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京霞, 高铸烨, 徐鹏, 张冬梅, 黄琳, 叶涛, 袁恺, 毕明刚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北京 100085;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药研究所,北京 100010;3.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4.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5.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6.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7.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贵阳 550001;8.云南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银屑病,中医学称之为“白疕”,是在一定遗传背景下,由感染、代谢、应激等内外环境因素诱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成人患病率为0.51%~11.43%[1]。银屑病是皮肤科的重点疑难病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2]。现代医学多采用维甲酸、光疗、免疫抑制剂、靶向性生物制剂等进行治疗,并对此开展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银屑病的长病程、高复发率以及共患疾病,仍是困扰银屑病患者的关键问题和治疗瓶颈。银屑病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中医药治疗银屑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显著的特色,但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因此银屑病的中医药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
本文以中医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和中药学科中的银屑病研究为切入点,对近12年(2010 ~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SFC)申请和资助的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简称青年基金)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简称地区基金)以及其他类型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等)进行分析,以期为本领域专家、学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本文总结的银屑病中医药研究涵盖了H31(中医学科)、H32(中药学科)、H33(中西医结合学科)下的所有二级代码。以银屑病为主题词对2010 ~2021年度申请与资助的项目进行检索,结果显示,银屑病中医药研究共申请729 项,资助99项,资助率为13.58%,资助总额4109万元,见图1、图2。其中H31(中医学科)面上、青年、地区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及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共计申请569项,资助81项,资助率为14.24%,资助总额3453 万元。H32(中药学科)面上、青年、地区基金项目共计申请78 项,资助6 项,资助率为7.69%,资助总额207 万元。H33(中西医结合学科)面上、青年、地区基金项目共计申请82项,资助12项,资助率为14.63%,资助总额449 万元。总体而言,2010 ~2021年银屑病中医药研究领域的资助率(13.58%)低于中医药领域的平均资助率(14.86%),更低于整个医学领域的平均水平(16.75%)。
图1 2010~2021年银屑病中医药研究领域各学科申请情况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applied projects in various disciples of the TCM research on psoriasis from 2010 to 2021
图2 2010~2021年银屑病中医药研究领域各学科资助情况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funded projects in various disciples of the TCM research on psoriasis from 2010 to 2021
近12年来,银屑病中医药研究申请项目逐年增长,尤其是青年基金的申请数量增长明显,2021年青年基金的申请数量是2011年的6 倍,见图3。由此可以看出,中医皮肤科领域对银屑病研究的热情和重视程度是逐年升高的,并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投入到银屑病的中医药研究中。但是,银屑病中医药研究项目的总体资助率波动较大,2010 ~2015年的资助率最高为26.47%,最低为8.33%。从2016年之后,资助率维持在10% ~15%,但2021年资助率跌破10%,达到近5年最低,仅为8.73%,见图4。
图3 2010~2021年各年度银屑病中医药研究领域项目申请情况Figure 3 Distribution of the applied projects in each year of the TCM research on psoriasis from 2010 to 2021
图4 2010~2021年各年度银屑病中医药研究领域项目资助情况Figure 4 Distribution of the funded projects in each year of the TCM research on psoriasis from 2010 to 2021
2.1 近12年银屑病中医药研究领域申请和受资助项目依托单位总体分布情况近12年,银屑病中医药研究项目申请依托单位共77个(不包括合作研究单位),从单位申请数量来看,居前3 位的单位分别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含北京市中医药研究所)。
近12年,银屑病中医药研究项目受资助依托单位共29 个(不包括合作研究单位),从单位资助数量来看,居前9 位的单位分别为首都医科大学(含北京市中医药研究所)、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医院、新疆医科大学,这9家单位共获得74 项资助,占所有项目的74%,经费合计3254 万元,见图5。其余20 所机构中有8 所为中医药大学,9 所为非中医药类大学及科研机构,3 所为医院,分别获得1 ~2项资助。
图5 2010~2021年银屑病中医药研究领域资助项目依托单位分布情况Figure 5 Distribution of the supporting institutions obtaining funded projects in the TCM research on psoriasis from 2010 to 2021
2.2 近12年银屑病中医药研究领域获得单项资助和多项资助的申请者及依托单位情况项目连续资助情况可反映课题研究的连贯性和延续性。近12年NSFC银屑病中医药研究领域获得资助的研究者总人数为71人,其中54名(76.06%)研究者获得1次资助,9名(12.68%)研究者获得2次资助,5名(7.04%)研究者获得3次资助,3名(4.23%)研究者获得4 次资助。获多次资助的时间间隔最长为8年,平均为3.9年,以间隔2 ~4年居多。其中,获得2次及以上资助的研究者单位集中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这些单位也是在此领域申请和获得资助项目数较多的单位。
以上银屑病中医药研究优势单位均有较好的学术传承体系、学术积累和学术队伍,通常围绕国医大师、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在临床疗效证据确切的基础上,展开了深入持续的基础研究工作,推动了银屑病中医疗效的提升和理论的发展。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认为,银屑病发病多由内外合邪所致,血燥为本,瘀毒为标,而血瘀则贯穿银屑病发病全过程[3]。在此学术思想指导下,其团队围绕临床有效方剂开展了不断的优化和现代化研究,形成了治疗银屑病中药创新药“芍苓片”,目前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并进行临床试验。上海中医药大学银屑病研究团队结合沪上夏氏外科临床经验及中西医皮肤著名学者秦万章教授学术思想,提出“以血为本,血热为先,血瘀贯穿疾病全过程”的新血证论观点[4],借助中医药现代化技术,阐明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科学基础,形成银屑病中医药诊疗规范。首都医科大学的银屑病中医药研究团队传承中医皮肤科学术泰斗赵炳南老先生的学术思想,经过赵炳南、张志礼、邓丙戌三代学术带头人的深入研究,在银屑病“从血论治”的基础上提出“血分蕴毒”是银屑病的重要病机,其病位在“血”,病性为“毒”与“热”[5]。并从现代医学的视角,探讨“血分蕴毒”的科学内涵,丰富和发展了银屑病“从血论治”理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和研究队伍能保证研究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有助于系统阐释科学问题。
3.1 银屑病中医药研究申请项目的关注点和趋势分析2010 ~2021年银屑病中医药研究领域申请项目多紧扣现代医学对发病机制的最新认识,将中医药理论、治疗与现代医学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结合。通过梳理729项申请项目的关键词和研究方向,采用VOSviewer(Version 1.6.17)软件,筛选出现频次>3 次的主题词,构建其可视化网络,结果如图6所示。图6中的节点代表主题词,主题词频次越高,节点直径越大;节点间的连线表示两主题词在同一NSFC 项目中出现,共同出现频次越高,连线越粗;节点的颜色用于表示不同聚类,颜色相同的节点属于同一聚类。在此基础上,分类凝练出银屑病中医药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如下。
图6 2010~2021年银屑病中医药研究领域申请项目研究主题共现图Figure 6 The co-occurrence graph of the studying topics of the applied projects in the TCM research on psoriasis from 2010 to 2021
3.1.1 银屑病临床分型或分期 临床上银屑病常分为4型,即寻常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和关节型银屑病。在2010 ~2021年度银屑病中医药研究领域申请项目中,针对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药研究占98.61%(709 项)以上,1.37%(10 项)的申请书针对关节型银屑病开展研究,但尚无针对红皮病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的中医药研究项目,可能与这两种类型的银屑病临床发病率低、临床样本收集难度高、动物模型缺失等因素有关。对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药研究申请项目进一步分析,出现在申请题目或关键词中明确提出针对血热证的研究有82 项,其比例最高,其次是血瘀证(24 项)、血燥证(10 项)和湿热证(7项)。
3.1.2 中医药干预的治则治法 近12年银屑病中医药研究领域的729份申请项目中,有近90%的申请项目观察的是中药复方和单味药及其有效部位或单体对银屑病的干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深入的机制探讨,以期明确其作用环节或靶点,阐释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其中,以凉血解毒立法或者具有凉血清热解毒功效的药物为研究对象的项目有251 项,占总申请项目数的34.43%(见表1),可见“从毒论治”“血热”病机是银屑病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从表1还可看出,从湿论治和“血瘀”病机也得到了较多关注。此外,也有申请项目从玄府理论的汗法、养血润燥法、清透滋肾法等治则治法开展研究。
表1 近12年银屑病中医药研究领域申请项目关注的中医药治则治法分析Table 1 The TCM therapeut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associated with the applied projects in the TCM research on psoriasis in recent 12 years
3.1.3 项目关注的靶细胞 银屑病已被明确定义为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性皮肤病,T淋巴细胞的异常活化和浸润在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6]。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殖虽然是炎症的效应表现,但角质形成细胞与T 细胞(包括亚群Th17、Treg 及其他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使皮损局部的炎症反应持续存在和不断放大,介导免疫损伤。随着Th17的发现及深入研究,Th17细胞在银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Th17 细胞在白细胞介素(IL)-23 的诱导下增殖、活化并分泌IL-17、IL-21、IL-22 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多种细胞因子,这些Th17类细胞因子可诱发银屑病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炎性损伤[7-8]。Treg 细胞可抑制炎性细胞活化而诱导自身免疫反应,维持机体免疫稳态,银屑病中Treg细胞调节自身炎症和维持免疫耐受的功能障碍是疾病加重和病程延缓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9]。此外,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朗格汉斯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均在银屑病免疫损伤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近12年银屑病中医药研究领域的申请项目中,以角质形成细胞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项目有131 项;以T 细胞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项目有238项,占总申请项目数的32.65%,其中以T 细胞亚群Th17 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项目有116项,以Treg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项目有64项。结果见表2。
表2 近12年银屑病中医药研究领域申请项目关注的靶细胞分析Table 2 The targeted cells associated with the applied projects in the TCM research on psoriasis in recent 12 years
3.1.4 项目针对的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 为体现申请项目设计的深入性和先进性,大部分申请书涉及对银屑病相关信号通路、miRNA、lncRNA 等作用靶点的调控机制研究。IL-23/IL-17 炎症轴是Th17 生成和活化的关键调节通路,因此,IL-23/IL-17炎症轴在银屑病中医药研究领域中也备受关注。近12年的申请项目中,有70个项目在申请题目或关键词中明确提出对该靶点通路的研究。Stats通路、Notch 通路、MAPK 通路也是研究较多的通路。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是近年来生物医药领域研究的热点,包括miRNA、lncRNA、cirRNA等类型。近12年来银屑病中医药研究领域申请的与非编码RNA 研究有关的课题共70 余项,研究多聚焦于从调控非编码RNA 的角度阐明中医证候特征或中医干预的作用机制。结果见表3。
表3 近12年银屑病中医药研究领域申请项目针对的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分析Table 3 The therapeutic targets and signaling pathways associated with the applied projects in the TCM research on psoriasis in recent 12 years
3.2 银屑病中医药研究资助项目主要内容分析2010~2021年银屑病中医药研究领域99项获资助项目从研究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以下5类:
3.2.1 临床口服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研究 该类项目均以临床有效方药为干预措施,观察其对银屑病病理环节的调节作用,以期明确中医药的作用机制和靶点,阐释中医药的科学内涵。这类项目占总资助项目的70%,包括项目“凉血解毒中药治疗银屑病在新型T细胞及其相关因子中的作用机制”“基于NE/trappin-2 的平衡探讨‘从毒论治’寻常型银屑病的机理及中药复方的干预”“从IL-23/IL-17 轴研究银屑病‘血分蕴毒’及凉血解毒中药的干预作用”等。
3.2.2 中医特色疗法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中医特色疗法包括针灸、拔罐、外用药等。此类项目观察各疗法对银屑病的疗效机制,如“拔罐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针刺通过阻断Kv1.3 通道抑制效应记忆T 细胞活化减轻银屑病复发的机制研究”等。
3.2.3 基于药物单体成分的作用靶点研究 此类项目均以有临床疗效基础的单味药或者主要单体成分为研究对象,开展深入的机制研究,寻找药物的特异性靶点。这类项目包括“基于‘既病防变’理论探讨紫草素调控Hippo-YAP 信号通路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Parthanatos 细胞死亡的醉茄内酯B治疗银屑病作用机制的研究”等。
3.2.4 银屑病中医证候演变及生物学基础研究该类项目通过建立模型来预测银屑病中医证候演变,或使用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技术,采集不同证型的银屑病患者生物样本(外周血、粪便等),寻找中医证候的生物标志物,以期明确银屑病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这类项目占总资助项目的11%,包括项目“基于microRNA 芯片技术的银屑病关节炎及其证候血清标志物筛选与验证”“基于潜类别结构方程及灰色马尔可夫模型的寻常型银屑病的证候演变及预测的研究”“基于Th1/Th2、Th17/Treg细胞失衡理论的银屑病中医辨证分型免疫学机制研究”等。
3.2.5 针对银屑病复发和共病问题的中医药作用机制研究 在近12年银屑病中医药研究领域资助的99 个项目中,明确提出针对银屑病血热证或进行期开展研究的有19 项,针对银屑病血燥证、血瘀证或斑块性银屑病进行研究的有12 项。近几年,针对银屑病复发和共病的中医药作用机制研究项目越来越多,有“基于‘伏邪’理论采用清透滋肾法治疗复发性血热证银屑病‘瘥后防复’辅助T细胞免疫机制研究”“治乱安危——以Cyr61为核心靶标探讨三草软膏在银屑病‘瘥后防复’中的作用机制”“基于TNF-α/PPAR-β/δ 通路探讨凉血解毒方对银屑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调控机制”等。这类项目的资助说明科研人员开始关注银屑病复发和共病的临床问题,这也是目前临床上银屑病治疗的瓶颈问题。近年来,在细胞因子单抗等生物制剂迭代更新之后,银屑病患者的皮损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达到近期临床治愈,但仍难以制止复发。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医药和生物制剂联合治疗能否达到既快速改善皮损又延缓复发的效果,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数据分析显示,2010 ~2021年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中医药领域的平均资助率(14.86%)明显低于整个医学领域的平均水平(16.75%),银屑病中医药研究的资助率(13.56%)更是低于中医药领域的平均水平(14.86%)。因此,呼吁国家在NSFC 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加大对中医药领域的支持力度。回顾近12年银屑病中医药研究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99 项研究和申请的729 项项目情况,存在以下不足和问题。
4.1 研究模式套路化中医药治疗银屑病有着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疗效可靠、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副作用少等方面。银屑病“从血论治”“从毒论治”及“从瘀论治”已经被行业广泛接受并用于临床,但是这些中医理论和治法的现代内涵和机理仍不清楚。在本领域申请的项目中,多数项目集中在“通过某信号通路/分子研究某中药/某治法对银屑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模式套路化,研究内容碎片化,缺乏整体观和有机的整合分析,单基因-单靶点/通路研究模式不能反映中药的作用机制,系统性阐释疗法的中医理论科学内涵的研究较少,对促进中医理论现代化的贡献度相对不足。
4.2 选题过度跟随热点科研项目是追求创新性和新颖性的,但更重视科学性、逻辑性和前期基础。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目前对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申请,部分科研思路或选题仍是盲目跟随国际研究热点。不可否认,跟随国际研究热点设计课题,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价值,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过度的迷信和仿效国际热点开展研究,往往容易使研究片面化和单一化,不能系统性地评价中医药的作用机制,忽略了中医药研究的特色和本质。另一方面,一些申请项目盲目跟从国际热点,对文献挖掘整理不够,也未进行充分的预实验证明,在未明确国际热点与银屑病的关系之前,就开展中医药对该“热点”的调控作用,研究“黑箱”过多,证据链不足,属于无根之木,项目可行性不强。此外,多数项目申请失败是由于前期研究基础薄弱,无项目直接相关研究基础等原因造成的。建议研究者在固定研究方向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积累和深入研究,并结合国内外研究动态,找到银屑病中医药研究的突破点,形成项目的科学问题和假说,为解决临床问题和提升疗效服务。
4.3 动物模型单一模型动物是进行基础研究的重要工具。银屑病为人类特有的疾病,自然出现在非人类的动物身上的银屑病病例极为少见,因此,银屑病动物模型难以完全复制。这一困扰曾阻滞了人们对银屑病发病过程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对银屑病病理机制的不断认识以及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出现,不断构建了新的银屑病样动物模型,为银屑病的研究提供了手段和方法。目前,在银屑病研究模型的选择上,可酌情考虑选用自发性突变鼠模型、生物医学型动物模型(小鼠尾部鳞片模型、雌鼠阴道上皮模型等)、药物诱发性动物模型(普萘洛尔诱导耳部模型、咪喹莫特诱导鼠模型等)、基因工程动物模型(K5.STAT3C 转基因模型、KC.Tie2 转基因模型)、复合动物模型、异体移植动物模型等。
通过分析2010~2021年银屑病中医药研究领域的项目,发现约80%~90%的申请项目采用的是咪喹莫特(imiquimod,IMQ)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模型。究其原因,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模型具有操作简单、消耗较少、易于推广、实验周期短等优势。但是该模型的局限性和缺点也不容忽视。虽然咪喹莫特诱导小鼠产生的皮损症状、病理学特征及细胞因子改变都与银屑病相似,但IMQ外用诱导的只是暂时的皮肤炎症爆发,该模型在IMQ 持续作用下会发生药物适应与耐受的情况,多次使用会导致皮损出现自限性的倾向,类似银屑病临床急性期的自愈现象。因此,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动物模型有时间窗的限制。另外,不同品系的小鼠对咪喹莫特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咪喹莫特作用于C57BL/6J 小鼠,相较作用于BALB/c 小鼠品系,其炎症反应严重程度轻,疾病进展更为缓慢[10],类似慢性炎症期反应。因此,C57BL/6J 相较其他包括BALB/c 在内的小鼠品系的给药表现与人类银屑病表现更为相近[11]。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模型与临床银屑病的进行期病理变化一致,与中医的血热证型相近,能否用于其他银屑病中医证型的研究仍有待商榷。为了更准确和系统地开展中医药银屑病研究,建议采用多种动物模型互补,或者从临床、动物、细胞等多层次设计实验。
4.4 研究方案存在缺陷通过分析2010~2021年本领域申请项目的实验方案发现,部分项目存在常识性错误或不足,该类设计方案的缺陷可能增加研究失败的风险,进而导致课题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常见问题如下:①对于中药的作用机制或证候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有部分项目缺少基本的药效学研究和作用环节探索,直接靶向到某一特定信号通路、信号分子、特定蛋白、基因上面,缺乏严谨的筛选过程和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此外,对于中药调节特定信号通路、信号分子、特定蛋白、基因的研究,有的项目设计均是正向实验,缺少反向和多维度验证环节。②将中药或复方的粗制剂直接加入细胞体系中,未考虑到粗制剂的杂质成分、pH 值、渗透压等对细胞实验的影响。③方剂组成前后不一致。在同一个申请人的不同年份的申请书中,同一个方剂名称的中药复方组成却不同,忽视了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缺乏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可重复性。虽然临证加减是中医临床诊疗的特色,但在开展基础研究时,需要从共性角度出发解决科学问题。④研究指标关联性不强,存在指标堆砌现象。解决科学问题是科研项目的目标,研究指标的检测分析需要围绕科学问题设计。但部分项目过度追求新技术、新方法,忽视了研究的真正目的和逻辑关系。中医药研究需要借鉴现代生物医学的新技术、新方法,但新技术、新方法只是解决科学问题的手段,不能误将现代医学的新技术、新方法作为项目的创新点。
4.5 外用药物新剂型研究较少中药外用制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显著的特色,外用药的使用在皮肤病尤其是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目前中药治疗银屑病的外用剂型多为散剂、油调剂和膏剂等,剂型较原始,透皮吸收差,影响了中药外用制剂的推广和使用。在近12年的申请项目中,只有8 项关于外用剂型改进或靶向给药的项目,但都没有获得资助。建议研究者借鉴现代生物材料及制剂的新技术,找准科学问题,开展制剂提升研究。
4.6 高水平研究论文和成果少截至2021年3月份,2010~2021年银屑病中医药研究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有45 项结题,与其他中医二级学科相比,中医皮肤外科领域的高水平论文和国家级成果较少,重大、重点项目领域布局、杰出人才培养等方面尚显不足,提示今后的研究要认清差距,提高研究质量,注重人才培养。
中医药在治疗银屑病的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方药。面向临床需求,提高中医药疗效,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是银屑病中医药研究的主要目标。中医银屑病研究领域的科研选题应当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将科学问题与临床需求相结合,精准选题,通过解决技术瓶颈背后的关键科学问题,使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中医药治疗银屑病有着显著的优势和疗效,但是随着细胞因子单抗等生物制剂的迭代更新,副作用减少,患者对生物制剂可接受度逐渐升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医药的优势如何体现?目前银屑病治疗是否存在“卡脖子”问题?中西医结合治疗银屑病能否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快速清除皮损,减少或延缓复发的目的?这都是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银屑病等皮肤病的研究提供了契机,皮肤病的研究涉及到生命、信息、化学等多个学科,以及从基础到临床、从科学到工程多个侧面。因此研究需要医学科研工作者与其他学科研究者高度协同,通力合作开展研究,提升系统能力。NSFC 鼓励学科交叉,提倡在继承发扬中医学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显示中医学的临床疗效并明确其作用机制;积极构建中医学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努力阐明中医学的科学内涵,解决“卡脖子”问题。中医学传统理论最具特色的就是“整体观”“动态观”“辨证观”,与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思路极其相似。今后的研究可通过高通量的基因测序、表观遗传和分子网络检测、单细胞测序、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空间组学测序等前沿技术获取中医药大数据资料,分析单个或多个分子通路动态网络变化,构建病证共性和个性特点,寻找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特异性靶点或分子网络。运用整体观研究银屑病等疑难、慢性复杂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中医防治优势病种的理论基础和疗效评价研究,将为提高中医学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和水平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