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初探

2022-07-16 02:27
学周刊 2022年28期
关键词:新课程习惯育人

左 花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中心学校,甘肃张掖 734000)

我国当代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曾经说过“有人认为只要学好数、理、化就可以了,语文学不好没关系。这个看法不对。数、理、化当然重要,但语文却是学好各门学科最基本的工具。”这段话道出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而小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语文的起始阶段和奠基阶段,对学生未来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从小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来看,语文学科在小学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无论是课时安排还是教学任务都比其他学科要多一些,这进一步表明了小学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从学习内容来看,小学语文学习要从基本的字音、字形、字义、书写这些内容着手,然后逐渐提升到阅读理解、交流表达和写作等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要自始至终渗透母语教育,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了真正帮助学生打好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基础,从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主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仅想学,而且要能学、会学,要达成这一目标离不开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就成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一)符合新时期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如何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是社会一直关注的焦点,2014 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新目标。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当代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部分,其中自主发展就是强调培养学生养成有效管理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习惯。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符合新时期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有利于落实养成教育的育人目标

教育学理论强调中小学教育是养成良好习惯和初步培育智力相结合的教育,即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相结合,这就是养成教育。而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促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与习惯,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些都要以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前提。

(三)有利于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

为了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家庭的教育负担,2021 年秋季“双减”政策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进,在小学阶段更是备受关注。在这一背景下,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都有所顾虑,因为学生能自由支配的时间逐渐增多,如何保证学生应有的学习质量是必须正视的问题。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主动性,自觉性,这些都是以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基本前提和保证。因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更要重视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二、小学生语文学习现状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要立足于母语教育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学科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习惯的养成也属于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重智育而轻习惯养成

小学阶段的教学是为中学阶段的教学做准备、打基础,因此小学语文这门核心学科备受关注。一部分教师受此影响仍旧坚持以“知识”或者“应试”为中心开展语文教学工作,而对于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却不够关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相对欠缺,导致学生学不得法,学习效率比较低。

(二)学生独立意识不强,存在较强的依赖性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要促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因为受到学习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的影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强的依赖性,无论是在听课还是做作业的过程中都存在“等”甚至是“拖拉”的问题;而教师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偷懒”的机会,学生上课被动学习,课后做作业也存在应付的现象,这不仅影响语文教学的效率,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三)学生养成不良的语文学习习惯

部分学生进入小学阶段之后对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等问题缺乏正确的认知,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学习看成所谓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不主动甚至不情愿,导致在学习方面自我要求不高甚至存在“投机”的心理,从而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比如,错误的写字姿势导致书写的问题较多;不会使用工具书,因此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这就导致学生无论是在阅读方面还是书写方面问题都比较多,甚至有的学生还成了“白字先生”,不仅影响语文学习的质量,还会给学习其他学科造成不良影响。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方法与路径

(一)转变理念,重视学生习惯的养成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导,即教师不仅需要认真设计课堂教学,做好自身“教”的工作,还要关注学生有效的“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与合作者。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关注传授知识或学生做题、考试的结果,而忽视了指导学生学法,这里所说的学法实际上就是指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当前的教育是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教师既要教书还要育人,而不能仅仅教授学生知识。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切实从学生终身成长的角度出发,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终身语文学习习惯,如此才能够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的育人目标。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强化研究新课程改革和新时期的小学语文课程,从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研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开展具体的育人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二)了解学生,遵循育人规律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其内涵主要涵盖三个方面:首先,学生要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主动成为发现者和探索者;其次,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具备一定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后,学生要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成为主体化的客体,这样逐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实现学生的学习能力由“教到不教”的飞跃。而达成这些目标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深化“生本理念”,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从科学育人规律的角度逐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从教育研究方面来看,小学阶段的学生有其特有的心理特点。从感知、注意力和记忆方面来看,小学生的感知要经历从笼统到精确的过程;而小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则与其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记忆是以无意识记忆和具体形象的机械性记忆为主。从思维和想象特点方面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其想象力则是经历由模仿到想象的过程。小学生的情感日趋稳定并且希望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但是他们的意志力却不够坚定,往往自制力较差,需要一定的外部压力而不能完全依靠他们自觉行动。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是自我意识不断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因此,在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结合小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切忌简单粗暴或者急于求成,如此方能有效提升育人的实效性。

(三)立足长远,从多个方面着手

根据新时期的育人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育人的方向,简单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成长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长远的目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就必须立足于长远,从小学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着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要养成重视语文的习惯。学生的思想认识会影响其行为,小学语文的学习内容较多,涉及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学生会觉得很烦琐;同时,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会觉得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而且因为语文与母语关联密切,学生思想上也会有所放松,不重视语文学习。对此,教师要进行引导和教育,要从长远的角度告知学生语文学科对于学习语文和其他学科的重要性,并且给学生呈现具体实例,转变学生的思想认识,依据内因的决定性作用转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准备。

第二,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汉字是语文学习的载体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学好语文最基本的要求。“人靠衣装马靠鞍”,学生只有把汉字写得准确、漂亮,才能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同时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夯实基础。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强化识字、书写教学,要求学生在书写汉字时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注意汉字书写笔画的规范性、字体结构和笔顺,还要定期对学生的书写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汉字的习惯。

第三,培养学生养成有效预习的习惯。提升语文学习效果离不开学生课前的准备,其主要环节就是有效的课前预习。特别是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教师课堂教学的容量更大,对于学生来说需要接收的信息更多,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因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指导学生有效开展预习,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导学案”确定预习目标和预习任务,预习内容既要包括基础内容,如通读课文、整理基本字词,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使用工具书进行深度预习,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帮助。

第四,培养学生学会听课的习惯。课堂是推进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积累和提升语文学习经验的主要路径,学会听课才能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听课习惯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引导学生遵规守纪、课堂上保持专注度,还要让他们全面“动起来”,既要用耳倾听,也要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训练,不能只做课堂的“观众”,而是要努力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角”,这样才能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五,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学习要“温故而知新”,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在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教师要改变学生认为做作业就是复习的想法,在认真做好作业的同时鼓励学生多复习教材、适当做一些针对性训练,适应个体学习需求。

第六,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阅读是提升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阅读不仅能够学习识字、字词、表达等方面的知识,还能增长知识面、开阔视野。“开卷有益”是对阅读的重要性最好的诠释,所以教师要重视课内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定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或者鼓励学生记录阅读的心得体会,用阅读熏陶、感染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重要前提,也是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所以教师要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出发,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为学生学习语文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新课程习惯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