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来路 砥砺前行(下)
—— 努力发展建设好中国声乐艺术事业

2022-07-15 06:25
歌唱艺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声乐艺术文化

刘 辉

六、从声乐理论研究看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

在新时代发展建设好中国声乐艺术,应不断提高教学、演唱和研究水平,特别是要重视理论研究和理论成果,正确审视中国声乐的前世今生。从文化学理上梳理,从哲学意蕴来认识,从人类需要来研究,从培养目标来制定教学方案、计划、大纲等,做到有的放矢、办法得当、科学合理。

1. 加强中国声乐(“民声”)艺术的文化学理研究

(1)中国声乐艺术的本质内涵

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国声乐艺术坚实的理论源泉与演唱审美的基本遵循。从两千多年以来前人对演唱上的理论总结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尚书》《礼记·乐记篇》《唱论》《乐府传声》《曲律》《度曲须知》《闲情偶记》等著作中都有精辟论述。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演唱艺术紧随其变化而变化。在社会发展中,演唱艺术的号召与鼓舞功能发挥着巨大作用,这是中国声乐艺术的本质内涵与文化特征。当前就是要潜下心来认真研究中国声乐艺术与中华文化的学理关系,分析总结古代唱论,萃取精华,认清源头,端正观念。

(2)中国声乐艺术的外延

借鉴、吸收、融合,为我所用,这是中国声乐艺术不断发展、不断适应时代变化的重要内容。中国的演唱艺术,如果只继承而不借鉴、融合,只传承固有而不进行创新,是不会发展,更不会有生命力的。正如我们这些年看到的“金钟奖”比赛,每届选手的演唱都有变化、有进步,这些变化与进步就是在继承的前提下不断借鉴、不断吸收、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声乐艺术近百年的发展足以证明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发展、提高是由内涵和外延决定的。

2. 加强中国声乐艺术百年发展史的研究

中国声乐艺术的现当代发展历史,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开始,到30年代作曲家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再从30年代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到延安时期的秧歌剧运动;从1945年第一部歌剧《白毛女》的排演成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创排的歌剧《星星之火》《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到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等;从《我的祖国》《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马儿啊,你慢些走》到《在希望的田野上》《祝酒歌》《我和我的祖国》;从《父老乡亲》《党啊,亲爱的妈妈》《沂蒙山,我的娘亲亲》到《阳光路上》《不忘初心》《灯火里的中国》《小康路上》等经典声乐作品,都已成为中国声乐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作。

中国声乐艺术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高等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包括音乐学院、艺术学院、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中国的声乐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传统的九所专业音乐学院发展成十一所,两千多所综合大学、师范院校都开设专门的声乐教育专业。无数为中囯艺术作出巨大贡献的教育家、歌唱家和作曲家,他们在教学、演唱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宝贵的学术思想、理论著述、教学方法等,这些是财富,要认真对待认真研究。

3. 加强新时代中国声乐艺术的文化观与艺术观的研究

当下中国声乐呈现出比较繁荣的景象,我们必须要重视声乐文化观、声乐艺术观问题,这是非常严肃、非常重要的问题。解决与建立正确的声乐艺术观,必须首先建立正确的文化观,这也是和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相互关联、一脉相承的。

我曾写过两篇关于“中国声乐文化定位”问题的文论,这些年来仍一直在思考。鸦片战争之后,“西学东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西方的学习不断加强。其他领域不说,声乐上的学习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派出去的学生多,请进来的专家也不少。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一直存在着唱法上的“土洋之争”。1957年,文化部召开“全国声乐教学会议”,当时文化部直属的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沈阳音乐学院(以这三所院校为主),以及全国其他设有声乐专业的学校的教师和专家们参会。研讨会上有两种不同观点,在认识上、思想上的碰撞很激烈。一种观点认为民族声乐受欢迎,这是中国的演唱艺术,是中国的声音、中华民族的音乐风格。另一种观点认为,民族声乐演唱的声音窄、挤、卡、浅,音量小,不能代表中国声乐;美声唱法没有风格,咬字不清楚,表现的情感脱离了观众的基本审美与对歌唱艺术的需求。现在看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美声”说“民族”声音挤、紧、窄,音量小,这是实实在在的问题,需要改进与提高。“民族”说“美声”咬字不清,嘴里像含着东西,情感表达不准确,没有音乐风格,说得也对。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刘芝明同志到会总结时讲:“这次研讨会非常好,大家把问题提出来,而文化部的意见是,今后各个学校按照自己的主张,各个专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书,把想法放在实践当中去,最后看看谁会胜利。不争论,争论是没有用的,但是观点拿出来是有意义的。”改革开放之初,有些机构和院校继续展开声乐研讨,“土洋之争”仍然存在,但并没有20世纪50年代那么激烈。因为,那时歌唱的方法、歌唱的审美都有了本质上的发展。

此后的40余年,争论的声音少了,教育者们都在脚踏实地进行人才培养和教学,但是有些观念、有的认识需要厘清。

笔者认为,发展中国声乐艺术首先要从文化上去认识,争论方法没有意义,方法需要我们去实践。中国声乐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儿女创造的,从劳动生活实践中来,从社会和历史中来,从广大的人民群众中来,这是中国声乐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不是从这里来,那么我们去歌唱谁呢?我们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呢?提高演唱水平,不遗余力地发展,最后还得回到社会、回到群众中去,去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检验。只有这样,中国声乐才能健康的发展。中国声乐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不管借鉴多少、融合多少,“以我为主”是不能变的。如果没有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神韵,中国声乐就不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文化是根,文化是本,只有这个根本不变,才能谈发展,才能借鉴,为中国声乐艺术所用。

七、发展建设中国声乐必须处理好六种关系

1. 继承与借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历史悲剧。我们应该也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继承与吸收传统优秀戏曲、曲艺、说唱的演唱方法和润腔手段;借鉴一切外来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一切外来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借鉴一切外来的科学合理的演唱方法。

中国声乐首先要以我为主,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这是本,不能丢,文化的根不能丢。在此基础上,我们借鉴、融合、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有用,能够提高我们的演唱水平,提高我们的艺术表现力。尤其是那些科学合理的教学法、演唱法,要“拿来”,把它融合到我们的教学和演唱实践中。在继承和借鉴的关系上,我们要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和演唱实践,同时进行理论研究,及时梳理和总结,让理论再推动实践。这个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

2. 发展与提高的关系

只有发展才能提高,提高后再促发展。我国百年来的声乐建设发展就充分证明了这个辩证关系。发展提高的同时还要兼顾普及,在普及中得到在业界内外更广泛的认可,在普及中发展提高。

3. 实践与创新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坚定“四个自信”,改革未有穷期。

声乐艺术教学创新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必须在前人开创积累的经验基础上进行,不能没有传承,更不能仅是“空中楼阁”,几代声乐家们用辛勤汗水的累积是中国声乐艺术新时代发展的依靠。

4. 音乐表达与受众群体文化审美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

这是声乐教育家、歌唱家、作曲家坚守文化传统,弘扬文化传统、音乐风格的原则问题,用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文化情感和音乐符号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5. 发声方法与歌唱语言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真实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发声方法必须与歌唱语言紧密结合,科学合理的方法是为表现作品服务的,必须服从作品的内容和音乐风格,是声音美、表现美、创造美、传播美之必须。

6. 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提高必须是建立在普及的基础之上,而普及与提高必须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中进行。普及是全社会的普及,是从基础教育到大学全学程的普及,是和美育教学紧密相连的,也是美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提高是建立在全社会普及之上的,是专业教育教学提水平的提高,是专业歌者演唱能力的提高。它们是互相促进、循环推进的关系:普及——提高——再普及——再提高。

八、发展建设中国声乐艺术需要做好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增强学生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励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1. 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好一支政治素养硬、艺术观念正,教学质量精、研究水平高、实践能力强。

2. 课程设置要符合新时代声乐人才培养的需求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中国声乐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一是要开设中国文化史课;二是开设中国声乐史论课;三是专业基础课的课程需要加强,同时要强化表演课、舞蹈课的教学。

3. 教材建设要体现课程要求并有普适性

教材建设是实现课程和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要高度重视教材的编撰,用什么作品,编什么样的教材,是达到教学大纲、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我认为编撰中国的声乐教材,应遵循中国声乐演唱的五大作品风格。

第一,古曲,为古典诗词谱写的歌曲。第二,中国传统民歌,编选五十六个民族,涵盖各个地区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民歌。第三,艺术歌曲,除中国艺术歌曲外,可根据情况适当选一些德奥艺术歌曲。第四,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这类作品较多较杂,要认真选择有利训练价值、观念养成的作品。第五,歌剧选段。中国歌剧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其中的经典剧目和经典唱段,可供教学选用的空间较大。此外,歌剧演唱是中国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甚或是引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有针对性地选择歌剧唱段,对人才培养是有重要意义的。

4. 理论研究要深入、要前沿、更要脚踏实地

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研究,应阐述对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重大关切,阐述当下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基本现状,阐述中国声乐之美,阐述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

加强理论研究,是中国声乐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有人说“中国的声乐不用继承传统,不用去借鉴”,这不是发展之道,是故步自封,是骄傲自大;要实事求是,要有人清楚地阐述我们当下中国声乐是什么状况,还要有人来阐述中国声乐之美在哪里,为什么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我在中国音乐学院做过一个讲座,讲中国声乐的“五美”——传承美、研究美、创造美、传播美。“引领”最核心的目的就是要创造美。艺术不美,何谈其为艺术?歌唱不美,何谈其为声乐?追求声乐表达是由里向外,由文化修养到艺术修养的审美最高境界。

5. 教学实践要有的放矢

把实践纳入课程设置中来,形成“教学——实践——再教学——再实践”的良性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把实践的内容纳入我们的教学内容中。表演艺术一定是和实践紧密相连的,离开了实践,教学是空泛的,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这样周而复始进行的循环是合理的教学模式,是中国声乐健康发展的最有效、最必要的措施。

6. 音乐创作是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重要依托

加强不同类型、体裁、题材、内容、风格的声乐作品的创作,是中国声乐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九、发展建设中国声乐艺术的八个目标

1. 培养模式科学化

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优秀音乐文化和特点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2. 课程设置体系化

认真研究中国声乐艺术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的设课、开课,切不可盲目开课或因人设课、因个人兴趣喜好设课。

3. 教材建设系统化

中国声乐发展离不开适合各层次、各年级的教材选编。课程设置是达到教学目的、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而教材的选编与使用则是达到教学目的、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教材的编选一定要不折不扣的遵循声乐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来进行。教材使用的合理对路,又是教师联系学生的纽带与桥梁,可直接作用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可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要确认中国声乐的演唱作品的风格范围。流传于世的各地、各民族的民歌、古典和为古典诗词谱写的声乐作品、艺术歌曲、歌剧唱段和具有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是选编教材的主要内容,当然也还有戏歌、曲艺作品等。随着声乐教学水平、演唱水平的不断提高,教材的选用还要与时俱进。

4. 教学方法合理化

教学方法是声乐教学最关键的环节,声乐主课教师的艺术观、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是直接影响学生能否成才,尽快成才的核心。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提高教学水平。

5. 艺术实践多样化

艺术实践是音乐学院课程的延伸,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艺术实践的开展要灵活多样,要不拘泥于形式。艺术实践既检验教学的质量,又要能起到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6. 科学研究理论化

科研工作对从事表演专业的教师显然不是长项,但一定要做。理论研究与学习是滋养声乐艺术工作者最重要的支撑,史要读,书要看。

7. 教学考试标准化

教学单位的学生考试一定要有基本的标准,主要是制定与人才的培养大纲相对应,与作品难易程度、风格范围进行对标,进行分析总结,以提高教学质量,也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8. 作品创作常态化

要与作曲家交朋友,交知心朋友,让作曲家们了解声乐的发展状况与水平,以利于声乐创作的有序、常态化,有针对性的创作一定会推动与提升声乐艺术的教学与演唱能力的提高。

结 论

中国声乐艺术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建设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走过了平凡的、艰辛的探索之路,有一大批流传于世的经典作品,有一大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歌唱家,有一大批潜心钻研、卓有成绩的教育家,有一大批深入生活、抒发人民情怀的作曲家,有一大批专心致志的理论家。中国声乐以歌唱共产党、歌唱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时代为宗旨,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伴随着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前行的脚步而发展壮大。中国声乐学派基本形成。

在进一步构建完善的“中国声乐学派”的语境下,需要我们进一步丰富、完善、加强,以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中西的、现实的多重视角审视中国声乐,并脚踏实地地加强研究和实践。

我想,经过教育家、理论家、歌唱家、作曲家和管理专家的共同努力和高度重视,中国声乐艺术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屹立于世界声乐艺术之巅,这也是我们不懈努力而为之奋斗的目标!

猜你喜欢
声乐艺术文化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