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对大学城资源共享开展了分析,结合实际内涵,对大学体育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资源共享的路径,还围绕经济学原理,对资源供给开展了全面分析,探讨了有关的资源供给对策,希望能为有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路径;供给缺失
引言:我国大学城发展时间比较长,在大学城发展中,资源共享成为它的主要目标,其中体育资源共享是关键的构成部分。一些学者围绕多个角度,对现阶段体育资源共享情况及影响因素开展了分析,还探讨了有关的共享对策。但还是没能获得实质性进展。对于大学城发展来看,它属于新兴事物,有关的办学理念及模式,都是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优势资源整合的需要,还应持续开展探索及尝试,加以科学引导,制定详细的规划。由此可知,其理想和实际之间有着一定的差距,需根据各个大学城具体状况,采取循序渐进方式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1.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内涵
根据现阶段社会发展来看,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促使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基于大学持续地扩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们的需要,然而大部分高校却还是会产生教育资源超负荷运行的问题。特别是国家教育方面,其投入存在较大的限制,导致大学体育资源供给相对紧张,同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在1999年之后,我国逐渐实现了高等教育,促进了大学城的发展。对于大学城来看,它属于高等教育,可以对大学资源进行整合,增加办学规模,进一步增强办学质量,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这也是大学体育资源进行共享的内涵。
就“共享”来看,它是把自身的资源给予别人运用,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对别人的资源进行利用,该概念通常为经济学范畴。就经济学角度来看,资源共享属于群体性行为,基于这些行为来看,资源共享实际上也是利益共享。借助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对于体育资源来说,它是运用在体育生产中的一系列要素,以及体育生产能够运用的一系列要素和条件[1]。根据体育资源来看,最为重要的是它自身的价值,针对资源所有者而言,他们则对资源可以获得的效益比较重视。开展大学城建设,其投资主体通常为入驻的相关院校,想要促进大学体育资源进行共享,应先解决资源所有者相关的利益问题,这是大学体育共享包含的经济学内容。
对大学城体育资源进行共享,需全面掌握真实的内涵,对体育资源共享进行全面认识,需对下述两个方面加以重视。一方面,大学城资源共享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宏观层面来看,需注重人才的培育,对资源开展整合,对限制大学教育持续发展的问题进行科学处理,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需对体育资源所有者进行共享时的相关利益问题开展全面分析,不管借助什么样的资源共享模式,若是无法有效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将难以被参与者认同,并且体育资源共享也将停滞不前,始终保持在“愿望”阶段。除此之外,根据资源共享范围来看,它主要有两个层次,第一,对内部成员实施资源共享,第二,和外部社会资源开展共享。在大学城建设早期,应避免共享范围太大,尽量只是让大学城内部相关院校之间进行共享研究。
2.体育资源共享的制约因素
对于影响体育资源共享的因素,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也就是观念比较保守、教育体制因素、经济效益因素、空间布局因素,以供参考。
2.1观念比较保守
根据社会群体来看,各个机构之间的利益是存在差异的,对其进行重组,将按照相同的方式运行,这将导致之前的运营模式运行时,某些个体被一点点消化,其中会形成观念上的矛盾。因为在大学城建设初期,相关院校的发展中,其办学理念及管理模式等内容都是存在差异的,在这一过程中,将难以实现有机融合及协调,将不利于机制的转变,无法在情感上达成一致,从而对“共享”目标的实现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政府及学校等,在大学城建设结束,对相关利益进行分化,将促使大学城发展成所有院校的一致目标,具体来说,将增加大学的发展空间,增加办学规模,以此为前提,促进资源高度共享。实际上,应对大学自身发展加以重视,其次才是强调资源共享。如此一来,有些学校为开展资源保护,将产生各自为政的现象。
2.2教育体制因素
根据目前的大学城进驻来看,其中的高校中不但涉及公办院校,还包含民办院校,部分还是“公私兼有”,根据整体发展情况,其中公办高校的比重非常大,部分还归教育部门管辖,部分还是省及市管辖。对于公辦院校而言,不管入驻的公办院校是怎样的状况,因为所有院校都属于独立办学实体,所以极易在他们之间形成办学竞争,尤其是体育学科的构建,针对相近院校而言,其师资及信息方面的竞争是非常大的。对于国家评估来看,尤其是公立高校体育,对其硬件条件,还有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比较重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可能会形成藏私心理,比如,对优秀体育师资进行“保护”,对具备先进设施的场馆等,采取不对外开放的措施。基于该共享及竞争现象,是由于我国长时间运用封闭管理机制造成的,国家对相关部门采取统一资源配置,将不利于资源共享的有序开展。
2.3经济效益因素
对于大学城建设来看,它是政府协调构建,相关院校投资而成,这使得大学城中相关院校对资源共享形成的利益分配非常重视,由于所有院校的利益诉求是存在差异的,所以也对大学教育资源共享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针对体育资源共享来说,它是以成本及利益均衡为主形成的经济理念,具有牢固性及科学性,属于内在驱动力。大学体育资源共享仅凭借行政力量还是不行的,应充分利用市场规律,积极构建相关院校共享的机制[2]。该机制的构建,应对共享中涉及的权利及义务关系进行全面分析,对作出一定贡献的资源单位,需对其实施一定的奖励及补偿,利用有偿方式,确保体育资源共享可行性及有效性。现阶段大部分大学城院校都比较害怕自身利益被损害,害怕教师去其它院校任教,对自身院校发展以及教学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害怕外校学生借助其体育设施,会提高本校维修成本等,这都将无法确保资源主体的利益,对其造成不良影响。
2.4空间布局因素
根据大学城发展来看,其影响的特征是,对传统的空间界限进行了改变,促使各个高校空间逐渐形成聚集效应。这会促进院校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从而形成规模效益,特别是对关联部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然而现阶段大学城空间设计还存在大量的影响因素,没有对共享的具体状况开展科学分析,这也是限制体育资源共享的主要原因。我国大学城占地面积相对较小的也达到了百亩,占地面积比较大的则达到了千亩,由此可知各个院校的空间跨度是比较大的。针对体育资源共享来看,它和别的教育资源共享存在较大的差异,体育活动的进行往往是借助场地空间来实现的,通过网络进行共享的情况比较少,若是未开展科学的空间规划,构建合理的交通规划,将不利于体育场地及课程等资源的共享。
3.大学城体育教学资源共享路径与供给
3.1体育资源共享路径
针对共享及未共享资源来看,它们充分彰显了体育资源的属性。二者是能够开展转化的,然而该转化并非绝对意义的转换,仅是对使用属性进行转化。结合大学城的需要开展转化,是大学城体育资源有机整合的重要前提。因为大学城在进行建设规划时,应全面彰显资源贡献特点,因此,由政府进行投资的共享体育资源,应当构建为大学城资源共享的关键内容,这是对其体育资源进行宏观分配的结果。让相关院校提供开发型共享资源,这是大学城贡献资源的另一个主体,也是资源的微观分配。根据经济学发展来看,在对共享资源进行研究时,其中“共享”对该资源会产生的效用比较重视,具体而言,是个体对产品及服务形成的功能效果,其中包含整合成本和效益平衡等一系列问题。
根据资源共享过程,既定型共享资源,一般是基于管理部门的监督,在此基础上,借助科学的对策,增强共享利用率,构建可持续共享机制;针对开发型共享资源来看,其共享过程一般是对三种问题进行解决,首先为供给缺失,其次为供给激励,最后为供给控制。该过程还涉及下述三个阶段。第一,对可共享体育资源进行全面挖掘,第二,对准开发型资源进行构建,第三,对开发型共享资源进行实现,这三者之间为环环相扣的关系,不管哪一个环节产生问题,都将对开发型资源供给产生较大的影响。就该过程来看,有助于增强相关院校对资源共享的认同,同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对各个高校进行鼓励,让其构建共享资源供给团队,针对共享必要的体育资源开展整合,使其满足共享的要求,然后结合管理部门相关经验,促进开发型共享资源的发展[3]。
3.2体育资源共享的供给
3.2.1供给缺失
对于开发型共享资源来看,其供给通常是借助大学城相关院校完成的,基于经济学来看,它是准公共产品的供给。现阶段,入驻的院校还是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针对资源共享也仅是维持在“愿望”阶段,并未采取相关的行动。因为开发型共享资源供给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因此,对于供给准公共产品来说,应全面贯彻成本—效益原则,如此在进行供给时,将有更多的选择。可借助林达尔均衡理论,对大学城中的两所大学供给情况开展全面分析。
比如,其中两所大学分别为X及Y,若是为实现相同水平的资源共享,其共享成本应为12,根据体育资源共享收益来看,则是10,实际情况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以看出,其中体现了多种情况的选择,若是两所大学可以明白共享的好处,将一起承担共享成本,其共享得到的收益都为4,也就是A区,我们将其称之为林达尔均衡;若是仅由一方来承担共享成本,那么它的收益将是-2,而另一方的净收益则是10,也就是B、C两区;若是两所大学都不想承担共享成本,将不能获得共享资源,其共享收益将是0,也就是D区,我们将其叫做纳什均衡。现阶段共享资源供给缺失问题,充分反映出相关院校的选择为纳什均衡状态,其均衡状态的转化要通过有关的激励措施来完成。
3.2.2供给激励
通过上述分析,这两所大学是基于同等条件下实施的,对于大学城共享资源来看,还要比这样的情况复杂许多。各个院校的规模及在校人数等都是有一定差异的,所以在实践中很难有效达到林达尔均衡,都不会开展“共享”的选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资源共享”的发展。导致各个院校共享公平性出现问题,应制定人为政策开展引导,充分体现共享的公平性,这就需要构建激励制度[4]。目标对人的激励会被两个方面影响,第一,目标效价,一般是对实现目标的价值开展判断。第二,期望值,通常是对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开展评估。针对体育资源共享来看,其目标效价是非常高的,然而根据现阶段期望值来看,是不够高的,若是有关院校保持怀疑态度,将很难促进激励措施的运用。根据理论层面来看,该激励制度应由“中立”部门进行落实,也是第三部门,我们可称之为公共管理部门。
根据激励措施来看,要求相关院校一起开展管理,并构建科学化建议,增强相关院校在大学城中的共享意識,鼓励他们由强调结果均等发展成强调机会均等,同时积极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以此为前提,构建“供给—获益”模式,促进体育资源共享有效开展,对做出一定共享的院校提供相应的奖励。
3.2.3供给控制
对于体育资源供给,有着各种各样的供给方式,不但存在政府供给部分,也存在学校供给部分。因为市场固有的不足,特别是在资源供给方面,有着不一样的追求以及目标,让供给资源难以得到确保。尤其在供给上,相关激励政策的推行,让学校会主动参与至资源供给,供给中难免会导致种种情况,比如有的资源价值不大、共享使用度较低,以及出现供给竞赛现象等,这些情况的存在,会导致资源共享缺少可持续性。
针对供给质量方面的问题,可借助边际效用理论,也就是边际效用价值论。在这之中涉及的逻辑为,大学城给予优质的体育资源,其资源价值是利用大学的效用评价完成的,同时边际效用感受也会由于学校不同而不同,因此,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评价及价格,导致供给个体把边际效用同其纳税产生的边际负效用开展对比,在这二者间完成等价交换。对于市场销量原则来看,一般是借助公共配置实现的,可以有效满足市场效率标准,也就是利益赋税原则。对于共享的边际效用,根据规范层面来看,有着显著的倾向性,也就是基于整体及个体之间的关系,将个体效用当作评价标准,对于税负设置来看,需以个体为基础,根据市场发展中可以实现的均衡要求进行模拟。结合以上分析,资源共享质量并非是供给主体决定的,是通过市场来决定的,这导致主体在开展资源供给过程中,会对资源本身价值比较重视,如若不然,将导致自身供给质量在进行共享时,很难得到相应的利益,或是导致利益受损的情况。
4.体育资源共享对策
为了更好实现体育资源共享,应该积极改变固有观念,明确资源共享理念;应该加强制度建设,支持互惠互利;应该设立共享协调机构,充分起到公益性作用;应该挖掘相对优势,优先达到资源共享。
(1)优化观念,明确资源共享理念。针对大学来看,增加办学规模及层次,开展内部事务调整,是大学应当重视的内容,针对需求不是很大的,同時要通过多方协调才能实现的共享问题,一般不会先进行解决,这也是个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实施的个体活动原则。对此,大学城各所院校应构建共享理念,提高对共享的认识,以实现共享瓶颈的突破。对于入驻大学城的相关院校,要求有关领导和体育部门,需优化传统的观念,改变以往的独立发展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应立足于全局及长远发展角度,积极开展体育资源共享,全面了解资源共享之后可以获得的效益,这是应当重视的问题。
(2)加强制度建设,互惠互利。针对非自发性产生的大学城,应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让体育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如此将不再只是借助市场规律而构建自发共享制度。对于公共管理部门来说,需借助“利益赋税原则”,构建科学的选择性激励措施,对院校及社会组织供给资源进行全面引导,同时从中获取相应的利益,构建“供给—收益”模式。该主动产生的“市场规律”,可以对个体效用进行全面发挥,引导个体的发展,这是现阶段有效开展资源共享的方式及路径。比如,对精品课程进行评审过程中,应先对共享课程开展审批;若是为联合申报项目,应先开展立项工作;对于包含共享的收费,也应先开展审批工作;对于共享资源供给有着一定贡献的学校,需为其提供一定的奖励及补偿[5]。
(3)构建协调机构,全面发挥公益性功能。构建促进体育资源共享的公共管理部门,成分发挥其管理作用。结合有关的资源共享思路,将公共管理部门当成建设机构,在这一过程中,应结合大学城具体状况,构建满足大学体育资源共享的相关平台。全面贯彻成本—收益原则,对相关院校实施鼓励,与社会企业一起创建开发型共享资源,其中应涉及宏观方面的资源配置及共享标准制定等协调及管理工作,以促进大学城共享资源全面供给,保证资源的供给质量。
(4)挖掘相对优势,优先达到资源共享。资源整合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若投入超过整合之后的成效,则没必要实行整合,因此并非全部的体育资源,皆要归纳到整合范围,对于整合目标来讲,需要指向优质以及稀缺资源。达到共享中,需要遵循“分步走”原则,逐渐进行共享力度[6]。现如今优势体育资源,仅于本校内起到作用,还没有拓展的条件,应该深入优化模式,确保资源质量,特别是准入条件、共享协调等,应该形成共识。
结论:综上所述,文章围绕大学城体育资源内涵展开了分析,探讨了影响体育资源共享的因素,如观念陈旧、经济效益及空间布局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资源供给路径以及供给情况,包括供给缺失及供给激励,并探讨了资源供给的相关对策,以期促进大学体育资源有效共享,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钟淼,李翠琴.体育资源校社共享的机制和路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29(06):33-34+39.
[2]陈芳.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开放共享的问题与优化路径[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2):47-51.
[3]江典在.新时代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路径研究[J].福建商学院学报,2020,(05):97-100.
[4]张勇.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路径探究[J].学园,2019,(17):143+150.
[5]李永华,张文静,章迅.试论我国高校体育资源共享的路径选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05):104-107.
[6]李磊,周睿.大学城体育教学资源校际共享的实践探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21):120-121.
基金项目:校级重点教研项目,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研究(wxxy2021034)。
作者简介:贺莉,(1977-10),女,安徽淮北人,讲师,硕士,单位:皖西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