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居宣长对儒学的接受与重构

2022-07-16 11:53董圆方薛青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接受儒学

董圆方 薛青

关键词:本居宣长 儒学 接受

江户时代(1603—1868)是中国儒家思想在日本达到顶峰的时期,也是中国儒学在日本由盛转衰的开始。在江户时期,日本儒学者通过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接受、反思和重构而产生的“日本化”儒学,例如“朱子学”“阳明学”“古学派”等成为日本的“官学”。

同一时期,一些日本学者也开始发出反对儒学的声音,本居宣长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本居宣长是江户时期的国学四大名人,被称为日本“国学”集大成者。本居宣长受儒学的影响颇深,从接受儒学到反思儒学再到重构儒学,儒学研究几乎伴随着他的一生。

目前,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本居宣长生平和他的对日本经典的研究上。我国学者对本居宣长的关注较少,仅有的研究是将他作为研究“物哀”或《源氏物语》的载体,而关于他本人思想的系统研究成果较少。本文拟从变异学的角度研究本居宣长对儒学的变异性接受,以期对当下中国文化自信和理论原创提供借鉴。

一 、本居宣长对中国儒学的接受

儒学对日本影响颇深。儒学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左右传入日本。到本居宣长所处的江户时代,儒学研究在日本已有近1500 年的历史。据记载,应神天皇时期(270—310)第一批儒学者来到日本,带来《论语》等儒家经典。在最初的时期“儒教在古代和中世,盖为训诂注疏之学。思想性稀薄”a。很长的时间内,儒学只是作为佛教的附属品和贵族提升修养的知识。

在本居宣长所处的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为了自身的利益开始推崇儒学。当时“居统治地位的,就是‘朱子学’”b。“朱子学”即南宋朱熹的理学。当时日本传统“大学四科”中的“纪传”和“明经”主要就是修习《史记》《汉书》《周礼》《周易》等儒学经典。本居宣长也自幼学习儒学,他在14 岁时就学习了《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学经典。c 本居宣长在《初山踏》中曾表示:“对于道统传承的无上尊崇……宋儒支流也是如此。”d 这里的“宋儒”就是中国的儒学。他在15 岁时写出《神器传授图》,《神器传授图》是按时间顺序排列中国历代皇帝的图表,意在表示各王朝、皇帝之间的道统传承,可见当时儒学对他的影响之深。

本居宣长23 岁时来到京都,拜“朱子学”儒者掘景山为师学习《易经》《诗经》《礼记》等儒学经典,还与古学派儒学家荻生徂徕常有书信往来。荻生徂徕的主要观点是运用儒家教诲来稳定社会,本居宣长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27 岁时本居宣长已经开始对儒学进行反思,但文章中依然常常引用儒学经典。在《石上私淑言》中,他引用《尚书》《礼记》《昭明文选》《诗经》等来解释自己对和歌的看法,进一步解释“物哀”这一文学概念。

他也接受了儒家经典的一些理论。《礼记·乐记》中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e 意为:人内心所涌现的种种感情的都是受外界影响的结果。《礼记》举出例子说明哀、乐、喜、怒、敬佩、爱这六种感情不是人的内心本来就有,而是内心受到外物影响而产生的。本居宣长在《石上私淑言》中将“感物”解释为“知物哀”,又解释:诸事复杂,每每有所经历,则情有所动。情有所动,或欢乐或悲哀,或气恼或喜悦,或轻松愉快,或恐惧担忧,或爱或恨,或喜或憎,体验各有不同。这皆因“知物哀”而心有所动。f本居宣长对“感物”的解释与《礼记》中对“感物”的解释十分相似,都认为是外界事物引起了人内心的情感,也着重强调了这种影响普遍存在于生活之中,其所引发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汉籍已经作为一个源头,融入了其‘物哀’论中”g,本居宣长所提出的“感物(物に感ずる)”就是对儒学接受的结果。

综上所述,儒学对本居宣长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青少年时期的本居宣长对儒学深信不疑,儒学的学习为他之后的学术生涯做了知识积累。但也正是本居宣长对儒学的深入了解,让他走上了对儒学反思的道路。

二、本居宣长对儒学的反思

本居宣长在接受儒学的过程中,发现日本上千年来的文化都深受中国的影响。若在文化上依附中国,“一味的追摹模仿”,“万事皆以中国为宗”h,日本文化一直无法独立,这让他感到十分恐惧。

本居宣长认为这是一种身份认同的危机,日本儒学者们以中国人自居,却将日本看成是外国,“都是一副中国做派,没有自己的思想立场”。他认为这些日本儒学者,使日本文化始终难以摆脱中国的影响,造成一切都效仿中国的社会风气。日本文化社会的现实,促使本居宣长开始对儒学进行反思。

本居宣长对儒学的反思还受到当时日本学界的影响。本居宣长所处的江户时代正值中国明末清初。日本的一些国学家尝试摆脱中国对日本的影响,其中就有本居宣长的老师贺茂真渊。贺茂真渊认为儒学等外来文化影响了日本人的思想,本居宣長继承了他的一部分观点。本居宣长在《初山踏》中提到是贺茂真渊引领他走上了学术道路。

本居宣长在论述日本古代文学经典《源氏物语》的著作《紫文要领》中驳斥了当时儒学者运用儒家思想解释《源氏物语》的做法。江户时期的儒学者多认为《源氏物语》是为了劝善惩恶,但本居宣长却公开表示这种肤浅的理解并不符合作者的意愿。本居宣长也批评一些儒学者认为《源氏物语》的中心是“三纲五常”“王道治世”的说法。他认为中国的社会现实与日本不同,不能强行用中国道德理念指责日本。

综上所述,本居宣长受到社会以及恩师的影响,为了使日本摆脱儒学而对儒学进行反思。他通过对《源氏物语》的解读,反思当时的日本儒者,进一步反思儒学本身以及中国。本居宣长对儒学的批评有很强的目的性,有为了批评而批评的嫌疑,在一些细节上并不严谨。

三、本居宣长对儒学的重构

本居宣长认为,不能仅仅止于对儒学的反思,因此他决定对儒学进行重构。在重新构建新儒学体系的过程中,他提出与儒家善恶观相对立的“物哀”以及与中国传统精神“汉意”相对立的日本传统精神“和魂”。

本居宣长所处的“国学派”旨在通过研究日本古代经典来发扬日本的精神。本居宣长提出的“物哀”

来自于日本古代经典《源氏物语》,《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光源氏的贵族生活和爱情经历。日本的儒学者按照儒家思想将《源氏物语》解释成“学习《春秋》褒贬笔法,为劝善惩恶而作”。主旨是揭露光源氏的恶行,让读者产生警诫之心。本居宣长在《紫文要领》中对这种说法进行了反驳,他认为光源氏一生尽享荣华富贵,被尊称为“太上天皇”, 甚至有机会成为日本天皇,这样的人物只会让人效仿而不是引以为戒。本居宣长提出《源氏物语》所体现的是与儒家善恶观截然不同的“物哀”观,《源氏物语》的宗旨:“一言以蔽之,就是‘知物哀’。”i“物哀(物の哀れ)”是对所见所闻的世间万物有触动,能够有触动就是“知物哀”,没有触动就是不知“物哀”。《源氏物语》的善恶观就是以“物哀”为基础的,“知物哀”

就是善,不知“物哀”就是恶,这是与当时盛行的儒家善恶观完全不同的善恶观。本居宣长举例说明私通在儒学看来是罪大恶极的,但私通却是最能让人内心最受触动、感情最激荡的行为。因此在“物哀”善恶观的《源氏物语》中,私通不是恶事,反而是最能体现“物哀”的好事。

本居宣长认为日本和歌的宗旨是“知物哀”,和歌是日本的传统诗歌形式,现在多认为第一首和歌作于757 年,收录于《万叶集》之中。但本居宣长引用《古事记》认为和歌产生于“天地开辟之时”j,是伊邪那岐、伊邪那美两位天神创造的。他认为和歌起源于日本的神代,和歌所体现的“物哀”是日本民族最古老最正统的思想。本居宣长以此为根据,提出应该以“物哀”来代替儒学的善恶观,这是他对重构儒学的第一步。

“物哀”是本居宣长对儒学有关善恶观部分的重构,在此基础上本居宣长将重构的范围扩展至中国思想文化的全部。他将中国思想文化统称为“汉意”,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和魂”。

“和魂”也称“大和魂”,是本居宣长在《初山踏》中提出的概念,意为日本之魂、日本民族精神。本居宣长认为现在日本社会的受中国的“汉意”影响,一切都崇拜中国,并根据“汉意”来改造原有的东西,导致了“和魂”的消失,损害了日本在文化上的完整性和话语权。江户时期的学者多用儒学的理论去解释《源氏物语》与和歌,不明白它们的本意是“物哀”,这是“汉意”遮蔽了“和魂”。本居宣长认为“汉意”对日本的渗透是全面且无形的,“汉意”并不仅仅是读过中国书籍或喜欢、崇敬中国的人才有,“万事皆以善恶论,都要讲一通大道理”的人都受到了“汉意”

的影响。本居宣长还发表了《直毘灵》《葛花》等著作,“直毘灵”是日本古代经典《古事记》排除灾祸的神灵,本居宣长以此为标题就意在排除“汉意”的影响。“葛花”是有解酒功效的药物,本居宣长以此为标题是认为“汉意”像酒一样,对人体不利却又让人沉醉,这时他就必须像葛花一样给世人解酒。

排除“汉意”就要树立“和魂”,本居宣长对“和魂”的分析和结论主要在《直毘灵》中。《直毘灵》是他有关《古事记》研究的小册子,《古事记》记录了日本建国的神话传说,本居宣长认为“和魂”就是日本古时的精神,但他并没有做系统的阐释,真正将“和魂”发扬光大的是本居宣长的弟子平田笃胤。平田笃胤是日本国学家、复古神道的领袖,与他的老师本居宣长、师祖贺茂真渊、荷田春满并称为国学四大名人。平田笃胤自称是本居宣长的忠诚继承者,接受并发展了本居宣长的“和魂”学说,k 建立了以“日本神道世界观”与“日本至上主义”为基础的“和魂”。平田笃胤的部分学生成为明治维新的先驱,“和魂”开始逐步取代“汉意”,这是本居宣长对儒学的重构对后世的影响。

本居宣长对儒学的重构不仅仅局限于形而上的理论部分,他也有一些形而下的实践。他弟子众多,记名的就有五千多人。他讲述了排除“汉意”的具体方法:先读日本的经典如《古事记》《源氏物语》等,当已经牢固地确立“和魂”,再去看中国的书籍,这样才不会被“汉意”所影响。对于已经阅读中国书籍的人,更應该去阅读日本经典,好把“汉意”从内心中清除,树立“和魂”。l综上所述,本居宣长以解释《源氏物语》的善恶观并为切入点重构儒学,再逐步对整个儒学进行重构。“物哀”“和魂”等概念是他重构儒学的结果与工具。本居宣长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努力,为建立日本话语体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四、结语

本居宣长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大师,对儒学有着深厚的理解。他在关于儒学的反思与重构中,提出了“物哀”“和魂”等理论,建构了日本近代文化思想体系。目前中国文论在世界中还处于“失语症”阶段,我国亟须在发扬传统文论的基础上吸收外国先进的理论并对其进行反思和改造,以建立中国话语体系,建构中国民族自信。“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m 在文学理论这个阵地上,各种交锋一直存在,各国都希望自己掌握文学理论的话语权,我国也不例外。本居宣长对儒学的接受与重构,给了我们无限的启示,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自强和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接受儒学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2020年儒学研究关键词:阐释、应用与地域化
大学生接受小说文本的实用倾向及应对策略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能“接受”加班这件事?
文学可以定义吗?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翻译出版与接受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山东省曲阜市为每村配一名儒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