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军 刘淦良 陈 绵 袁凯平 谢广中 谭珍莲 雷芳金
(广东省东莞市厚街医院骨三科,广东东莞523945)
掌指骨骨折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类手部骨折[1]。骨折端能否实现稳定固定与精准复位,直接决定了整个治疗预后效果。目前国内尚无明确手术指征以及统一疗法,外固定支架以及切开复位固定仍是常用疗法,固定物通常为克氏针与微型髁接骨板。本研究选择60例患者实施依靠2根克氏针的动态外固定器与微型接骨板两种不同固定方案,结果显示克氏针动态外固定器效果较佳,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掌指骨不稳定性骨折作为研究对象。动态外固定器组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36.49±3.49)岁;男18例,女12例;13例闭合性骨折,17例开放性骨折;14例指骨骨折,10例掌骨骨折,6例掌指骨混合骨折。微型接骨板组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37.85±3.64)岁;男17例,女13例;12例闭合性骨折,18例开放性骨折;15例指骨骨折,9例掌骨骨折,6例掌指骨混合骨折。两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骨折部位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术前复位处理,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臂上气囊止血带,开放性骨折患者皆通过反复冲洗伤口,实现彻底清创,开放性骨折直接行原开放伤口复位;闭合性骨折先闭合复位,难以闭合复位的患者行小切口切开复位,C型臂X线机透视证实骨折复位。动态外固定器固定组:仅应用2枚克氏针固定治疗。以第一掌骨基底骨折为例,1枚克氏针由大多角骨桡掌侧穿过到尺背侧,两端折弯90°,平行于掌骨干,腕关节中立位。另1枚克氏针从第1掌骨头部穿出,和第1枚克氏针保持平行。以S形构造连接2枚克氏针,防止拇指活动过程中皮肤与框架发生碰触引发疼痛感,术后指导患者尽早活动拇指。微型接骨板组:采用背侧切口,切开显露骨折端牵引复位后选用克氏针作临时固定,应用一块微型接骨板及多枚螺丝钉固定,采取缝线固定小骨片,行伤口缝合以及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处理。术后两组切口皆行常规换药,术后72h,医生指导患者展开手指被动屈伸活动,14d后展开主动屈伸活动,随后逐渐增大活动量与幅度。术后7d、28d、42d、末次对复查X线摄片进行随访。42d后将外固定支架拆除,180d后将接骨板拆除。
1.3 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感染、延迟愈合、关节僵硬、固定物不良反应等并发症情况;术后对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应用Duncan评分评定两组的手功能[4]。Duncan评分包括四个等级:118°<拇指活动度≤140°,且219°<手指活动度≤260°,优;97°<拇指活动度≤118°,且179°<手指活动度≤219°,良;69°<拇指活动度≤97°,且129°<手指活动度≤179°,可;拇指活动度≤69°,且手指活动度≤129°,差。优良率=(优+良)/30×100%;观察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开始功能训练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用(±s)与(%)描述,行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并发症发生情况:动态外固定器组并发症发生率(3.33%)显著低于微型接骨板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χ2=4.043,P=0.044,详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n(%)]
2.2 临床疗效:动态外固定器组临床治疗优良率(93.34%)显著高于微型接骨板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χ2=4.320,P=0.038,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n(%)]
2.3 临床相关指标:动态外固定器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显著低于微型接骨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对比(±s)
表3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微型接骨板组 30 84.84±6.15 7.77±0.48动态外固定器组 30 49.27±2.94 5.22±0.24 t值 19.071 26.683 P值 0.000 0.000骨折愈合时间(w)7.57±0.52 6.09±0.49 11.382 0.000开始功能锻炼时间(d)16.88±1.89 10.32±2.15 12.549 0.000
掌指骨骨折相比其他骨折,属于一种不稳定性骨折[2],倘若固定不当,容易发生移位,进而影响手功能活动[3]。因此,解剖复位关节后,需实施合理固定,防止发生成角畸形以及旋转,尽可能在治疗早期进行无痛功能康复训练,最大程度恢复手部功能活动。
研究结果显示,动态外固定器组临床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微型接骨板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微型接骨板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显著低于微型接骨板组。原因在于接骨板起到的固定作用较为有限,容易发生关节僵硬、愈合延迟等并发症,且需要的花费以及手术时间皆较高,术后患者难以完全握拳,影响其手关节活动。动态外固定支架不会对骨膜、软组织等造成较大破坏,对局部血运具有较好保护作用[4],术后可尽早恢复锻炼,通过刺激骨痂帮助骨骼生长。另外,克氏针固定方法操作简单,通过对克氏针的穿针角度与部位进行控制,进而降低穿针带给患者的痛苦,微型接骨板置入前会采取克氏针作为临时固定工具,随后根据骨折情况选择具体的接骨板以及置入位置,操作相对较为复杂,所需时间相对较长[5]。但掌指骨复杂性骨折骨端采取克氏针穿出,通过克氏针构建外固定支架,针道可能发生感染,置于体外的外固定支架容易和周边物体发生触碰,给患者造成不适以及疼痛。因此,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后要做好针孔护理,降低针道感染概率,同时要叮嘱患者加强自我护理管理,避免外固定器出现外力碰触,严禁私自松动或拆卸支架。
综上所述,掌指骨不稳定骨折采取2枚克氏针的动态外固定器治疗效果更佳,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手术操作,实现愈合,住院时间较短,且并发症发生概率小,是一种安全性与推广应用价值高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