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动力、困境及优化路径
——基于“三角协调模型”的分析

2022-07-13 03:20
林区教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一流力量学术

刘 荣

(沈阳师范大学,沈阳 110034)

“动力”一词,源于机械学,比喻推动事物前进和发展的力量。学科发展是一个自主生成和外力输入合力推进的过程,是内外各要素之间的耦合与协调[1]。政府、市场、学术在一流学科的建设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政府和市场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外部动力因素,而学术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内部动力因素。内部动力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外部动力是一流学科建设的条件,一流学科的建设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不同历史时期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的不同,三种学科建设的驱动力量作用强度也是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新时期下,我们首先要厘清三种力量对于学科发展建设的影响,其次要探究三种力量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才能更好的促进一流学科的发展,最后要为我国一流学科的发展寻得合理的建设路径。

一、“三角协调模型”视角下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动力因素解析

在一流学科建设中,政府、市场、学术这三种力量基于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一流学科的发展建设。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动力框架如图1所示。从外部力量来看,政府通过颁布相关政策和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一流学科的发展建设;市场则通过外部吸引拉动一批经济效益良好的学科优先迈入一流学科发展阶段。从内部力量来看,学术力量作为一种内部驱动力,促使一流学科朝着高质量生态化方向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三种力量的作用也一直在变化,有时一方独大压制其他两方力量,而有时三种力量又相互制约,协调发力。只有对三种力量进行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才能建立有效的沟通整合机制促进一流学科的发展建设。

1.一流学科建设的外部推动力——政府力量

政府力量作为一流学科建设的力量之一,对一流学科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政府一直处于主导性地位。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借鉴苏联模式,推行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力量居于统筹支配地位,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政府力量同样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伯顿·克拉克的“三角协调模型”中,中国最开始也应是位于“国家权力”一角; 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的权力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由“国家权力的一角”向着三角的另外两个方向——市场和学术权威移动。到目前为止,虽然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在多元利益主体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但政府在其中依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作为一种外部推动力,主要是通过颁布相关法规政策、经费投入等方式引领和指导着学科发展的方向与轨迹。首先是政府政策的支持引导力,一个国家的重点学科建设从侧面反映出了这个国家对于这类学科人才的强烈需求,因此政府往往会通过颁布教育政策支持引导一流学科的发展。我国相当一部分学科的发展与壮大都是与国家政策紧密相连的,政策以权威化标准化的形式规定了一流学科建设要达到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对于学科的发展具有直接性与长远性的影响。其次是政府经费投入的保障力,一流学科的稳定发展离不开雄厚而持续的经费支持,没有一流的经费投入,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因而也就没有一流的学科。

2.一流学科建设的外部拉动力——市场力量

市场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机制,市场以及与市场有关的各种力量是高校的重要外部动力[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提高,产生了很多新的学科专业。高校进行学科专业设置时也会把市场的需求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建国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市场力量在高等教育中产生的作用微乎其微,高等教育的活动没有考虑市场力量对于高等教育的影响,高等教育的话语权被牢牢掌握在政府手里。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决策,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逐渐面向商业化的市场,市场力量也得以在高等教育中发挥其自身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学科的多样性发展,而且为学科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外部环境。我国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同时,一流学科建设也在与市场、企业接轨,逐渐增加了与市场之间的粘性。

高等教育在与市场的交流活动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一方面,学科的繁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给高校和学者们带来了经济收益,激发了其积极研究和创新的兴趣。在市场力量的拉动下,我国越来越多的学科发展建设开始与市场接轨。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学科逐渐发展壮大。市场需求作为一种外部拉动力,在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科的外在合理性,提高了学科的知识生产力。

3.一流学科建设的内部驱动力——学术力量

学术力量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内在驱动力。如果说政府和市场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是强制性的,外发性的;那么学术力量则是主动性的,内发性的。这里的学术力量是指学者专家们通过对高深知识的探索以及对高深学问的追求而产生的一种内生性力量。伯顿·克拉克将学科建设理解为拥有共同知识的专业学者,在相互独立的研究领域以学术兴趣为驱动进行科学研究,并建立和完善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3]。由此可见,以学术兴趣为驱动进行的学科建设是一种原生动力。此外学术领导者对于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具有远见卓识,他们具有超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他们可以利用自己已有的学科知识和经验不断地创造新知识,构建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从而推动一流学科的自主性发展。

二、“三角协调模型”视角下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现存困境

自2015年国家颁布关于“双一流”建设的政策之后,由于各方的努力和推动,我国的一流学科建设获得了高速的发展,取得了优秀的成果。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瓶颈”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流学科建设过于依赖政府力量,“三角协调模型”失衡

在伯顿·克拉克的三角协调模型中,政府、市场、学术力量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结构,而是根据国家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相对稳定的动态结构。在推动一流学科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三种力量均衡发力才会达到最佳状态。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与政府的关系是典型的“国家控制模式”,高等教育在政府集中控制和行政约束的制度环境中运行[4]。政府相关政策推动着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中更多思考的是如何有效地遵循政策指令,而不是出自于学术性发展的需要,容易忽视学科自身发展的学术逻辑。政府力量在学科建设中主导性作用越强,市场力量和学术力量作用就越薄弱。此外,在大多数时候,政府还可以越过市场直接配置资源,这使得学科在发展建设中难以从市场力量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源,长此以往,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三角协调模型”的失衡,不利于一流学科的健康发展。

2.一流学科建设在市场中过分注重经济利益的价值导向

一流学科建设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分配和经费投入,有钱才能更好地办教育,但是国家给予每个学校的资金投入数额是固定的,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我国大学学科的建设更加依赖于在市场中寻求经济收益,那些能够带来较大经济利益的学科获得了市场更多的资源注入而得到了优先发展。哪类学科最容易带来经济效益而选择优先重点发展这些学科是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学科发展的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经济逻辑主宰的学科建设病”[5]。虽然这种建设逻辑促进了实用学科的发展,但一些经济效益较差的学科则被忽视和冷落,导致了基础学科建设逐渐走向边缘化。以经济逻辑主宰一流学科建设,使得学科建设的出发点过于功利,将会导致学科建设只关注于眼前的利益,影响学科的长远性建设。

3.一流学科建设重视强调国家需求逻辑,忽视学科发展的知识逻辑

自建国以来,受到国情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学科也被视作是促进经济增长和进行国家建设的一种“工具”,从而忽略了学科发展的知识逻辑,没有充分有效的激发学科自我发展能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战略,这一转变促使我国把学科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学科的内涵式发展建设上,但是一流学科在建设过程中,还是会不可避免地首先考虑到国家的需求而不是学科自身知识性的发展。和发达国家高校相比,我国高校学科的学术性导向被忽视,学科的发展有些是移植发达国家的模式,没有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促进学科的内生性适应性发展。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学术性力量还处于较弱的地位。

三、“三角协调模型”视角下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优化路径

1.政府力量以宏观调控为主,逐步完善市场的利益驱动机制

随着市场化经济体制的改革,部分学者提出大学在市场化时可以不需要政府的参与,完全由市场的需求去引导大学的运作,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一方面,就政府而言,政府需要发挥自身的监督管理作用;另一方面, 很多因素影响着市场发展,中国的市场化逻辑还并未成熟,因此大学需要获得政府有效的宏观调控。亨利·埃茨科维茨与劳伊特·雷德斯多夫指出:“以前,政府总爱进行干预、指挥调节过程、协调知识基本结构的建造工作。但是,决策者现在日益感到他们的干预只能产生有限的效果,三方合作伙伴都意识到需要同另外两个进行磋商。”[6]可见,政府不应再是决策者和命令者,而是应该转变为一个协调者和参与者,在协调参与的过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我国的一流学科建设应在政府主导下走向由政府引导,市场和高校共同参与的建设之路。政府在行使权力时必须要受到知识内在发展的制约,才能使三角协调模型更加稳定。

国家在宏观调控的同时要逐步完善市场的利益驱动机制,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使一流学科在建设发展中把握好合理的尺度,引领学科的良性发展,使一流学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机遇、形成优势。一流学科的建设不能只注重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像过去那样将学科变为单纯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工具。

2.提高学科建设的学术性,激发学科建设内部活力

虽然政府、市场等驱动力量不可或缺,但学科想要长远发展,还需要依靠学术的力量。学术力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动力,而这正是一个学科成长的基石,也是实现学科整体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新时期下,要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一流学科,必须要遵循学术性的发展逻辑,以知识生产为基础,激发学科建设的内部活力。学科的学术性越强,其自身的自主进化能力和自我革新能力就越强,越能适应周围环境的发展变化。同时,对学术性的高度重视可以促进学科形成更强的内生发展动力。

要想建设一流的学科专业,必须依靠学科内在的创新能力和成长能力去不断地更新和调整学科结构。一流学科建设的动机应该从学科建设的自身出发,以知识性逻辑主导学科建设。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学科知识的价值属性从过去的单一化走向多元化,激发学科的内部活力,构建以学术性力量为基础的动力机制已经刻不容缓。

3.协调学科建设的内外部力量,促进一流学科最优发展

对于学科的发展来说,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既是相互矛盾又是相互统一的。政府、市场与学术之间互相作用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式,三者相互交叉协调,求同存异。他们共同作用,推动着学科的发展与成长。单一方面的单打独斗并不适合目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学科建设,一流学科要想获得高质量的协调发展,首先要具有自己鲜明的立场,要忠诚于真理,不能随波逐流盲目服从政府权威的力量,也不能只迎合市场需要,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专家和学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建起多元化学科建设团队。

大学、政府和企业的交互是创新系统的核心单元,三方不存在支配与依附的关系,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模型构建,以共同的利益需要为纽带和基础[7]。因此在建设一流学科的过程中,我们要在保持知识的本体性价值不变的同时,协调学科建设的内外部力量,在政府、市场和学术力量之间找到平衡点,形成建设合力为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政府过多的干预会给一流学科的发展带来障碍,但是一流学科完全为市场所左右也同样是非常危险的。三种力量只有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才能形成一流学科建设的最优动力系统。在一流学科建设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共同治理作为学科建设的价值追求,实现一流学科的内涵式发展。

四、结语与展望

我国一流学科的建设是面向世界的,也是面向未来的。结构决定功能,要想实现一流学科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协调好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和学术力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学科发展系统。一个完善的学科发展系统应具有自我整合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能使学科发展自主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一流学科建设困境之下,首先应以政府力量作为宏观调控,完善市场利益驱动机制,其次应提高学科建设的学术性,激发学科建设内部活力,最后应协调内外部力量,促进一流学科最优发展。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普及化、信息化的新时代,我国一流学科的建设应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能够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够基于长期持续的创新采取自我革命。增强学科国际话语权,提高学科国际竞争力,促进学科的内涵式发展是目前我国一流学科发展建设的目标和使命。我国一流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应立足于中国本土实际情况,面向世界高等教育,在促进学科的内涵式发展基础之上,使之成长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学科。

猜你喜欢
一流力量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怀疑一切的力量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