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金诚
(甘肃省静宁县实验小学,甘肃静宁 743400)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主要模式是照本宣科,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学科小知识。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学科知识量的提高,很少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会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教育的深入有效,也就无法发挥出科学学科的教育价值。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科学学科被赋予新的使命,要求广大教师能将学科价值及优势充分体现出来,要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高效课堂是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概念,旨在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最终做到课堂教学的收益最大化。这一教学构想的有效实现,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素养、学校打造现代化的教学系统,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与教师一同推动课堂的发展,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高效课堂是包括小学科学学科在内的各个学科共同追逐的目标,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越来越重视科学施教、摒弃应试教育意识和题海战术模式,不仅要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希望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具体到小学科学学科的高效课堂,最关键的是对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检验高效课堂的关键性标准,是实现学生全面成长的关键性举措。目前,小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科学精神。也就是对科学要充满热情,要坚信科学的正确性、权威性、积极性,并且在参与科学研究的时候,要不达目的不罢休、敢于尝试、勤于研究、乐于奉献。二是科学的态度。科学素养最为集中的体现是“科学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通过教育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扎扎实实,要一步一个台阶地攀登科学的高峰。三是科学素养。也就是具备的科学知识,科学无止境,科学知识无边界,广大学生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与决心,要善于学习,注重知识的积累,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断汲取知识内容,从而完善和构建自身的科学知识体系。
既然小学科学学科有如此重要的价值,教师一定要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多创新、多研究,实现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标准。
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科学课堂的教学成效,为顺利打造高效科学课堂,教师先要树立科学化的教育理念,依据学科特征及学生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遵循以下要求:一是倡导科学探究。科学课程不但是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与科学精神。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改变过去单向传递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探究知识现象,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要将“做中学”的原则贯彻下去,同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二是保护好奇心。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逐渐减弱,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选用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自主发展与探索,促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良好的保护。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也可向大自然、生活中延伸,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探索现实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以便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与科学精神。
课前导入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小学科学教师要重视课前导入,引导学生多预习,为正式授课奠定基础。目前,最为常见的导入法是问题“引子”,也就是小学科学教师在上新课之前,结合授课内容为学生布置几个简单的作业,然后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基础展开新课预习,通过预习来寻找答案。最关键的是通过预习了解新课的大概内容,明确自己不懂的模块或者方向,这样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会有重点,就能实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教学。
如讲解《气候与季节》这一节内容,在新课开始之前可为学生布置一项家庭作业,主要内容是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与气候、季节相对应的树叶、花草等载体。通过这个家庭作业,让学生明白本节知识主要是讲关于季节变化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明白四季变化的规律,感受气候变化的特征。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可首先请学生回答自己总结出的答案,很多学生积极举手,回答自己的所见所思。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不理解的知识点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计划,实现了重点突出,难点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也就很容易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教师需要为学生展示有趣的教学资源,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为接下来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基础。
小学科学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要发挥学生课堂主人翁的作用,要明确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营造相对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构建科学高效课堂。对此,小学科学学科教师在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评价落实等整个流程时,都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引导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这样就会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这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考积极性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展开猜想和假设,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如讲解“太阳和影子”这一节内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都要将学生置于教学推进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刚开始的时候,可引导学生到教室外,自己探索太阳与影子的关系,并且对照课文来验证理论。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中的理论知识,更能培养科学态度。接着要求学生相互探讨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包含着哪些科学的原理和规律。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这种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科思维将得到建立,也更愿意去探究未知的知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案例,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知识,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对问题和现象的分析观察能力。要能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确保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与支持。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实验,是学生验证知识、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基础与关键,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加强开展实验教学。科学学科实验教学的高质量开展不是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来完成,而是在有效器材的帮助下,能够多探究、多试验,这就是学生科学态度的体现。只有学生具备了较好的科学态度,才能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才能去探究未知的科学世界,这也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不止步的集中体现。更为关键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知识驾驭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这些能力不仅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将来脚踏实地求知、生活的关键素质。
如开展“谁更容易吸水”实验,教师要不满足于教材中的实验要求和实验室里的实验器材,在实验结束后为学生布置一个生活化的家庭小实验。主要内容是以“布”为实验对象,进一步探究吸水性能与“布”的厚度、材质、大小等特征之间的关系,并能通过自己的实验总结出最终的结论。学生交上来的实验报告显示,学生的完成度非常高,得出的结论也非常完整和丰富,这就充分体现了本节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
教师在组织开展实验课程时,一定要主动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能够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想象,这样就能确保实验的开展效果。学生也会在随后的具体实验中更加专注,有效达成高效课堂的建设目标。
在小学科学学科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知识是学生在生活中难以直接接触到的,实验也难以开展,这就是教学的难点。小学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具有的优势与价值,利用有关软件来模拟实验,引导学生以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生成物为载体进行深入的探究,这对于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具有非常大的作用。教师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探究实验的时候,不仅要展示出实验的模拟动画过程,在条件可行的情况下还可以与学生一起完成其中的模拟实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多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其有机融合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
如在讲解《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一节内容的时候,因为其中的知识无法通过实验来完成,但是本节知识又具有非常高的抽象性,学术性也非常强。如果单纯地口耳相传,学生也许能记住其中的知识点,但是无法深入理解,时间不长就会忘记。这时教师可创新教学模式,开展信息化教学,主要是借助互联网搜索有关的模式实验视频,上课时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与传递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多媒体课程时,需要更加注重教学的内容,要根据具体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这样会让教学更具有说服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加深学生的印象。
和单纯的语言讲解相比,课堂提问不但能够优化教学氛围,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教师的讲解,小学生虽然能够理解科学概念、自然现象等,但停留于较浅的层面。而通过实施课堂提问,则能够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理解知识,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需深入分析教学重难点及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前设计课堂问题,保证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体系符合,且有助于突破重难点知识。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则要着重考虑以下要求:一是筛选有效问题。提问的优势众多,但如果存在较多的无意义问题,不但难以有效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还会减缓课程教学进度。因此,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及课程目标仔细筛选有效问题,保证提出的问题都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或拓展教学深度。如一些问题仅仅用以检查学生对简单知识的记忆情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可以及时删除。二是设计启发性问题。现阶段部分教师设计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限制性,学生难以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和解答,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积极转变提问观念,多向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给出自己的理解。之后,鼓励学生之间分享各自的看法与见解,更加深入地认知和理解知识。同时,要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勇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教材内容或教师意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三是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一些教师为加快教学进度,为学生提供的思考时间过短,甚至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这会使课堂提问的意义丧失。因此,教师要结合问题的难易程度,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深度思考,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
综上所述,随着小学科学学科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科教学的过程与目标都提出了最新的要求,尤其是要创新教学模式,来实现学科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学质量的优化、教学目标的丰富。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支撑,尤其是要优化课前导入环节来提高课堂教学精准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展科学实验来培养学生学科关键能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质。从而不断彰显小学科学学科的教育价值,不断提升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综合效能,不断培养小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