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解码思路与应用

2022-07-14 06:44杨春杨军贵州大学
艺术评鉴 2022年12期
关键词:解码文化遗产少数民族

杨春 杨军 贵州大学

贵州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的交织演进是乡村振兴在时空两个向度的原动力。通过解析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编码,构建教育、人文、生态、景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因软件与硬件基础设施体系,能够为当地民族乡村振兴提供最适先行条件与可持续内生路径。

一、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一)文化基因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文化基因的研究始于英国生物学和生态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1976 年提出的一个与生物基因相对应的文化复制概念,意指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这是文化基因概念表述的源头,荷兰学者对这一概念做出了重要补充,认为它不仅是文化复制器,还是文化传播的中间媒介。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文化基因理论开始引入中国并受到学界的关注。刘长林(1988)是国内较早研究文化基因的学者,他将文化基因研究与中华传统文化的阐释结合在一起,由此开创的研究思路对于后来国内文化基因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尚乐林(1998)基于生物基因系统自组织的三个层次提出了“文化基因三层观”。21 世纪后,国内对文化基因的研究进入到全面发展和百家争鸣的时期,毕文波(2001)、王东(2003)、赵传海(2008)对文化基因概念进行了深入辨析。孔宪铎(2010)研究了基因与文化的辩证关系,闵家胤(2010)创立了“社会——文化遗传基因学说”,并采用类比和平移的研究方法,但受到霍桂桓(2010)等学者的质疑。吴秋林(2017)将文化因素和文化基因作了区分,并提出了国内两种不同的文化基因研究路径。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国内关于文化基因的实用性研究成果得以不断发展和丰富,邵培仁(2012)、赵鹤龄(2014)、张河清(2017)运用民族学、符号学等多学科体系结合大数据信息技术,开展了对民族文化基因的解码与基因图谱构建研究,胡最(2008)、刘沛林(2010)、邓运员(2011)、香嘉豪(2018)进行了文化景观基因研究。

从上述研究来看,国内外对于文化基因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路径:一是通过生物基因遗传学说的“平移”“类比”,围绕文化复制和传播机制而展开研究。二是力图摆脱与生物基因的“类比”,强调文化基因独特性的“自在”研究路径。笔者认为,一方面文化基因来源于生物遗传基因的启示,对文化基因的研究不能完全脱离对生物基因的参照,另一方面文化基因具有与生物基因相异的属性,对文化基因的研究应当立足于文化遗传特有的机理。当前部分国内学者对文化基因的研究存在着一个误区,即仅仅对文化现象及其规律性作出概括、总结,没有触及文化复制、传播的深层机理,有的学者将传统文化事象视为文化基因,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陷入了“文化”到“文化”的自循环,导致对文化基因本质的偏离。

(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国内研究现状

在基础性问题研究方面,国内学者的研究重心主要是放在非遗数字化的概念界定和综合影响上。王耀希(2009)、卓么措(2013)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定义为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将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马晓娜等人(2019)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的角度对非遗数字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探讨。在技术手段研究方面,周玉屏(2013)结合实际全面分析澧水船工号子的传承现状,分析数字影像技术对传承这一表演性不强的音乐类非遗具有重要意义。谈国新、孙传明利(2013)用三维技术实现了土家族“撒叶儿嗬”的道具服饰、舞蹈技法、口头经验、表现形式、舞蹈空间场所的原生态再现。余日季等人(2016)基于AR 技术,提出了“黄鹤楼传说”非遗开发的技术路线。在数字保护形态研究方面,国内学界从不同层面探讨了非遗数据库建设问题。彭纲(2009)提出了构建非遗资源数据库和各地方数据库管理中心的数字化保护思路,李明(2010)等论述了非遗数据库、数字典藏与数字化保存的关系,杨红(2014)讨论了非遗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作用和意义、基本框架、分类体系、核心元数据、标准体系等问题。

二、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解码的作用与意义

(一)完整揭示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演进的深层机理

文化基因是决定民族文化传承脉络的根本动因,对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基因解码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够深刻揭示农业文明时代贵州民族非遗传承的机理,解读传统农业社会发展与民族非遗繁荣的有机联系;剖析工业文明时代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变异的表现与影响,反思工业化、城市化进层中农业社会衰落、贵州民族乡村日益贫困、凋敝的深层文化诱因;探寻后工业化时代修复贵州少数民族非遗基因的依据、方式,发掘贵州少数民族非遗复兴对于乡村振兴的现代价值。

(二)创新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路径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组织实施非遗保护的现代化手段。美国国会图书馆启动“美国记忆”计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世界记忆”项目,俄罗斯、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国也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非遗数字化建设项目。进入21 世纪,我国学者、相关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日益加强,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贵州属于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起步较晚的地区,将文化基因解码的实证研究运用于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中,可以实现非遗保护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遗产学前沿——文化基因理论的结合,这既能够为贵州少数民族非遗数字化研究开辟新视野,又能够为贵州少数民族非遗数字化保护的跨越式发展创造新路径。

(三)培育贵州少数民族在乡村振兴中的文化主体地位

过去贵州农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思路是通过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引入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此带动农民就业、农户增收。然而这种思路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贵州作为贫困山区生态环境退化、农村青壮劳动力流失严重的现实状况,忽视了对地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开发,割裂了乡村振兴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有机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现代化治理所需要面对的民族文化意识、文化习俗的特殊性,因而很难取得长期成效。贵州少数民族乡村是我国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区域,其乡村振兴必须要走一条符合省情、区情的特色道路,这就是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发展文化产业、特色产业、绿色产业,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为此,要在政府民族文化保护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引导下,大力培育、强化贵州少数民族居民的文化主体性。解码贵州少数民族非遗的文化基因并应于当地教育、培训、宣传、人文空间与生态空间建设,有助于唤起少数民族同胞的文化自觉意识,重塑其文化自信,助推其文化自强,使贵州少数民族居民真正成为民族非遗保护、传承、复兴的主体。

三、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解码思路

贵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传统民族文化多姿多彩,2019 年贵州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0 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00 多项,对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基因的解码应遵循一定的思路。

(一)正确认识文化事象与文化基因的关系

文化事象与文化基因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文化事象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以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所包含的规律性,它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传承中的典型和标志。文化事象是文化传承规律的具体外在形式,文化基因是决定文化传承、演进的内在因子。民族传统歌舞戏剧的模式、建筑民居的风格、手工服饰的样式、民俗风尚的社会关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都属于文化事象的范畴,而在这些文化事象背后决定民族文化独特性、排他性、可以代际复制和传播的深层因子,才是文化基因。文化基因包含一个民族特有的共同文化心理、文化信仰、文化意识、文化记忆等。文化事象是文化基因的外在表现形式,文化基因是文化事象的内在决定因素。对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基因解码,既要从文化事象的研究入手,通过总结少数民族非遗的特征与规律为文化基因解码打下基础,又要避免将文化事象等同为文化基因,避免脱离文化基因本质来单纯收罗各种文化现象,从而陷入“文化”到“文化”的自循环,这也是当前我国一些地区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容易进入的一个误区。

(二)选好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解码的对象

选好解码对象是成功解码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的前提,可以按照以下标准来选择基因解码对象:首先,按照重要性原则来选择解码对象。如前所述,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范围广,必须要选择具有典型地域民族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点解码的对象。如:侗族大歌、苗族古歌等贵州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海内外,覆盖的少数民族人口多、地域广,影响深远,应当成为文化基因解码的重点对象,并成为带动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解码的先行者。其次,要以独特性、唯一性作为选择基因解码对象的一个重要原则。文化基因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与排他性,只有选择区域内最具特色、与其他地区相比最具差异性的文化事象作为解码对象,才能够真正抽取、提炼出本地区民族文化中哪些被世代传承、复制的深层因子。如:贵州苗族芦笙舞、水族马尾绣、布依族服饰等独具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解读贵州少数民族独特文化基因的最好素材,对于民族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极其重要的禀赋价值。再次,要兼顾保护与开发两个方面的效用来选择基因解码对象。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基因解码的目的是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文化保护是文化振兴的前提,传统文化开发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现代化的必经路径。为此,应当从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和开发价值两个方面来综合考察文化基因解码的选择对象。如:贵州一些濒临断代危机的少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民居、特色手工技艺既是需要抢救、保护的珍贵文化遗产,又具有很高的经济开发价值,可以成为乡村振兴大局下发展文化旅游、特色景观农业的重要文化资源,理所应当优先成为文化基因解码的对象。

(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解码的科学方法体系

毋庸置疑,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解码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民族学、史学、经济学、信息学与数字技术等多学科体系。解码贵州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基因的一个关键在于科学提取、编写文化基因符码,并对基因组进行逻辑排序,这就要求通过细致的史料文献研究和深入的民族志田野调查对少数民族非遗进行历史溯源,并运用结构人类学和符号学原理对民族非遗的传承、演化机理进行剖析与解读。解码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研究体系,综合应用田野调查、符号学、计量分析、数字信息化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等多体系的研究方法,还要处理好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如何将个体性、局部性、微观性的调查研究整合为兼具共性、多样性、延续性、整体性的民族非遗文化基因谱系?这就需要运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来弥补田野调查法的缺陷。贵州少数民族非遗基因解码具有一系列特定的民族学研究对象,如何将这些研究对象转化为计算机模拟技术能够处理的数字模型,以实现基因谱系的构建?这就需要创建一套民族非遗文化基因数字化的实证研究框架。

四、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解码的应用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然而在现代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是面临传承断代的风险,或是在现代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迷失本真,发生流变。在国家乡村振兴、文化复兴、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背景下,对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基因解码对于推动贵州少数民族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应用价值。

(一)推动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区别于在特定部门、场所以文本、音像、视频等方式静态记录、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博物馆”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因其具有强调少数民族居民的文化主体地位,使非遗在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环境中永续传承、发展的特质,而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标。真正长期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活态保护,既要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和原生态,又要让传统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生产中获得永续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将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解码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可以培养贵州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主体性,唤醒群体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少数民族生活、生产的互嵌共生,为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提供良好的社会人文基础。

(二)推动贵州少数民族乡村特色产业的振兴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五大目标任务中的一项核心任务,贵州少数民族乡村大都是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加上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自然生态环境退化,大量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等瓶颈效应,推行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发展面临极大的阻碍。只有大力开发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要素的特色文化旅游业、特色农业才能破解这些地区实现产业振兴的难题。对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基因解码,就是要发掘、提炼出贵州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那些世代传承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因子,这对于指导贵州少数民族乡村发掘特色文化资源,发挥民族特色文化比较优势,发展文化旅游、创意旅游、创意农业、开发特色农产品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三)推动贵州少数民族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地既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区域,又是国家划定的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功能区,为长江、珠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因而贵州少数民族的乡村振兴还面临着实现生态环境修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功能和任务。过去在城镇化、工业化冲击下,贵州民族乡村传统文化的衰落、变迁导致了当地居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导致了对土地、山林等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利用,造成水土流失、石漠化地质灾变,石漠化地质灾变加深了当地居民的贫困程度,而贫困又进一步加剧了脆弱生态环境的破坏。将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解码的成果应用于当地教育、人文、生态、景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软件与硬件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应用于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特色文化产业与绿色经济发展,能够从文化贫弱导致生态灾变这一源头性问题入手,改变贵州民族村落不合理的文化经济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能够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复兴、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提供一条相融共生的路径。

五、结语

综上,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解码具有揭示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理和创新非遗数字化保护路径的作用,同时在培育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主体性方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正确认识文化事象与文化基因的关系、正确选择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解码的对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解码的科学方法体系构成了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解码的主要思路。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解码的成果可应用于少数民族非遗的活态保护、少数民族乡村特色产业的振兴发展、少数民族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三大领域,从而能够为贵州少数民族乡村实现文化、生态、产业全面振兴提供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解码文化遗产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解码 四十五度仰望天空
文化解码
少数民族的服装
文化 解码
Tough Nut to Crack
文明 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