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尊昊,王一迪,曲 夷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知母在《神农本草经》(下文简称《本经》)中列为中品:“味苦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1]”经方常专指《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方剂[2]。200余首经方中,用知母者有7首,共涉及9个篇章14段条文。因时代不同,中药的衡量单位随之变动,影响到对经方药量比例关系及用法、功效的认识。本文从《伤寒杂病论》原文入手,对相关的几点问题展开分析。
知母在原方中的用量,均以衡量单位计量共7首(见表1)。
表1 《伤寒杂病论》中的知母用量表
表1可知,在《伤寒杂病论》中,知母的用量均以衡量单位计量。经折算[3],其中知母最大用量为90 g,见于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和白虎加桂枝汤,最小用量约为11.25 g,见于麻黄升麻汤。
含知母的方剂应用涉及《伤寒杂病论》9个篇章14段原文,在此围绕其中知母常见主症结合原文分析相关证候(详见表2)。
表2 《伤寒杂病论》含知母方剂主治症状比较
由表2可知,含有知母的方剂主治症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为“热”“渴”“汗”“烦”等症,与现代《中药学》[4]教材中以“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为主要功效的特点较为相符。桂枝芍药知母汤方中“脚肿如脱”的症状与《本经》中知母“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的用法有相通之处。《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证脉证并治》中亦应用了白虎加人参汤,与《本经》中主消渴的记载相符。以下结合原文主要围绕症状的病位病机分析其证候特点。
“渴”“热”“汗”的症状见于白虎汤类方。其中白虎加人参汤相关的5条原文中都提示“渴”,其口渴表现为“大渴”“大烦渴不解”,伴见“口干舌燥”“欲饮水数升”,以程度重且有明显燥象为特点,符合阳明热盛津气两伤的病机特征。白虎加人参汤证中“热”证表现同样典型,原文以“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概括病位病性特点,以“无大热”“时时恶风”“背恶寒”提示津气两伤,汗出肌疏,不胜风袭,更提示临证须知常达变,不可拘泥于阳明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常规表现。
此外,百合知母汤用于“百合病发汗后”,结合《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的相关论述,百合病可表现有“如寒无寒,如热无热”,为心神不安行为失调的症状,其特点为“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据此可见,对证候的辨识不拘于表象的寒热,需结合脉象整体分析。
“骨节疼烦”“诸肢节疼痛”的症状分别见于桂枝芍药知母汤、白虎加桂枝汤。风湿流注筋脉关节,气血不通所致“肢节疼痛”,或表有寒邪凝滞,故“骨节疼烦”,均属于“不通则痛”。桂枝芍药知母汤中,“肢节疼痛”伴有“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一派体虚湿盛之象,表明“不通”日久亦可“不荣”;白虎加桂枝汤中“其脉如平”,结合临床其应与原文前面第一句“疟者自弦”“弦数者多热”相应,而不是常人之平脉。
与“烦”相关的“虚劳虚烦不得眠”“舌上干燥而烦”“心烦”“常默默”分别出于酸枣汤、白虎加人参汤、百合知母汤。酸枣汤中,“虚烦”伴有“虚劳”“不得眠”,提示虚热内扰,心神不安;白虎加人参汤中,其“烦”伴有“舌上干燥”,说明热盛伤津,提示内有实热大热,“烦”为热扰心神所致;百合病“发汗后”表现为“常默默”,提示阴液被伤,汗为心之液,结合“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等心神不安、行为失调的症状,可知心液被伤,心神受扰。由此可知,实热或阴血不足而生虚热均可扰乱心神而生无形之烦。
“温温欲吐”“时呕”“唾脓血”皆与呕吐相关。桂枝芍药知母汤中,“温温欲吐” 伴有“头眩短气”,为湿邪内盛、气机不利之象;白虎加桂枝汤中,“时呕”伴有“身无寒但热”,提示呕与热邪有关;麻黄升麻汤中,伤寒误下,表邪郁于上,胸肺郁热,热伤肺络,故“唾脓血”。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含知母的方剂主治症状以热证为主,既有以口渴、心烦、汗出为主要特点的实热证,也有以“虚烦不得眠”“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心神不安为主要特点的虚热证。其主治的痛证,为风寒湿邪阻滞筋脉关节,“不通则痛”;其主治的烦证,由无形虚热或实热所生。
《伤寒杂病论》中与知母配伍应用的药物总计22味,其中多组配伍组合,充分体现了张仲景组方之严谨,在后世名方中亦多有应用(详见表3)。
表3可见,知母与甘草、石膏、桂枝、粳米、白芍、麻黄等配伍次数较多,与百合、酸枣仁等配伍次数较少。以下结合配伍频次及临床意义,选择石膏、桂枝、麻黄、百合等进行配伍分析。
表3 《伤寒杂病论》中与知母配伍药物频数比较
知母与石膏配伍同用共4首方,分别为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麻黄升麻汤。白虎汤类方中石膏与知母皆用大量,两药的比例为16∶6。知母与石膏相配增强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之功,除治疗阳明气分热盛证,还对肺热咳嗽、口渴、胃火牙痛头痛和热痹起治疗作用,是常用的清热药对,功在清肺中虚热、泻胃中实热,清热生津。
有实验研究表明,石膏、知母相伍有明显的退热作用[5]。石膏退热虽快但作用较弱且短暂;知母退热虽缓但作用较强而持久,两药合用退热效果显著。此外,《医宗金鉴》中吴谦等[6]认为,白虎汤中知母的作用比石膏强。
后世《景岳全书》所载玉女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消风散、《症因脉治》所载石膏知母汤、《温病条辨》所载化斑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载寒解汤均用到了石膏、知母的配伍组合。
知母与桂枝配伍两药同用共3首方,分别是麻黄升麻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白虎加桂枝汤。其中,麻黄升麻汤中知母同时伍用桂枝、麻黄。
麻黄升麻汤自古以来争议较大,如柯韵伯[7]认为“乃后世粗工之伎,必非仲景方也”。分析此方中药量,麻黄、桂枝、知母=10∶1∶3。麻黄、桂枝、知母配伍,知母苦寒质润清肺热,桂枝辛温散脾寒,麻黄发越郁阳,解散寒气。桂枝芍药知母汤与白虎加桂枝汤均主治痛证。在桂枝芍药知母汤中,桂枝、知母均用“四两”,两药比例关系为1∶1。方中还配伍有大量附子及麻黄、生姜、白术等温热药,适用于风寒湿邪瘀积体内日久化热者。白虎加桂枝汤方中,桂枝用“三两”,知母用“六两”,两药比例关系为1∶2。方中还重用石膏一斤,适用于郁热痹阻关节的痛证。
后世《伤寒总病论》所载知母麻黄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所载桂枝石膏汤及桂枝芍药汤,《医宗金鉴》载桂枝合白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载麻黄加知母汤及舒和汤等,皆用到上述配伍组合。
知母与百合配伍见于百合知母汤。依据上文对证候特点的分析,百合知母汤主治证候的病位为里,病机为阴虚化热。百合、知母共取鲜品,具有清热养阴、宁心除烦的功效。
百合病是以神志恍惚、精神不定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证型包括阴虚内热、痰热内扰及心肺气虚等。百合知母汤主治因阴虚内热所致的百合病,临床应用中其疗效得到肯定。百合提取物、知母提取物、百合知母汤提取物均具有抗抑郁的药效,百合知母汤提取物的疗效最为显著[8]。朱良春[9]在治疗妇人脏躁时除甘麦大枣汤之外,亦喜用知母、百合配伍。后世《圣济总录》所载百合汤、《太平圣惠方》所载子芩散皆应用了百合、知母这对配伍。
关于知母的炮制方法,《金匮要略》百合知母汤方提到“切”。考查经方药物炮制中提示“切”另有生姜,生姜为鲜品硬度较小,可直接切制。据此推知,百合知母汤中知母亦为鲜品。此方中百合需“擘”“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可知方中两味药物皆以鲜品入药,笔者推测此处鲜品入药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滋阴清热除烦的功效。
鲜品中药自古均有应用,其具有药鲜、汁醇、气味俱纯正的特点,最能保持药物的天然性能。鲜药在治疗疑难杂病、急危重症及解毒外治等方面有别于干药的特殊应用。著名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现,便离不开鲜药的功劳。《本经》中述及“干地黄”与“干姜”条文下均记载“生者尤良”,古人所言“生”即指“鲜”。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屡次应用生姜亦为鲜品。《金匮要略》中的防己地黄汤同样采取绞汁制法,这提示经方的应用和开发应当注意药物的处理方法,而非一概使用水煎服的简便处理,鲜品入药为现代临床提供了应用知母等的新思路、新角度。
《伤寒杂病论》含知母的制备方法多取汤剂煎煮为法,唯白虎加桂枝汤“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这种锉药煮散的方法属汤剂的一种,煮散法除具备汤剂随证加减灵活的优点之外,更易于有效成分的提取,药材用量较少且便于携带,更具简便廉验之效。煮散法究竟能为有效成分析出增加多少比例,煮散在什么情况下适合病人应用,如何权衡病人医药负担与处方疗效,都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特此一并列出以作提示。
《中药学》教材将知母归入清热泻火药,其功效归纳为“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结合《本经》能更好地理解经方中知母的药用规律。
4.2.1 主消渴,热中 清泄肺胃之热是知母的主要功效,可用于热盛灼津所致口渴饮不解渴之证。清代《本经逢原》谓之“泻有余之相火,理消渴烦蒸”[10],白虎汤类方中知母与石膏配伍以清泄阳明胃火,适用于热聚阳明导致的身热汗出。若热盛耗气伤津,见“渴欲饮水,口干舌燥”需加人参,热邪痹阻筋脉而致“骨节疼烦”,需加桂枝通经脉。此外,在麻黄升麻汤方中,知母配伍石膏、黄芩、玉竹、天冬治疗肺热郁闭导致的“喉咽不利,唾脓血”。
4.2.2 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 关于知母利水消肿的功用后人论述较少。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身体魁羸,脚肿如脱”,此处“脚肿”的特点非全身浮肿,而是全身消瘦仅见患病的肢体肿大,是局部水湿阻滞气血不通所致。知母性寒滑润,能润肾燥、利开阖以利水消肿。现多以证属邪郁化热解释方中知母的使用,结合《本经》能更直接地解释其作用,不拘于临证所见化热之象。
4.2.3 补不足,益气 知母质润,具有养阴润燥、退虚火的功效。酸枣汤用治“虚劳虚烦不得眠”,配伍酸枣仁、茯苓、川芎、甘草养阴安神。百合知母汤用治百合病汗后阴虚燥热证。
总之,知母虽味苦性寒,可通过配伍组合应用于寒热虚实不同类型的病证,其“祛邪气,肢体浮肿,下水”的作用,能指导其应用于风湿关节病;其润肾燥、利开阖的作用,对指导临床运用此药治疗水肿、小便不利、便秘亦有启示作用。
本文基于对《伤寒杂病论》全书的整体把握,分析知母在经方中的配伍应用规律,探讨分析知母常规治疗“消渴”“热中”“肢体浮肿”,亦可“除邪气”“补不足”等。除配伍石膏、百合以清实热、滋阴清虚热之外,还可与温热药配伍治疗痛证,临床应用需注意剂量不同、效果各异。此外,在百合知母汤方中知母与百合皆取鲜品、白虎加桂枝汤中锉药煮散等,提示经方的开发应用需重视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