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焱超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理疗科,山东 滕州 277500)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颈椎病类型,呈年轻化趋势发展,多与患者长期低头前屈、伏案工作等有关,颈椎负荷增加,长期得到不到缓解,致使发病[1]。本病是由颈椎退行性病变引起,导致颈椎关节及韧带松动错位、周围赘生骨刺等,压迫刺激神经根,周围血液循环不良,形成局部血瘀,引发肩颈痛、上肢放射痛及麻木、肌力下降等症状,颈部活动受限,且症状及体征与神经分布区域一致[2]。临床对该病缺乏特效治疗方法,多以保守药物、理疗等治疗为主,但常规治疗效果一般,病情易反复发作[3]。小针刀是中医特色外治方法,具有微创、高效的优点,能够松解病椎周围的粘连、瘢痕、挛缩等,降低病椎内压力,减轻牵张力,有助于颈椎结构和功能的恢复[4]。针刺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瘀生新,有助于改善颈椎周围环境,促进颈椎结构和功能的恢复[5]。本研究对小针刀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37.64±10.25)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病程(3.41±1.27)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38.12±10.46)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病程(3.57±1.35)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共识》[6]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②伴有颈肩部疼痛、定位性神经根压迫症状,颈部活动受限,症状体征部位与颈神经根支配的区域一致;③压颈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④X线或CT检查显示有颈椎退行性改变。排除标准:①其他类型颈椎病;②合并颈椎结合、骨折等;③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④精神或意识障碍;⑤依从性差。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小针刀松解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屈颈低头,术前检查CT或MRI,明确颈神经根有无受累,确定病椎部位,及需要松解的颈椎横突后结节和结节间沟软组织粘连的范围,做好标记,常规消毒铺巾,采用利多卡因(山东威智百科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2962 ,规格:0.1 g∶5 mL/支)100 mg局部浸润麻醉,采用朱氏4号小针刀(江苏华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72270978,型号:4号),以同侧的病椎节段为进针点,针刀体垂直于骨面,刀口线平行于人体纵轴,左手按压进针点周围,一般进针2.5~4.0 cm,触及颈椎横突后结节和关节突关节为宜,针刀纵行剥离1~3刀,再横行剥离1~3刀,将粘连完全松解,以术者刀下有松动感,或患者自觉酸胀感为宜,拔出针刀,压迫止血0.5~1.0 min,后粘贴创可贴。5 d治疗1次,共治疗3次。观察组患者采用小针刀联合针刺治疗,小针刀松解术与对照组一致,再行针刺治疗,取颈项周围穴位(风池、风府、天柱、翳明为主穴,辅以百会、颈夹脊、肩井、大椎、曲池、合谷、阿是穴等),颈夹脊浅刺,其余穴位直刺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 min,行针10 min/次,1次/d,6次/周,共治疗2周。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休息1周评价疗效。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愈:颈肩疼痛及相关症状消失,颈肩活动恢复正常,肌力正常,日常生活和工作完全恢复,随访3个月无复发;显效:颈肩疼痛及相关症状明显减轻,或劳累后有轻度疼痛,颈肩活动有轻度受限,基本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颈肩疼痛及相关症状有所缓解,发作频率减少,颈肩活动仍有所受限,部分恢复生活和工作;无效:颈肩疼痛及相关症状无明显改善,颈肩活动明显受限,无法恢复生活和工作[7]。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8]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总分0~10分,评分与疼痛程度呈正比;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9]评估疼痛及功能状态,内容包括疼痛的感觉(11个条目)、情感(4个条目)及总体评分(15个条目),得分越高,疼痛及功能状态越差;采用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10]评估病情及功能改善情况,分为症状(18分)、体征(73分)、生活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9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颈椎功能越好。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包括颈痛、肩痛、上肢疼痛麻木、颈椎活动度、棘突压痛等,每项0~3分,得分越高,证候越严重[11]。④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包括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右旋等,患者取坐位,用皮尺测量各活动角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SF-MPQ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CASC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SF-MP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CAS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分,x)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颈痛、肩痛、上肢疼痛麻木、颈椎活动度、棘突压痛等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x)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右旋等角度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比较(°,x)
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临床的发病率高,但治疗困难,治愈率较低。该病的发病与颈椎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有关,颈椎关节、韧带松动错位,对周围神经根产生刺激和压迫,引发颈肩疼痛、颈项僵硬、上肢放射痛、手指麻木等症状。中医认为,该病属“颈肩痛”“痹症”等范畴,属本虚标实之证,气血虚弱、肝肾亏虚为本,长期劳损、外感风寒湿邪等为标,导致颈项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血不荣筋,失于濡养而发[12]。
小针刀是特色中医外治方法,根据颈椎病的发病机制,选择病椎周围进刀,对粘连、挛缩、瘢痕组织进行松解、剥离,从而减小椎间盘内压力,消除周围异常牵张力,改善颈部肌肉紧张状态,促进病椎结构的恢复,减轻对周围神经根的刺激,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研究显示,小针刀松解术后能有效减少椎间盘内压力,扩张血管,减轻神经根炎性水肿,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病椎的修复[13]。还可促进病变部位缓激肽、乳酸等病理介质的吸收,减轻对神经根的机械压迫,恢复颈椎结构的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14]。
针刺是另一中医特色外治方法,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根据颈项循行的经络,选择相应穴位,并遵循就近取穴的原则,选择颈项周围穴位,针刺后施以补泻手法,对改善颈项功能有重要帮助[15]。本研究中,针刺颈夹脊、天柱、风池等能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疏通太阳、少阳经经气,恢复气血运行、祛瘀止痛,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同时,针刺穴位,可刺激颈项周围末梢神经功能,改善颈项组织微循环,增加对神经的营养供给,修复受损神经,也有助于缓解神经受压及刺激症状。小针刀联合针刺能协同增效,直接作用于病灶,松解粘连,松弛肌肉,恢复颈椎平衡,并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提高颈项卫外固护之力,促进颈部功能的恢复,对高升治愈率、抑制复发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各项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颈椎活动度等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充分证明小针刀联合针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独特优势,能松解颈周病理组织,改善血液循环,解除神经根受压,从而有效缓解症状,恢复颈椎活动度,促进病情的康复。
综上所述,小针刀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确切,能有效缓解症状,改善颈部功能,提高颈部活动度,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