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泉,柳照娟,邹成东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发展路径研究——以阜阳剪纸为例
张 泉,柳照娟,邹成东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国家级非遗“阜阳剪纸”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灿烂瑰宝,是我国民间剪纸的缩影,反映出当地居民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通过分析阜阳剪纸的艺术特征、发展和保护现状及数字化保护优势,发现阜阳剪纸的传承与保护仍处于传统发展模式,数字化进程相对缓慢。未来,政府部门、保护机构、民间组织、社会公众等主体应积极关注阜阳剪纸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发展进程,并从存储、展示、传播、应用、支撑五个方面探索剪纸数字化的实施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发展;阜阳剪纸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发展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1]。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我国已形成以“国家、省、市、县”非遗公布制度为核心的多层级保护体系。目前,已公布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达1557项,各省市县也出台了相应的非遗保护名录,可见我国非遗资源之丰、数目之多[2]。阜阳历史悠久,民俗文化鲜明。因其地处中原、襟带长淮的地理区位,在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文化,并衍生出众多非遗资源。其作为皖北非遗基地之一,现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个、省级非遗项目33个、市级非遗项目71个。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阜阳剪纸是当地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其保护与传承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当地政府与相关机构不仅多次举办剪纸艺术节、打造民间剪纸艺术乡,还在全市范围内普查剪纸艺人及其剪纸作品,以期促进阜阳剪纸的传承与保护。
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及数字技术的发展,阜阳剪纸的生存空间和传播渠道发生了极大变化,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陷入了逐渐流失的困境,面临着新的发展抉择。2015年3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实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将阜阳剪纸列为国家级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项目之一。2019年6月,由安徽省文化馆、安徽省文化馆联盟主办,阜阳市、界首市承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阜阳剪纸展成功举办,获得参观者的一致好评。2021年8月,阜阳市对义务教育阶段300多名美术教师进行线上剪纸培训,推进非遗走入校园。由此可见,阜阳剪纸的传承与保护已取得初步成效,其工作重心也逐渐朝着数字化保护的领域转移。因此,从不同维度探索阜阳剪纸数字化实施路径应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内容,这不仅能够有效促进阜阳剪纸的数字化保护进程,同时也能为其它类型的非遗保护与发展提供助力。
阜阳剪纸被广泛运用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它是当地民间最普遍、操作较为简单的一项艺术,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阜阳剪纸的发展与起源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彼时北朝民歌《木兰诗》中“花黄”即是头贴剪纸[3]。到了唐代,因阜阳地区生产亳绢,当地居民便以绢为纸进行创作。约莫明清时期,当地生活着众多以剪刀铰“花”的手工艺人,专门给鞋花、帽花、枕花等生活用品提供装饰花样。后来,由于受淮河泛滥影响,阜阳人民经常背井离乡,得以保存下来的剪纸作品相对较少,主要有“牛郎织女”“兰桥会”“祭塔”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民间剪纸逐渐受到国家与地区的重视,安徽省为民间剪纸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阜阳市政府及居民的共同努力下,阜阳剪纸先后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遗数字化试点项目和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其传承、保护与发展一直处于平稳上升状态。千百年来,阜阳剪纸一直与当地节日礼仪、服饰纹样、门窗装饰、雕刻刺绣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抒发了广大劳动人民喜怒爱憎的心理情绪,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阜阳剪纸来源于生活,富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使得阜阳当地文化和外来文化不断碰撞交流,阜阳剪纸也因此呈现出南北文化兼容并蓄的艺术特征,既有北方剪纸的淳朴浑厚又有南方剪纸的纤巧婉约[4]。此外,阜阳地区的剪纸具有十分浓厚的艺术色彩和浪漫气质。作为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的民间美术技艺,阜阳剪纸以丰富多彩的题材、刚柔并济的艺术手法及大胆自由的创作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近年来,阜阳剪纸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显著的发展和提高,它以单幅挂图、插图、实用图案等形式,活跃于封面设计、文创产品、装饰物品之中,受到人们的欣赏和赞美。
1.构思新颖,题材丰富多样。阜阳剪纸常见的题材来自于现实生活,如吉祥喜庆、花鸟鱼虫等,其中以反映乡村生活和劳动场景的作品最具特色。工艺美术大师葛庭友的作品《农家新生活》以生动的艺术语言和饱满热情的情感再现生活,描绘了一幅耕种、收割、放鸭赶羊的农家生活场景(图1),果实、庄稼、人物、动物都刻画得生动活泼,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在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社会结构中,这种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题材迎合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子孙绕膝等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1 葛庭友剪纸作品《农家新生活》(左)、《回娘家》(右上)、《中秋》(右下)
2.刚柔并济,画面和谐生动。阜阳剪纸追求阴阳结合,手法上善用阴阳剪交替。中国民间剪纸大师程建礼的作品《麒麟送子》就是运用阴阳结合的技法(图2),人物以阴剪处理,形成大面积的块面,麒麟以阳剪处理,去掉鳞片的块面,保留线条,同时富于装饰趣味。块面与线条的对比,黑白灰关系的处理,人物与麒麟的形象相互依托,使得画面主次分明,和谐生动。
图2 程建礼剪纸作品《麒麟送子》
3.主观意向,创作大胆自由。阜阳剪纸在创作时往往不受比例、透视、解剖关系的约束,通过不同于常理的画面处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葛庭友的作品《猪》就是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图3),画面以猪的头部为中心,两个身体左右对称,猪的形象相对于画面上方的人物形象夸大许多,体现出超越现实的美,赋予其神奇的魅力。
图3 葛庭友剪纸作品《猪》
目前,阜阳剪纸的传承人培养体系以家庭及师徒传承为主、以学校与机构教育培训为辅,其传承人有50余位,且以中老年人为主,代表人物有葛庭友、吴青平、程兴红等。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对阜阳剪纸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传统剪纸艺术不仅不能直接的经济获益,而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练习,这导致其传承周期相对较长。长此以往,阜阳剪纸越来越无法吸引年轻一代参与保护,其技艺传承正面临着青黄不接、传承人减少、传承困难等问题。此外,尽管逢年过节人们张贴窗花、春联的习俗未发生改变,但受机械化生产的影响,市场上的窗花剪纸大多为工厂代工。剪纸类产品因手工远不如机械效率高,自然而然受到市场的挤压。同时,其他地区的剪纸也对阜阳剪纸的需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进而导致阜阳剪纸的需求不断衰减。
阜阳剪纸在2008年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大力宣传,受众对剪纸艺术的认知与好感也在提高。然而,从实际调研与网络数据来看,剪纸创作及传播的活动参与人群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传播方式也相对较为单一。尽管阜阳地区为此相继成立了阜阳剪纸研究会与阜阳市开源剪纸等众多剪纸机构,也有如吴青平、葛庭友等人的不懈努力,但传播效果实际并不理想。目前,阜阳剪纸仍然依托于线下保护与传播,线上的直播与课程相对较少,大众也只是通过喜好对阜阳剪纸进行泛泛了解,无法进行更加深入地学习,更难创新。如何保证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即阜阳剪纸通过新的传播渠道发展得更远更广,让更多人了解熟悉并且学习,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的。
经过实地调研后,发现阜阳剪纸数字化工作仍存在一定问题:首先,阜阳剪纸保护仍停留在数字化信息采集阶段,数字化实施程度不高。非遗数据库、数字博物馆建设投入不足,已实现数字化的剪纸作品比例不高,现存的剪纸声像记录、多媒体档案大多形成时间较早、视频质量较差。其次,现有阜阳剪纸的展示仍局限于单一的线下或线上展览形式,大多以实地展览、线上文字作品介绍的形式出现,展示效果与艺术表现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对于3D、VR、行为捕捉等数字技术的引入和建设仍不够完善。第三,当前阜阳剪纸的数字化工作多集中于保存方面,对于利用、传播、共享等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如安徽省非遗数字博物馆中关于阜阳剪纸的内容介绍仅有一张图片和少量文字,阜阳市博物馆线上展览馆也缺少对阜阳剪纸的介绍与展示资料。因此,阜阳剪纸承载的文化传统仍面临逐步流失的困境,其数字化保护工作应进一步加强。
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数字化”一词常被社会公众所提及,相关技术也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并逐渐扩展至文化旅游、非遗保护与传承等领域。所谓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在计算机中用0和1表示),用于传输与处理的过程[5]。从其定义不难看出,数字化主要涵盖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将信息进行编码以实现其网络化、智能化的采集、储存、传播及使用,二是借助相关技术实现传统文化价值向未来科技理念的转变,它代表着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艺术的传播与发展渠道不断遭到压缩,其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阜阳剪纸作为民间美术类的非遗资源,因制作工艺相对复杂、传承周期较长等问题,其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发展困境。与传统模式相比,数字化保护具有破坏性低、保护程度高、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合理地运用数字化技术,能够解决阜阳剪纸保护与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6-7],是实现其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途径,同时对阜阳剪纸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运用相关技术存储剪纸的数字信息,一方面能够借助网络技术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其在虚拟环境中的展示和传播,进而促进阜阳剪纸的共享共用[8];另一方面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图形技术(如AI、CAD等)拟合阜阳剪纸的形态特征,促进其艺术特色及风格的不断变化,实现新时代背景下阜阳剪纸的进步与发展。在文化与科技的交叉融合中,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阜阳剪纸、感受剪纸魅力,进而丰富和充实自身的精神世界。
以阜阳剪纸为代表的非遗文化借助数字技术形成,能够拓展出新兴业态,为阜阳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对信息时代创意产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首先,阜阳剪纸数字化保护对于改变传统展示手段、提升宣传效果上具有优势。数字技术实现了剪纸艺术的虚拟在线展示,观众只需在网络上进行点选、拖动,不仅能够直观地看到阜阳剪纸作品、创作步骤、承载的文化传统等,还能使其“活起来”。其次,阜阳剪纸数字化保护对其传播途径的拓展有着积极作用。通过数字化,受众不再受到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使得阜阳剪纸真正成为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最后,阜阳剪纸数字化保护能激发出其附加的经济价值。非遗数字资源库能为文创设计提供基础元素和素材来源,形成的文创产品和产业发展能够反哺民间文化艺术,进而推动非遗的蓬勃发展。
将现代数字技术运用在非遗领域,能够有效解决传统保护模式中面临的资料采集、存储、运输等问题,可以让非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得以真实、全面且系统地保存下来,对于促进非遗的保护、传承、共享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探索数字化技术在存储、展示、传播、应用、支撑等方面的具体实施路径,是实现阜阳剪纸保护、传承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图4)。
推动阜阳剪纸数字化保护与发展,首先应当实现信息采集与存储过程的数字化[9]。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我国剪纸类非遗项目的数字存储已逐渐成熟,一般采取“信息收集—数据处理—数字存储”的工作流程。即运用历史资料查询、田野实践调查、非遗传承人访谈等方法,分类采集、整理剪纸发展演变、保存状况、生存空间、艺术作品等基本信息,并运用摄影、扫描、录音等现代科技手段将其转换成数字档案后存入非遗数据库。然而在实际的剪纸信息采集过程中,常常只对剪纸作品制作过程与存在形式进行简单记录,形成静态的文字、影音资料,而忽视了剪纸技艺中动态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使用场景等。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曾多次对民间艺人的剪纸作品及创作过程进行采访录制,并将其存储至国家非遗数据库,而较少关注民俗活动中当地居民制作剪纸、贴剪纸的生活场景[10]。
图4 阜阳剪纸数字化保护和发展框架
剪纸技艺是在时间与空间的不断演变中形成的民间艺术,反映了当地居民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仅对剪纸作品进行存储实现其表层数字化,而忽视剪纸技艺的动态特征,显然无法实现其数字化保护的良性发展。未来,地方政府和剪纸保护机构应当定期开展剪纸相关信息的采集工作,运用摄影、3D扫描、平面矢量化等现代技术完整记录阜阳剪纸的动态化时空轨迹,形成涵盖剪纸介绍、发展、作品展示与使用等内容为一体的数字信息库。同时,要依托当地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助力本土非遗数据库与电子档案馆的建设,加快阜阳剪纸数字化采集与存储进程。
虚拟数字平台的引入,能够弥补以现场展示、实地展览等线下表现手法的不足,让公众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直观感受到非遗的文化魅力。如受疫情影响,国内众多旅游景点、博物馆、展览馆等都推出了线上展示平台,让用户能够借助电子设备在云端完成观赏与体验活动。同时,辅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交互技术,能够确切提升公众的自身感受,并促进其保护意识的觉醒。在传统发展模式下,阜阳剪纸技艺形成的艺术作品成为公众认知这一非遗的重要来源,然而真正构成非遗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内容,更是我们所看不见的剪纸起源、技巧、传承体系、思想内涵、场景运用等[11]。
在数字化介入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背景下,如何运用现代科技促进阜阳剪纸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展示、拓展阜阳剪纸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当地政府及保护组织首要考虑的问题。首先,要利用数字可视化技术将线下举办的剪纸展览活动拓展至线上平台,并通过数字媒体进行展示与传播,借此提高阜阳剪纸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其次,应依托阜阳博物馆开展数字交互体验平台的建设,并在其线上展馆中增设阜阳剪纸的专栏,以此打造集科普、展示、体验为一体的非遗数字化展示平台。其中,阜阳剪纸专栏由基本概况、展览活动、经典作品、人物图集、虚拟畅游、交互游戏等模块组成(图5)。
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媒体是一个多样化、智能化的传播平台,能够吸引各年龄段的社会公众去关注、了解、感受非遗文化的精髓,从而扩大其影响范围、激发新的创造。例如,青年歌唱家乌兰图雅在直播间对“敕勒川非遗剪纸艺术及其文创产品”进行介绍,引导更多青少年加入非遗保护队伍,有利于缓解传承人青黄不接的问题。泰安市岱岳区对制陶、织布、剪纸、石雕彩拓、花边等10余项非遗进行线上展示,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网友关注,让人们在深刻体验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认识到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性。
图5 阜阳剪纸数字化展示平台界面
在数字化媒介互动交流的背景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传播格局,是实现阜阳剪纸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12]。从微信、QQ等日常网络社交到淘宝、京东等购物平台再到短视频、电子游戏等休闲娱乐,甚至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线上学习,都将成为阜阳剪纸的潜在传播渠道。例如,可将阜阳剪纸的美好寓意与社交媒体中的表情符号、红包封面等相结合,用户能够通过内置的剪纸图元数据库组合,可简单方便地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剪纸图案,并能够实现其在网络平台分享与发布。同时,应鼓励当地剪纸艺术工作坊将阜阳剪纸作品与创作视频上传至Bilibili、中国大学MOOC等网站,或借助云学堂、腾讯课堂等平台开展线上教育,以此增加阜阳剪纸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数字技术能够快速识别、模拟出剪纸类非遗中最基础的元素符号,并上传至网络共享平台供用户使用,以此实现剪纸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这不仅拓展了剪纸的表现形式,扩大了其传播范围,也增加了公众对其利用的渠道,从而实现剪纸在生活中的多种应用。例如,宁夏回族剪纸继承人李剑利用海量人脸剪纸作品进行数据化分析,开发出能够模拟回族剪纸艺术特征的“三秒瞬剪”APP,并将其运用到文创产品的设计中,推动了剪纸艺术的创新传承与发展。
未来,可依托阜阳的民间保护组织、艺术工作坊、传承人艺术中心等机构,推动阜阳剪纸向文创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一是在传统剪纸基础上融合现代元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剪纸艺术,塑造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13]。同时要促进阜阳剪纸衍生产品(如剪纸摆件、贴纸、贺卡等,图6)的工业化生产,用产业的发展去反哺剪纸的保护与传承。二是实现阜阳剪纸与当地文化、旅游景点的碰撞融合,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产业。如用剪纸还原文峰公园、奎星楼等阜阳当地旅游景点的重要场景,结合品牌设计、文创产品、海报制作等需求,用设计、文旅等来带动剪纸艺术的创新发展。三是促进阜阳剪纸在数字动画、公共设施、装饰艺术等领域的转化,从公共标识到旅游指引牌再到城市文化地标,均能结合剪纸寓意特征来进行创新设计,在提升城市公共形象的同时实现剪纸非遗的传承与发展[14]。
社会公众的多重参与,不仅能够拓宽非遗保护传承的渠道,同时能够有效地实现非遗的再发展,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从政府方面来看,良好的管理机构是非遗保护实现有序发展的坚实基础与重要保障。从公众层面来看,浓厚的社会保护意识无疑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从数字化的应用场景来说,数字技术运用于非遗领域,其既涵盖了信息采集、存储、展示等技术性内容,又包含历史、艺术、管理等社会性内容。这些都表明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各类组织、机构及行业人员的参与,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与相互协作。
图6 阜阳剪纸文创系列作品
针对阜阳剪纸保护中公众参与度较低的问题,应当积极构建以官方非遗保护机构为引领,民间剪纸艺术中心、工作坊等为根基,图书馆、博物馆、高等院校等平台为助力的保护格局,推动阜阳剪纸保护朝着多元化、深层次方向发展[15]。未来,要在更大的地域范围、更广的社会群体内弘扬阜阳剪纸的艺术特色,让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都能够加入到阜阳剪纸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中。一是推动智慧政务平台的建设,设立权责统一的非遗保护领导机构,同时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强化政府管理能力,使非遗管理能够更加专门化、智能化、高效化。二是发挥阜阳剪纸传承人的引领作用,以民间剪纸艺术中心为平台,向普通市民讲授阜阳剪纸的艺术特色与制作技艺。此外,还应积极推动阜阳剪纸深入社区,发挥社区宣传栏、楼道小板报的作用,定期更新阜阳剪纸的相关动态与重要事件,让其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三是鼓励当地高等院校、中小学、社会机构定期开设阜阳剪纸技艺体验课程,吸引年轻一代加入到阜阳剪纸保护与传承的队伍中来。
在现代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抉择。如何理性看待数字化对于非遗的积极意义、实现科学技术与文化保护的有机统一,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问题。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发展不能仅仅关注采集、存储等表层内容,还应当关注非遗传播、应用与支撑等更深层次的内涵建设。未来,通过记录阜阳剪纸动态化的时空轨迹,构建数字交互展示平台与数字融合传播格局,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技术在非遗领域的作用和优势,实现非遗数字化与产业化发展,让阜阳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实现新发展。同时,阜阳剪纸数字化的具体成效也必将为其他地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发展提供经验借鉴,从而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程。
[1]蔡文.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中的保护及应用[J].中国造纸,2021(09):5-6.
[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EB/OL].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1-09-01.http://www.ihchina.cn/project#target1
[3]于超.阜阳民俗剪纸艺术的造型特征分析[J].装饰,2016 (06):89-91.
[4]吴玉红.山东高密和安徽阜阳剪纸造型特征比较分析[J].装饰,2008(11):122-124.
[5]彭冬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以剪纸艺术为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6]袁崇雯.毛古斯的数字化传承保护对策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21(02):139-143.
[7]聂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智能化传播实践与发展[J].四川戏剧,2019(11):97-101.
[8]谈国新,何琪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研究现状、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J].理论月刊,2021(09): 87-94.
[9]段鹏程,万芬芬.基于AR技术的瑞昌剪纸艺术数字化保护研究[J].西部皮革,2019(21):64-65.
[10]王盼盼.阜阳市非遗中心采录界首剪纸艺术[EB/OL].阜阳文明网,(2016-09-09)[2021-09-01].http:// fy. wenming.cn/whjs/201609/t20160909_2818981.htm
[11]郭丽丽,温超.非遗视野下板鹞风筝数字化平台交互设计策略研究[J].设计,2019(12):140-142.
[12]周雨城,陈露.科技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研究——以孝感雕花剪纸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33-37.
[13]任尧,庄德红,张俊敏.基于符号感知的阜阳剪纸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20-24.
[14]王宇.传统剪纸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探索[J].包装工程,2019(06):271-274.
[15]边媛.参与式文化遗产数字化建档的理论基础、模式与路径探析[J].档案学研究,2021(03):90-96.
OnDigital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aking Fuyang Paper-cutting as an Example
ZHANG Quan, LIU Zhao-juan, ZOU Cheng-do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601, Anhui)
As a splendid treasure of Chinese folk art, Fuyang Paper-cutting,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epitome of Chinese folk paper cutting, reflecting the vitality and creativity of local residents. By analyzing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status of Fuyang paper-cutting and the advantages of digital protec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Fuyang paper-cutting is still in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mode, and the digitalization process is relatively slow. In the futur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protection agencie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public should actively pay attention to the digital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Fuyang paper-cutting, and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digitalizing paper cutting in terms of its storage, display, dissemination, application, and suppor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protection; development; Fuyang Paper-cutting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2.03.02
J528.1
A
1004-4310(2022)03-0010-08
2022-04-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9YJA760091);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9jyxm0056);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项目(2021YJG101);阜阳市社科规划项目(FSK2020022)。
张泉(1976- ),男,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遗产保护;柳照娟(1995- ),女,安徽阜阳人,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非遗传承与保护;邹成东(1998- ),男,江西吉安人,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