许约翰逊的几何灵感正是由此被激发,并在圣·巴西尔教堂的实验中展现,打碎、分离和重组是它的外壳,内部的逻辑总在意想不到之处[10-12]。

结语

影响约翰逊建筑设计理念的不仅有社会、经济、潮流等多种因素,更多的是他一生的履历和积累。他当时因生病错过了1997年教堂的落成仪式,但他被告知,这座建筑在公众和评论家中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了建造这座建筑,他已经等了很长时间,但当有人评论说这座教堂比他40年前设计的要好得多时,他反驳道:“我现在是一个比那时更好的建筑师了。”他整个设计生涯中,风格的多次跳跃转换曾多次受到评论家的批评,认为他随波逐流,而没有生成自己的个人原创风格。但他仍然尝试以多变来追求个人的风格,以经验为基础,将新出现和活跃的建筑思潮纳为己用,不断适应着社会的需求,或许这样的应时而变、不断寻找符合时代特征的建筑创作方法就是他本人最大的风格特征。

对于解构主义的探索和突破是约翰逊对建筑思潮更新的正面回应,他永远不会落于潮流之后。但相对于盖里善于以夸张扭曲的钢架和大面的玻璃来表达其解构主义理念的行为,约翰逊的表述就显得低调含蓄很多。干净利落的形体是约翰斯最喜爱的几何游戏,这样的搭配似乎可以追溯到现代主义先锋建筑的影响,它贯穿了约翰逊漫长的设计生涯,在结尾时依然意义重大,他始终坚持和相信,建筑艺术的本质在于功能的使用,即使建筑的逻辑充满着矛盾,建筑的主题却从未脱离实际。圣·巴西尔教堂作为菲利普·约翰逊晚年时的作品,它包含着约翰逊所积累的思想与理念,同时也体现着时代进步下对于教堂建筑创新性的需求。他以解构哲学这样一种向常规发出挑战的形式,来对宗教和信仰进行新的解读,打破宗教活动固定不变的组织形式,以新的、更符合时代需求的空间逻辑更好地阐述信仰的定义。

资料来源:

图1,图11~12:《Philip Johnson& Texas》;

图2:https://en.wikipedia.orgwikiPhilip_Johnson;

图6:《Philip Johnson/Alan Ritchie Architects》;

其余图片均为作者自绘或自摄。

注释

① 圣·托马斯大学的主体建筑,由多栋建筑以廊道串联组成,包括圣·巴西尔教堂、多尔蒂图书馆、教室、剧院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建筑群。

② 1988年,菲利普·约翰逊在MoMA举报的解构建筑展。有著名解构主义建筑师弗兰克·盖里、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彼得·埃森曼、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雷姆·库哈斯(Rem Koohaase)、丹尼尔·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沃尔夫冈·斯特拉斯基(Wolfgang)和赫尔穆特·斯威茨基(Helmut Swiczinsky)参加。

③ 圣·巴西尔公会是一个使徒的团体,也被称为巴西尔神父,成立于1822年法国大革命后,是一个罗马天主教组织。19世纪初,开始到加拿大和美国等各地传教。20世纪初,巴西神父们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各地开办了其他几所中学和高等教育机构。

④ 托马斯·杰斐逊(1743.4.13~1826.7.4)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为美国《独立宣言》撰写过原始稿案,曾任美国第三任总统。同时也是美国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建筑师。1819年在弗吉尼亚州创立弗吉尼亚大学。

⑤ 由托马斯·杰斐逊设计规划的弗吉尼亚大学的建筑群,以方形绿地为中心。住宅和学术建筑围绕中间大片绿地展开。后成为美国各地大学内集中绿地的设计典范。

⑥ 由菲利普·约翰逊、霍华德·巴恩(Howard Barnstone)和尤金·奥布(Eugene Aubry)合作设计的一个非教派教堂,位于蒙特罗斯州,其外观是一座不规则的八角形砖砌建筑,有灰色的墙。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立方体解构
还原
解构“剧本杀”
解构主义对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风格影响
重塑与解构
内克尔立方体里的瓢虫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图形前线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在服装设计中解构主义的应用研究
立方体星交会对接和空间飞行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