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洪伟,陈仕光,许二梅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a.城乡建设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广东省属本科大学,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农林院校的重要成员。自1927年创办至今,培养各类“三农”毕业生20多万,是广东省推动乡村振兴落地的攻坚力量。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下简称仲恺给排水)是典型的工科专业,初创于2005年,首批招生于2007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历年累计毕业生786名。目前在校生有15个班,规模稳定在约500人。仲恺给排水的历年招生情况见图1。通过图1可以发现,仲恺给排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初创阶段(2007—2009年),招生均为1个班级,约30人,本阶段主要解决了专业的生存问题。第二是快速发展阶段(2010—2014年),此阶段的招生数量快速提升并突破100人(2013年),本阶段主要解决了专业的规模问题。第三是内涵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2015年超过120人(4个行政班级)后,招生数量逐步稳定,并存在逐年下降的趋势(2018年除外)。
图1 仲恺给排水历年招生情况
仲恺给排水需要解决专业发展的质量问题。第一,专业特色有待挖掘。特色是专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专业的立足之本,但是目前仲恺给排水的特色不突出。第二,专业知名度有待提升。仲恺给排水以规模角度进行衡量是粤港澳大湾区不可忽视的专业力量,然而仲恺给排水在广东的知名度与其规模不匹配,具体表现为“三少一低”,即知名专家少、重要奖项少、承担重要课题少、科产教结合度低。第三,与广东城建发展的有机结合度有待提高。
给排水以“水的良性循环”为发展观,从业人员主要的工程活动包括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三个传统板块,以及黑臭水体、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新兴板块(见图2)。
图2 给排水的专业内容结构
我国城市的给排水事业在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农村给排水却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亟待补全短板。发展的经验表明,我国农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前置条件是拥有适合自己的给排水系统,从而确保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前期调研表明,给排水专业是服务农村基础设施的先锋。其中,农村饮用水水质与城市同质化是大势所趋;农村污水管网的建设和建筑给排水的规范化改造等难题也摆在建设者面前。大量案例表明,乡村振兴中的给排水问题不能简单地套用城市思维,需要大量懂农村的参与者下沉工作,掌握农村情况。此时与农结缘的仲恺给排水可以发挥优势,因此广东的乡村振兴离不开仲恺给排水的支撑。
乡村振兴是仲恺给排水发展中千载难逢的机遇,提供了专业内涵式发展的时机。
1.仲恺给排水服务乡村振兴,由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属性。地方农业院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所作为,是时代赋予仲恺给排水的历史使命,也是工科教育的职责所在。
2.服务乡村振兴是仲恺给排水的定位之战,不容有失。仲恺给排水应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以农村为战略主战场,以农村给排水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融合科研、产业和教学,打造仲恺给排水特色,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3.科产教融合地服务乡村振兴,打响仲恺给排水的知名度。抓住机遇,在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思考问题。充分借鉴学校的农村资源优势,以科产教融合的方式,以科研引领、产业介入、教学主体为理念,不断向农村建设发力,顺应形势,有内涵、和谐地发展仲恺给排水的特色,形成专业的乡村振兴品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自觉担负起历史使命与责任。
综上,广东省的乡村振兴与仲恺给排水是互惠共生的关系。
在服务广东省乡村振兴中,以“解决问题、坚持原创、注重实践、共享互惠”为融合原则,赋予仲恺给排水特色,构建服务乡村振兴的特色课程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秉承教学为主、科研为翼、产业为本的改革思路(见图3),科产教融合地引领教学改革发展,提炼专业特色。
图3 融合的基本原理
以稳定仲恺给排水基本盘为核心,以适度超前为原则,针对仲恺给排水现有教学体系中重城市、轻农村的不足,聚力解决农村给排水体系的融入问题。对现有的主干核心课程进行知识点补充,加入乡村振兴的内容。在实践教学环节,借助我校的地域优势,提供不低于20%的涉农工程实践,增强学生在涉农方面的科研与工程能力。所构建的课程体系,不但可以用作对现有给排水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还可以作为与涉农给排水相关专业,如环境工程、风景园林等专业的参考教材。课程体系中的案例分析可以直接作为乡村工匠的培训教材,在乡村项目经理人、乡村工匠等仲恺品牌的推广下,使教学成果走出学校,为建设一线的乡村工匠提高自身素质提供技术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改革应紧扣产业和科研。产业是发现问题、暴露问题、检验成效的地方,需要科研人员投身其中并长期跟踪,也是检验一切创新、技术的主战场。因此,教学过程改革的表面战场在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而背后则是课题成员对工程中的疑问予以科学审视、穷追不舍、剥丝抽茧后的结晶。
科学布局,创新引领,在专业学科规划中融入乡村振兴特色,不断创造仲恺给排水新高度。事实表明,农村中的给排水问题,不能够用体量较小的城市给排水思维来简单量化;农村人口密度小,工程利用率低,维护管理人才缺乏,给排水系统在农村面临同城市不同的困难。如农村供水因村庄分散、用户用水量少、水源保障差等,使得相同的人口需要比城市更多的维护成本。农村给排水事业可以为仲恺给排水提供广阔的研究对象,其中需要攻克涉及处理工艺、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难题,因此需要教师心怀把科研做到农村的奉献精神,不断增强仲恺给排水团队在涉农方面的科研能力,从而培育出知名专家、打造重点工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产业是专业生存的根本,也是给排水专业教学、科研的最终归宿。将仲恺给排水融入产业之中,从农村给排水产业中吸收经典案例反哺课堂,从而夯实专业特色,也可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确保专业的内涵式发展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专业教师不但具有教学能力,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还具有专业能力,承担着专业创新和专业建设的功能,是知识的更新者和将知识转化为工程的实践者。乡村振兴行动中农林院校的最终实施人也是高校教师。服务乡村振兴是各专任教师同步实现专业完善与自我发展的舞台。融入乡村振兴工作,可为仲恺给排水专业教师凝练科学研究方向、提高产业关联强度、挖掘所讲授课程中新的知识点。
师资队伍建设应遵循充分融入、不忘初心的原则。充分融入是指教师不偏执于教学一隅,不故步自封,不做井底之蛙,要将视野转移至专业全域,稳步走出教学的“舒适区”,融合产业与研究,主动培养自己的工程能力和科研能力,不断解决产业中的各项问题,充分发挥人才强项,建好仲恺给排水的乡村振兴团队。不忘初心是指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要有大家风范、家国情怀,不因过分留恋教学外的利益而影响仲恺给排水质量的提升;在迈出科产教融合的步伐中,筑牢思想堡垒,牢记人才培养、服务科学、服务农村的初心。
考核制度是教学秩序的隐形指挥棒。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例如将服务乡村振兴折算成教学工作时数,纳入考核指标,建立制度保护,成立相关基金鼓励师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行为,鼓励签约涉农实践基地,并合理量化这一过程中的教师工作量,与相应的工作业绩挂钩,确保教师的权益。
仲恺给排水正经历从数量扩大到内涵发展的变革时代,亟待进行特色建设。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为契机,科产教相融合,做好仲恺给排水、创设专业知名度,是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第一,仲恺给排水在专业特色和知名度方面仍需加大内涵建设。第二,乡村振兴是仲恺给排水的发展机遇,仲恺给排水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乡村振兴是互惠共生的关系。第三,仲恺给排水需要以乡村振兴为载体,大力推进专业改革。第四,以“解决问题、坚持原创、注重实践、共享互惠”为融合原则,坚持“教学为主、科研为翼、产业为本”的融合思路,以科产教深度融合为契机,抓住历史发展机遇,赋予仲恺给排水特色,构建服务乡村振兴的特色课程教学体系。第五,服务广东乡村振兴的师资队伍建设和考核指标体系建设,是项目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