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玲,杜 斌
(郑州大学 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指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以下简称“三有型”)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2019年,郑州大学药学院药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因此如何开展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使我院药学专业以一流专业标准为参照提升内涵建设,培养“三有型”高素质药学人才,成为我院本科教学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我院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教师实施研究型教学,实施全程科研化实践课程体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标国内外一流本科药学专业,我院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体系仍有上升空间。因此,我院以建设一流药学专业为契机,构建“三有型”高素质药学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双向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多层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团队,以“多维度科研化+精准培养”实施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训练,为培养综合能力强、有责任、有担当的高素质药学人才积极实践,充分发挥一流专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现阶段,家庭、社会和学校更多的是强调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而对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关注不足,导致一些学生比较自我,缺乏协作能力和社会担当。一方面,本科新生入学后既要完成从中学向大学学习状态的转变,还要完成从少年向青年意识形态的晋升,这使得部分新生无所适从、无从应对,出现学习懒惰、放低要求等现象;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在面对考研与就业压力时,因对自身认知不足和对所学专业的不确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毕业焦虑和考研恐慌。因此,及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生活品性,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形态,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我院现行的是2015年制定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实施PBL教学法,以全程科研化为理念,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抓手,理论与实验教学相辅相成,实践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具有宽厚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药学人才。该模式的运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但面对不同学生的培养灵活度不够,对拔尖学生的培养精准度不足,无法更好地满足“双一流”高校建设对不同学生的就业目标及人生规划的实现要求。
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强,重视科研改革与创新,但在育人方面意识不足。引进教师多为专业领域的高端人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与师范相关内容培训,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兼顾传道授业与育人的统一。
随着“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推进,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成为建设“一流专业”的核心动力,成为各大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就专业性与实践性都强的药学专业而言,需做到专业知识与多元文化培养目标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实施“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双向优化课程体系,完成跨学科课程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以“多维度科研化+精准培养”实施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训练,培养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多层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团队,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贯彻教学全过程,培养理想远大、专业扎实、综合能力强、有责任、有担当的高素质药学人才。
课程体系是实现成才培养目标的载体,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我院在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中,整合专业知识和多元文化,即多学科融合,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人文社科、“医学+化学+专业知识”等多个教学群,增加人文社会及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课程,注重复合型知识的输出。
实施混合式教学是课程体系高效运行的教学保障。混合式教学即教师运用优质多媒体平台,如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线上教学手段,与传统课堂线下教学高效融合,以基础知识点为起点,教师启发引导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并行。在对传统课堂核心知识进行教学和讲授的同时,运用线上平台录制有1~2个知识点且用时较短的“微课堂”,激励学生利用课前或课后时间,随时随地地学习(或复习),不再受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全面覆盖学生业余时间以便于师生沟通。同时,教师使用线上平台强大的信息统计功能实施教学过程管理,及时获取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知识构架和效果等多项教学信息的反馈,将整个教学活动从课程预热提出问题—课堂讲解解答问题—课后复习与思考形成闭环,师生在教学中将讲授—学习—反馈环环相扣,促进高阶教学目标的实现。
课程思政是课程体系运行的育人保障。课程思政既是教书育人,又是对知识的拓展与深化。我院实施“三段式”课程思政建设:第一阶段,教师从学科历史入手,列举学科在发展历程中的杰出人物事例;第二阶段,教师深耕课程知识点,在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学科资源、专业文化转化为育人资源,做到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第三阶段,教师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能力,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感染学生,以我院“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为例,见表1。
表1 “药物分析实验”课程思政元素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阐释和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责任担当的平台。我院2017年开始实施全程科研化实践教学培养模式,该模式涵盖药学专业的所有学生,依托我院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优质科研资源,一方面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另一方面选拔低年级拔尖学生组成实验班,实施宽厚专业知识培养与高阶能力人才双轨道运行,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我院一流专业建设的深入开展,在2019年运行了“多维度科研化+精准培养”实践环节教学体系。该模式是在“教学—科研”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年一竞赛”,将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主办的“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药学会药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等等国家级竞赛项目列入实践教学环节。组建竞赛教师指导团队,训练学生基础实验的操作水平,以及在实验过程中的临场分析应变能力。同时,通过每年的院级药学实验技能大赛,选拔优秀学生组成实验班实施高阶能力培养,并选派优秀学生前往国外优秀院校做短期访学。该模式推进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激励学生重视基础实验技能的掌握,同时促进拔尖学生更大程度地融入教师的科研团队,获得精准的科研能力锻炼,形成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拔尖之间,相互促进与激励的多维度教学模式,既能满足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又能引导学生进入高层次科研团队激发科研热情,发表论文,完成高阶能力的训练。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力军,是实施高质量教学水平的关键。近年来,我院积极改善专职教师缺少师范教育的情况,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大学生职业规划等培训,充分了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新进教师需跟随教授听课、撰写教案等,完成为期一年的教学培训,方能承担本科生的课程。青年教师(45岁以下)需担任一年及以上时间的班主任,配合辅导员定时召开班会,结合自身的科研素养与求学经历,第一时间对班级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帮扶;教授、副教授除了承担培养新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外,还需每学期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将自身的优质科研资源、多年的教学经验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感受正能量,拓宽专业视野,克服消极情绪,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我院在“三有型”高素质药学人才培养体系的运行中,实施过程化管理,将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信息反馈高效地联系起来,形成教学运行—信息反馈的闭环。过程化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课程教学依托线上教育平台随时获取课程教学数据、课程质量评估、课程日志数据、学生互动数据、学生成绩等,形成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院系教学学情的分析;毕业论文则通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毕业论文答辩,在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考核,实现“三有型”高素质药学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三有型”高素质药学人才培养体系对标“一流专业”建设目标,该体系在我院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坚持“以本为本”培养高素质药学人才的目标,提升高素质药学人才的培养内涵。我院以2017—2019级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为对象,实施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同向同行的优化课程体系,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倡导线上教学突出“学”——教师录制短小精致的“微视频”,对1~2个知识点细致讲解,涵盖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进行预习或复习;线下课堂关注“习”——教师紧紧把握课程知识提纲脉络,精梳要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与教师互动,将知识点学深、学透。同时,教师巧妙引用古今中外杰出人才事例、药学职业操守与规范案例,以润物无声地方法引领学生感受杰出人物的榜样力量,了解职业药师的行为规范,认同药学专业的自豪感。以“多维度科研化+精准培养”实施本科生高阶能力训练。依托我院的科研力量和经费保障,辐射各年级学生,激励学生加入科研小组和实验班,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与参加国家级药学领域大赛同时进行,引导学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自主学习习惯、团队协作与责任承担的能力。选拔学习优异的学生出国深造,精准培养药学专业拔尖人才。积极推进建设多层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团队,我院已形成由新进教师—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教学名师、青年“长江学者”等组成的多层次高质量教学团队,以培养骨干教师为抓手,引领新进教师从撰写教案、教学方法等细节入手,既教书又育人。实施过程管理是保障“三有型”高素质药学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效果的关键。我院对课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毕业论文质量,实施不同对象不同监管的方式,保障一堂课、一位教师、一个班的学生、一篇毕业论文都有过程管理的数据,及时地反馈指导下一步的教学运行,确保教学育人环节有据可查、有据可依。为培养理想远大、专业扎实、综合能力强、有责任、有担当的高素质药学人才积极实践,充分发挥一流专业的示范和领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