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恺 全继刚
【摘要】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其演变发展经历了古英语、中古英语和现代英语三个历史阶段,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形态各异的文化对英语产生的影响,在各种文化交融的过程中,英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完善自身,使英语成为世界上词汇最丰富、流传最广的语种。本文以英语词汇为例,讨论了英语词汇在词形和词义、吸收、借用等方面的发展演变,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英语词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英语词汇;古英语;中古英语,现代英语;演变
语言是在发展中得以不断成熟与完善的。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其演变和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英语的发展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马林诺夫斯基说过:“语言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英語作为一门语言,并不仅属于英国人,英语属于每一个使用者,随着英语使用人数的增加,区域的囊括,种族的交融,科技的变革,思想的进步,英语本身也在不断的完善和革新,词汇是语言历史的一面镜子,词汇的演变就是最好的证明。
1英语的起源——扎根的花蕊
世界四大语系中的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s),作为世界上母语人口最多,影响力最大,语族最多的语系,孕育出了日耳曼语族下的英语。
英语的演变历经了三个重要阶段:公元450年—公元1100年古英语时期(Old English)、公元1150—公元1500年中古英语时期(Middle English)、公元1500年—Now 现代英语时期(Modern English)
2英语的发展——含苞的枝芽
2.1前古英语时期
公元前600年起,西欧的凯尔特人(Celts)驻扎不列颠岛,此后岛上便说起了凯尔特语。自那时起,凯尔特人的文化便已影响了英语的形成——他们对助动词独特的使用。他们会说“do you want water ?”而不是“you want water?”句首的do无任何实际意义且毫无必要,仅为助动词。久而久之,在凯尔特人的影响下,英语诞生后也沿用了此类结构。这便是英语作为一种文化扎根其中的包容与吸收——自由。
公元前43年,在罗马帝国三度入侵后,终于全盘占据不列颠岛,将其划为罗马帝国的行省之一,而凯尔特人则被迫迁往威尔士(Wales)和苏格兰(Scotland)地区,其后裔可从姓氏上辨别出来,如保留了Mac-(含义为son of)作为词首的,如MacDonald等,以及保留O'的,如 O'brien等,该类姓氏沿用至今已成为英语的一部分。
公元407年罗马帝国分崩离析,不列颠岛由此解放,凯尔特人重新占据不列颠岛。
2.2古英语时期
公元五世纪中叶,日耳曼部落的盎格鲁人(Angles),撒克逊人(Saxons)和朱特人(Jutes)从今天的丹麦和德国北部相继入侵并占领了不列颠岛。当时三个部落各成一派,“七国时代”由此而来。可随着相互往来的需要,三个部落逐渐形成了统一的英吉利名族,因为当时盎格鲁(Angles)部落人口最多、影响最大,不列颠岛又称为盎格鲁国,即现在的英格兰(England)。England 一词源于盎格鲁语Englaland,“英吉利”一词则源于盎格鲁语englisc,后演变为 English(古英语中意为盎格鲁人的语言)。至今在法语中,“英语”一词仍然写作anglais(盎格鲁语)。
“七国时代”后所大一统的语言,即为古英语。古英语的形成和日耳曼文化紧密相连,有着和其他原始印欧语相似的语法特点,最明显的即是古英语的屈折变化。受到原始印欧语的影响,当时的古英语主要有四种格:主格、宾格、与格和所有格,以及三种性别:阴性、中性和阳性。古英语作为一门典型的屈折语,其变化体现为词尾的屈折。例如动词进行时词尾所跟随的-ing。
古英语形成初期,由于缺乏历史沉淀和文化积累,词汇量较少且单一,大部分来自日耳曼语,但也有少部分来自凯尔特语和拉丁语,因为凯尔特人和罗马人都曾占据不列颠岛,对当地的语言都曾产生过影响,如Thames(泰晤士河)、York(约克)和London(伦敦)等词都来自凯尔特语。
公元597年,古罗马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Augustine)传教至不列颠岛。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文化传播后,基督教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当时的英国,而与基督教相关的拉丁语也因此融入古英语,或者说,拉丁语为古英语所吸收。如拉丁语的altare(祭坛)在与英语相融的过程中转变为altar(祭坛)以及拉丁语的missa(弥撒)转为英语的mass(弥撒)等,这一时期拉丁语词汇的转变多与基督教文化相关,但也有部分联系日常生活的词汇,典型的有拉丁语的schola(最早意为闲暇)变成英语的school(学校)。
公元790年起,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人(Scandinavian)频繁进犯不列颠岛,不列颠岛逐渐沦为斯堪的纳维亚人的领土。但与此同时,斯堪的纳维亚语为也古英语的生长提供养分,进一步丰富了古英语。从中汲取最多的一类单词是以sk-开头的如sky、skin、skill,以及许多的人名和地名。此外,对英语语法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三人称复数代词they、them和their也来自斯堪的纳维亚语。值得一提的,英国的十二位进制也来自于此,如1foot=12inches ,1 shilling=12pence。这些都是古英语吸收斯堪的纳维亚人这一文化的体现,可这还不足以证明古英语的兼收并蓄。上文中提到古英语作为一门屈折语,词汇有着不同的性别,但由于当时斯堪的纳维亚人的语言并不区分性别,因此,古英语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慢慢消除了词汇带有性别的特点。
到此不难发现古英语虽形成时间短,却拥有极强地汲取其他文化并为之所用的能力。古英语时期除了最直接的向外界借词外,主要使用复合法(compounding)和词缀法(affixing)来弥补交流不便和词汇短缺的情况。如under(在...下)+ go(前往)= undergo(经历),un-+ happy= unhappy(不开心)。英语作为一种文化,吸收的不仅仅是外来的词汇,更是他们的风俗习惯。英语那善于接纳和包容的内核从古英语时期就已生根发芽。
2.3中古英语时期
公元1066年,英国处于王位纠纷,内部动荡不安,法国诺曼王朝趁此攻占英国,法国君王威廉一世成为英国新的统治者,“征服者威廉”由此而来。在威廉的统治下,法国人占据了政府、法院等上层阶级的所有重要职位,而法语也代替英语成为英国的官方语言。当时的英国上层阶级大都改说法语,而英语则沦为底层阶级的沟通工具。此外天主教的主导地位使当时的英国充斥着三种主要语言,即贵族的法语,宗教的拉丁语及平民的英语。而正是这样一种三足鼎立的情况,进一步推动了英语的发展。在此后法国统治的三百多年间,约有一万多的法语词汇为英语所吸收。比如,在法国统治前,猪和猪肉在英国都是pig,而在法语中猪肉为pork,而在法国统治后,由于法语的主导地位使英国的上层都改用pork一词,而底层阶级仍使用pig,这种高低贵贱的区分,却从侧面扩充了英语的词汇,类似的还有:羊 goat —羊肉 mutton,牛 cow —牛肉 beef。裁缝一词也能明显的体现出当时的英国的阶级差异,法语的裁缝为tailor,而英语的裁缝为 seamstress (又译为做针线活的妇女),当时的英国tailor制作的衣服比seamstress的更高贵。此外,因为三种语言相互并存,就产生了一种意思多个词汇的局面,如帝王这一词有 regal、royal和sovereign三个词。sovereign源于法语的souverain,royal源于拉丁语regalis,这些都是英语吸收法语和拉丁语鲜明的例子。而这些外来词汇和文化在进入英语的同时,也在悄悄改变英语本身。
由于大量外来词(法语和拉丁语词汇)的引入,使大多数的英国人(尤其是平民阶层)很难掌握其拼写方式。因此,当时的英国人习惯按其发音拼写单词。随着这样的情况愈发普遍,外来词就逐渐被英语化(英国人根据发音来将陌生的外来词拼写成英语),这便是与英语相融合的法语和拉丁语都能以英语的方式拼写的原因。而这仅仅是英语所吸收和改变的冰山一角。
公元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在这116年的战争中,英国人逐渐形成了统一民族的意识(因为在法国统治期间,法语的主导地位使英国人民并未对统一的民族有清晰的概念)并恢复了英语的主导地位。而在三种语言相交织的大背景下,大量的法语和拉丁语潜移默化的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而法语几百年来的统治,则对英语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是英语的语法和词汇。大量词汇的屈折变化由繁到简,甚至消失,只剩少许适应时代发展的屈折变化还有所保留,比如形容词表示性、数、格的屈折变化消失,只留下延续至今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即在形容词词尾+er和est。同时由于屈折变化的消失,语法受到语序的限制,变得不再自由,英语也逐渐从综合性语言转变为分析性语言。
十五世纪末期,印刷机在英国的诞生,不仅推开了文艺复兴在英国的大门,还推动英语从中古时期跨至现代英语时期。
印刷机的出现促进了人们对于英语的拼写和语法的统一。为了确保印刷文本易于理解,避免出错,人们对许多因发音不同而拼写不同的詞汇进行重新整合,而这其中也包含许多外来词缀(拉丁语词缀和法语词缀)被英语化,对未来英语词汇的构成有着重要影响,如前缀dis-、in-和后缀-able、-ize/-ise 等。因而印刷机是英语标准化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2.4现代英语时期
现代英语时期自公元1500年起直至现代,而根据英语的标准化进程将其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公元1500年至公元1700年的早期现代英语时期(Early Modern English),二是公元1700年后的晚期现代英语时期(Late Modern English)
2.4.1现代英语早期
印刷机的产生不仅影响了英语的词汇,同时还将文艺复兴之风吹向了英国,大量的希腊罗马经典著作以印刷的形式传入英国,而其作为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极大的激励了英国学者翻译、阅读的兴趣。但阅读途中大量的希腊罗马词汇的翻译对于译者们极为困扰。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大多数译者都选择将该词汇本身直接引入英语当中,即所谓的”借用”,而这样的过程就使大量的拉丁语和希腊语词汇进入英语。如agile(灵敏的)这一词来自拉丁语,ag-这一词根来自拉丁语,意为”动“,而catastrophe(灾难)这一词则来自希腊语καταστροφή。在文艺复兴期间,不仅仅是希腊和拉丁语,英语还从其他几十种语言中直接借用词汇。如意大利语bazaar(街市),西班牙语potato(马铃薯),阿拉伯语coffee(咖啡),还有中文的tea(茶)等等。文艺复兴还成就了许多英国文学巨匠,如最富盛名的莎士比亚,他对英语词汇的发展功不可没。据统计,在莎士比亚常用的词汇中,英语本族语占比超过百分之九十,而随着这些文学作品不断地涌现并传播至世界各地,进一步扩大了英语的词汇,并提高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在世界的地位。文艺复兴推动所推动的不仅仅是文学方面,还有自然科学、数学、物理等其他方面,如伽利略发现的自由落体、抛物体和振摆三大定律等,这些新概念的产生则必然需要新的英语词汇来填补这一空缺,因此许多新词汇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出现,如atmosphere(大气)、gravity(重力)和encyclopedia(百科全书)等。因此,文艺复习所带来的各方面的进步同时也推动了英语本身的进步。这就是一门语言——也是一种文化最鲜活的特征——与时俱进。
公元十五世纪末,随着哥伦布开辟新大陆,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争夺海上的霸权。
公元十七世纪,随着英国击败各个国家获得世界殖民霸权,英国在其所到之处建立起了殖民地,殖民的过程同时也是语言交流的过程。英语进入世界各地,世界各地的语言和文化也随之融入英语。“借词”这一现象在殖民过程中极为普遍,如umbrella(雨伞)一词来自意大利语ombrello ,smuggle(走私)来自德语schmuggeln 。而在这期间为了让英语的使用更加方便快捷,除词缀法和复合法外,频繁地使用另一种扩充词汇的方式,转换法(conversion)。即一个单词由一种词性转化为另一种或几种词性而词形不变的方法,如 let me have a try ,try这一词由动词形式转为名词形式,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英语沟通的效率。
2.4.2现代英语晚期
公元十七世纪至公元十八世纪,思想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席卷整个欧洲,理性思考作为其思想运动的核心,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事物进行理性的评判、思考和检验,而英语也不例外。人们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对英语进行评判,却发现英语缺乏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如何判断该词的好坏?拼写的正误?使用地恰当?同时随着英国殖民地的扩张,印刷中规格统一地需要等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极大促进了英语的统一和规范。
公元1755年,英国学者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经过九年的努力后,编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英文大辞典》,开创了英文词典学的新阶段,代表着现代标准英语的开端。这本词典在英文单词的拼写,意义和使用上都设立了统一的标准,且涵盖内容之丰富,包括大量文学著作中的词汇例句,大量的名言警句以及日常用词的解析,为后世开创先河。这本词典极为有效地规范了英语的拼写和语法,并进一步促进了英语在世界的传播。
公元十九世纪至今,历经几百年沧海桑田,在构词方面,“借用”这一形式逐渐减少,相反,随着词缀的丰富,词汇的扩大以及英语地位上升等因素,使构词不再拘泥于原先的形式,新的构词方式在不断涌现。如缩略法(abbreviation),ad来自advertisement(广告)这一词的缩略,gym来自gymnasium(健身房);如拼缀法(blending),smog(烟雾)=smoke(烟)+fog(雾),brunch(早午饭)=breakfast(早饭)+lunch(中饭)如逆成法(back-formation),donation→donate(捐赠),negation→negate(否认)等等。
公元二十世纪至公元二十一世纪,互联网的诞生与兴起为英语燃起了燎原之火。作为互通全球的媒介,互联网直截了当地将英语与多元文化融为一体,而这些新鲜血液的灌注即是英语蓬勃发展的源头活水。网络生态为英语提供了一个别样的环境,而这种环境也培育了别样的网络英语。如netizen(网民)一词来自citizen(公民),“OMG”=oh my god,“lol”表示笑的意思。互联网以其独特的文化不仅浇灌出网络新词汇,还凭借其特有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将英语推送至世界各地。
日新月异的科技、蓬勃发展的思想和相互交融的文化使英语在量和质上都得到了飞跃,而词义的演变则为其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词义的演变包含三部分:词汇的新生、衰亡和词义的转变。
(1)词汇的新生。和日新月异的生活、政治、科技、经济、环境、战争等方面息息相关。新事物的产生自然而然需要相应的新词汇去填充。如科技相关的automobile(汽车)、Internet(互联网)、政治方面的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BRICS(金砖国家),经济方面的EURO(欧元)、WTO(世界贸易组织),环境方面的ecocide(生态灭绝)等。新词汇的产生就代表英语顺着历史的洪流在不断向前奔涌,浩浩汤汤。
(2)词汇的衰亡。与其说衰亡不如说是随着使用者的减少甚至遗忘,这些词汇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对该词汇的使用从多到少、从有到无,故称为词汇的灭亡。如Rickshaw(黄包车)一词,当代社会由于汽车的广泛普及,黄包车从使用者的减少,到厂家的停产,至最后无人问津,就是Rickshaw这一词汇的灭亡。类似地,washing machine(洗衣机)的普及就使washing board(洗衣板)的使用者减少,导致该词的没落。旧词的灭亡也同样意为着英语在顺着时代潮流前进。
(3)詞义的转变。词义的转变范围最大,涵盖内容最多,根据具体的变化可分为四种:词义的扩大、缩小、升格和降格。
词义的扩大,指词义的范围从相对狭窄外延成相对宽泛。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一是从具体意义外延出抽象意义,absorb从原先的“吸收光、热、水”等意义衍生出“吸引注意力”而后衍生出“使全神贯注”这一抽象概念,grasp从原先的“抓住”衍生出“掌握”等等。二是从特指词汇演变为泛指词汇,如lady原指“女主人”现泛指所有“女性”,holiday原指“与宗教相关的节日”现泛指所有的“节假日”。
词义的缩小,指词义的范围从相对宽泛内缩至相对狭窄。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一是从泛指词汇转变为特指词汇,如girl从原指“年轻人”到现在的“女孩”,wife原指“女人”现特指“妻子”。二是从抽象意义演变为具体意义,如room 从原先的“空间”到现在的“房间”。stomach从原先的“疼痛”到现在的“胃”。
词义的升格,指词汇的意义从原先的贬义或者中性上升至褒义。如fond从原先的“愚笨的”到现在的“喜欢的”,sturdy从原先的“顽固的”到现在的“坚硬的”。
词义的降格,指词汇的意义从原先的褒义或者中性下降至贬义。如gaudy原指“华丽的”现指“华而不实的”,lust原指“乐趣”现指“性欲”。
文中所提及词义的扩大、缩小、升格、降格的表现形式不过是浩瀚英语中的沧海一粟,当我们真正沉浸其中便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用心去做一件事,那么便会给予回应,我说的不只是英语。
3英语的繁茂——盛大的春天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和文化,历经千百年的磨难,最后终于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它蕴含在花蕊中,扎根于不列颠岛人心中的“自由”,亦称为“可塑性”、“包容性”或者“适应性”。这种特性和不列颠岛上反复更迭的政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片土地频繁的更换统治者,各种陌生的语言和文化频繁的入侵他们的生活,与他们的文化相碰撞,甚至相交融。而在这过程中所磨炼的那种对自由的向往,便会像万木争荣般不断地蔓延。英语从古英语时期约五万的词汇衍变至今已超过一百万,使用者从小小的不列颠岛延申至全世界,这便是英语枝繁叶茂的原因:刻在骨子里的自由。这种自由会开在每个使用者的心中,生根发芽。一门语言,一种文化,每一个人,都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唯有不断从外界的磨练中汲取新鲜血液,塑造自己,在苦难中重生,才能迎来盛大永恒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张荣.论英语词汇的起源与演变[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11):134-135.
[2]郭小俊.英语屈折变化历史演变概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05):134-135.
[3]王蕴生.光荣而杂乱的英语──英语词汇的演变[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综合版),1996(02):32-35.
[4]周欣平.略论英语词汇的发展[J].外语教学,1985(02):38-43.
[5]Whitt, Jason R . Evidentiality in Early Modern English Medical Treatises (1500–1700)[J]. Journal of Historical Sociolinguistics,2016,2(2).
作者简介:
徐恺(2002.4-),男,浙江新昌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应用外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全继刚(1977.6-),男,湖南沅陵人,副研究员,博士,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应用外语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研究方向:英语词汇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