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田,付仲,赵春龙,张立坤
(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北 秦皇岛 066200)
大口黑鲈(),俗称加州鲈,太阳鱼科,黑鲈属鱼类,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易起捕、养殖周期短、肉质鲜美等特点,深受养殖者和消费者欢迎。2021年,全国加州鲈养殖产量达61.9万t,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特种淡水鱼品种之一。随着加州鲈养殖区域由南方主产区向北方拓展,苗种缺乏限制了北方地区养殖产业的发展。于2020年4月下旬—6月底,开展了北方地区加州鲈苗种室内培育试验,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水源为秦皇岛地区的地下水,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的要求,引入蓄水池曝气24 h后使用。
培育池为长方形水槽,宽2.0 m,长2.5~5.0 m,槽深0.6 m,水深0.4 m。培育池安装蓄水池、水泵、进、排水管路、罗茨鼓风机、送风管、纳米曝气盘,每个培育池设置一个曝气增氧盘。
加州鲈苗种具有趋弱光、避强光的习性,培育期间,采用遮阳网遮阴。水温为20~24℃。
试验用加州鲈苗种为课题组自繁的加州鲈水花,平均体长约0.57 cm,数量约72万尾。随着加州鲈苗种的生长,及时调整培育密度,加州鲈苗种培育密度见表1。
表1 加州鲈苗种培育密度
加州鲈苗种投喂情况见表2。
表2 加州鲈苗种投喂情况
加州鲈苗种体长>2 cm时,开始进行人工配合饲料的驯化,驯化方法见表3。
表3 加州鲈苗种配合饲料驯化方法
加州鲈苗种具有互相蚕食的习性,故要及时分筛。体长约2.0 cm时,采用筛孔间距2 mm的鱼筛分筛1次;体长约3 cm时,用筛孔间距2.8 mm的鱼筛分筛1次;体长约5 cm时,用筛孔间距3.5 mm的鱼筛分筛1次。
每日上午吸污1次,用吸污泵吸出池底的残饵和粪便。下午换水,换水量是池水总量的30%~40%。换水后,泼洒小球藻藻液,用量为育苗水体积的12.5%~25.0%。小球藻藻液可吸收培育池中的营养物质而改善水质,还可作为饵料供生物摄食。
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加州鲈苗种每7 d用质量分数36%~40%的甲醛50 mg/L,连续浸浴2次,对寄生虫病和细菌病有很好的防控效果。
经过近2个月的培育,体长4~6 cm的苗种为5.5万尾,体长3~4 cm的苗种为13.4万尾,体长2~3 cm的苗种为4.2万尾。苗种共计23.1万尾,平均成活率32.1%。
加州鲈苗种对配合饲料的转口率(由驯化前摄食枝角类、桡足类等生物饵料至转口摄食配合饲料的比例)高达90%以上。
苗种培育过程中死亡率较高。主要原因:一是加州鲈室内育苗试验前期,饵料不足,导致苗种成活率降低;二是活卤幼与卵壳分离不佳,部分加州鲈仔鱼消化不良,成活率下降。活卤幼是理想的开口饵料,加州鲈仔鱼的开口率和胃肠饱满度都很高,但是出于成本考虑,采用了工业盐孵化卤幼,卤幼活力较弱,虫体与卵壳分离不理想,从而引起部分加州鲈仔鱼误吞卵壳,因消化不良而死亡;三是加州鲈苗种培育过程中,分化十分严重,体长2~6 cm的仔鱼会互相蚕食。
试验取得了转口率90%以上的良好效果。将加州鲈苗种配合饲料的驯化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根据驯化效果灵活调整。由于不同培育池苗种的规格、体质、密度、水质等都有差异,驯化效果各不相同,不可同一而论。每个培育池要及时调整每个驯化阶段的时间,达到各自的理想效果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从驯化经验看,最关键的是第二、第三和第四阶段。第二阶段是苗种对死饵料的适应过程,通过定时、定点、减缓投喂节奏、少量多次的方法,绝大多数苗种逐渐适应现行饵料。第三阶段是苗种对配合饲料的适应过程,通过逐渐增加配合饲料的比例,鱼苗对饲料的味道渐渐适应。第四阶段,是苗种对漂浮性饵料的适应过程,配合饲料中添加了枝角类内容物,诱食性更好,缩短鱼苗的适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