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一份让后世骄傲的秘密

2022-07-18 00:06:58王冬燕陈奇
党的生活·青海 2022年7期
关键词:传习所编织藏族

王冬燕 陈奇

故乡不在远方,它就满满地盛在我们喜欢的饭碗里;美不在身边,它就隐藏在衣食住行,生活日用中。高原上自由放养的绵羊毛用橡子壳、大黄叶根、槐米、板蓝根等天然植物染色,经匠人一双巧手撮合就变成了一张张蓬松软糯的织毯,变成家用的地毯、挂毯、座垫和马鞍,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温暖、柔软和绚烂,这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牙藏族织毯技艺。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上新庄镇加牙藏族织毯传习所里记者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代表性传承人——60岁的杨永良。他正在纵横交错的经纬前忙活着。

青海曾是华夏文明、西亚文明、中亚文明的交汇点,各种文化精华通过绵延了1500多年的丝绸之路,在这里交融汇合,并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研究加牙藏毯编织所用的原料、技艺、染色等环节和沿用至今的手工技艺,也是了解我国藏族的历史、文化、习俗以及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渠道。

考古资料显示,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先民3000年前就已掌握了原始藏毯的编织技艺。清朝时,因著名藏传佛教寺院塔尔寺扩建,急需装饰织毯和经堂坐垫,藏毯在离塔尔寺几公里外的加牙村逐渐兴起。“加牙藏毯原材料来自天然放养的藏系绵羊毛、牦牛绒、驼绒等。地毯纺线采用植物染料低温染色,这样地毯的毛质不易损伤,纺出的成品色泽艳丽,一块毯子可以够三代人用。”杨永良说。加之青海是我国主要牧区之一,草原草质好,无污染,生长在这里的藏系绵羊毛色纯净,毛质好,绒毛厚,纤维长,弹性强,光泽度好,耐酸耐碱性能强。“西宁大白毛”是世界地毯界公认的手工地毯最好的原料。

藏毯编织曾经是加牙村村民赖以生活的手艺。上世纪80年代,加牙村藏毯享誉全国,甚至走出国门,出口尼泊尔等地。在杨永良的记忆里,那几年织机常常日夜不停。藏毯编织也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显现。加牙藏族织毯的图案不拘一格,既有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回字纹,又有隋唐时期的宝相花图样,有藏族喜欢的八宝纹样、回族喜欢的花草纹样,也有潮流的莫兰迪色系……一块小小的藏毯成为青海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最好见证,也让我们惊艳地感受到时尚与现代气息。

上世纪60年代。年幼的杨永良常常站在忙着织藏毯的父亲旁边,好奇地看着父亲娴熟地将一根根彩色毛线缠到事先挂好的竖线上,然后用小刀裁减、打磨,渐渐地,花朵、山水、大象、喜鹊等图案在父亲的巧手下编织而成。当时只有八九岁的杨永良边看边捻线,把父亲编织藏毯的手法牢牢记在心里,趁着父亲出去的工夫,杨永良就坐在地毯架前,像模像样地织上几下。

杨永良告诉记者,从八九岁开始,他就学习洗毛、捻线、纺线。15岁开始独立完成从捻线、采集染色织物、染色线、放线(机架子上缠绕经线)栽织各种图案的藏毯等工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加牙藏毯名声远扬,这时杨永良已经成为了村里的织毯能手。后来,杨永良打破了祖上“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将编织藏毯的手艺传给了妻子,还主动帮村里人织毯。

一块成功的加牙藏毯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凝结着匠人的辛勤汗水和劳动智慧。杨永良说:“加牙藏毯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就在于精和细:不露经,不露纬,想要在经纬分明的地毯上制作出理想的艺术效果,要时刻做到经线不压叠、道数排列均匀、松紧度适合,这全凭眼力和手感。”全凭几十年如一日坐在织毯架前重复一个动作的坚守。

“一辈子守着这个,值得吗?”记者问。“值!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不能丢。”老杨坚定地说。

然而,随着轻纺工业快速发展,机织毯的快速大批量生产,对家庭作坊的生产模式造成冲击,加牙村无数个像杨永良一样的织匠也赶上了最艰难的时期。“随着山东、河北的大织机来到西宁,手工织毯的技艺慢慢被放弃,村里人只想着种地打工养家糊口,织架不是被劈了当柴烧就是砸了卖废铁。”另外,由于加牙藏毯制作工艺复杂精细,耗时较长,一块合格的加牙藏毯从选料到制作完成往往需要耗费数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支撑不起养家糊口与传承技艺的重量。

举步维艰时,杨永良依旧选择了坚持,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也逐渐迎来“春天”:2006年,加牙藏族织毯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传习所建立。如今,加牙藏族织毯乘着政策东风,涵养出培养更多匠人的从容和底气。杨永良的作品、名片也被放在博物馆、旅游景区和宾馆酒店,很多游客慕名来到传习所下订单。“下单的多了,我就把订单给其他村民做,或者让他们来传习所,我给培训和开工资,在传习所‘打工’”,杨永良说。

非遗不应“沉睡”在博物馆,也不能“休眠”在书本里,而应融入民众生活,走进广阔市场,让非遗“活”起来,充分释放其社会、文化和经济价值,这是保护非遗的核心所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市场磨合,传统的加牙藏毯早已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我们和大工厂之间从来不是竞争的关系,而是合作的關系。”杨永良发现,传统织艺需要学习大工厂走在时代前沿的设计理念,大工厂则需要加牙藏毯深厚历史文化的加持。所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来说,杨永良正在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完成自己作为家族第七代传人的使命,将传承接续工作做好,让非遗传承“后继有人”,探索出一条能够“盘活”加牙藏毯的新路,走品牌化、市场化道路,让古老的非遗技艺走进现代生活,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让古老的技艺能够“活”起来,并在大众身边“火”起来。

猜你喜欢
传习所编织藏族
体验编织的乐趣
苏州昆剧传习所之创办及若干问题考辨
戏曲研究(2022年4期)2022-06-27 07:09:04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创造(2020年5期)2020-09-10 09:19:22
《演变》《藏族少女》
青年生活(2019年14期)2019-10-21 02:04:56
竹自清高,编织美好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加强哈尔滨市双城区非遗工作的几点建议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Coco薇(2017年7期)2017-07-21 07:16:04
长春师范传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