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嘉琳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苗族,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和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它没有自己文字,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图腾文化和宗教信仰。这些特殊的民族文化被苗人们用各种各样的纹样、符号记载在饰物上并传承给自己的子民。他们坚信这些图腾代表着先祖的神灵,能时刻庇护他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安康。其中,牛图腾便是苗族人从古至今十分崇拜的图腾纹样,它成为苗族银饰中最重要的元素,表达了苗人对先祖的崇敬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苗族人民对牛图腾的崇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在苗族的古老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幅气势宏伟的《春耕图》,画面描绘了洪荒时期,一只神牛与一位苗族英雄一起开垦山川田野的景象。相传,这只神牛为了保护当地的人们,后来变成了一座大山,默默守护着族人的平安。牛耕文化的起源究竟从何时开始,古今史学家们都没有统一的说法。据一些文献表明:苗族的先民曾经居住在江淮一带,在那个时期,他们就开始了农耕生活。西迁后,随着牛耕技术逐渐进步,当地生活物资慢慢丰富,耕牛繁殖也越来越多,人们便有了很多与牛有关联的活动,例如斗牛、以牛来祭祀祖先等等,这些活动融入人们的生活,并成了苗人永远不会忘记的历史记忆,逐渐形成了很多关于牛耕的神话传说,牛图腾也开始在苗族服饰中广为应用。
关于苗族对牛崇拜的缘由,民间有各种传说。一是相传在苗族农耕文化中,水牛是犁田耙地的主要劳动力,在生产劳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于是人们对水牛便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和崇拜。二是据说苗族的祖先蚩尤与牛有着诸多关联,蚩尤的形象在《山海经·大南荒经》有所描述:“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日下旧闻考》中也有记载,“画本以飞空走险”[1],《述异记》一书的描述为:“俗云(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秦汉间说:蚩尤鬓发如剑戟,头有角。”种种文献的记载都表述了蚩尤是一位勇猛善战、力大无穷、能飞檐走壁、头上有一对牛角的勇士。所以,苗族人从远古时期便将水牛视作自己先祖的灵魂,在祭祀骁勇善战的祖先时,苗人便将力大无比的牛与勇猛善战的祖先关联起来,将公水牛视为苗族最高的祭品献给先祖的在天英灵,所以,牛图腾成为了苗族的图腾崇拜。苗人在服装和饰物上绘制出牛角的纹样,以替代完整的牛的形态,将图腾文化和民族历史代代相传。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最为直观地解读民族文化的历史变迁和内涵意义。而苗族银饰作为服饰的重要组成,除了表现民族文化的美学特征之外,更体现了该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历史沉淀。据资料显示,苗族最早的银饰起源于巫术图腾活动,苗家人相信银饰能避魔驱邪,带来好运,便纷纷佩戴在身上,左右不离。因为苗族人对牛的崇拜,所以苗族女性的头上都带有牛角造型的银制头饰,人们称之为银角。银角在苗语中读作“大你”,“你”代表的意思是银,“大”代表翅膀,银角其实在苗语中译为:银翅。当代的西江苗王唐守和曾解释说,银角的造型来自水牛角,插在中间的银芒是老鹰翅膀上的羽毛,这种羽毛可以入药治病,只有插着这种羽毛的银角才可被称为“大你”,也就是银翅。银翅其实包含了多层含义:一是为了纪念苗族九黎首领蚩尤头上长着双角的形象[2]。二是根据苗族一首自古流传的歌曲《东犁西耙》,歌词中描述了头长牛角的巨神修狃幻变为耕牛犁田耕地的农耕文化。
在苗族的服饰中,银角是非常珍贵的饰品,苗族姑娘们一般只有在盛大活动和出嫁时才会拿出来穿戴,不过,相传银角最早是佩戴在男子头上的饰物。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苗族的先民们是将男子“嫁”到女家去。在出嫁时,新郎都会被打扮得格外英俊和威武,男方的家人们在新郎的嫁衣上绣制花鸟虫鱼的图案,制作成色彩缤纷的“无北”——雄衣,穿戴在新郎身上。另外,他们认为水牛体魄强壮魁伟,头上两只犄角犀利刚劲、威武雄壮,因此,他们便在头顶戴上两只曲长刚劲犀利的水牛角,代表自己体健雄壮,能御强敌。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出嫁的对象变为了女性,这种婚嫁的装扮习俗便转移到了女性身上,人们也逐渐将牛角改用苗银铸造,成为象征性的银牛角,俗称“银角”,被视为一种极有民族特色的头饰,一直沿用至今。
苗族的银饰一直以来被公认为苗人穿在身上的历史,是苗族女性最喜爱的饰品。苗族银饰以大为美、以重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论及银饰之盛,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恐怕没有谁能与苗族相提并论。苗家姑娘们在盛大的节日或出嫁时,从头到脚穿戴的银饰盛装,最高可达十多公斤,做工精湛的银饰把姑娘们打扮得绚烂多姿,堪比一道绚丽的景观。因此,苗族的银饰可以说是民族艺术作品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其中最为耀目的应属姑娘们戴在头上的银角头饰,其造型是根据传说中“蚩尤”的形象而得来,做工考究,大气而精致。银角高达80 厘米,宽1米左右,角尖装饰有白色的羽毛,戴在头上,两角高高耸立,气势磅礴。银角上有“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祥瑞图案,常与银扇、银牌等其他的银饰搭配在一起,表达了族人们对节日的祝福和生活的祝愿。
银角由工匠们用厚薄不一的银片精心打制而成,整个制作过程历经反复捶打、铸炼、吹烧、拉丝、搓丝、掐丝、镶嵌、洗涤、抛光等十多个步骤。下图是两件来自清末民初的压花牛角形银头饰,于20 世纪80年代在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和黔东南州雷山县收集而来,一直收藏在苗族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这两幅银角材质为纯银,手工制作而成。第一件为压花坠铃龙凤戏珠银角,高约34厘米、宽约46厘米、重量为240克左右,造型模仿“牛角”的模样,银角的中心雕刻了“龙凤朝阳”的纹样,两侧各挂一串坠铃。图1 中的银角在贵州雷山地区比较常见,银角宽约13.5 厘米、重达485 克,银角两侧各雕刻一条巨龙,两龙相对盘旋而上,之间刻有太阳纹八卦宝珠,呈现经典纹样“二龙戏珠”,龙尾向上翘起,连接着凤凰图案。两角之间有一组扇形配饰,由12 片宽约3 厘米左右、呈放射状排列的银片组成,配饰的下半部为“凤戏牡丹”浮雕纹,与银角组合起来形成光芒四射及龙飞凤舞的艺术审美效果。图2 这两件“银角”作品上雕刻的龙凤、花草、树木、太阳、几何等纹样均表现了吉祥如意的寓意,与苗族生产生活、信仰崇拜紧密相连。
图1 坠铃“龙凤戏珠”银角
图2 贵州省雷山苗族压花牛角形银头饰
在苗族地区,银角造型远不止以上两种,其类别丰富,美学特征明显,以地域为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西江型、施洞型、排调型。
西江型银角是最具古风特点的一款设计,其造型简朴,线条明快,银角两角分叉,上面雕刻的纹样常常为二龙戏珠,龙身、宝珠制作成浮雕工艺,高出底面约一厘米。西江型银角的造型是最为庞大的,远远望去,非常醒目。整个银角的高度几乎超过了苗族姑娘们身高的一半,即使在世界上也堪称一绝。姑娘们将银角戴在发髻,银角两端插上白色的羽毛,随风飘摇,既展现出雄壮高耸之美,同时又具有轻盈飘逸之美[3]。
施洞型银角是所有银角类型中造型最繁复奢华,制作最为精细的。它的造型独具特色,在两个角之间呈扇形均匀分布了四根与扇柄极为相似的银片配饰。因为这款银角的造型与扇子十分相似,所以人们也称这类银角其为银扇,苗语读作“嘎你”,“嘎”翻译成汉语是“角”的意思,中间的四根银片为凤尾,苗语读作“弄基蹦”,翻译为“凤”。施洞银角上雕刻着二龙戏珠的纹样,并用银丝将其与银角固定在一起。角的顶端以钱纹装饰,中间的四根银片高高耸立,越过两角。银角顶端插着翩翩起舞的蝴蝶及六只展翅欲飞的凤鸟。苗族的姑娘们佩戴着如此华美的饰物款款而行,银角上龙凤随风颤动,华美无比。
排调型银角相对来说比较少见,与以上两种银角也有所区别,主要流行于巫术发达地域,这款银角的角尖分开,造型既像牛角又像羽毛,远看似角,近看又似羽。两角的中间向上伸出一根长长的银片,顶端变幻为羽毛形态。这款银角的造型主题由于包含了当地神秘的巫术文化,他们对崇拜宗教信仰,相信万物有灵,据说当地敬奉的神祇达到148 种,所以银角的造型和纹样含混冲突,变幻莫测,充满了神秘色彩。
牛图腾作为银饰设计中的重要元素,运用至今产生了大量被人们喜爱和收藏的艺术作品。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变化,银匠们也将现代的审美逐步融入创作之中,不断追求工艺的尽善尽美,在传承中创新发展。现代的苗银工艺与汉文化有很多相互渗透之处,像錾花、拉丝等工艺,都是从汉族传入苗族,汉文化中的龙凤呈祥、花开富贵等有着美好寓意的传统图案也占据了苗族银角的主要位置。
其实,苗族银角从明末清初才开始真正出现,也是从那时开始,苗族慢慢有了自己民族的银匠。最初的银匠们大多是汉族人,他们大部分是从河南、陕西等省南下到苗寨的,逐渐定居生活下来。他们所制作的银角都是以苗族牛图腾造型为蓝本,在银角的设计中融入了部分汉族的文化、图形和纹样,创作出深受人们喜爱的银饰艺术作品。当今苗族姑娘所佩戴的银角与牛图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西江的银饰工艺制作大师李光熊曾有过解说,苗族最初呈现的银角造型基本上都是根据他们祖先蚩尤的形象创作而成,因此,大大的银角与中间的成排银芒应该是水牛角与鸟羽翎的形态,这种设计集中体现了祖先蚩尤牛头人身的特殊形象以及人们对牛图腾、鸟图腾的崇拜思想。虽然苗族各支系的方言有所不同,文化也略有区别,但是他们对银角的理解几乎都来源于这两大形象。
苗族银匠师傅的手艺大多是由家族传承下来的,他们的父辈甚至祖辈们已开始从事银饰的工艺制作。据了解,40年代之前,银匠们都是用散碎银子来制作银饰的,当时他们所制作的银角其实非常小,图案相对简单,而现在大家所见的银角已演变得越来越精致、华丽。我们知道,施洞的银角是所有银角种类中最美艳壮丽的,其重约1.2 公斤,光工艺就需耗时1月。施洞银角纹样较少体现苗族古歌中的内容,相反汉文化中的龙凤呈祥、花开富贵等有吉祥美好寓意的传统图案成为了银角上的主要纹样。据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杨师傅是施洞著名的银饰工艺大师,他的作品精美绝伦,汇聚了丰富的设计元素,尤其是他的錾刻工艺,更是精湛无比。他设计制作的银角作品,同样运用了左右对称的二龙戏珠纹样,龙头源于苗绣,却与汉文化互相融合,处处渗透出汉文化的痕迹。他所刻画的龙形状似汉非汉、似苗非苗,形象精灵古怪,龙头长着两只牛角,龙身的鳞片则是由一个个旋涡纹组合而成,龙须与蝴蝶的触须极为相似,龙的四周还有鱼、鸟等浮雕图案[4],造型完整,统一中不失变化,制作精细而不繁缛。当苗族姑娘们将发髻挽于头顶,戴上制作精美的银角,展现了当代苗族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
苗族银饰中的牛图腾以点带面地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历史、生活习俗,表达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十分有价值的美学思想。图腾纹样蕴藏着苗族原始古朴的图腾信仰,对先祖、神灵崇敬的理念。图腾纹样在苗族银饰中的运用不仅反映了苗族特有的民俗民风和族神诉求,精美华丽的银饰作品也是苗人们智慧和艺术才华的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民间艺术的创新让现代苗族传统银饰的发展不断壮大,让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世界的舞台上光芒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