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笛聆,杨金侠,索白莉
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32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各种风险因素的增加,许多国家都面临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1],公众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卫生应急是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或出现后,采取相应的监测、预警、储备等应急准备及现场处置等措施,及时对可能造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因素进行预防,对已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控制并实施紧急的医疗卫生救援[2]。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实战考验中,我国卫生应急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暴露出一些短板,揭示了提高卫生应急能力的现实性和紧迫性。医务人员作为中坚力量[3],其卫生应急能力对国家处置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效率和结果起着关键性作用。
目前,国内外对卫生应急能力的相关研究,在内容上多集中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等理论层面,评价对象上集中在卫生系统、地方政府或医疗机构层面[4-5],其中对医疗机构的研究中,虽涉及了医务人员卫生应急能力的部分指标,但都是从医院的角度对医务人员提出整体要求,很少从个体层面来具体分析。对个体层面的研究国内多局限于护士或基层人员[6-9],有些仅涉及卫生应急知识、态度和技能的部分维度,缺乏对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开展卫生应急能力的系统全面研究。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探究其卫生应急能力及影响因素,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以安徽省宣城市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10-1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按医疗机构层级,从样本市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医院、三级医院抽取33家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18家,二级医院11家,三级医院4家),对其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纳入标准:调查期间在岗的医生、护士、辅助科室医务人员;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本研究者。共发放调查问卷1620份,实际回收1582份,问卷回收率97.65%,经筛选确定有效问卷155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99%。
1.2.1 调查问卷。根据研究需要设计调查问卷收集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是否具有职业资格证、工作年限、职称、医疗机构级别、是否参加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培训、是否参加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是否参加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行动等问题。
1.2.2 医务人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量表。参考秦元梅等构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娄婷等编制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问卷”和王冬叶等编制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量表”等制定医务人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量表[6-8]。经过研究小组和专家讨论后,最终入选3个维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维度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及相关法律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登记和上报流程”等11个问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态度维度包括“有必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课程及培训”“愿意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等7个问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技能维度包括“我能掌握现场救护技术”“我能掌握常见和新发传染病的预防隔离措施”等12个问题,共计30个条目。各条目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总得分区间30-150分,得分越高代表卫生应急能力越强。将条目总分换算成均分作为判定标准[9],条目均分<3分,表明医务人员卫生应急能力较低;条目均分在3-4分,表明卫生应急能力中等;条目均分>4分,表明卫生应急能力较强。经检验,该问卷整体Cronbach's alpha为0.962,且各维度系数均在0.8以上,KMO值为 0.965,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在与调查现场取得联系后将纸质版问卷交给调查现场负责人,在负责人配合下进行发放,对医疗机构中符合纳入标准的医务人员进行匿名调查,由课题小组统一回收并于当天核查问卷的完整性和填写的规范性,实时进行质量控制。
运用EpiData 3.1对数据资料进行双人录入,应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医务人员卫生应急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单因素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医务人员卫生应急能力总分为因变量,将年龄、学历、是否具有职业资格证、工作年限、职称、医疗机构级别、是否参加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培训、是否参加过卫生应急演练、是否参加过应急救援行动等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55名医务人员中,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297人(19.1%)、二级医疗机构532人(34.2%)、三级医疗机构726人(46.7%)。不同年龄、学历、医疗机构级别、工作年限、职称的医务人员,以及是否具有职业资格证、是否参加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培训、是否参加过应急演练、是否参加过应急救援行动的医务人员,各组医务人员卫生应急能力比较均具有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医务人员卫生应急能力的单因素分析
医务人员卫生应急能力总得分为(117.56±17.94),由于各维度条目数不同,每个条目的得分区间为1-5分。将各维度总分和问卷整体得分转化为各条目得分,使各维度的得分具有可比性。由此可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态度维度得分的平均水平最高,为(4.34±0.71)分,得分率86.8%;卫生应急知识维度的得分最低,为(3.77±0.74)分,得分率75.4%。见表2。
表2 医务人员卫生应急能力各维度及问卷整体条目均分
对30个条目单独分析,发现得分最高的条目为卫生应急态度维度中的“有必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卫生应急知识维度的“对创伤量化评分法的掌握程度”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及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掌握程度”条目得分最低。见表3。
表3 医务人员卫生应急能力得分最高和最低的3个条目
将医务人员卫生应急能力总分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学历、医疗机构级别、是否具有职业资格证、是否参加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是否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行动、是否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培训为影响医务人员卫生应急能力的独立因素(R2=0.201,F=64.98,P<0.001)。结合具体资料可知,相比未参加过卫生应急演练者,参加过的医务人员卫生应急能力总得分提高6.705分;相比未参加过应急救援行动者,参加过的医务人员卫生应急能力总得分提高8.122分;相比未参加过卫生应急相关培训者,参加过的医务人员卫生应急能力总得分提高4.555分;医务人员的学历和所处医疗机构的级别越高,卫生应急能力越高。见表4。
表4 医务人员卫生应急能力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卫生应急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与以往调查结果接近[4]。其中卫生应急知识维度得分最低,卫生应急技能得分略高于卫生应急知识维度。可能原因是卫生应急相关知识专业性较强、内容复杂而广泛[10],有时要涉及到医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个范畴,做到全面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其次医务人员大多参加过卫生应急相关培训以及日常工作中的临床操作、预防处理等,所以可能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提高。
整体问卷中得分最低的3个条目均位于卫生应急知识维度,其中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程度处于中低水平,情况不容乐观。结合本次疫情防控情况,一方面国家卫生应急相关法律建设存在短板,具体规定仍有待细化和深化;另一方面在现实中普法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医务人员应着重加强对公共卫生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以便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依法有效的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整体问卷中得分最高的3个条目均位于卫生应急态度维度。这提示医务人员能认识到提高自身卫生应急能力的重要性,应乘势而上加强对医疗人才培养力度,落实对卫生应急知识、应急思维、卫生应急技能等的系统化和多元化培训,将理念转化成实际行动。
结果显示,医疗机构级别和医务人员卫生应急能力呈正相关,医疗机构级别越高,医务人员卫生应急能力越强。马小飞认为基层医疗机构卫生应急管理能力较弱主要存在以下原因[11]:一是应急准备能力不足,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应急物资储备的缺乏;二是应急处置能力不强,缺乏充分的信息支撑,现代化科学技术受现实条件制约;三是由于经济水平和人力资源的制约,基层缺少专业人才队伍和救援设备设施,进而降低了应急救援能力。所以,相对而言,医疗机构级别越高,各方面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应急保障机制、应急救援能力越完善和成熟,对医务人员卫生应急能力的提高有促进意义。
基层医务人员是群众健康的守门人,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响应者,在公共卫生应急准备和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因此,可着重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在应急物资、信息化技术、专业人才队伍和救援设备设施等方面应向基层倾斜;加强医联体和分级诊疗建设,实现大型医疗机构分享医疗资源,基层医疗机构分担病源,提升联防联控、群防群治能力[13]。
结果显示,职称、学历与医务人员卫生应急能力呈正相关,具有职业资格证的医务人员,职称和学历越高,卫生应急能力越强,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4]。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职称和学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医务人员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15],职称高的医务人员更能参与开展救援的组织和领导工作,表现出更高的管理和决策能力,在有效处理各种问题中有较高的独立性,故其卫生应急能力也高。同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可能会更多地接触各种来源的信息,从而使他们对突发公共事件有更多的了解[16],提示应以教育为起点和抓手,加快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完善,加强传染病流行病学的专业教学,提高公卫专业学生的应急素养[17]。
参加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培训、卫生应急演练和应急救援行动的医务人员相比未参加过的医务人员,卫生应急能力均有显著提高。可能原因是经过卫生应急相关培训,医务人员能较好的掌握卫生应急知识和技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更强[18]。参与过卫生应急演练和应急救援行动医务人员,能从练习和实战中总结应急经验和教训,进而在以后的卫生应急救援工作中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强化,使卫生应急能力得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应急医疗队伍的建设[19],因此,医院在注重医教研全面发展的同时,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鼓励临床各科室、医技和后勤保障等部门的医务人员积极自愿加入应急医疗队伍。注重对不同的医务人员针对性开展卫生应急救援训练,探索多种形式的卫生应急培训途径,以应对应急救援中复杂多变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