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实现有效性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探究

2022-07-15 10:29潘爱艺
学周刊 2022年24期
关键词:课文文本阅读教学

潘爱艺

(甘肃省临洮县新添小学,甘肃临洮 73050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可推动教学持续发展。知识技能的传授、智慧与思维的培养、情感激发融合以及塑造学生个性的整个过程被称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充满活力、取得实效,确保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落实、落地。

一、全面把握目标,优化文本精选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维目标,成为教师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阶段性目标,还要注意其衔接与过渡,从而全面而准确地落实“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是设计师、实践者、遵循者,应依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结合课文特点以及思考练习提示,确定课堂授课内容及训练内容,解决课文的重难点。有效教学内容的精选充分体现出教学的目标指向,切实为目标的实现而服务,具有实际教育意义。

教师要精研课文,优化使用课本。教师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好教学目标,也要立足于现实制订阶段性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及语文能力,对教材中的每一篇文本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依据教学目标吃透教材,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明确教学重难点,深挖教材资源,引导学生有效开展阅读学习。教师只有做好这一基本工作,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基于对文本的正确理解以及解读,设计并实施好整个教学过程,为学生搭建有效的阅读平台与支架。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常用的阅读训练手段,同时也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培养语感、体会文本感情的有效途径。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及思考,以不同形式的阅读方式理解文本内容及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调动学生的情感,获得知识积累。

如教学《梅花魂》一课时,教师通过范读读出这一课文含蓄而深沉的感情,让学生在听读中获得基本的情感认知,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对课文加深理解,逐步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及热爱之情。尤其要指导学生将外祖父话语中蕴藏的情感朗读出来,揣摩外祖父生气的训斥口吻与心情,理解外祖父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是因为他有着如梅花一样坚贞不移的爱国情怀,漂泊他乡的外祖父对祖国和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

教师要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精确选择教学内容。对文本进行正确而深入的解读之后,教师要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使其成为规范课堂师生行为的指南,从而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的前提,是弄清楚一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与课文的重难点相结合,把问题转换成具象的、可评价的指标。

如教学《桂花雨》一课时,如果把体会思念家乡之情设定为教学目标,显而易见,这一目标较为模糊,可操作性也不够强。因此,教师经过深入思考之后,应把教学目标设定为:一是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拼读识记,了解课文大意,知道桂花带给“我”的快乐有哪些;二是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一中心句的具体含义进行解析,从而体会出蕴含其中的思乡情怀以及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而这一思乡之情,正是通过“我”对有关桂花的童年趣事的回忆以及母亲所说的话表达出来的,如此,这一教学目标就变得具体而易于落实了。

二、加强自主学习,激活思维发展个性

自主学习课堂,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参与学习的主阵地。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则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等多种角色,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个性思考。只有调动学生的思考力、行动力,才能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阅读方向,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挖掘个人潜能,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品味、感悟、解读文本,阅读教学才能充满生机。

教师要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拓展个性。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也是赋予阅读教学生命力的根本之源。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需要为学生营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觉融入其中,乐于发挥想象力、畅所欲言。为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需求,联系生活,利用图片展示、多媒体演绎、舞台剧表演等形式,营造愉悦的阅读教学环境。

如教学《草原》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教师播放了一首草原歌曲,让学生进行欣赏。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下,放飞思绪,联想在草原中的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对课前搜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进行展示,谈一谈各自心中的草原模样。学生兴趣颇浓,争先恐后发言,描述草原的美丽风光,并产生向往之情,有利于培育学生热爱草原的情怀,顺利进入到文章所描绘的情景之中。而教学《白杨》一课时,让学生着重对课文的第10 段和第12 段进行学习,深入理解文中爸爸的心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文中爸爸要“表达”的是怎样的“心”,又该如何去理解。然后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经过讨论后各小组汇报结果,一致指出是因为文中爸爸和白杨之间具有相似之处,爸爸以白杨自勉,勉励自己要像白杨树一样坚定不移地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播放了有关建设兵团以及支边人员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景象的影视资料,学生感同身受,想象文中爸爸如同白杨一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之下扎下根、建设边疆的场景。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像文中爸爸这样的建设者,身上流淌的是奉献一切的精神。而作为当下的我们,面对怀有这一高尚情操的爸爸,有什么想说的呢?”因为问题与实际联系紧密,且创设了相应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在自主思索探究问题后打开交流的话匣子,道出自己的心声,从而捕捉到文本的内核,触摸到文本的主旨。

教师要加强阅读引导,深化作者情感。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及文体特点,采用富有吸引力的语言艺术,引导学生阅读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进入深度思考状态,产生共情心理,融情入境阅读课文。通过朗读等方式,深切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

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学生融情入境,不断激发其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通过以情、以读、以景、以史激情,调动学生充沛的情感体验。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也是情感起伏变化的一个落脚点,教师创设了问题:“如果我们穿越到一百多年前,你想变成谁?面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恶劣行径,你想用什么办法保卫国土?”通过角色扮演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而学生在讨论之时,仿佛目睹了圆明园被强盗们肆意掠夺烧毁的一幕,有的义愤填膺,有的眉头紧锁,有的充满愤慨,有的痛惜痛恨。“而圆明园的毁灭究竟毁灭的是什么?然而永远也毁不掉的又是什么?”在一连串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了解了中国曾经所蒙受的这一耻辱,同时也让学生心中生出强大祖国、复兴民族的抱负与理想,更为深入地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树立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自立自强的强烈意识。

三、深入体会文本,掌握文本写法

语文课本中每一篇优秀的文本都用词准确、含义深刻,尤其是重点段落,更是极大发挥着表现中心思想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对重点段中的词语、句子等进行深入理解,从而触摸整个文本的内核。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浅阅读进入到深阅读,细致入微地体味文本所蕴藏的情感,领会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学习作者是如何表情达意的。

如教学《白杨》一文时,让学生通过自由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并进行品味。然后让学生联系实际,按照这三句话的表达方式进行练习,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白杨树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之下,坚毅不屈、昂扬向上的精神。课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感受进行练笔,模仿课文中“哪儿……就……”“不管……总是……”等句式进行练习,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优化教学过程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各教学环节要环环相扣,安排得当。阅读教学所遵循的序列一般为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灵活而合理的变序,不断优化教学结构,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教师可以课文所记述事情结果以及结论为着力点,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诗句入手,让学生围绕蒙汉情深究竟表现在哪里进行讨论。学生自主反观课文,从中找事实、举例子,更加深入地了解蒙汉情深。对于直接点明中心的段落及语句,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直接找准文章中心进行分析引导。比如,《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篇以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为主要写法的优美散文,教师灵活变序,采用内容切割法,带领学生品读直接抒情部分,品味作者的情感,再引导学生用心体会间接抒情的句子,用丰富的想象补充画面。根据文本的不同内容,变序方法还包括主线牵引、插入重点、视觉交叉等方式。阅读教学的程序安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不同文本的结构特点,实施不同程序的教学步骤,从而避免千篇一律的程式化教学套路,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合理而科学地展开教学,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五、写好读书笔记,激发创造性阅读

学生参与阅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通过阅读,学生不仅丰富了自身的人生体验与阅历,同时还能发展自我个性。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是探究者、发现者、思考者、质疑者,多角度且有创意的阅读,使得学生的探究性阅读以及创新性阅读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通过阅读期待、反思以及批判种种环节的参与,思维空间不断拓展,而阅读质量也会不断提升。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让学生敢于表达自我想法与意见,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积极开动思维与文本、作者展开深入的对话,形成自我的独特感受。教师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阅读感受,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因为学生对于阅读文本并不是全盘接收,而是赋予作品个性化解读,这也使得文本更具活力与新鲜度。

六、充足阅读时间与空间,实现读写结合

要想小学生投入到阅读之中,必然需要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教师不能动辄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中阅读完文本,而要根据文本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能力,给予其充分的阅读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文本,形成对文本的初步印象,然后逐步在触摸文本内核的过程中深入探究文本、感悟文本。在建立课文的初步印象这一环节中,学生成为发现者,产生对文本的初次认知,脑海中建立起对文本的一个大致框架,为后续的教学奠定基础。学生也要深入地研读课文、品味课文、感悟课文,同时学会质疑课文,运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文本,吸取文本的精华。教师要就阅读内容适时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与探究,使学生不会人云亦云,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思考、探究,真正把握和触摸到文本的内涵,与作者以及文本产生深入的对话与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文本阅读之中,将自己化身为作者或者文中人物融情入境,设身处地地体验其中的各种经历,与文本产生共情,通过换位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鼓励学生对文中的人与事、情与景进行讨论、分析、欣赏、评价,有目的地对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行赏析,然后在写作中运用类似方法进行写作实践,有利于通过阅读来促进写作。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要不断深入探索、实践与总结,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更新观念,逐步完善和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世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更深刻的思想与哲理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及思想品德,让学生在文学的熏陶与浸染之下,净化心灵、升华精神,循序渐进提高审美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唯有如此,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才可以落实落地,而阅读教学课堂则会更加丰富多彩,活力无限。

猜你喜欢
课文文本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