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优秀的民俗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民俗文化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也占有较大比重,但现今语文民俗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都需要开发民俗资源来解决问题。
关键词:统编版;民俗文化;教学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发展历史非常漫长,并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五花八门的民俗样式和活动。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有提到:“教材要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助于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上也更加注重关于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化的教育,其中“阅读”与“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两大板块中共有234个篇目,涉及到民俗文化内容的共有102篇,占总数的43.59%;以民俗知识为主体内容的共有7篇,占总数的2.99%,也就是说有近半数的课文中都包含着民俗文化内容。[]
一、民俗文化教学问题
当前对于语文民俗文化的实际教学很少能落到实处,其主要原因还是要归结于教育的功利化、教师民俗意识的单薄以及学生民俗文化基础的薄弱。
(一)教育的功利化
许多学校缺少民俗文化学习的整体氛围,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应学习民俗文化的机会。还有一些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就不让孩子学方言。但我们要知道许多民俗是需要继承的,如方言、风俗、地区礼节等,这些都需要口耳相传,言传身教。这些问题最终指向的还是教育的功利化,虽然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难以根除,民俗文化知识没有被列入考试所考查的范围内,自然就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且教师们提起传统文化,也往往会倾向诗词歌赋和书法等,而民俗文化在教学中缺少真正的重视,它既不是考试的要点,又没有书法和国画等让人感到富有文化意蕴。
(二)教师民俗意识淡薄
依照古德莱德课程形态理论,教师所领悟的课程在理想的课程以及正式的课程的层层削弱下,可能只达到理想课程的百分之六十,而这种领悟,还要在教师充分领悟理解的基础上。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语文教师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就不高,自身民俗知识储备不足,很多教师甚至可能不知该如何界定民俗文化,这就容易忽略掉教材中的一些含有民俗文化的内容,无法深度挖掘其民俗文本所隐含的深意。且因长久以来语文教师对于民俗文化的忽视,很容易导致教师在很难将民俗文化合理恰当的运用于教学,那就会导致其传授给学生的民俗文化内容大大减少,整体语文课程的展现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学生民俗文化基础薄弱
学生们的民俗文化基础薄弱,对民俗文化缺乏了解,很多初中生虽然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许多民俗文化知识,但却缺乏一定的理论整合。而且很多学生对学习民俗文化缺乏主动性,他们虽然能够意识到民俗知识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总有其他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比民俗文化更重要。大部分学生在快节奏社会的影响下,对民俗文化缺少真正的兴趣,很多学生对民俗所表现出的兴趣大多是因为比起语文课堂中其他枯燥乏味的知识,民俗知识更具有趣味性,让他们感到新奇。再加上初中学业压力变大,学生们也缺少接触民俗文化的时间,缺少了解民俗这种知识的途径,对于民俗文化知识的学习也仅仅停留于课堂上。
二、民俗资源开发策略
民俗文化教学的问题最主要最核心的就是教育功利化的问题,我们语文教师无法改变教育的整体氛围,但是可以通过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来解决民俗文化教学的问题。
(一)加强民俗文化教学意识
语文教师若想要唤醒课堂活力,实现自身发展,民俗教育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虽然民俗文本很少涉及考试要点,但它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良好素材。而要在教学中有效的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本,首先要做的便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民俗文化,使学生对教材中出现的各类民俗文化事象有所了解。教师要达到对民俗文本的充分挖掘和掌握,为学生们展现更靠近理想课程的语文课堂。如《孔乙己》这篇课文,教师教学就可以通过长衫和短衫这两种服饰民俗的对比,长衫主顾与短衣帮在酒店中的待遇,来引导学生感受封建社会的固化。而且对民俗文本的研究可以有效的丰富语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那些贴近生活的方言风俗、衣食住行、各地人文和宗教信仰。
(二)开发校本课程
“统编教科书中的本土民俗知识内涵丰富,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力、文化自信力和文化想象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民俗本身就是一种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文化,因此在开发民俗教学资源时,我们可以以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来发挥民俗文化对语文教学的作用。而想要开发校本课程,我们首先要找准其切入点,挖掘本地富有特色的民俗,各地不同的民俗有利于学校开设既贴近学生平时生活,而又富有个性的校本课程。我们开发民俗校本课程,也要明确课程目标。比如说以民俗节日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主要就是让学生了解本地节日民俗以及外地节日民俗,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除此之外还有以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為主题的校本课程,比如说安徽安庆的黄梅戏,凤阳的花鼓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服饰等。
(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在进行民俗文化教学时,语文教师可以不仅仅将其局限在课堂上和教材上,而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拓展民俗文化教学途径。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和我们的生活关联较大的文化,我们可以采取更贴合现实生活的教学。比如说可以开展民俗文化主题综合性活动,比如说人生仪礼主题、传统节日主题和民俗服饰主题等,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其中收获良多,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语文教师还可以整合教材中的民俗和当地的民俗风俗,开展民俗文化活动,让学生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自觉地积累身边从未想过的民俗知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开展民俗文化实践探究活动课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媒介,自主合作探究生活中的民俗文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课程内容重要的主题与载体形式之一。”[]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内外发现民俗文化教学的问题,并掌握开发民俗文化资源的方法,为学生们带来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2.
[2]赵文博.小学语文民俗文化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9:15.
[3]王学.统编语文教科书中民俗知识的育人价值及其实现[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04):8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8.
作者简介:丁海迪(1999,07),女,汉族,安徽亳州,在读研究生,淮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材,安徽淮北2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