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连群,蒙彭帅,张晓琳,黄雪雯,田林林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旅游村寨景观建设具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增强城市居民乡村旅游体验的双重意义[1],在“旅游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旅游村寨的景观建设如火如荼,然而从理论上对其关注较少[2],对旅游村寨植物景观的研究则更少[3],学界更多将研究重点放在旅游村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旅游开发上[4-7]。从实践来看,多数的旅游村寨将重点放在建筑提升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的改造上,忽略了植物景观的营造。榔木水寨位于黔南州都匀市,是水族的特色村寨,有着“黔南州十大最美村寨”“黔南水族第一寨”的美誉,对其植物景观的研究能进一步提升其景观质量,增加村寨吸引力,促进榔木水寨的发展,也可为同类型村寨景观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与依据。
榔木水寨位于黔南州都匀市归兰水族乡奉合村,距离市区25 km,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着“黔南水族第一寨”的美誉,是水族的“龙头老大”,有着古朴的民族习俗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全寨占地约15万m2,共有80余户400多人。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曾对榔木水寨进行走访,深入了解当地的水族文化,如水族语言文字、民俗艺术等。榔木水寨的剪纸远近闻名,1994年贵州省文化厅将其命名为“剪纸艺术之乡”。
榔木水寨四面环山,植被茂密,自古便古树环绕,水家先人因此将寨子命名为“古树林”,后因“榔木”传说,更名为“榔木水寨”,至今流传“水家山寨古树林,寨脚榔木变成精,过路将军放一箭,榔木寨子得扬名”歌谣。榔木水寨植物文化渗透到水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饮食文化、药物文化、信仰文化等。水族民俗图案的植物类题材多表现出多籽、生命力旺盛、色彩鲜艳等特点,这些特点都共同指向了对旺盛繁殖能力的寓意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8]。
榔木水寨属于小范围聚居的少数民族村寨,村寨中植物景观不同于城市园林植物营造形式。生活空间植物景观是村寨植物景观的核心,体现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与文化氛围。榔木水寨生活空间植物景观主要包括寨门、房前屋后、道路以及斗牛场等区域。
2.1.1 寨门及入寨广场 榔木水寨寨门为水族的特色门楼,高12.6 m,宽17.0 m,是村寨的标志性景观,是水族文化集中体现的窗口,其与入寨广场共同形成村寨入口景观。大片的自然山林为寨门景观形成天然背景,古枫香以及常绿香樟为主的植物景观,给村寨入口景观带来较为丰富的季相变化。入寨广场植物配置较为单一,主要以树池形式环形配植桂花,桂花枝下的高度较矮,树池内长满杂草,整体景观效果不佳,植物使用功能未实现最大化。
2.1.2 房前屋后 榔木水寨有80余户村民,建筑受地形限制,分布较为密集,寨中的植物景观绿化用地面积有限。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寨中房前屋后的种植能充分利用地形,开辟菜地,菜地成为房前屋后主要植物景观,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功能,体现出独特的乡村美学。菜地植被以应季蔬菜为主,另点缀式种植喜树、杉木、油茶、橙树、红豆杉、苹果、枇杷、女贞、木槿等乔木,木麻黄、冬青、花椒、刺五加、月季、蔷薇、葡萄、金银花等灌木、藤本植物。部分房屋也会在房前以盆栽的方式种植开花植物以增加生气。植物配置多以“乔木+灌木”“灌木+蔬菜”的形式存在。总体来说,榔木水寨房前屋后植物配置形式较为自由,体现了一定的乡村氛围,但是植物配置较为单一,景观效果丰富度不足,部分房前屋后缺乏打整,植物景观表现出凌乱的状态。村寨随地形分布,高差较大,挡土墙及建筑外立面少见垂直绿化。村寨建筑多悬挂玉米、辣椒,形成独特的植物展示景观。
2.1.3 道路植物景观 榔木水寨道路由主干道、次干道及村寨支路组成,主干道路基宽4.5 m,车流量大,有较大的粉尘与噪音污染。从现场调研来看,道路两侧植物主要为菜地、果园,无行道树。榔木水寨内部道路由深圳对口帮扶资金及村民公共建造而成,通达性较好。道路沿地形分布,坡度较大,目前道路两边绿化形式主要为原有农田、菜地,缺少必要的人工绿化,路缘裸露,挡土墙也未作适当绿化处理,景观效果不佳。榔木水寨分支众多,寨中各支路的植物配置多以箬竹为主,搭配部分藤蔓蔬菜,如南瓜、番茄等。此外,村寨各支路零散种植山茶、姜花、杨梅、荷花玉兰、臭牡丹等,植物造景随意性较强。整体看来,村寨道路植物景观层次感较差,季相变化不足,美景度缺乏。
2.1.4 斗牛场 榔木水寨斗牛场为人工营造的活动空间,其背靠自然山林,自然环境良好。但作为人工营造场地,后期人工植物景观整体较为杂乱,表现为随意种植的麻栎、桂花、箬叶竹以及零星分布的菜地,植被缺乏必要的打理。靠近路边树池种植的桂花,树形矮小,起不到美化绿化的作用。斗牛场内草坪生长不良,沙土裸露。部分挡土墙遭破坏,泥土裸露,景观效果差。
榔木水寨生产空间集中分布在村寨周边,因地形原因,以梯田形式存在。农田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枇杷、当季蔬菜、黑麦草等,田埂零星分布的杉树,增加了植物景观层次感。由于乡村植物景观的特殊性,房前屋后植物景观具有生产与观赏的双重功能,作为生产功能的房前屋后植物景观,以菜地为主,种植玉米、包菜、红薯、葱花等农作物。榔木水寨无天然河流,水资源较为匮乏,当地人对水井较为重视。在农田之间有一口天然水井,村民将其修整后作为生活及灌溉之用,水井周边植物景观较为杂乱,水葫芦杂乱生长,美景度较低。
榔木水寨生态空间呈块状有机分布在村寨周边及村寨内部,是以松树、枫香、乌桕、棕榈、杉木、竹为主的自然杂木林,保存较好,季相变化较为丰富,富有景观美感,是榔木水寨的植物背景,保证了村寨景观的生态性以及植物景观的美学性。
榔木水寨历史悠久,植物文化丰富,其中村寨有200年以上树龄的古枫香10余株,300年树龄的柏木1株。古树景观给予榔木水寨悠久的历史气息,当地人则对古树寄予了特殊的情感与依托,如路边松柏的“挡箭碑”等。由于各种因素,榔木水寨古树已出现部分死亡现象,目前已经挂牌给予保护。榔木水寨主要植物特征与景观效果见表1。
表1 榔木水寨主要植物特征与景观效果
3.1.1 绿化美化意识强烈,利用植物美化现象普遍 随着榔木水寨经济的发展以及村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村民追求绿化美化的意识较强,利用植物美化现象普遍。经调查发现,榔木水寨村民会依据不同空间形态,根据自身审美特点,对村寨进行多种形式的绿化美化。
3.1.2 景观植物美化与实用功能并存,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界限模糊 榔木水寨植物功能有别于城市景观植物,其植物兼顾了美观与实用性的双重功能,植物景观体现了村寨生活智慧与审美个性。此外,榔木水寨植物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界限模糊,主要表现在各类空间之间的功能交叉,绿化用地既满足生产需求,又兼顾生态、审美需求,这是村寨植物景观最大的特点。
3.1.3 植物景观乡土气息较为浓厚,与村民情感联系密切 总体来说,榔木水寨植物景观乡土氛围较为浓厚,集中体现在对特色情感植物的运用,如臭常山、箬叶竹、枫香、柏木、榉木、韭菜、板栗等,以及对村寨古树名木保护与情感的寄托。
3.2.1 人工植物配置种类较少,缺乏层次变化和植物软化 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榔木水寨中生活空间植物配置种类较少,人工所营造的植物景观单调呆板,没有突出层次变化,植物品种也较为单一。村寨植物景观并未对村寨整体的景观质量提升起到较大作用,此类问题集中体现在村寨入口广场、斗牛场、线状道路等区域的植物景观配置。
3.2.2 色彩单一,缺乏季相变化 植物景观设计要考虑季相变化的特点,讲究春华秋实,利用不同的植物属性,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景观效果。榔木水寨除了自然山林的季相变化较为丰富之外,其他地方植物景观的色彩表现较单一,缺乏季相变化。村寨统计的31种植物中,落叶乔木6种,仅占比19%,且落叶植物总数量不多,很难形成较好的季相景观效果。
3.2.3 植物保护不充分,“脏乱差”现象较普遍 乡村植物景观的打造以整理与调和为主,榔木水寨植物景观以自然式为主,较大程度上体现了乡土氛围,然而生活空间中部分植物景观表现较为杂乱,枯枝败叶、杂草丛生缺乏打理,部分地方随意丢放的垃圾也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护,平均树龄达200年的古枫香已有2株死亡。村寨道路两边挡土墙则泥土裸露,缺乏必要的植物覆盖,景观表现杂乱。
3.2.4 植物配置随意性较强,缺少专业设计 榔木水寨在打造旅游村寨建设中,有了植物美化的意识,但是缺少总体规划,不能满足旅游村寨景观高质量的发展要求。如村寨娱乐广场只单一地配置桂花,同时在植株选择上未充分考虑植物的功能需求,枝下的高度过低,植株过小,影响树下休闲娱乐;村寨内多种植当地常用药用植物以及乡土开花植物,如刺五加、赤胫散,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审美眼光以及必要的打理,形成的景观质量不高。
3.2.5 水族文化表现不足,缺乏地域特色 水族村寨大多是依山而居,乡土植物资源丰富,如枫香、杉木、南瓜、黑麦草、野菊花等。在村寨植物景观营造过程中,可充分考虑将其运用到村寨生活空间,点缀在生产空间及生态空间。而榔木水寨在人造植物景观营造过程中并未充分利用乡土植物素材,反而选择城市园林植物来营造植物景观,如在枫香树旁就用了石楠和桂花作点缀,在部分支路上栽种冬青作装饰,缺乏地域特色,对外吸引力不足。作为功能性广场的游客集散空间,景观敏感度高,是水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但其植物景观仍未体现任何水寨文化特色。
植物景观要素与其他景观要素最大的不同之处,便是其变化性,其中,最为突出的则是其季相的变化[9]。增加季相变化,丰富植物层次可显著提升榔木水寨的景观质量。榔木水寨寨门靠近公路,是水族的特色门楼,沿着公路只栽种了几株桂花,景观效果不佳,可以考虑采用柳杉对植的方式配合公路的桂花,不仅增加了层次感,还增强了入门的仪式感。村寨入口广场则可以考虑采用“桂花+油茶+鸢尾”的形式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寨中的道路可以选择用银杏来丰富季相变化。寨中内部的建筑则可以考虑用葡萄、丝瓜、南瓜等藤蔓植物来营造立体绿化效果,增加植物景观的层次感。在生产空间以及生态空间,也可局部点缀部分开花乡土植物,如鸢尾、蔷薇、木槿以及乌桕、枫香等秋色树种。
缺乏对植物的必要保护会导致整体景观效果变差[10]。榔木水寨的原生植物较多,但缺乏对这些原生植物的保护和整理意识,导致整体的景观效果差。比如,作为保寨树的枫香古树,寄托着村民的美好愿望,也是村寨中的景观亮点,但是对古树缺乏保护意识,导致古树出现残枝断根的现象,严重影响整个区域的景观效果。再如,寨中的竹林是村寨的景观亮点,但是村民没有对竹林周围的环境进行优化,杂草丛生、垃圾遍布。此处景观的提升需将周围环境整理优化后再配上野菊花、鸢尾等开花植物,不仅可以提升景观效果,还能丰富植物层次。
榔木水寨原有植物景观乡土氛围基础较好,村民的生活与植物建立了密切的关联,但村寨内部人工植物景观的营造则乡愁感不足。为了进一步提升榔木水寨乡土氛围,后期人工营造的乡村绿化植物宜选择乡土植物,如具有当地特色的果树、蔬菜、野生花卉等。因榔木水寨用于植物绿化的空间有限,可考虑采取盆栽式的方法进行植物绿化,如用脸盆、木桶和竹器或定制容器作为种植床,容器的定制可结合水族特色剪纸艺术,将特色植物花纹图案镂空表现在容器上。再者,在满足村寨生产功能的同时考虑游客体验,在功能性广场及部分房前屋后打造蔬果花境,营造可食地景,增加景观的乡土气息及美景度。
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体现了当地人独特的人生哲学、信仰心理和价值取向,尤其是在众多日常习俗中表现出来的对植物的崇拜现象,体现了人类对养育生命的大自然的崇敬之情[11,12]。“多籽多福”“保寨树”等体现了水族人民对植物的美好期待和崇拜之情,在寨中植物景观的营造中,为了体现水族特色,植物品种可选择多植枫香、瓜、果、蔬菜、石榴、葫芦等水族特色植物,同时着重保护好现有的古树以及情感联接植物,以增强寨中的文化特性,从植物景观的角度增加村寨文化氛围,提升其旅游吸引力。
榔木水寨作为少数民族旅游村寨,其后期人工植物景观营造方式多为象征式的粗糙点缀,植物景观吸引力不足,植物配置缺乏艺术性、特色性、科学性。榔木水寨应该抓住自身的特点,将水族文化更好地融入到植物景观之中,让游客从植物景观中体验到乡愁感以及水族文化的神秘感,增加旅游吸引力,促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