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 王天俊
摘要:纪录片是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创作形式,以其独特的视角真实地记录社会现象。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根基,而艺术性则为其发展增添了一抹色彩。在创作拍摄、镜头模式、剪辑选择等过程中,将艺术性和真实性完美融合是一部纪录片成功的关键。真实的事物在镜头下散发着原始的美感,对真实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主观的艺术升华之后,纪录片便有了鲜活的生命和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从而实现把最美好的东西传达给观众的真正目的。因此,把握好纪录片艺术性和真实性的融合尺度,是打造成功纪录片的关键。
关键词:纪录片;艺术性;真实性;融合;对比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3-00-03
1 纪录片创作的发展历程
1.1 真实呈现原始记录——诞生期
纪录片作为记录社会现象和生命状态真实写照的特殊影视艺术创作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与极大的价值,能够让观众通过其真实性的表达而体味到生活的本质,因此受到大众的追捧。纪录片从诞生起便因真实地展现现实生活的独有魅力而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艺术创作形式。“纪录电影之父”弗拉哈迪在对纪录片的研究中提出,纪录片应该是浪漫主义的真实;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应该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维尔托夫则认为纪录片是电影的眼睛[1]。学者们将真实性视为纪录片的生命,而纪录片的发展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国电视纪录片于1958年与国家台建台同步而生,在最初的发展时期,强调真实性的表达,出现了很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原汁原味的纪录片作品。
1.2 艺术喧宾夺主——探索期
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飞速发展,一大批大型纪录片、系列片与政论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而此时纪录片也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时期是纪录片发展最蓬勃的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和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观众对纪录片的題材、表现形式、创作手法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纪录片创作逐渐走向了题材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呈现形式更加多样的道路,用影像去记录现实、反映历史的方式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由于时代的进步,一些新的拍摄技术和渲染手法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如利用计算机图像合成的特技效果和3D效果的使用及呈现,使纪录片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随着新技术的融入,很多纪录片渐渐丢失了真实性的本心,更加侧重艺术性的表达。近年来,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媒介市场繁荣兴盛,以及浮躁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纪录片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和收视率,自身美感不断增强,却忽视了对真实性的深入展现。因此,纪录片由最初侧重真实性的精英艺术向艺术元素多元化的普世艺术转型,创作手法也由宏大叙事向微末叙事转变。在这一背景下,纪录片的真实性势必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1.3 真实性与艺术性高度融合——成熟期
20世纪90年代以后,纪录片创作经过不断调整和改进,终于回归了真实性,而此时也出现了大批再现性电视纪录片,它们在中国迅速生根、发展,这样的风格逐渐成为纪录片创作的主流趋势,同时也被更多的观众称赞和接纳,从此电视纪录片走向了繁荣发展时期。
回顾世界及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史,其经过了真实性和艺术性博弈的阶段之后,最终走向了艺术性和真实性高度融合的发展之路。多年的发展,让纪录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虽然在实现真实性与艺术性的高度有机结合上,过于强调真实性而忽视了艺术性或者过于强调艺术性而忽视了真实性,但无论社会如何变迁,纪录片本身真实性的价值不应该随着发展而被忽视,或者为了展现艺术性融合了过多其他元素而喧宾夺主。
关于纪录片究竟是强调真实性还是艺术性的这一争论最终在业界达成了共识,即在新发展理念和新技术的支撑下继续保持纪录片最本质的属性——“真实性”。实现真实性和艺术性的高度融合能更好地推动纪录片的发展,是纪录片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在这场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博弈中,最终真实性重新回归。此后,纪录片真正走上了真实性和艺术性的融合之路。真实的记录加上一定的拍摄技巧与后期制作手法,能让纪录片更具观赏性,拥有更高的技术价值,纪录片的本质也从讲述故事发展到了讲好故事。
2 纪录片中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关系
纪实即场景再现,客观叙事的纪录风格从来都是纪录片强大的生命力所在,艺术贯穿始终,纪录片从来不会因为社会的发展而被历史湮没。荷兰纪实主义流派代表人物伊文思强调,要突出其自然真实,强调真实性为艺术生命,其作品《早春》《愚公移山》等经久不衰,是纪录片领域广为传颂的经典作品。其主导的观点含蓄,只为真实呈现,让观众自己去感悟和收获,重过程而不重结果,拍摄过程强调现场即兴采访的纪实性,录音机与摄影机同步运转,强调现场发现和镜头呈现的完整性,整个作品不追求情节化与故事化,这成为后来纪录片发展的根基。
2.1 艺术性是纪录片的生命
巴拉兹曾说过,在纪录片中,“艺术家必须在经验世界的广阔天地中发掘出最有特征意义的、最有趣的、最可塑造的和最有表现力的东西,并且把自己的倾向性和思想意图异常鲜明地表现出来”[3]。在纪录片里,观众期待能够看到生活最本质的东西,但是又不仅仅局限于只看到这些,而是希望从纪录片中收获到一些不同于生活的东西并且与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特别是蕴含着某些情感,增添现代科技手段呈现的视觉享受。对于一部好的纪录片来说,真实性和艺术性二者至关重要,艺术的参与一方面保证了整部纪录片的高度,另一方面也通过创作意图的真实展现而升华了人物事件。
2.2 真实性高于艺术性
在纪录片的所有特征中,真实性居于首位,没有真实性其他特征就无从谈起。纪录片的灵魂是真实性,而纪录片的生命则是其所蕴含的艺术性,没有灵魂与生命力的东西便只剩躯壳[4]。真实性是纪录片内容的主导,艺术化的处理则要以真实性为前提开展。纪录片镜头中最不能缺少的是真实生活的素材,但是将真实镜头简单叠加也很难实现成功的表达,还需要加上创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理解、人物把握、事件总结及情感发掘,而这便是艺术再创作的过程。只有通过真实的情景镜头提炼出生活的感悟,提炼出情感的切入,才能够完成纪录片的最终制作。所以一部能够打动观众的成功纪录片,是无数真实的镜头和无数艺术创作形式的融合。创作者必须把握好真实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关系,并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将二者很好地融合起来,既揭示生活的真实,又进行更多的艺术展现,从而让纪录片的意义和价值得到升华,而观众也能够被真实感动。
3 纪录片中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对比
真实性和艺术性在纪录片中能否高度融合不仅体现在创作中,镜头和剪辑也是主要模块。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真实性包含解说词的真实性、人物的真实性及叙事的真实性,艺术性手法则包含画面、蒙太奇等。纪录片的本质是发现真实、表现真实和尊重真实,纪录片的真实性不仅要突出真实的本质,更要强调现象的真实,所拍摄的画面是真真切切存在的,所发生的事实是真实经历的。纪录片的艺术真实以生活真实为前提,而艺术性要做的就是对真实的事情进行富有感情的、多层次的、完整的还原和呈现,从而使这种真实被观众感受到。简单地说,艺术性就是在真实叙事的基础上丰富其表现形式,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即体现创作、镜头、剪辑的真实,实现内在本质的真实与外在真实形态的高度统一。
3.1 创作中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3.1.1 画面设计中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荷兰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曾说:“没有经过艺术性的处理就获得成功的纪录片是不存在的,好的纪录片都要经过创作者的艺术性再建构。”[4]纪录片并不是对生活的简单记录和呈现,而是对于真实性记录的一种再创作。这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性参与的过程,可以说艺术性贯穿整部纪录片创作。对真实场景拍摄过程中机位、镜头、景别等元素的选择都是艺术性创作的手段,而镜头画面的构图、色彩搭配及声音元素的运用也离不开艺术的参与。尤其是拍摄画面的构图,人的眼睛对真实性的捕捉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第一眼看到什么东西就认为是什么,而从不同的角度和位置看过去,同样的事物所呈现的状态也是不同的,因此观众的感触和视觉重量也是不同的。在有限的画幅中,如何在确保真实性展现的基础上,融入拍摄位置的构思和创作的构思,經过创作者的艺术创作和安排,将画面各种因素如线条、光影等进行有机融合和排列组合,让呈现出的画面更有利于表达创作者的意图,更能够烘托创作的主题,同时实现视觉上的美感,并将融合和欣赏性美感的真实传达给观众,这些都需要艺术的参与。纪录片不仅是真实的记录,更是一种艺术化的表达,要通过强调纪录片的艺术性来营造写意的氛围。创作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基础就在于对真实生活艺术的加工和再创作。
3.1.2 摄影语言中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为了更准确地呈现事物的真实效果,或多或少都需要运用到一些艺术手段。例如蒙太奇艺术手法的运用,由于加入了人为因素,蒙太奇这种特殊的影像语言增加了多元化角度的艺术性审美表达,而在纪录片中巧妙运用这种手法不仅不会破坏纪录片的真实,反而更能阐释情感,让意涵得到质的提升。
3.2 镜头中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镜头的真实性,总结起来就是形象的真实,也就是拍摄刹那眼前的生动;镜头的艺术性,就是拍摄镜头的位置、角度、手法的运用,充分展现真实场景的美感。一部纪录片中出现的不同镜头有不同的意义,而同样的镜头出现在不同纪录片中所表达的意味也截然不同。固定镜头是纪录片中最常用的创作手法,选择要拍摄的画面,固定摄像机的位置,然后对出现在拍摄画面中的景物进行持续拍摄,镜头是不动的,但是镜头里的画面有着丰富的展现,如人来人往、日升日落、活动着的生物。
具有代表性的是《舌尖上的中国》,其使用固定镜头来展现真实场景的画面很多,而且画面具有极强的诱惑力。多个固定镜头的拼接,如刀切开食物的清脆声音、掀起锅盖的热气腾腾、食物进入油锅的变化,将食材本身的质感通过画面和镜头的配合展现出来,极富观赏性,能够让观众只通过眼睛就体会到味觉上的享受,感受到鲜嫩可口的食物带来的巨大诱惑力。镜头的来回转换表达了创作者的意图,让观众能身临其境般细细体悟。镜头画面是在真实性基础上的艺术性的真实,实际上就是对生活本质的升华和提炼,将抽象转化为具象,将场景转化为情感。
3.3 剪辑中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剪辑是纪录片后期制作的关键,拍摄出来的多个画面如何连接、如何呈现,或者说纪录片最终能否实现创作者的终极设想,都是通过后期的剪辑实现的。不同的剪辑手段会呈现不同的艺术效果,且剪辑必须尊重叙事的真实性、情节的连贯性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的真实性。所谓的剪辑,就是对真实素材进行二次创作,它决定着纪录片的生命。要通过剪辑呈现形象真实美、信息丰富美、传情达意美,保证画面的完整性和故事性。可以说,纪录片展现的每个镜头都包含着大量信息,但并不是每个镜头都包含着丰富的情节,都能够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引起观众的兴趣。只有选择那些能深刻表达主题思想的、具有较大信息量的画面,才能反映出最真实的意图。
4 结语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纪录片隔着屏幕带着人们的眼睛和耳朵,感受历史痕迹,获得全新的生命体悟。纪录片制作的根本遵循便是真实性,要做到生动而且言之有物,离不开艺术的加持。真实是纪录片创作的本质,但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艺术性也不可或缺。虽然真实性凌驾于艺术性之上,艺术基于真实性而展开,但是融入艺术加工且具有真实性的纪录片更有生命力,更有深度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小小.纪录片真实性与艺术性的思考[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8.
[2] 王斌.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性与艺术性[J].电视指南,2017(20):167.
[3] 罗媛.真实性·艺术性:专题片中的人物塑造手法探析[D].广州:暨南大学,2018.
[4] 许鑫净.从《中国梦·福建故事》浅谈如何进行纪录片创作[J].西部广播电视,2019(6):98-99.
作者简介:张辉(1970—),男,陕西西安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影像艺术与信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应用。
王天俊(1996—),男,山东淄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信息技术与工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