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苡萱,朱雨珂,魏诗华,张洁涵,冯抗抗,蔡臻臻,汪蕾*
(1.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水产健康安全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31;2.广东江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广东 台山 529020)
广东江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门市下辖的台山市大襟岛附近海域,总面积为107.477 km。近年来,随着我国海岸带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导致沿岸海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为了解保护区的海洋环境质量状况,于2017—2021年对保护区海域水质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水质变化特征,拟为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调查项目为pH值、盐度、溶解氧(DO)、温度。保护区海域共设置调查站位6个,其中核心区设置NQ0102、NQ0202共2个站位,缓冲区设置NQ0302、NQ0201共2个站位,试验区设置NQ0101、NQ0103共2个站位,见图1。每个站位的采样水深为2 m,样品的采集、储存均按《海洋监测规范 第三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GB 17378.3—2007)操作。
图1 调查海域采样站位
评价标准为《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中第一类海水标准。
1.3.1 单项水质指数法
(1)pH值评价模式。
式中:S——pH值的标准指数;pH——pH值实测值;pH——评价标准中pH值的上限值。
(2)DO评价模式。
式中:DO——饱和DO值,mg/L;DO=468/(31.6+),为水温,℃;DO——站位处的DO实测值,mg/L;DO为DO的评价标准限值,mg/L;P——站位DO的质量指数。
1.3.2 综合水质指数(P)
式中:——综合水质指数;P——单项污染指数;n为参与评价的水质项目。
P值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优(P≤0.62)、良好(0.62<P≤1)、轻度污染(1<P≤1.55)、中度污染(1.55<P≤2.18)以及重度污染(P>2.18)。
2017—2021年各站位综合水质指数见表1。由表1可见,2017年、2019—2021年保护区水质良好,2018年为轻度污染。5年内,保护区的水质总体保持良好,2018—2020年综合水质指数呈不断下降趋势,2021年上升到0.95。
表1 2017—2021年各站位综合水质指数
2017—2021年pH值和DO第一类海水达标率见表2。由表2可见,单项因子第一类海水平均达标率2017年最高,为91.7%;其次是2020年,为83.3%;再次是2019和2021年,为75.0%;2018年最低,为66.7%。
表2 2017—2021年pH值和DO第一类海水达标率 %
pH值第一类海水达标率2018年最低,为33.3%,但各年pH值仍在第一类海水要求范畴。DO第一类海水达标率2017和2018年最高,其次是2020年,再次是2019年,2021年最低。5年来,DO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从各站位的综合水质指数来看,NQ0102、NQ0202、NQ0201这3个站位的综合水质指数较高,NQ0302、NQ0101、NQ0103这3个站位的综合水质指数较低。核心区的综合水质指数较高,缓冲区以及试验区的站位综合水质指数较低,说明保护区内试验区和缓冲区站位的水质优于核心区站位的水质,靠外海站位的水质,大部分优于近岸站位的水质。
2017—2021年核心区、缓冲区以及试验区平均水质指标数据见表3。由表3可见,保护区的温度、DO指标值近5年来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盐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pH值基本保持稳定,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缓冲区海域,5年平均pH值总体略高于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除了2020年pH值为8.71外,其余4年pH值均在正常范围内,符合第一类海域pH值标准。试验区海域的平均pH值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017与2021年符合第一类海域标准,2018—2020均超出第一类海域标准,2021年回落到正常值范围内。
表3 2017—2021年核心区、缓冲区以及试验区平均水质指标
续表
对广东江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海域水质调查结果表明,5年内,pH值、盐度、DO、温度总体上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海区适宜国家Ι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生存。为了维持保护区海域水体质量,排除隐患,保护中华白海豚,主管部门须加强对保护区及周边环境的保护、监督和执法力度,加强对大襟北附近海域蚝排监管,减少蚝排养殖对保护区海域水质的影响,提高当地民众海洋保护意识,自觉参与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