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经皮胃造瘘管保护装置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2022-07-16 15:20董毓敏张玲娟
上海护理 2022年7期
关键词:瘘管保护装置导管

董毓敏,张玲娟

(1. 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上海 200237;2.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 200433)

经皮透视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radiologic gas⁃ trostomy,PRG)是指在X 线或CT 引导下,用套管针经腹部向胃内进行穿刺,贯穿腹部和胃壁,插入胃瘘导管的一种手术[1]。经胃造瘘管直接给予患者胃肠营养支持是一种新的肠内营养输入途径。目前,PRG作为“渐冻人”营养支持的主要手段,已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2]。常规的胃造瘘管固定方式存在易滑脱、表面残留物不易清理等问题,增加了患者痛苦和经济支出。为此,我科自行设计制作了新型胃造瘘管保护装置。该装置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ZL201620266813.X),且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新型胃造瘘管保护装置的设计及制作

胃造瘘管保护装置分为主体和固定组件两大部分(见图1)。主体腹侧部分由自黏性弹力三明治材料制成,内部结构为透气网状织造,长80~100 cm、宽5~6 cm。该部分可根据患者腹部尺寸进行剪裁,其左侧有一开口及小圆孔,造瘘管可经此处穿出固定。主体背侧部分材质为防滑型鱼丝松紧,内侧有点状硅胶,起到防滑作用。该部分长30~40 cm,宽5~6 cm,末端采用复合射出勾,长5 cm,宽5~6 cm。主体腹侧与背侧贴合后可承受80 N 的拉力,松紧伸长率>30%,回复率>90%。该装置有3 个固定附件:①中孔半圆形封口贴:由射出勾材料制成,半径30 mm,用来固定胃造瘘管保护装置腹侧面的开口;②槽口反穿式固定贴:由射出勾材料制成,长95 mm、宽18 mm,用来固定胃造瘘管中部;③可视保护袋:由透明防酸性网布制成,背衬复合射出勾,用来放置胃造瘘管末端,可根据胃造瘘管的长度将其粘贴固定在合适位置。

图1 新型胃造瘘管保护装置示意图

2 临床应用与效果评价

2.1 应用及评价对象以2018 年1 月至2020 年6 月收治于我院介入肿瘤科因运动神经元病行PRG 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意识清楚,年龄≥18 岁。排除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精神疾病者。最终纳入患者66 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患者的手术顺序进行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对应的奇偶数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3)。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干预方法对照组术后采用T 形纱布覆盖伤口,并用胶布将其固定于腹部皮肤。观察组采用我科自行设计制作的新型胃造瘘管保护装置进行固定,使用时可根据患者的体型选择对应型号(L、M、S 号),将胃造瘘管保护装置背侧面沿患者腰部环绕至腹部;使装置腹侧面的开口对齐胃造瘘口,再将胃造瘘管放入管孔;用中孔半圆型封口贴固定胃造瘘管以保护装置腹侧面的开口;将槽口反穿式固定贴拉紧固定胃造瘘管中部;将胃造瘘管末端置于可视保护袋中,并妥善固定,防止患者因体位改变或活动致导管滑出;最后固定黏贴保护装置两端,以松紧度适宜为度。(扫描文末二维码可查看新型胃造瘘管保护装置使用视频)。妥善固定两组患者胃造瘘管后,责任护士每班交接管道外露刻度、固定情况,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导管维护指导。

2.3 评价指标

2.3.1 PRG 术后造瘘口感染率及非计划拔管率术后造瘘口周出现红、肿、热、痛及脓性分泌物即认为发生造瘘口感染。造瘘口感染率=感染总例次/患者人数×100%。非计划拔管指置管期间造瘘管的意外滑脱。非计划拔管率=导管意外滑脱总例次/患者人数×100%。

2.3.2 医护人员及患者满意度项目组成员针对医护人员、患者或照顾者分别设计满意度调查表,以了解其对造瘘管固定方法的评价。调查均由项目组专职秘书实施,医护人员满意度调查于患者出院前进行;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调查于患者出院2 周后门诊复诊时进行,对于未及时复诊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调查。被调查医护人员均为本科室人员,包括医师7名、护士24名。评价内容包括固定方法的舒适度、透气性、使用的方便性、导管固定的有效性等10 项。每项内容“不满意”计0分,“满意”计1 分,总分0~10 分。总分<6 分视为“不满意”,≥6分视为“满意”。

2.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 精确检验法;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造瘘口感染率及非计划拔管率比较观察组未发生非计划拔管,发生造瘘口感染1 例;对照组发生非计划拔管3 例、造瘘口感染6 例;两组患者非计划拔管及造瘘口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总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造瘘口感染率及非计划拔管率比较[n(%)]

3.2 医护人员及患者满意度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胃造瘘管固定方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且医护人员对新型固定装置的满意度高于传统固定方法(P<0.05)。详见表3。

表3 医护人员及患者对两种胃造瘘管固定方法的满意度比较[n(%)]

4 讨论

4.1 新型胃造瘘管保护装置的设计背景肠内营养符合人体生理结构,能很好地维护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增强其免疫功能、提高各项营养指标有重要意义[3]。通过PRG 建立肠内营养途径安全性高,患者易于接受,且具有简单、方便、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4]。临床使用的胃造瘘管,一般体外留置长度约8~20 cm。传统固定方法采用胶布固定,因胶布撕除后常有粘胶残留,不易清除,增加了护理工作量;且由于导管固定期间可能会因患者穿脱衣服、活动等造成敷料松脱、导管滑脱等情况。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够加强胃造瘘管固定效果的固定保护装置,以保证胃造瘘管饲患者营养支持的顺利实施,并避免各种并发症。

4.2 新型胃造瘘管保护装置的应用效果

4.2.1 有助于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造瘘口感染例数及非计划拔管例数均少于对照组,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仍低于对照组。这可能与此次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关,今后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验证。该装置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造瘘口及周围皮肤护理的方便性,采用自贴性弹力三明治材料,内部结构为透气网状织造,透气性良好。固定装置腹侧开口方便造瘘口周围皮肤护理,且可有效防止胃造瘘管滑脱移位,也能有效保护导管外漏管壁及周围皮肤的清洁,防止感染。同时,用于放置胃造瘘管末端的可视保护袋背衬复合射出勾,可根据胃造瘘管的长度粘贴固定在合适位置,对不同外露长度的胃造瘘管均能起到有效保护作用,避免了患者翻身活动时因胃造瘘管晃动、牵拉引起的不适和疼痛,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及安全感。

4.2.2 有助于增加患者的舒适体验该装置在设计及使用方面均充分考虑了安全性、舒适性及胃造瘘术后患者的实际需求。装置主体可根据患者的实际腹围进行剪裁,适合不同身材的患者,并且方便清洗消毒、可重复使用。且为防止使用过程中发生移位,使用了点状涂胶,在不影响患者舒适度的同时增加了稳定性。同时,装置采用透气材料制作,通过射出勾进行贴合,避免了常规使用胶布固定对患者皮肤造成的损伤及污染。此外,该装置固定附件部分可视、可调节、可拆卸,使用方便,经胃造瘘管喂养时无需松解固定装置。

4.2.3 有助于提升护理工作满意度新型固定装置避免了常规的胶布固定,且随时可调节。护士在给患者换药和护理时,无需清除胃造瘘管管壁及周围皮肤上的胶布残留,有效防止了造瘘口感染、减少了护理耗材及护理工作耗时,有效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5 小结

自行设计制作的新型胃造瘘管保护装置充分考虑了实用性、安全性及舒适性等,且操作方便、可反复使用。该装置可有效保持管壁清洁、防止皮肤破损、减少造瘘口渗血,起到有效固定胃造瘘管、避免脱管等效果。同时,该装置有助于减少护理工作耗时、提升胃造瘘管带管患者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瘘管保护装置导管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诊治进展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新一代分布式母线保护装置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PICC导管体内头端打结1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
耳前瘘管:聪明洞还是烦恼洞
基于单片机和模数化设计的低压侧电压监视与保护装置
“耳仓”是福还是祸
开车门保护装置
一种汽车防撞保护装置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