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沙精神”融入学科德育的途径探索

2022-07-15 10:29陈晓丽
学周刊 2022年24期
关键词:治沙老汉林场

陈晓丽

(甘肃省武威第二中学,甘肃武威 733000)

八步沙林场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20 世纪80 年代时期,这里还是黄风肆虐、沙进人退的连绵荒漠,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扎根沙漠、矢志不渝、拼搏奉献,凭借“愚公移山”的精神在近40 年的时间里治沙造林25.2 万亩,将曾经“沙进人退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人进沙退的盎然绿洲”。2019 年8 月2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甘肃古浪八步沙林场进行视察的时候,明确强调“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永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八步沙“六老汉”精神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因此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在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背景下,将“八步沙精神”融入学科德育教学中,从而更好地实现新时代下对学生的德育培养目标。

一、对“八步沙精神”的解读

“八步沙精神”作为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等新发展理念的实践案例,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一)顽强拼搏、乐于奉献的精神

面对严峻的自然环境,八步沙林场的六位普通老汉没有退缩,而是主动提出“每家派出一个接班人,世代治沙”的约定。他们和他们的后代,与当地百姓完成了植树4000 万株、治沙造林21.7 万亩的壮举,彰显出顽强拼搏、乐于奉献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百折不挠、吃苦耐劳的精神

治沙是人与自然的较量,其艰辛可想而知。八步沙林场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过去这里经常狂风肆虐、黄沙蔽日,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然而,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六老汉”耐住性子,伏下身子,顶住风沙,顽强抗争。最终,他们凭借钢铁般的意志,遏制了漫漫黄沙,重现青山绿水,彰显出了百折不挠、吃苦耐劳的宝贵精神。

(三)为民谋福、敢于担当的精神

带领百姓脱贫致富,是当代治沙人的使命。“六老汉”承包沙漠的最初目的非常朴实、简单,就是想保护自己的家园,不让父老乡亲在黄沙的威胁下背井离乡。在默默治沙的38 年中,他们不断受到外界的嘲笑和质疑,但他们始终坚守“为民谋幸福”的初心,默默承担着治沙重任。“六老汉”38 年的坚守,彰显出老一辈治沙人为民谋幸福、敢于担当的宝贵精神。

(四)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精神

绿色既是大自然的底色,也是构建美好生活的基础和愿景。落实“绿色发展”战略,构建良好生态环境,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最为普惠的民生福祉。经过“六老汉”三代人38 年的改造治理,八步沙林场从荒漠变成了绿洲,有效解决了山区居民的温饱问题、古浪县百姓的就业问题,充分体现出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新时代精神。

(五)群众首创、勇于实践的精神

“六老汉”在治沙过程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在挫折与实践中,逐渐摸透了沙漠的“脾性”,创造出多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治沙方法,使治沙技术和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治沙规模不断扩大。“六老汉”的事迹,充分体现出群众首创、勇于实践的伟大精神。

(六)勇当愚公、持续奋斗的精神

“六老汉”在成立八步沙林场之初就一起约定,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遇到什么变故,六家人必须要有一个人继承治沙事业,将八步沙管护下去。三代人不但传承了治沙的事业,也传承了敢于担当、甘当愚公、奋斗不息的精神,三代人的传承真正体现了愚公移山精神。

二、学科德育概述

《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德育教育不仅要与各学科教学相融合,还要贯穿到各个教育教学环节当中。”这为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学德育大纲》中指出:“各学科教学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的最经常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科教师认真落实本学科的德育任务要求,结合各学科特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各学科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评估标准,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教学主管部门和教研人员要深入教学领域,指导教学工作同德育有机结合”。因此“学科德育”要求各个学科不能只是单纯进行知识性教学,还要穿插、渗透德育内容。各个学科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加入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德育内容,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但是“学科德育”不是德育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表面融合,而是在深入挖掘德育内容与学科特点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使德育教育贯穿于各学科的教学环节中。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学生在校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学习中度过的,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将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载体。这种教育思想的普及,使得“学科德育”成为广大学者和一线教师积极研究的一个教育课题。

经过多年研究,广大学者和一线教师对“学科德育”提出了以下两点解读:一是“学科德育”等同于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即各学科教学中运用德育教育手段,在心理素质、政治、思想品德等层面达到特定的教育目标;二点“学科德育”实施过程中,需要对不同学科涉及的德育内容进行整合,并通过“学科教学→德育教育→学科教学”的过程,实现各学科教学价值的提升。

三、“八步沙精神”在学科教学中的融入途径

(一)创设教学情景,彰显“八步沙精神”

“八步沙精神”内涵丰富,如果课程教学过程中仅采用教师口述和板书讲解的授课方式,不仅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还不利于使学生产生更直观、透彻的理解。而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设出形象化、动态化的教学情景,从多个层面对“八步沙精神”进行展示,更有利于“八步沙精神”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从而深化学生对其内涵的理解。

以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二单元《坚持新发展理念》课程教学为例。“新发展理念的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动态化、形象化的教学情景,自然引入“八步沙精神”,在完成重点知识教学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八步沙精神”的理解与感悟。首先,在进行“新发展理念的内容”知识点讲解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反映八步沙林场建设前后当地居民生活情景变化的真实图片,并通过“改变当地居民生活状态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联系。然后,播放讲述“六老汉”治沙造林事迹的视频片段,从视觉和听觉层面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六老汉”在治沙造林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八步沙林场改造后生态环境的巨大改变。

在教师利用图片和视频创设的教学情景中,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对“新发展理念的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在视频片段的感官刺激下,学生能够更真切、深入地体会到“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艰辛和伟大,对“八步沙精神”的内涵产生更全面、深刻的体会,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组织小组讨论,体会“八步沙精神”

“八步沙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能够获得不同的感悟和收获。因此,教师想要更好地渗透“八步沙精神”,就要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对“八步沙精神”进行探究,使其对“八步沙精神”折射出的德育内涵产生深刻的体会,以彰显“八步沙精神”在“立德树人”中的价值。

以新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的课程教学为例。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图文播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谢晋元所写的《抗战家书》,并提出“从家书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怎样的情感和精神”的开放性议题。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讨论和交流。经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得出了“谢晋元为了革命事业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奉献精神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的结论。此时教师再提出议题:“在战争年代,革命先烈通过种种事迹展现出上述精神和品质,创造和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在我们在和平年代又该如何创造和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经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会提出多元化的观点。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引入“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事迹。当学生观看完相关资料后,教师让学生再对议题进行讨论。受到“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事迹的情感影响,学生们开始重新对和平年代“人生价值”的定义进行深度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讨论,学生们会深刻意识到:人生价值的体现并不需要多么绚丽多彩、轰轰烈烈的过程,只要具备“顽强拼搏”“乐于奉献”“持之以恒”“百折不挠”“勇于担当”的精神,即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日常生活中,也能充分创造和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提出开放性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不仅自然地将“八步沙精神”与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还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和“八步沙精神”进行更主动、深入的探究和思考,从而在强化教学效果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八步沙精神”的理解与体会。

(三)开展教学活动,实践“八步沙精神”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德育教育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是高中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八步沙精神”来源于“六老汉”三代人的真实事迹,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特征,与德育实践活动具有极高的契合度,因此,教师借助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和实践“八步沙精神”,是实现“八步沙精神”与高中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的重要路径。

以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课程教学为例,本单元包括《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等文章,简要记录了袁隆平、张秉贵、钟杨三人平凡而伟大的人生经历。通过阅读课文可以发现,他们与八步沙“六老汉”有许多相同的品质和精神。基于这一内在联系,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播放与“八步沙精神”有关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对“八步沙精神”的思想内涵进行总结,以探寻“六老汉”、袁隆平、张秉贵、钟杨等人身上蕴含的民族精神。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以弘扬民族精神为目标,以“六老汉”事迹、“八步沙精神”为题材,开展舞台剧表演、歌咏比赛、短视频拍摄大赛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以亲身参与的形式,对课程教学内容和“八步沙精神”进行实践,从而有效实现“八步沙精神”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融合以及“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再比如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的教学。本课内容包括“伟大的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两节内容。民族精神包括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等,而这些内容和“八步沙精神”的丰富内涵刚好相互契合。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一节中,教师要讲明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八步沙精神”刚好是当代民族精神丰富发展的一个新的体现,有新的时代精神与内涵。在具体教学中,八步沙林场是当地的有效教学资源,教师可以依托八步沙纪念馆等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以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酌情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与体验加深对“八步沙精神”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考察回来后将自己的感受写成文章在课堂上或板报中加以展示。多样化的活动,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去感受、体验、学习、反思,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过程中铸就的“八步沙精神”,充分体现出了顽强拼搏、乐于奉献、持之以恒、百折不挠、勇于担当等宝贵精神,是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高中各学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通过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小组讨论、开展教学活动等教学手段,实现“八步沙精神”与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在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八步沙精神”产生更为深刻的感悟,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质、政治素养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治沙老汉林场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刘老汉笑了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治沙专家郭普
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
林场住宅
基于GIS的林场营林管理信息系统研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