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英 李斌
那是昆仑,是万山之祖,
那是地质,是追寻矿体;
那片热土,沉淀着职业忠爱,
那套地层,沉积着源岩碳藻。
是对剖面露头的探讨,
是对气泉油苗的求索;
地质人啊,为油奔波,
石油人啊,为气追逐,
终生的呼唤,一辈子的执着……
《逐烃昆仑》,这是李江涛的诗。在昆仑山之畔八百里瀚海戈壁的柴达木盆地,一代又一代青海石油人战风沙、斗严寒、抗缺氧,迎难而上找油气,顽强拼搏抓上产,在“生命禁区”筑起了柴达木石油精神高地。滚滚风沙中,巍巍钻塔间,创业的脚步从未停止,薪火相传,赤胆忠心、筑梦高原一颗“为油气而战”的种子早早就埋进了李江涛的心中,他用勤劳与奋斗点燃了青春之火。这首诗,就是他志向和情怀的写照。
1987年不到20岁的李江涛从学校毕业分配到这片高原热土,一头扎进去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柴达木盆地有何等魅力让他如此坚定?是理想,是信念,是情怀,是对柴达木油气事业的那份热爱和不懈追求。
刚入职的他,在测井岗位上为了可以早日单独顶岗,在师傅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汲取现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科研岗位上为深刻认识油气藏的地质特征,提高科研技术水平,他千方百计查阅第一手资料,休息时间也不忘阅读各种专业书刊,书柜、书架成了忠实的伙伴。
20世纪90年代,青海油田步入二次创业的征程,油气并举,开发涩北气田成为时代强音。万事开头难,油田发展历史上还没有气田开发的技术经验,怎么干?谁来干?担子落在了李江涛和他的团队的肩上。在人手少、任务紧的困难面前,为保证涩北气田的科学开发,他经常加班熬夜梳理资料、统计数据,开展涩北气田开发可行性论证,编制气田开发的纲领性文件—开发方案,甚至有一段时间他的双眼都看不清东西了。老师傅劝他注意休息,告诉他别太拼,他却说,“眼睛模糊了不要紧,只要方案不出差错就行”。经过不懈地努力,由他紧盯编制的《涩北一、二号气田开发可行性研究》《青海油田天然气开发规划》等成果,成为涩北气田开发和输气管道投资建设的立项依据。
“十一五”末气田开发进入规模建产期,李江涛又扛起了一项艰巨而光荣的重任。2000多个日日夜夜,他远离家人驻守涩北气田现场,带领钻、测、修多支工程队伍掀起了如火如荼的会战。围绕产能建设这条主线,他紧盯水平井等关键性新技术的有效应用,带领现场技术人员创新提高单井产量、优化射孔层位技术,注重小改小革与技术革新,解决制约气田安全平稳生产的瓶颈问题,加快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速度,储备了调峰产能,节约了大量生产成本,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积极推行防砂、封窜等采气工艺试验,倡导全气藏关井测压试验,求取了宝贵的生产测试资料,极大地丰富了多层疏松砂岩气田开发技术储备。他还提出“一井一策、一层一法”,编制了气田开发实施细则,提倡”人人学地质、全员促开发”,建立了工程师例会制度。高强度的工作和无数个不眠之夜换来了涩北气田70亿立方米产能规模,使柴达木成为中国石油主要天然气产区,成为西气东输的重要气源地。
李江涛常常奔波在生产一线的盐碱滩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越是艰苦,越要奋斗奉献,越要创造价值”的青春誓言。这是披荆斩棘的坚韧,这是不屈不挠的奋斗。2007年他被评为中国石油“优秀青年”,获得第十一届全国青年“五四”奖章。
涩北气田被誉为“水泡子里的气田、沙窝子里的气田”,是世界罕见第四系生物成因气田,储层岩性疏松,气水关系复杂,开发过程中出砂、出水严重,砂害、水害制约着气田平稳生产。
面对国内外没有类似气田开发的成熟经验和技术的瓶颈,李江涛秉持青海石油人“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干劲更高”的信念,喊出了“与砂斗、与水斗其乐无穷”的铮铮誓言。查文献、做类比,边探索、边实践,他们在国内率先提出了水驱气藏排采泄压、邻层转储、诱导转向等先期控水技术思路。具有超前意识的李江涛,在涩北气田开发早期就提出了射孔层位优化组合预留补孔上返接替层、建立了多层合采层间干扰预测方法。在取得涩北气田广域边界开阔水体分区水动力条件差异化地质认识基础之上,他又提出了边外强排、气举助排为主导的控水稳气技术。他重视矿场实践总结,及时跟踪气藏开发指标变化情况,客观梳理开发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凝炼出“方案优化、开发调控、均衡采气、强排控水、精细挖潜、综合治理”等成熟经验,为气田稳产技术提升夯实基础。
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是提高气田开发效果的根本,也是调整产能部署的主要目的。李江涛通过对大量动态资料的研究分析,发现同一气藏不同井区相同生产压差下单产、累计产量有差异,并且,井间干扰程度差异大,说明各井区储层物性不同,揭示了湖相席状砂内幕也存在非均质性强的特征。他大胆提出调整产量部署可以考虑高泥质低渗区和含气边界区域适度加密布井,根据各开发层组的跨度及单层分布情况,结合产出状况的差异性,提出进一步细分单元的指导性意见,为进一步完善井网、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开发调整产能部署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着气田采出程度的增加,气藏压力、产能都大幅度递减,为弥补产能,他在气田稳产期就引导地质岗位人员着手可疑气层的解释与试气工作。他亲自带领大家对岩心开展二次描述,深化纵向微韵律研究,细化岩电对比,刻度测井响应曲线,剖析泥岩段内的薄砂层的赋存状况。他建立测井曲线“频幅分解”薄差层识别技术方法,并结合源储配置关系指导表外层的测井解释研究。他系统提出水封气、滞留气等六种类型的潜力层在逐步得到验证,更是泥岩段挖潜的先行者,他引导着科研团队攻破了不同开发单元老气藏有利井区调整挖潜部署的困局。
目前涩北气田已进入开发后期,科研攻关工作异常艰巨,李江涛仍然在伏案钻研,像一位忠诚的战士,无畏地向瓶颈技术发起了新一轮进攻。他承担了“十四五”《涩北水侵气藏的提高气田采收率研究》重大课题,这是一项基础性、前瞻性和极具挑战性课题,非均质气藏非均衡水侵剩余气赋存机理研究、大尺度采出水驱调堵试验、过渡带高含水低丰度气层动用等难题都装在了他心里、压在了他肩上。
李江涛撰写出版的《复杂砂岩气藏开发技术》系统总结了涩北气田均衡排采、挖潜补产、砂水同治、整体增压等稳产配套技术得到了业界肯定。他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多层疏松砂岩边水气田开发技术思路,为指导涩北气田科学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实现了青海气区60亿立方米持续稳产11年的创举,为兰州、西宁、拉萨清洁能源供给和青海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李江涛不仅是柴达木石油精神火种的接力者,也是爱国、奉献、创业、实干精神的传承者。他善于从柴达木老前辈的创业事迹中学习和讴歌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并结合自己的奋斗历程,为青年一代讲解柴达木石油人接续奋斗的感人故事。
他为人正直、平易近人,在现场与员工群众同甘共苦,并肩作战,是大家的贴心朋友。为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编晨歌、找词曲;为活跃员工生活写诗词、赏奇石,汲取胡杨、红柳、风砺石精神。他做到了“以理服人,以事感人,以情动人,以心暖人”。他引导年轻人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仅仅是专业技术的学习,还要注重油田历史、人文知识的学习。他挤时间编写课件,为党员、青年进行《做一位先知、先觉、先进的共产党员,当好时代的先锋》《柴达木精神永放光芒—用奋斗点燃青春的烈火》故事分享。多年来,他认真履行传帮带、师带徒职责,传技解惑,除了尽心带好组织安排的徒弟外,主动为更多年轻人搭台铺路,以德育人,传递学术精神和技能。
伴随着柴达木盆地天然气开发事业一路走来,从无到有的艰苦岁月沉浸在李江涛渐染的发丝和凸显的眼袋中。每当谈及天然气开发时,他仍然热情不减,眼中有光,依旧似那个逐梦少年。他愈加感到需要攻克的难题更多了,愈加感到责任担子更重了,愈加感到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了。作为一名长期在天然气战线奋斗的老兵、老党员,为柴达木盆地天然气事业永续发展,他只争朝夕、发奋图强,他更是柴达木石油精神的“守护者、践行者”,永远是年轻人的榜样。
作为青海油田首席技术专家的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柴达木石油精神的火种根植于年轻人的心中,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他发挥着学术带头、决策参谋、指导带动、人才培养作用,服务生产、心系生产、力保生产,不辱使命、以身作则。他的职业生涯奋斗历程,激发着广大青年奋发向上、扎根高原的工作热情,燃起了广大青年“为油而战”的豪情壮志,让柴达木石油精神薪火相传,在高原腹地高高飘扬。
站在全世界平均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艰苦的涩北气田,放眼望去,茫茫盐滩浩瀚无垠,只有成百上千个采气树矗立在眼前,展现着高原腹地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