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艳
在统编教材中,散文或散见于不同单元中,或集中在一个单元中,但没有提出散文单元的概念。究其原因,主要是与寓言、童话、神话、现代诗、民间故事、小说等文体相比,散文虽然也是一种文体,但其本身还可以分成更多的小类,如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文化散文等。这样组成一个文体单元,如果只选其中的一类,不足以代表全部散文的特点;如果每小类都选,单元内容显得繁杂,不适宜小学生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散文教学中,要以广义的文体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
散文语言的优美体现在既朴实自然,又生动活泼,与所要描写的美的世界相匹配。散文教学需要聚焦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感受散文语言的韵味,体会散文语言的精妙。
不同的散文语言上各具特色,需要通过朗读才能感受每篇散文的语言魅力。如《搭石》就是一篇很有语言特色的散文,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作者选取家乡最常见的搭石作为表达对象,用质朴的文字来描摹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动人画面:“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学生朗读这样的语言,能够真切地感知那种没有口令却协调一致的步伐,踏在那一排平整方正的石头上,伴着溪水里的倒影,像极了在一个奇特的舞台上自由自在的表演,无论是声音还是画面,都是那么美,让人也想去走一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范读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式,让学生读出这一典范语段中的语言韵味,让搭石最美妙的瞬间音画永久留存在心间。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突出特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聚焦文本结构,引导学生在关注表达形式中把握散文特征,体会散文的艺术美。
散文的结构特色既体现在整体上,又表现在局部中。文章结构是指其各部分之间的组织情况,涉及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以及段落层次的安排。由于散文以“形散”为典型特征,既给散文结构带来了便利,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形散”要“散”得有特点,要“散”出艺术味。如《四季之美》,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四季作为观察和表达对象。对于这样的内容,作者没有采用常见的总分结构,而是选择并列结构进行表达。全文只有4个自然段,每个季节各写一个自然段,在每个季节中只选择一个时间点为代表写出美的景象和感觉。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结构特点进行仔细揣摩。一是文本的段落以并列的方式呈现,形成一种整体美,体现作者对四季之美不偏不倚,更妙的是任何一个季节都可以出现在文章开头,也就是说文章的4个自然段可以任意组合,都不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这是《四季之美》整体结构上最新奇的特点;二是局部结构中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动与静的变化,又有表达手法的变化:春天以视觉变化为主,秋天从视觉到听觉,夏天和冬天则采用对比的表达方式。这就是《四季之美》平淡“外表”下的结构秘妙。
在散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情感的表达,在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时,努力找寻文本中情感的主体——作者。
生活中,同样的事物在不同作者的笔下所承载的感情区别很大,关键原因是作者的独特感受是真正的“这一个”,别的东西无法替代。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就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一个”进行体验。如教学《桂花雨》,课文是台湾作家琦君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回忆儿时在家乡摇桂花的情形,表达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课文中有母亲对杭州那“香飘十里”桂花的奇怪看法:“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明明承认了杭州的桂花很香,却坚持比不过家乡的桂花,原因是杭州的桂花只能带来嗅觉上的感受——香,缺少的是心灵深处的感受,家乡的桂花的香,留存的是浓浓的乡音——与胡家老爷爷、毛家老婆婆送桂花的交往,留存了甜蜜的乡情——“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种香气有深度,有厚度,持久不散,自然是别处的桂花无法比拟的。可见,家乡的桂花不仅在母亲心中是“这一个”,在作者的心中更是夹带着童年欢乐的“这一个”。由此,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探究,进而发现母亲的看法实际上也就是作者的心声。作者写作的时候和母亲当年一样,都深深思念着家乡留存在心间的独特桂花香。
学习散文,除了要把握主要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还要关注表达方法。對小学生来说,主要是积累语言范式,适时迁移运用。
入选教材的散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蕴藏着多种多样的语言表达典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表达典范,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在《祖父的园子》中,就有许多具有表达典范的语段,如“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在这一语段中,学生比较容易把握的表达方法是排比的运用。但是,这只是一种表层的理解,毕竟排比句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新鲜的表达形式。对这一语段的学习,教师应当在引领学生了解排比手法的运用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品读。一是排比句的每个分句中的前后意思上的叠加效果,即“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自由自在体现了祖父对“我”无尽的爱,这是作者隐含在文字背后的真挚情感;二是在排比句对接中隐藏着秘妙,有效地体现了祖父对“我”的宽容,为后续语段提供了新的表达样式。这就是句式的转型,这才是五年级学生应该学习和积累的排比句。最后,教师让学生仿照这一典范语段写一段话,用上排比句式,写出人物之间的感情。这就是对散文表达方法的深度聚焦,通过在表达实践中迁移运用,使学生对散文的表达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编者的意图,引导学生抓住散文语言、结构、感情、写法等方面的特征,认真品读,积极探索,走进散文世界去感悟作者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