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

2022-07-15 10:29田国胜
学周刊 2022年24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情境

田国胜

(甘肃省天水市第九中学,甘肃天水 741000)

在国家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紧迫需求之下,中国教育迎来了新的改革,有了之前国内发展的基础和对国际范围内的优秀改革成果进行借鉴,教育部在2017 年推出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将思政课的重要作用做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四大核心素养。四大核心素养当中,公共参与素养是人民当家做主的责任担当,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的行为表现,所以现阶段的高中教育发展离不开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但信息时代的发展也为思政课的变革带来了一些问题,文章将对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对策,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建言。

一、高中思政课融入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完成高中思政课标准要求

从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学习可以看出,现代教学要在思政课的利用之下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使学生具备担当和责任,使学生有坚定的信仰和尊严。在新时代背景下,担当是信仰、思想和尊严的基础,所以要使祖国的新一代具备功德精神和公共精神。

思政课的核心素养有四个紧密相连的要素,这四个要素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逻辑上,都有着很大程度的交融性,从而形成有机整体。在这四个要素中,人民当家做主由公共参与素养来体现,具备公共参与素养,就是具备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时代青年的培养最主要就是对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进行培育,在学生担当社会责任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有正确的三观及科学的方法论。从这个角度来看,在高中思政课当中融入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能够推动思政课满足课程标准要求。

(二)有利于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无论是高中生还是社会中的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学生通过教育能够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也就是说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对社会发展有正面作用的人。现阶段高中生有着各方面发展都不成熟的特点,并且极度缺乏实践经验,处于高中阶段的人不具备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于学生个人社会化这个阶段的作用就展现出来,学校和教师的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每个公民想要参与公共事务之前,都必须具备相应的参与意识,这对实践活动的展开具有指导性意义。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下,就可以在课堂上创造出更加贴近社会生活的场景,并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使用使学生在情境设置当中感受到情节背后的道理、音乐背后的情感以及图片背后所展示的我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的事实,使学生情感体验更上一个层次,用情感交流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参与意识,从而帮助其更好地面对社会生活。同时,在课堂模拟的应用下、在课外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掌握公共参与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增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协作能力,为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提升形成保障,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当中就能践行公民的责任。还有,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对情境设置的使用,使学生有科学的价值判断与正确的价值选择,保证其在参与公共生活时不会走歪路。从上述解析不难看出,公共参与素养培育在高中思政课当中的融入,能使学生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具备了解社会、实践社会以及树立正确的三观的能力,保证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多方的共同努力,需要所有公民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高中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对现阶段高中生性格特点的了解,以及相关资料、新闻的查找可以发现,高中生的公共参与行为往往具有盲目性和情绪化的缺陷,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在思政课中融入公共参与教学,通过理论教导、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够对公共参与有饱满的热情,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与能力,并在实践活动当中使这些知识和能力得到验证,使学生的公共参与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如果高中生在思政课中学习到了公共参与的思想和方法,那么就可以有更多的渠道和手段对自己的诉求进行反映,从而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有更多的支撑者,使官方的决策当中能够有更多更年轻化的身影,对于社会稳定而言有重大意义。同时,学生在公共参与当中能够有更多的提出想法与实现想法的机会,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也是一个激发学生热情的基点,有利于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生力军。

(四)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每一个公民都是国家治理的主体,高中生想要充当好治理者的角色,提高自身的公共参与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思政课教学的基础上,高中生能够通过案例重现、情境模拟与理论讲述等感受到公共参与的魅力,从而使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得到培养,这就为其履行“治理者”的角色奠定了基础。

一是能够更好地对权力进行监督。在高中生公共参与的热情和能力得到极大提高的前提下,能够对监督权使用得更加得心应手,能够直接或者间接推动一些社会问题走向消亡,促进权力行使为民;二是能够使各种决策更加贴近民意。高中生通过思政课了解并掌握关于决策的知识并且提升自身公共参与能力之后,就会有参与决策的热情和方式,为各种公共决策的推行建言献策,决策的科学程度和民主程度才会提高,公民会通过参与获得极大的获得感,从而反馈给公民更多的热情,这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而言是重大利好。

二、基于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思政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设置形式化严重

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对教学期望的具体反映,是想要使学生在整个思政课过程中达到的思想上和行为上变化的具体表述。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可以说是思政课堂的方向引领,起到了导向性作用。通过对实际教学情况的调查可以发现,现阶段高中思政课堂上教学目标形式化现象过于严重。

一是对思政课的不重视,国内的大部分高中仍然是将文化课作为主体,对于思政课这种“副科”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会将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放在心上,造成形式化的后果;二是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生教学目标偏移的现象,也就是因教师能力问题或是心态变化等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进行更改,这就导致学生经常会接收到混乱的信息,对于学生的思维而言也是一种冲击;三是很多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方面非常完美,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目的,突出了对学生公共参与思维与能力的培育,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只是通过单一的PPT 教学或者语言讲述来对教学目标进行传导,最多只是稍加解释甚至略过,而将重点放在考点和知识点上,这种对教学目标偏离的教学使学生无法获得情感体验,教学目标流于形式。

(二)教学内容不够深入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效果,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需要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结合热点素材以及生活实际对公共参与部分进行提炼,使学生感受到公共参与的魅力,提升学生公共参与的热情。通过对一些高中思政课堂的观察可以发现,教学内容不深入的现象还非常广泛。

首先,表现在围绕考点设置教学内容,仍然是老一套应试教育的方法,考试考什么,教师就讲什么,在确认学生是否对知识点进行掌握的时候也是采用测验、习题的形式,这种方法使学生对于教学目标的情感共鸣大大降低,无法使学生对公共参与有更多的体验。其次,教师在提炼教材内容的时候也显示出了其教学内容不够深入的缺陷,教师往往只是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然后将知识点不加任何添加地传导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教师用到再好的教学方法,传导出来的内容都是不加任何修饰的,这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异常枯燥无味的,无法使学生对于公共参与有更深入的理解,使整个课堂处于一种形式化的状态。

(三)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生对于课程的接受程度以及学习积极性,公共参与课程针对的就是学生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及可塑性,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方法作为引导,就无法使学生真正接受这门课程。这种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也就是依旧将说教式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输的知识,这种方式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通过对一些教师的走访可以得知,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课程安排紧张、教学任务为主以及应试教育背景,这些原因的存在使教师不敢也不能研究多样化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只能选择被动的教学方式。此外,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尝试受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教师虽然也将情境模拟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放在自己的思政课堂上,但却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教师方法创新的热情,使其转回单一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师为主,教材为准”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关于公共参与的理论知识,却无法做到情感共鸣和品格培养,对于学生公共参与综合素质的塑造基本没有益处。

三、基于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优化措施

(一)更新理念,培养公共参与意识

1.“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从课标中可以看出,现代高中思政课必须要跟生活情境联系,将公共参与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展开,从而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关注到社会生活,所以教师必须具备“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一是使课堂氛围趋于民主、和谐,使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也只有在这种课堂氛围之下,学生才能够真正有意识、有热情地参与,才能更加贴近真实生活,并且提高自己对于参与的乐趣。二是在课堂案例的选择上必须更加贴近生活,最好是从学生群体的生活当中取材,这样可以对学生的目光进行最大程度上的吸引,引起学生对于讨论的兴趣,做到事半功倍。三是教师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是在自身教学上,还要在学生的能力上,通过角色扮演、情境设置、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参与到各个事件当中,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了解各个案例所隐藏的知识,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保证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2.“公共性”的理念。公共参与注重的是“公共”和“参与”,公共性理念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在思政课堂上抛出公共性的情境问题,通过这种问题设置先行引起学生关于事件以及知识的思考,并对学生形成引导,使学生站在“公共”的角度上探讨、思考和处理问题,从而保证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的正确性。关怀教育也是“公共性”理念当中不可缺少的,调查显示公共性缺失当中的重要性因素就是无法对集体具备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那么关怀教育就是提高学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很好的方式。在关怀教育之下,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与教师具有同等的地位,可以与教师以朋友的身份相处,可以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归属感得到增强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此外,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对上述感情进行具象化,将学生的“公共”外化为对集体利益的维护,在验证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可以固化学生的“公共”意识。

(二)丰富教学内容

1.加大教学当中的公共参与因素,对教材当中的公共参与进行深入挖掘。教材仍然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工具,而挖掘其中的公共参与因素,将更多的目光拉到公共参与上来,对于实际教学效果十分重要。可以对教材当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二次解读,如思政课第二模块教材《经济与社会》,讲述的是我国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其中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部分的授课可以使学生了解其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大背景,如市场资源配置、政府宏观调控等。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可以使学生对我国的经济生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通过对“公共性”的侧重,可以使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建言献策当中,以整体性的视角为学生讲课,又将学生以主人公的视角代入到课程当中,使教学当中的公共参与因素得到提高。

2.合理使用资源。思政课的教学资源不仅仅是教材,如果教师在教学当中只是按照教材讲课,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对课堂的兴趣,更不要说是提升学生的公共安全体验,所以需要适当对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在进行教学素材选择的时候,切记贴近学生和贴近生活,通过一些与学生紧密相连的案例,将自身所要讲述的公共参与知识藏于案例之中,通过这种具象化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对学生形成引导,使其在面对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时,能够有参与的热情;同时还要重视时政热点,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每一位学生的生活都被网络技术所渗透,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各种热点问题,教师可以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引用,在教学上采用“问题重述—角色扮演—情境再现—归纳引导”的形式研究事件,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得到增强,还可以使学生对当下的时政热点有更多的关注,同时对于学生自述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

3.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优化在上述分析当中也有一些体现,对其归纳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情境教学,也就是通过生动的语言以及信息化的手段,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搭建情境,使学生模拟参与到事件当中去的感受和反应,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更好的视听体验,还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真实,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情境设置可以有故事情境、音视频情境,等等。如通过对祖国变化的视频、音频的收集来展现声势浩大的发展史诗,通过音视频的运用将学生带入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情境设置的时候,要保证真实性、情境问题的思辨性以及氛围的民主与舒适。二是案例分析。案例可以来自生活与当下的时事热点,但必须要有教育意义,仍以《经济与社会》为例,在讲述时可以结合学生熟知的一些公司对各种资本形式进行解释,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加容易,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一些课外社会的知识,从而为学生增加阅历,为其以后的公共参与奠定基础。三是教学活动的使用。所谓教学活动就是使课程活动化,增强思政课程的参与程度,如角色扮演活动、辩论活动,等等。以角色扮演活动为例,可以在讲述课文时为学生派发不同的角色,如讲述《经济与社会》时的开放发展时,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担任各种自己喜欢的角色,如企业人员、招商人员、技术人员……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模拟公共参与,促进其公共参与素养的发展,在教学活动时需要注意明确目标以及结合生活实际,同时还需要保证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整个活动的辅导,放大学生的沟通交流,从而使学生的自主能力、交流能力以及公共参与能力得到增强。

(三)注重民主与自由

这里所说的民主与自由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以及课堂后的自由。课堂上的学生不应该被条条框框所约束,而应给予其更多的空间,如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为课堂建设出谋划策,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等等。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领略到公共参与中的民主与自由,对公共社会有一个先行体验;课堂下的学生也不应该只有课堂作业,教师可以为学生制订课下任务,但形式不仅限于作业,可以是对热点事件的收集,可以是自主寻找公共参与的机会,也可以是联合伙伴对热点问题的再现,等等。通过以上方式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公共参与的乐趣,提升公共参与以及对思政课的兴趣,从而自主自愿地提升自己。

综上所述,思政课的主要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而公共参与的培养也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完成的,在某种程度上,将公共参与融入思政课当中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次冲击,这必然有难度,但是成功之后的利好也十分明显。对于学生而言,要愿参与、敢参与,对于教师而言,要想教学、能教学,对于学校而言,要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资源。将公共参与在思政课中的融入任重而道远,希望以上分析能够为实际的课程建设提供一些小小的帮助,也希望高中生能够真正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职责。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情境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