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艳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基”就是阅读,阅读是积累词汇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中的“高楼”则是写作,集中体现学生的聽说读写各项能力。所以,小学语文课堂上关系十分密切的两方面内容就是阅读和写作,其中能为写作提供素材的为阅读,而能够体现阅读积累的则是写作。因此,小学语文中的阅读、写作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的。
一、把握主旨,表达情感
在作文中融入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才能称之为好文章,才能打动读者。因此,教师要借助阅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借助写作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教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部编版四上)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方法。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提问,比如为什么作者在写某一件事、某一物体时,能如此灵动?自己写的文章为什么毫无生气?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确自身写作中的不足。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促使学生提升表达情感的能力,具体可借助以下流程:阅读——挖掘主旨内容——中心思想的总结——提升和升华——写作引导,即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之后找出作者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及关键段落,体会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并在以后的写作训练中灵活运用。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语句在遣词造句方面的优点。首先让学生自行朗读,并要求学生圈出自己认为好的内容,之后说出自己挑选该语句的原因。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均得到良好的训练。赏析《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的语句,接着带领学生分析文章框架,让学生在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思考行文框架对文章内容的影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想本篇课文在内容安排方面,与其他课文存在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结构,这样,学生在日后写作的时候,就多一种选择。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剖析课文,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居于客体地位,通过问题或暗示,让学生利用已知的条件找到文章主旨。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学生会慢慢形成分析文章的能力,可以根据文章类型选择相应的分析方法,快速确定文章主旨,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也有极大的益处。
二、积累词汇,丰富写作素材
小学生要想切实提升作文水平、写作能力,尤为关键的就是写作时有话可说,使文章内容丰富。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借助阅读积累词语和佳句等。所以,教师整合阅读和写作教学时,应立足词语、佳句的积累,使学生的写作素材逐渐丰富起来。写作内容可以反映学生知识积累情况,如果学生的词汇量较少,只能使用少量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想法,语言枯燥不具备品读价值。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积累好词佳句,形成摘抄的习惯,丰富写作素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记,丰富学生的知识库、语言库,使学生达到顺畅写作目的的同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五上《落花生》《桂花雨》等课文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将其中自己认为美妙的句子、段落等找出,之后通过反复琢磨理解其含义,并记录在摘抄本上;之后有针对性地讲解文中用到的一些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运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向课外阅读方面延伸,避免学生词汇的积累仅局限于课文,具体来说,教师可围绕教学主题筛选一些类似的文章,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见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结合课外内容丰富阅读积累,学生写作时才能有话可说。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落花生》《桂花雨》等课文时,应该创设相应的情境。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教师应该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此类课文在景物描写方面的优点。比如,很多学生学习《桂花雨》时,虽然知道桂花,但是对于课文中描述的画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盲区。没有看见桂花散落的样子,虽然不影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但是对作者表达的情感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将桂花散落的画面以动态图画的方式展现出来,可以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深度,使学生更容易体会作者写此篇文章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三、激发兴趣,增加整合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还要注重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教师要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教学中,通过情感带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相信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提高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学的效果,保证教学效率。
例如,学习与历史相关的课文,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的节选,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采用以下方法: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保证主题具有鲜明特点,并且在内容上要积极向上,确保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其次,要对以往的阅读形式进行创新,融入全新的阅读和写作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如将文字、声音、图片、感觉等多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实现阅读和写作的有机整合,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刺激,进而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不同阶段,对阅读内容、写作主题进行创新,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主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感觉;针对高年级学生,则主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和写作技巧,通过大量的练习提升写作能力。
如学习《三国演义》等名著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名著选段进行阅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且改变以往单纯讲解阅读和写作知识的方式,采用播放电视剧片段、历史记录片等形式,为学生创建生动具体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或者让学生体会中心思想,并自主创作等。可见,教师的正确指导,能够起到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实现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四、科学指导,培养良好习惯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不仅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如何通过整合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科学的分段式教学方法,将整个阅读过程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按照教师的指导和要求进行对应的写作练习,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例如,在教学《石榴》一课时,首先,教师要明确阅读过程的三个阶段,以及具体的内容,严格按照流程对学生进行指导。具体来说:一是要引导学生泛读,帮助学生先熟悉整篇文章内容,在泛读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好阅读的时间,做好对应重点段落的标注,充分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二是指导学生精读,在精读过程中,勾画出材料中一些引人入胜的词语、句式,体会文章中的语言、情感等。三是制定主题,使学生参考阅读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练习。并且在练习后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写作方法,提升写作规范性,形成专属自己的写作习惯,为后续更高质量的写作提供一定支持。
教师在讲解《石榴》这篇课文时,为了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整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按照上述的不同阶段要求,可以先让学生泛读,并且找出学生认为对写作有帮助的词语或者句式。如有学生认为“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这句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花朵比喻成了小喇叭,能够在写其他相似花朵的时候用到。这实际上就是通过阅读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方式。学生通过阅读,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逐渐养成具有自我特点的思维模式,这对提高写作质量有重要作用。可见,想要从根本上实现阅读和写作的有机整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使学生形成较为科学的写作思维,学生自然能够将阅读中获得的信息转化成写作内容,并且利用从阅读中学到的相关知识,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客观评价,从而有效提升作文水平。
五、写读后感,创造写作机会
在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写作对象可以是课本重点文章,也可选择课外书,丰富的写作主题,多样化的写作训练,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设置读后感和其他写作任务时,教师应该留出一定的创作空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课上找几名学生朗读其写的内容,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例如,教师让学生针对课文《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圆》(部编版五下)等写读后感,该类主题与学生童年、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主题更利于学生写作内容的丰富、写作质量的提升;課外读后感的主题选择,应与小学生兴趣爱好、特征、实际情况、具体学习能力等充分结合,确保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读物,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促使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深入阅读,产生写读后感的欲望,如《小鹿斑比》《窗边的小豆豆》等都符合小学生的天性和兴趣爱好。教师在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后,带领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对比使用修辞手法和直接表述内容的差别,发现修辞方法在内容表述方面具备的优势。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析文章写作方法,掌握运用修辞方法的要点。随后教师要求学生任选一样事物,仿照《小鹿斑比》或《窗边的小豆豆》的写作方式,应用修辞方法写作。如让学生在课上仿写,对字数不设限制,但是必须在5分钟内完成。学生写作结束,教师找学生朗读自己写的内容,让其他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发现修辞手法应用的不同方式,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这对提升学生修辞方法的应用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后写作任务,此种方式可以巩固学生在课上所学的知识,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借助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阅读和写作的活动中,必然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