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对导学关系的评价差异及影响因素探究

2022-07-14 07:16李玉婷张文娟
考试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住院医师导学硕士

李玉婷 张 健 张文娟 赵 岳

一、问题提出

2009 年国家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教育正式进入全日制培养轨道,形成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学硕”)培养模式并行的格局。此后,临床医学专硕招生人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1]。2014 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自2015 年起,所有新招收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其临床培养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2]。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以下简称“双轨合一”)。这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有针对性地加强了专硕临床能力训练,有效提升了专硕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科研能力。完成规范化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专硕毕业时,可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简称四证合一。“双轨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将原有的4-6 年的培养时间压缩至3 年,加速了高层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但对于学生临床技能水平和科研能力的要求并未降低,因而对专硕自身和培养体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后,专硕和学硕的培养模式呈现出较大差异。专硕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医学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应用型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侧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具备某一医学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专硕毕业后主要从事高级的、专门化程度较高的、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医学工作,主要岗位为高层次临床医师[3]。

学硕是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目标、以理论研究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注重学术理论、实验研究和科研创新等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硕毕业后多从事医学院校教学工作和医疗科研机构基础或临床基础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侧重体现学术价值,主要岗位为教师和科研人员[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上强调,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着力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4]。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队伍素质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导师与研究生合作共赢、相互促进的关系[5](简称导学关系)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因素。针对专硕和学硕两种差异较大的培养模式,本文通过探究专硕和学硕对导学关系满意度的评价差异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象是天津医科大学全日制医学专业研究生,其中专硕回收有效问卷701 份,学硕回收有效问卷686 份,总有效率问卷回收率超过93%。专硕和学硕的基本特征比较如表1 所示。研究生访谈对象包括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等13 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专硕和学硕各25 名。参加调研和访谈的专硕和学硕覆盖了35 所天津医科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几乎涵盖了所有全日制医学专业,确保了本次调研和访谈的覆盖面和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1. 调查方法。在大量检索导学关系、满意度、专硕和学硕培养问题等相关文献和专著以及咨询专家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研究生教育实际,自主设计了《天津医科大学导学关系调查现状》问卷,并编写了访谈提纲。问卷通过问卷星线上无记名的方式实施,访谈通过提纲式开放性的半结构化访谈实施。问卷通过软件SAS 9.4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访谈回收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 调查访谈内容。问卷以调研全日制医学研究生导学关系满意度、导学关系满意度影响因素为主要目的。共设计49 题,围绕全日制医学研究生求学阶段面临的导师指导、学习、工作、生活、心理、就业等问题,题目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生个人基本情况,主要包含性别、年龄、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年级、入学方式、入学前生源学校类型、攻读学位类型等;第二部分为导师基本情况,主要包含导师性别、年龄、政治面貌及影响学生选择导师的首要因素等;第三部分为导师思想、价值引领作用的发挥情况,主要包含导师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和思想认识关心程度,对学生严守国家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教育情况,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态度以及学术道德和治学态度引导情况;第四部分为导师对研究生心理、生活指导情况,主要包含导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生活困惑、就业压力、情感生活等方面关心程度;第五部分为导师对研究生学业、科研指导情况,主要包含学生参与导师项目意愿、参与程度、科研成果发表、获得的科研津贴或补助情况,导师对学生学业科研指导主要形式等;第六部分为导学关系,主要包含导师所带学生人数、学生期望人数、导学交流沟通频率、主要方式、主要内容、学生交流主动性、学生对目前导学关系角色认知情况等。

访谈提纲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研究生认为导师在指导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妥之处,如果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三部分为研究生对导师更好地发挥思想价值引领作用和履行立德树人职责提出的意见与建议;第四部分为研究生在目前学习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惑;第五部分为研究生在硕士求学阶段有哪些期望以及对母校研究生培养的意见与建议。

3. 统计学处理。使用SAS 9.4进行数据统计和相关分析。因为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导学关系非常不满意(0.25%)和比较不满意(0.82%)以及一般(7.67%)的人数非常少,所以将调查结果中体现导学关系满意度的李克特五级量表中的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合并处理为“满意”,将C一般、D比较不满意、E非常不满意合并处理为“不满意”。分别以专硕和学硕“导学关系的满意度”作为因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对专硕和学硕的导学关系满意度以及导学关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筛选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变量(P<0.05)。

表1 医学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基本特征比较(n=1387)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导学关系满意度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1387 名调查对象中,专硕701人,学硕686 人,其中49 名专硕对导师不满意,73 名学硕对导师不满意,专硕不满意度(6.99%)低于学硕(10.6%),并且专硕和学硕对导学关系满意度的评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详见表2。

表2 医学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对导学关系的评价差异(n=1387)

(二)导学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1. 专硕调查结果

对回收的701 份专硕问卷分析显示如表3,导学关系满意度的保护因素(即OR<1)有:Q15 导师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Q24导师关心研究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并能够及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引导;Q43 研究生认为自己与导师目前的关系非常融洽,良师益友;Q46 研究生有机会重新选择导师,是还会选择现在的导师。

专硕导学关系满意度的危险因素(即OR>1)有:Q39A 导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为面谈;Q47D 学生认为导师应该是模仿的榜样;Q48E 目前导师在哪些方面做得不足:其他;Q49B 最希望导师在人际关系开拓方面给研究生更多指导。

表3 医学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导学关系满意度影响因素

2. 学硕调查结果

对回收的686 份学硕问卷分析显示如表4,导学关系满意度的保护因素(即OR<1)有:Q18 导师对学生思想认识方面的关心程度;Q20 当学生向导师寻求帮助时,导师经常提供相应的帮助;Q21 导师经常关注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引导研究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Q29D 导师对研究生的主要指导形式为读书报告;Q37学生经常主动与导师交流;Q41E学生认为自己的事情太多是影响与导师交流的主要因素;Q43研究生认为自己与导师目前的关系非常融洽,良师益友;Q46 研究生有机会重新选择导师,是还会选择现在的导师;Q48E 目前导师在哪些方面做得不足:其他。

学硕导学关系满意度的危险因素(即OR>1)有:Q14 导师从不进行严守国家法律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等方面的教育;Q17D 导师对培养研究生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基本不关心;Q22导师不关心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没有提升研究生敢于面对困难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表4 医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导学关系满意度影响因素

通过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使用逐步logistic 回归模型分别对专硕和学硕的导学关系满意度以及导学关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形成如下结论:

1.专硕对导学关系的满意度高于学硕。

2.专硕导师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关心研究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并能够及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引导、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能够获得更高的导学关系满意度。

3.导师与专硕的主要交流方式为面谈,学生认为导师应该是模仿的榜样,在人际拓展方面给研究生的指导少,会导致专硕对导学关系有更低的满意度。

4.学硕导师经常关心学生的思想认识,关注学生的就业压力,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给学生一定的自我发展空间,在学生寻求帮助时,经常提供相应的帮助,学硕能够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积极主动与导师交流,能够获得更高的导学关系满意度。

5.学硕导师对学生从不进行严守国家法律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等方面的教育,不注重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注重提升研究生敢于面对困难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会导致学硕对导学关系有更低的满意度。

(三)专硕和学硕导学关系评价差异原因分析

1. 培养模式不同导致评价差异

专硕和学硕的培养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均不相同。专硕侧重临床应用能力的培养,三年在读期间,要完成不少于33 个月的临床科室轮转培训,轮转期间每个科室需安排不同程度的临床技能训练,实现了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6]。理论学习主要集中于入学后的半年和周末。合格的专硕毕业时可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四个证书[7]。学硕则更侧重学术理论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三年在读期间,学习方式以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基础研究和科研课题的研究为主,临床实践时间比较短,毕业时的考核指标为毕业论文。授予学位的类型是学术型学位,毕业时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术学位证书。

专硕和学硕的培养模式差异,导致专硕和学硕对导学关系满意度的评价差异。专硕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即双轨合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医学生重复培养和医学教育资源浪费的问题,但专硕培养时间的大幅压缩,同时并未降低对学生科研能力和临床技能的要求,也对保证专硕的培养质量和学生本人提出更大的挑战。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专硕在外规培轮转期间临床任务繁重,临床科研课程学习不够系统,致使其科研能力较为薄弱。某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方面,有62.3% 的学生认为是工作安排紧凑,学习时间少;在研究生对教学管理的改进意见方面,超过30% 的学生认为临床工作繁忙,挤占了学习时间和自由时间,应该给学生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其他安排[8]。科研素养的提升是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重点培养目标之一,也是其完成论文顺利毕业的必备素养。在双轨合一的规培背景下,导师能够近距离指导专硕生的时间有限,专硕亦面临规范化培训和毕业的双重压力,有调查显示,在“双轨合一”的培训模式下,专业型研究生抑郁症状与知觉压力水平均高于社会规培生[7]。因而专硕更希望导师通过微信、QQ、电子邮件等线上方式增强对自身的指导和沟通,而非面谈。导师能够关心专硕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能够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导,加强对学生的科研指导和科研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在繁重的临床工作和较大的科研压力下积极参与丰富研究生生活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专硕学习工作压力,增强对科学研究的动力和热情,进而获得良好的导学关系。

学硕的培养侧重学术理论和科研能力,求学期间通常在导师身边主要关注基础实验研究课题,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从事基础研究工作,这对学硕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否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与导师的指导密切相关。学硕导师通常采用组会、读书报告等形式实现对学生的指导。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会有目的地查阅专业领域内的最新文献,在读书报告前将所查阅到的文献经导师审核后,选择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文献进行定期汇报,这种培养方式能够使学硕快速掌握专业学术领域前沿问题的现状与发展。可以说读书报告是一种获取知识最容易最简单的方式[9]。调查结果也显示,导师通过读书报告的形式指导学生科研学习,与学生进行沟通,导学关系满意度更高。学硕长期枯燥单一的实验生活和较大的科研压力,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因而希望导师能够加强对自身思想认识的关心和引导,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本人能够有清楚的角色认知,遇到问题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导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导师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在向导师寻求帮助时,导师能够提供经常性的帮助,多鼓励学生,提升其敢于面对困难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能够提高学硕导学关系满意度。

2. 职业前景不同导致评价差异

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合格的专业型硕士毕业时获得四个证书,学术型硕士则只能获得两个证书,专硕相比于学硕毕业时多了“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在入职后能够省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时间,直接进入临床工作。很明显,专硕的职业导向性、社会岗位需求度更高[10],而学硕的就业压力相比于专硕则更大。有调查显示,造成基础医学研究生(基础医学硕士几乎均为学硕)压力最大的问题就是就业,远高于同一年级的临床研究生,而且就业压力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大,并且与求职时间密切相关[11],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就业选择方面也同样存在较大的局限性[12]。在医院进行人事招聘时,未取得规培证的学硕明显处于劣势。据相关统计,我国每年仅有不到5%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能够留在教学医院,约10%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就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40%~50%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到非中心城市医院或区县级医院或社区医院就业,40%的研究生选择了毕业后先参加住院医师规培,待完成3 年规范化培训取得规培证后再就业。还有部分研究生为了能够到较好的医院工作,不得不放弃原有的专业,到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急缺但多数医学生不愿选择的专科工作[13]。学硕因职业前景不明朗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惑,进而影响求学的信心和状态。因此学硕更希望导师能够经常关注自身的就业压力和心理健康壮况,引导研究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导师注重对学硕进行严守国家法律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注重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能够获得更高的导学关系满意度。专硕的就业前景相对明朗,毕业后留在一线、二线城市的三甲医院的可能性高,对于一线城市中综合实力更强的三甲医院的岗位竞争比较激烈,因而希望导师能够在人际关系拓展方面给予学生更多帮助和指导。导师能够在专硕择业的过程中提供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则能够获得更高的导学关系满意度。

总体而言,专硕的导学关系满意度要高于学硕。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导学关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差异主要来自于二者培养模式和职业前景的差异,进而对导师的指导的需求也显示出不同侧重。通过研究专硕和学硕导学关系满意度的评价差异及影响因素,希望为更进一步发挥导师第一责任人职责,发挥不同学位类型导师的指导作用,构建更和谐的导学关系,提高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住院医师导学硕士
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六个关系
麻醉科住院医师在疼痛科轮转期间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美国住院医师招收匹配计划简介与借鉴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基于病例学习模式查房对住院医师培养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