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推进湖北省中药材产业链源头升级

2022-11-19 19:05刘翠君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种苗种业中药材

罗 倩,穆 森,刘翠君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湖北 恩施 445000)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种业是农业产业链的源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从中药材产业链来说,种业也是中药材产业链的源头,是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和中医药疗效的根本。用科技创新为中药材种业保驾护航,为湖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注入加速剂。

1 湖北省中药材种业现状

1.1 种质资源丰富,系统收集和评价体系不完整

湖北省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据第4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湖北省有超过5 000种药材资源[1],是中国中药材资源主要分布区,约占全国的1/3,其中国家珍稀、保护的中药材有42种,珍稀中药材绝大部分为野生资源。但是湖北省中药材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是受药用植物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种质资源收集难度大;二是受市场影响,对野生资源无序开发、滥采滥挖,忽略了对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三是重视不够,湖北省中药材优势品种在发展过程中缺少发展规划、良种更替、提纯复壮,致使中药材种质资源出现混杂、退化等严重情况。湖北省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藏单位有28家,收藏各类植物种质资源16万余份,但只有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建有湖北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另外,湖北省还没建立相对应的中药材种质资源信息平台,关于中药材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分发利用及研究都十分薄弱。

1.2 优势道地药材品种众多,新品种选育进展不大

湖北省人工种植的大宗中药材有40多种,其中种植面积6 666 km2以上的有12种,特别是道地药材“蕲艾”“恩施紫油厚朴”“利川黄连”“荆半夏”“资丘木瓜”“资丘独活”“金福红栀”等享誉业内。至2020年,湖北省共有35个中药材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居全国前列。但通过相关部门了解,湖北省现在处于一个有品牌无品种、有优质药材无优质种苗的被动局面。一方面是因为前期湖北省对中药材新品种和种业市场的关注度不够;另一方面是近几年湖北省没有开展中药材新品种的审(认)定。导致湖北省新品种选育工作滞后(自2013年起湖北省尚未开展中药材新品种审(认)定工作),新品种知识产权难以得到保护。据调查,湖北省审(认)定中药材品种只有9个,相比全国选育出的中药材新品种种类由20世纪90年代的10种左右已增加到82种,增速缓慢。新品种选育整体进展缓慢虽然与中药材栽培、引种的历史和难度有关,但机制不活是其主要原因。

1.3 种植面积较大,良种覆盖率较低

据统计,2019年底湖北省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1.7万km2[2],其中中草药材种植面积24万km2,预计到2022年,全省中药材总面积将达到并超过33.3万km2。在全省5大片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幕阜山区、大别山区、江汉平原)均有中药材种植,恩施、黄冈、十堰、宜昌为主产区。湖北省中药材种类很多,目前栽培药材种类近300种,大宗栽培药材近150种,但是各地农业主管部门统计的数据在生产中的良种推广率不足10%。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良种繁殖基地基础建设环节薄弱,没有形成“繁育推”的产业体系。

1.4 种业需求很大,标准化种业市场缺乏

近些年,随着中药材种植面积增长(每年增速达10%以上),种子种苗总体估值与中药材种植面积呈现协同放大效应,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面临巨大的市场需求,发展前景十分广阔[3]。随着中药材发展热度持续增温,湖北省虽长期有科研单位对中药材种子种苗的质量标准进行研究,但在实际生产中,大部分中药材种子种苗作为中药材生产中的附属产品来发展,缺少规范、科学、呈规模的种子繁育基地,以及标准化种业交流市场。目前湖北从事或有意向从事中药材良种经营的规模以上种业企业仅有湖北康农种业、湖北腾龙种业两家。全省大部分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主要依靠自留种或相互串换的方式,由于市场无法监管,导致种子种苗质量参差不齐、病虫害严重,药材质量不稳定,药农收益无保障等诸多问题。

2 中药材种业升级的对策

2.1 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

2.1.1 出台中药材品种审(认)定管理办法 2016年新《种子法》出台以后,国家和湖北省都没有出台相关配套补充政策,导致湖北省中药材新品种审(认)定工作停摆多年。因此,要加快颁布实施省级中药材新品种审(认)定管理办法,防止中药材种子种苗在流通领域存在的销售假冒伪劣种子、种苗等坑农、害农的现象,从政策法规方面规范全省的中药材种子种苗行业,让农业执法部门在监管中有章可循,保护药农的合法利益,保障中药材种业持续健康发展。

2.1.2 制定配套的种业创新发展规划 明确全省中药材种业发展目标,根据全省区域内中药材资源及产业分布特点,在鄂西南武陵山区、鄂西北秦巴山区、鄂东北大别山区、鄂东南幕阜山区、鄂中和鄂北丘陵岗地区、江汉平原区片区,根据各地区的道地药材品种,大力培育推广优质道地药材品种,不断提升各片区核心种源自给率,推动中药材从种业到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技为支撑、人才为根本、产学研融合、“繁育推”一体化的中药材现代种业产业体系。

2.1.3 建设和规范化种业市场 目前中药材种业市场“乱”,经营体系不成熟,各方利益无法得到保障;监管力度“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非法制售种子问题突出。为加快全省中药材种业的快速发展,需进一步提高中药材种业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门槛,规范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经营秩序,促进品种所有权在市场上的有序流动转让,让更多好品种进入市场,增强种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管理办法》,加强对种子种苗的质量监管和市场监管力度,将中药材品种列入《湖北省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实施品种登记制度,强化品种保护和监管[4]。

2.2 高度重视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

2.2.1 加强湖北省传统、优质、珍稀以及特有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保存 根据湖北省中药材资源现状,全面收集保存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一方面收集保存湖北省传统、优质、珍稀以及特有中药材种质资源,另一方面收集保存育种过程中发现和改良的具有特异性状、抗病性、抗逆性、高产、优质等特点的育种材料。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又保证了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2.2.2 建立湖北省中药材种质资源库 按照种质资源保存的特性,建设湖北省中药材遗传种质资源库(场、区、圃),建立种质资源中期库、原产区保护和种质资源圃。对已经建成且符合种质资源保存要求的单位、企业,补助部分运转维护费。加大对现有的湖北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武汉植物园、华中药用植物园的支撑,力争在5年内,整合全省种质资源保存与研究力量,建成全国一流标准的种质资源保育中心和种业科技创新中心。

2.2.3 系统分析评价湖北省优势道地药材种质资源 对湖北省品种优良、疗效显著、产量丰富且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道地药材进行种质资源全面评价,通过对比全国各产区的药材,从植物学、生物学、分子学、化学、抗逆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选择核心种质资源,推动新品种选育工作的开展。特别是针对艾、黄连、苍术、菊花、厚朴、半夏、大黄、野菊花等在全国占有优势地位的中药品种,进行资源全面评价,选育优良品种进行推广,提升湖北省中药材整体品牌。

2.3 促进产、学、研相结合

2.3.1 发挥科研机构育种技术优势,支撑全省品种创新工作 湖北省全省的农业科研机构,省、市(州)农业科学院发挥育种科研优势,在种质评价基础之上,以系统选育为主要育种手段辅助分子育种技术,人工培育遗传稳定、生物性质一致、抗逆性强、药材质量稳定,产量高效益好的优良中药材新品种,落实“十大楚药”良种工程。科研单位协助职能部门修订湖北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等系列标准。

2.3.2 企业提升参与中药材品种创新的积极性 中药材品种创新是一项技术性强,耗费时间长,需要持续稳定投入多的基础性工作。当前全省具有农业部颁发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中涉及中药材种业的企业仅有的2家。湖北省有实力的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福人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劲牌有限公司、李时珍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神农本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名企业目前都在省内建有规范化标准化的药材种植基地,因此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种植企业开展融合合作,进行定向良种培育,共同推进中药材品种创新和生产。

2.3.3 打造中药材种业创新中心和联合体 湖北省是中药材主要产区,应整合科研院所、种业公司的力量,由政府主导成立湖北省中药材种业创新中心;同时以协会的形式组建湖北省中药材种业创新联合体,统筹科研单位、种业公司和产地公司的研、产、需协作关系。例如,2021年为有效助推中药材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甘肃省定西市已成立了中药材现代种业科技创新联盟。黑龙江已启动建设1个省级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测中心和1个省级中药材科研育种中心、4个分中心,促进科技创新转化,全面提升黑龙江省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和供给能力[5]。

2.4 建立中药材良种育、繁、推体系

2.4.1 大力推动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加强良种选育,集成现代生产技术,建设相应配套的良种繁育中心、专业市场,助力中药材产业链升级。以优质、抗病、适应性广和高产等为选育目标,开展黄连、紫油厚朴、蕲艾、射干、白前、玄参、菊花、苍术、独活、白术、虎杖等道地特色中药材良种选育及快速繁殖技术研究,推动全省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例如黑龙江省级财政连续两年拨付资金10亿元,启动了75个示范县、5个中药材特色小镇、6个省级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5],当地政府和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空前高涨,中药材产业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

2.4.2 构建育、繁、推一体的良种生产体系 借鉴大宗农作物的繁育推体系,根据湖北省的优质道地药材品种,建立由优质种质创新、种子种苗良种繁育、规范化技术推广构成的种业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体系,以及健全由种子生产、种子加工、种子服务组成的种业保障服务体系,形成由政府引导,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种子企业组成,形成利益共同体,加快成果转化利用。

2.4.3 打造华中地区中药材种都 结合2021年3月初湖北省政协向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提交的联名提案“关于支持打造武汉·中国种都的建议”[6]。湖北省作为全国中药材主产区,重点围绕艾、黄连、菊花、半夏、大黄、野菊花、苍术、独活等湖北优势道地药材,制定相关种子(苗)质量标准,集中规范优质种子(苗)销售市场,并利用各类优势社会资源、种业激励政策,培育壮大良种生产企业和中药材种业公司,打造华中地区中药材种都,提升湖北省中药材产业竞争力。

2.5 造就一批研、用、推人才队伍

2.5.1 加强中药材育种专业队伍的建设 整合农作物育种专家从事中药材育种。在全省中药材行业加大对育种专业的领军人才、骨干人才的培养力度,力推一名国家级中药材育种专家,提高在全国影响力。为科技人员开展科研创新搭建基础平台,以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科技副总的形式鼓励科研人员进入企业解决良种问题。利用湖北省教育资源,加大中药材育种专业的培养力度,为全省中药材产业公司和种业公司输送专业人才。

2.5.2 加强中药材基层农技推广专业队伍的建设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基层农技中心、龙头企业培训技术人才。开展形式和层次多样的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基层生产技术应用推广及管理人才。建立新型药农培训基地,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户、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提高药农使用良种种植的观念。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专家工作站、试验基地,在生产一线服务药农。

2.5.3 加强中药材良种生产、经营、管理队伍的建设 完善湖北省全省种业服务专业队伍,落实机构、编制、经费。对科研体系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进行改革和建设,逐步解决职责任务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人员队伍不稳、技能素质不高、运行机制不活、条件建设落后等问题,调动中药材良种繁育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积极培育市场监管和第三方检测人才队伍,加大对中药材种业的行业监管和检测力度,建立公益性中药材质量检测平台,从市场来引导药农种好药,引导药农能够按照规范,按照科学方法去种药。

猜你喜欢
种苗种业中药材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鼎牌种苗有限公司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DNA提取4种中药材方法的筛选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