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的PEST分析

2022-07-13 13:21田江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科技期刊

◇ 田江 ◇

一、研究背景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成为我国科技期刊的战略目标。随着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全面启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高地,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与高校“双一流”建设二者的有机统一与融合发展,既是高校战略问题的范畴,也是广大科技期刊的办刊战术与发展策略共同关注的问题。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与高校“双一流”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但是二者总体表现为不平衡、不协同的格局。

从文献引证指标来看,我国高水平学术论文层出不穷,ESI收录论文数和高被引论文数的数量和位次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①我国内地的ESI收录论文数位居第2位,高被引论文数位居第2位,专利数位居第1位。。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内的五所大学的ESI收录论文数也非常值得肯定,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排名全球第3位,上海交通大学排名全球第7位。与同档次的世界大学相比,浙江大学等五所大学的专利指标名列前茅,浙江大学专利数排名全球第1位。但与世界排名前十的大学相比,我国高校在各校高被引论文数、国际合作论文数和篇均被引这些表征质量的指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2019年11月22日,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七部委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共设有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高起点新刊、集群化试点以及建设国际化数字出版服务平台、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7个子项目,按照5年的培育周期,共遴选22种领军期刊及228种后备梯队重点建设期刊,以及每年支持创办30种高起点新刊,以推动我国科技期刊跨越式发展。截至2021年4月20日,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推动下,我国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批优秀期刊已跻身世界一流阵营,“已有29种期刊学科排名进入国际前10%、12种进入前5%、8种进入学科前5;2020年ESI顶尖论文全球排名前100的机构中,有78家机构在领军期刊发文共计1965篇,较2019年增长39%;期刊出版集群化、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刊群联动,平台托举,融合发展,开放合作的良好生态初步形成”①操秀英:《我们距离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还有多远?》,科技日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656395712441520&wf r=spider&for=pc.2021-04-21.。但我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2021年4月20日,时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工作交流推进会上指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有5000多种,居全世界第三位,但高影响力期刊中还鲜有中国的身影,在全球占比仅有3%,与美英等科技期刊强国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相对于科技创新需求滞后。“自2013年以来,全球新创科技期刊3380种,美国占了1565种,英国是961种,而我国期刊的数量仅有194种,新增供给数量仍然较少。”我国科技期刊传播影响力有限,怀进鹏院士指出,多数科技期刊办刊方式较为传统,停留在传统的收稿审稿发稿等简单流程中,传播服务意识不足,能力薄弱,同时我国科研成果缺少自主可控的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在全球学术出版体系中仍然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一)国际影响力不足

根据2020年6月29日科睿唯安发布的2019年度SCI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数据,共有12838本期刊被SCI收录,其中排名前十的高校科技期刊仅3种。根据Elsevier官方网站发布的2020年1月1日数据,共收录中国大陆期刊222种(中文刊157种,英文刊64种),其中高校科技期刊74种,占比仅33%,如图1、图2所示。

图1 EI收录期刊中高校科技期刊占比

图2 EI收录期刊按主管部门分类

(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够

根据北京大学发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第8版),全国共有1983种刊物进入核心期刊要目,其中高校科技期刊(主办单位有高校)386种,占比31%。从主管单位情况看,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期刊共316种,占比25%;中科院、科协主管的期刊共411种,占比33%,如图3、图4所示。

图3 北大核心期刊中高校科技期刊占比

图4 北大核心期刊(按主管部门分类)

我国高校科技期刊数量和质量持续发展,但无论是期刊规模还是质量都与高校人才与智力资源不相称。《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9)》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为4973种(不含军队系统出版的科技期刊),其中中文科技期刊4519种,占比90%以上。根据《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年度观察报告(2018)》,截至2018年底,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共有1165种,涵盖61个学科,其中综合性科学技术学科的期刊数量最多,达336种,占比28.81%;在我国高校科技期刊中,中文刊1063种(91.24%),英文刊79种(6.78%),中英文合刊22种(1.8%),英德文合刊1种(0.09%),新创期刊中,英文刊有较高比例;从主管单位看,25.4%由教育部主管,31.9%由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管,13.6%由高校主管,29.1%由科研院所或其他单位主管。

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虽然有力支撑了我国教育科研事业发展,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交流平台,但仍有大量高水平文章,尤其是被世界范围认可的高水平论文,不是在国内高校科技期刊发表的。一是因为国内高校科技期刊的办刊历史不长,还未得到广泛认可;二是规模庞大的办刊数量拉低了高校科技期刊的办刊水平。好文章数量有限,作者为能及时发表,有时不一定会选择影响力最大的期刊;而影响力最大的期刊,反而不一定能够保证所发表的都是最高水平的文章,这是期刊数量摊薄了优秀文章集中度的一个方面。另外,每个科技期刊都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因此庞大的期刊数量意味着更加庞大的文章数量,即便其中有数量可观的高水平文章,但平均水平较低是不可避免的。

(三)高质量发展平台不足

2019年11月22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办公室发布《关于下达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项目的通知》,285个项目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类项目22项,其中高校科技期刊入选7项,占比31.8%;重点期刊类项目29项,其中高校科技期刊入选6项,占比20.7%;梯队期刊类项目199项,其中高校科技期刊入选38项,占比19.1%;高起点新刊类项目30项,其中高校科技期刊入选13项,占比43.3%;集群化试点项目5项,无高校科技期刊项目入选。

结合科技期刊自身特点,聚焦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的总趋势,本文全面梳理科技期刊发展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方面的宏观因素,如图5所示。应用管理学的PEST①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任何一个经济人(企业、组织或行业)都受到所处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PEST分析模型是一种对宏观环境分析的有效工具,广泛应用于管理实践。所谓P是政治(politics),包括政治制度、政治力量、政府政策、国家的产业政策、相关法律及法规等;E是经济(economy),如国家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收支、通货膨胀率、产业结构、经济布局等经济因素;S是社会(society),如社会人口、价值观念、道德水平、民族文化、宗教、民俗风情等;T是技术(technology),如高新技术、工艺技术和基础研究进展、运营管理中的技术创新等。PEST分析模型为分析经济人所处的环境状况提供了有效分析维度和视角。通过对这四个因素进行剖析,可准确把握经济人当前的环境状况。分析方法,全面系统分析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环境,进一步厘清科技期刊发展的初心与使命,为高校科技期刊制订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提供宏观科学指导。

图5 科技期刊PEST分析框架

二、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的政治环境(P)

(一)期刊的使命与担当进一步明确

高校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创新和学术评价的重要平台,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早在1977年,邓小平曾指出“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高等学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2015年2月,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教社科〔2015〕1号),对高校期刊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

2019年8月,《意见》提出将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为统领,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提出“未来五年,跻身世界一流阵营的科技期刊数量明显增加,科技期刊的学术组织力、人才凝聚力、创新引领力、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到2035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团。”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

2021年5月18日,《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宣发〔2021〕17号)强调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高校科技期刊在我国科技期刊中占有重要地位,担负着传播科技成果、先进文化和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途中,高校科技期刊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努力跻身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群。

(二)科研评价体制全面改革进一步强化期刊功能

我国科研评价体制全面改革推进高质量科技期刊发展。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科研评价体系存在不科学、不完善的体制机制缺陷,较大程度影响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质量、学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并导致我国大量科技成果发表在国外而背离服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教育评价体系逐步完善。特别在201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在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材料中取消填写论文期刊影响因子,并鼓励研究者将发表在国内期刊的论文作为代表作。中国科学院学部自2019年开始要求院士候选人的10篇代表作“原则上应有一篇或以上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或其他中国优秀期刊上发表”①任胜利,马峥,严谨,高洋,佟昔:《机遇前所未有,挑战更加严峻:中国科技期刊“十三五”发展简述》,科技与出版,https://mp.weixin.qq.com/s/fjyUypy0K0_MpwyYtl0BWw.2020-09-18.。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教科技〔2020〕2号),要求破除“唯论文”“SCI至上”等不良导向,强化分类考核评价;同年,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国科发监〔2020〕37号),文件明确提出基础研究类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其中,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原则上应不少于1/3;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包括发表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简称“三类高质量论文”)。高质量成果的考核评价权重最高可增加到50%。

随着学术评价强调学术成果的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推行“代表作评价”方法,不“以刊评文”,着力扭转长期以来“SCI至上”的不良局面,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

为加快推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推动建设与世界科技强国相适应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2019年以来在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统一部署下,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牵头发布高质量期刊分级目录,面向各学科领域国内外科技期刊,每个学科领域的期刊分为T1、T2和T3三个级别,T1类是指已经接近或具备国际一流水准的期刊,T2类是指国际知名期刊,T3类指业内认可的较高水平期刊。截至目前,共有50家全国学会参与试点工作,23家学会正式发布首版分级目录,4000多种期刊入选(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高质量期刊分级目录入选情况

(三)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亟待发挥期刊的作用

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是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此,高校科技期刊一是要及时出版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研究方面最新成果,助力科技瓶颈的突破,如与“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重大疾病防治研究”“深海空间站”“智能电网”等一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相关的研究成果;二是要把国家重大需求相关专业、方向放在栏目设置、组稿的首位,推动研究热点聚焦到国家重大需求领域。

从科技创新供给侧来看,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水平、出版规模以及科技传播与服务等方面均不能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科技创新需要,我国科研学术成果外流成为客观事实。加之我国高校科技期刊普遍面临出版周期长、科技传播滞后的问题,网络优先发表尚未成为主流。同时,栏目设置相对固定,缺乏紧跟科技前沿的敏锐性,未能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及时进行栏目调整,制约了质量提升。

(四)深化科技期刊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

1.科技期刊全面开放格局

在人类文明历程中,期刊从创立至今一直都以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传播知识与文化。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与建设“双一流”高校是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与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全面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是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经济全球化加速期刊国际化发展进程,包括论文作者的国际化、编委及审稿专家的国际化、期刊语种的国际化、论文编排的国际化、出版发行的国际化、编辑管理的国际化、印刷质量的国际化,以及发行的国际化①刘建超:《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内涵与实现》,《编辑学报》2001年第4期;花芳,冯玉林:《期刊国际化程度的量化指标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年第6期。。在这一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应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借鉴国外先进出版机构出版模式和服务体系,积极探索通过资本、人才与市场等要素的引入,探索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同时还应重视在专业和行业领域掌控核心、重要、有影响力的学术资源,将办刊的基础建立在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资源之上(包括学者资源、学术组织资源和学术成果资源),打造有特色的专业期刊、行业期刊。

2.科技期刊全面深化改革

市场体制和机制的缺失是制约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根本问题。我国高校科技期刊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但与期刊发展相关的所有学术资源、财政资源、人才资源均未主要按照市场进行配置,期刊的产出及其成效的评价结果对期刊的持续经营和发展也影响甚微,并未按照市场机制实行期刊的优胜劣汰和投入资源的优化与调整。

受职称、学位、评奖制度等非学术性评价体系的影响,科技期刊的体制和制度并不完善。一是在发展定位上,我国高校科技期刊面临目标不明确、与高等学校的使命错位的危机。高校科技期刊的办刊初衷是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展示某个研究领域的成果。然而部分高校有为办刊而办刊,也有为收取版面费而办刊,早已偏离办刊的最初目的。二是在组织管理上,制约了科技期刊的作用发挥。我国高校的期刊出版单位大都被划入高校的教辅服务单位进行管理,在组织架构上与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中心工作背道而驰且融合很少。部分高校科技期刊甚至被视为经营单位实行自主经营,对学术论文缺乏筛选。

当前,高校科技期刊出版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期刊的资源配置是一切挑战的核心,必须从思想和行动上进行转变,构建一套合理管理、适应市场的新模式。

三、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的经济环境(E)

(一)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期刊发展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进一步推动全球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体现是论文产出及论文影响力。2000—2018年,中国发表科技论文数量明显增加,如图6所示。2018年我国发表总量超过美国,接近欧洲国家发表的全部论文数量。参考全球前1%引用文章指数②,我国科技论文影响力增长趋势明显,但与美国相比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如图7所示。

图6 2000—2018年全球出版科技论文数变化

图7 全球前1%引用文章指数变化趋势

2020年9月11日,党中央着眼“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的科技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为我国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进一步认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持续研发投入催生科技成果

从2000年起,我国研发投入增长显著,平均增长率居全球首位,如图8所示。2000年至2017年,我国研发总投入占全球研发总投入的32%,为全球第一,如图9所示。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 GDP)而言,通过分析研发密度(研发投入与GDP之比)来看,我国2017年研发密度比2000年翻了一番,并超越了英国;然而和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发展空间。即使与韩国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如图10所示。

图8 世界主要国家研发投入情况(2000年—2017年)

图9 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研发支出增长情况(2000—2017年)

图10 世界主要国家研发密度情况

总体来看,全球科技创新成果与研发投入均在持续增加。我国从科研产出、科研成果影响力到研发投入及研发密度都有快速增长,甚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涌现出更多、更好的科技论文成果,这将为我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一流水平带来巨大动力。

四、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的社会环境(S)

(一)全球科技期刊发展格局

1. 一流科技期刊地区分布

根据科睿唯安的网站数据,截至2020年9月,全球共有SCIE期刊9411种,其中美国3060种、英国2007种、荷兰764种、德国648种、瑞士296种、中国大陆242种。Q1期刊中,美国1029种,英国731种,荷兰280种,德国147种,瑞士76种,中国大陆77种。

根据2019WAJCI数据,按国家统计,水平较高的国家是美国、英国、荷兰,三个国家的WAJCI 均在2左右,中国大陆地区的1429种期刊的平均WAJCI 是0.929,低于1,表明处于中游偏下水平。

2. 一流科技期刊结构分布

据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①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是全球权威的书目参考和连续出版物管理工具,是一种针对全世界图书情报单位、出版商等设计的连续出版物指南类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全面提供全世界权威出版社出版的连续出版物的详细信息,是一种专门对图书情报单位的连续出版物作统计、评价的分析系统。数据库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球正在出版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卫生领域科技期刊(STM期刊)逾4.2万种,出版地涉及全球162个国家和地区。美国以8744种STM期刊名列第一,占全球总量的20.82%,其次为英国(5082种),占全球总量的12.10%。中国的STM期刊数量在全球排名第三(3529种),占全球的8.40%。

3. 一流科技期刊产出结构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统计了2007—2016年14个论文产出最多国家在本国期刊发表论文的情况。荷兰(3.79)、英国(2.65)和美国(1.39)3个国家超过1,为“论文流入国家”。其余11个国家的比值均小于1,为“论文流出国家”。论文流出最严重的国家依次为西班牙、中国和加拿大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83页。。

不论SCIE期刊数量还是位于Q1的期刊数量,排名前列的国家均拥有较多的世界一流大学、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较大的科技出版集团。

(二)科技期刊学科环境分析

1. 基于SCIE数据库的科技期刊学科分布

SCIE收录期刊涉及178个学科,中国被SCIE期刊收录的期刊涵盖121个学科。在中国内地的空白学科中,期刊最多的前十个学科其他国家/地区的期刊数,如表2所示,涉及学科包括:神经病学、微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统计学与概率学、护理学、计算机科学与跨学科应用等基础前沿及交叉学科。

表2 中国内地空白学科期刊最多的前十个学科其他国际/地区期刊数

2. 基于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数据库的科技期刊学科分布

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数据库对每个期刊进行学科领域归属整理,并对数学、物理、综合性自然科学等10个学科领域进行统计,其中医药卫生期刊出版数量最多(17714种),占期刊总量的37.8%,其次为工程技术类(9234种),占比为19.7%,是STM类期刊的主体;生物科学领域期刊数量位列第三,有6274种,占比为13.4%,其他各学科领域期刊出版数量相对均衡,出版量为1300~2300种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9)》,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年,第68页。。

(三)全球科技期刊发展趋势

受到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深刻影响,全球科技期刊发展迅猛,在出版方式、经营管理、传播路径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期刊不再仅仅是科研成果发布的载体,而成为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知识服务的平台,为人类科技发展提供智慧的庞大数据库。全球科技期刊发展呈现出集约化、规模化、数字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开放获取(OA)、优先数字出版(Online first)、预印本(Preprint)、及时出版(ASAP)进一步创新科技期刊出版与传播,加速全球研究成果的共享,期刊也正在由出版发行商向信息提供商、知识供应商转变,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知识服务。

五、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的技术环境(T)

“双一流”建设大大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论文产出数量与学科建设成果有力支撑了高校科技期刊的进步。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建设、出版体系、融合发展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为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发展提供支撑。

(一)高校学科建设优势

截至2018年,从总体排名上来看,我国高水平大学的数量位列世界前列①宋博,李新来,吴孟:《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结果管窥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成效和启示——分国家(地区)、分指标、分学科排行榜及分析》,《评价与管理》2019年第2期。。同时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取得一定成果。截至2019年,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和地球科学这6个ESI学科已有我国大学位居全球学科排名前10名②张蕊,祖文玲,邱均平:《2019—2020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评价与结果分析》,《评价与管理》2019年第4期。。

参照学科相对优势指数(RDA③RDA是指某一高校特定学科的产值在该高校所有学科总产值所占比重与高校集群内这一学科产值在所有学科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率,该指标反映出高校在特定学科领域与集群高校平均值情况的相对优势。)评价指标,聚焦22个ESI学科门类,进一步分析我国高校学科发展情况④石丽,邹恒衡:《基于ESI和InCites数据的高校学科集群与优势学科探测研究——以我国36所A类“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情报探索》2019年第4期。。根据学科相对优势指数分布特征,将其划分为顶尖学科区(RDA≥2)、强势学科区(1≤RDA<2)、潜力学科区(0.5≤RDA<1)、边缘学科区(0. 1≤RDA<0.5)、薄弱学科区(RDA<0.1)5个学科区,其中前3类为具备一定优势的学科,后2类为处于劣势的学科。分析结果显示,围绕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36所“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的学科建设情况,可将这22个学科大致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学科群:工程学、材料科学和化学学科。无论从RDA>1还是RDA>0.5的高校数量来看,这3个学科的高校数量都位列前端,在2018年5月ESI数据中,这3个学科进入ESI前1‰的高校已分别达18所、18所和15所,整体学科水平较高。

第二层次学科群: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临床医学。其中有超过5所高校入选ESI前1%,且RDA>1和RDA>0.5的高校数均超过25所。在2018年5月ESI数据中,国内高校进入1%的数量占ESI机构总数的11.62%。

第三层次学科群:生物与生物化学、综合交叉学科、环境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地球科学、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这几个学科RDA>0.5的高校数均在10所以上。

第四层次学科群: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空间科学、经济与商业学、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科学总论。这几个学科的RDA>0.5的高校数均不超过10所。

高校科技期刊作为高校学科建设成果的载体和窗口,同时“作为大学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期刊往往与高校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息息相关”①李雪莲,唱雪,徐若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报的特色发展及功能定位》,《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报应以国家重点支持学科为依托,将“双一流”建设作为其发展主线;在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及现有资源下,清晰定位优势学科群及发展方向;重点扶持和办好有希望打造成学报品牌的学科专业;整合优势学科群,为特色学科设置固定栏目或出版专刊;利用这些学科群的领先优势,使之成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充分发挥其引领功能。

综上所述,高校优势学科是培育期刊的沃土,在第一、二层次学科,有望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第三层次,可以探索建立特色期刊。同时通过期刊发展,也可反哺学科建设并带动其他相对劣势学科与交叉学科的发展。

(二)高校科技人才优势

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等学校268所②《教育部发布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共计2956所》,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321555789_120068693. 2020-09-01.。经过近年来的高速发展,我国高校已形成了一定人才优势,高水平学者人数在世界已居于前列,总师资人数已与美国逐渐接近。

从国内来看,2019年,我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授奖项目共239项,其中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奖198项,占授奖总数的82.84%;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59项,占授奖总数的66.53%。同时,2019年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科学家,绝大多数来自高校。

从国际上看,根据科睿唯安发布的2019年ESI高被引科学家榜单③科睿唯安:《2019年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出炉》,科学网,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11/432881.shtm.2019-11-19;大学与教育:《重磅!2019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出炉!》,百度,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0 641589902122898&wfr=spider&for=pc.2019-11-19.,2019年中国内地上榜人数激增,共有636人次上榜,占全球上榜总人数的10.2%,取代英国成为全球排名第2的国家,其中80.2%来自中国内地高校。2014年以来,在22个ESI学科领域中,中国内地学者的上榜人数增加了3倍。包含港澳台地区,2019年中国共有735人次入榜高被引科学家。此外,专职教师人数是科研与师资力量的重要表现。国家(地区)科研竞争力排名前5位的国家的专职教师数均在127727名以上,排名第1的美国为570921名。中国内地高校的专职教师数501376名,约占美国大学的专职教师数的87.81%,反映出中国内地大学与美国大学的专职教师数量越来越接近。

(三)编辑出版体系不断完善

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体系包括采编、生产、发行及人才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我国高校目前基本实现采编方式网络化,有利于获取国际稿源,审稿处理全球化,如果能进一步提高在线采编系统的使用率,将更有助于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接轨。目前,高校科技期刊大部分实现了远程稿件在线处理(在线采编系统),少部分没有采纳或无法查询到有效远程稿件在线处理系统,但均设有投稿邮箱。

生产环节在保持编校质量的前提下,正逐步与国际接轨。生产环节主要包括编校、排版与印刷。与国际期刊不同,我国大部分期刊的编校工作由全职编辑完成,这有助于控制期刊编校质量。同时,由于我国是非英语国家,已有部分期刊编辑部邀请第三方机构或专家进行专业英文文字润色与校对,这对提升我国期刊英文(英文摘要)质量,期刊内容国际化传播非常有利。在印刷环节,所有期刊均严格按照国家印刷管理要求进行。随着近年来纸质期刊需求量的降低,国际期刊常采用的按需印刷方式逐渐被更多期刊所接受。

期刊发行方面,国际大型出版公司加入到此环节,有利于提升期刊海外曝光度与影响力。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绝大多数期刊与国内外数据库或国际大型出版公司,如:Springer,Elsevier等,合作发行电子版;而纸质版国内发行主要依靠我国邮政发行系统,英文期刊纸质版国际发行主要依靠合作的国外大型出版公司。同时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新办科技期刊广泛采用“借船出海”的方式,与国际一流出版商合作,利用其数字出版平台,实现研究成果快速发表。

期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包括编委会建设与全职编辑队伍建设。近年来,高校科技期刊逐渐向学者办刊模式转型,几乎所有期刊都有自己的学术编委会。同时,大部分高校学报均有全职编辑队伍,也不断有毕业于期刊刊文方向相关专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青年编辑加入。因此在人才队伍方面,学者办刊已被绝大多数期刊所认可,全职编辑的专业性正逐步提高。

(四)媒体融合支撑作用凸显

媒体融合是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媒体传播与新闻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高校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建设正通过期刊网络化、刊网融合、新媒体平台拓展、全媒体覆盖4个阶段逐步推进①吴晓红:《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新媒体融合途径分析》,《滁州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孔文静:《高校学报媒体融合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中国报业》2019年第24期;贾泽军,尹茶,邓晓群:《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国高校学报发展现况分析及对策研究》,《编辑学报》2016年第5期。。相对时政类期刊而言,高校期刊在媒体融合方面虽然优势较弱,但已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实现期刊出版内容网络化,部分期刊还进行了刊网融合建设。

科技期刊网络化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自建网站,二是利用合作出版公司网站建立期刊主页,三是利用国内外数据库平台协助发布网络版。目前高校学报自有网站率较高,且超过半数的高校学报可通过网站免费获取论文全文。新办高校科技期刊中与国外出版公司合作的,还可借助对方在国际公认数据平台上建立主页并展示出版内容,这极大地提高了网刊发布时效并拓展了海外受众。高校科技期刊几乎均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或重庆维普等国内数据库收录,加入SCIE、Pubmed、Scopus、ScienceDirect、DOAJ、CA等国际数据库的高校学报也在逐年增加。

在新媒体融合发展方面,高校科技期刊虽在“两微一端”使用比例不高,但已有部分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号获得读者与作者的肯定,例如:《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建成了集期刊内容、政策法规、写作指导、征稿启事、读者服务等内容的微信公众号,受到广泛关注。部分有影响力的高校学报还以学校为单位尝试进行多种期刊的融合,成立了期刊社,进行内容与媒体融合建设,取得不错的成绩,如上海大学期刊社、浦江出版社等,对高校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建设起到了引领与示范作用。

整体来看,高校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而且处于备受重视的大好时机,高校科技期刊群体应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全面提升中国高校科技期刊水平,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提供更好、更优质的平台。

期刊因学术交流而创立,高校因学科而盛名。本文立足“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战略目标,围绕高校“双一流”建设需要,全面分析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高校科技期刊制订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提供宏观科学指导。一方面,“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与高校“双一流”建设二者具有本质的必然联系,高校的学科基础、人才优势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双一流”建设要进一步推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发展,需在政策制定、条件支撑、技术服务、创新生态等方面系统规划与部署,促进“双一流”建设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培育的有机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