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董旭霞 特约记者 张东华
5月8日上午,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南段(简称中俄东线南段)(泰安-泰兴)三标段完成沭河盾构穿越段管线回拖。这标志着全线又一“卡脖子”工程被顺利拿下。
“五一”假期,中俄东线南段长江盾构穿越工程现场,上百名建设者坚守岗位,推进工程快速进展。5月3日,“畅通号”盾构机掘进里程达到6666米,并顺利通过重大风险源—长江主航道,距南岸接收井只剩3600米。
这些只是中俄东线南段高质量高效率推进的小片断。
2020年7月28日开工至今,面对新冠疫情反复和现场施工受限等影响,中俄东线南段阶段性建设目标仍然不折不扣地如期实现,并带动相关产业、企业和专业等持续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发展管道”。
2020年7月28日,中俄东线南段(永清—上海)正式启动,计划2025年投产。此前,中俄东线北段和中段已经陆续投产通气。
像国内其他能源战略管网一样,中俄东线南段从开工之日起就一直吸引着国人的目光。因其见证了我国管网史上最重要的改革,这项工程的进展更加受人瞩目。
在中俄东线南段开工前,牵头主持这项工程的建设者拥有了新的身份和角色定位。2019年12月9日,在习近平主席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见证中俄东线(北段)投产后的第7天,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家管网)揭牌成立。这标志着我国深化油气体制改革迈出关键一步。
2020年9月30日,国家管网举行油气管网资产交割暨运营交接签字仪式。按照约定,国家管网将全面接管原分属于三大石油公司的相关油气管道基础设施资产(业务)及人员,正式并网运营。这标志着我国油气管网运营机制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成果。
建设项目管理公司作为国家管网旗下成立的第一家分公司,也是唯一一家工程建设专业公司,一直负责中俄东线南段的建设任务。国家管网这次专业化重组的大动作,无疑会给中俄东线以及未来管网建设带来深远影响。
建设项目管理公司承担着为国家管网“开疆拓土”、加快建设“全国一张网”的光荣使命,也承载着国家管网集团党组对于推进管网工程建设转型升级的期望。
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党委始终站在听党号令、担当使命的高度,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筑牢企业发展“根”与“魂”;始终站在坚定理想、增强信念的高度,凝聚打赢工程建设攻坚战的力量。
“我们从成立起就有幸承担了国家级重大管道工程的建设任务,站在国家管网工程建设行业的潮头,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建设项目管理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赵赏鑫在各种场合多次表达建管人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要求公司上下不断提升“管网视野”,持续打造“大国重器”。
“‘四个管道’既是对中俄东线建设和运行的要求,也是对我们整个管道行业提出的要求。”从组建开始,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就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把打造“平安管道、绿色管道、发展管道、友谊管道”作为推进管网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建设项目管理公司通过主题研讨会、“管网之道”论坛、专题讲座和主题发言等形式,引导干部员工形成统一认识:把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摆在突出位置。在质量安全与生态保护中实现均衡发展,全力保障管道建设和运行安全可靠,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努力把国脉工程打造成为党和人民可信赖、可依靠的“大国重器”。
“发展管道”是“四个管道”中的基础性指标,发挥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坚定通过管建工程高质量发展引领管建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公司,新担当。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建设项目管理公司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却仍然绕不开创业打拼、开垦拓荒时期的固有命题:新公司员工由原三大石油公司整编而来,需要促进来自不同环境的员工的思想和理念融合;原来各成体系的管理制度,需要整合形成一套新的管理体系;面对新冠疫情等外在因素的影响,需要摸索出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体系。
简单地说,新成立的建设项目管理公司,既要抓好包括中俄东线南段这样的重点工程如期推进,又要完成新公司的队伍整合和业务运营工作。
面对新的挑战,建管人横下“一条心”,勇于“管网担当”,打赢攻坚战,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目标。2021年,中俄东线南段建设实现提速增效,线路焊接一次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其中,长江盾构项目部全年完成3500米掘进,超计划46%,创造了国内外同类型盾构新纪录;江苏项目部提前11天完成水网段428千米冲刺目标;冀鲁项目部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为安平—泰兴段提前投产提供了坚强保障。同时,过程管控能力稳步提升。遵循“精细管理、闭环控制、量化评价”的工作模式,制定了承包商、服务商、供货商履约质量考评管理标准,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立体质量管控网络,持续树立“管网规矩”。
攻坚克难本领得到提高。建立定期生产经营分析制度,解决业务痛点难点90余项。2021年共开展可研项目9项,初步设计项目20项,通过统筹各方资源,超额完成项目前期任务,展现了“管网加速度”。
“每一道焊口的火花里都闪耀着建管人的辛勤汗水,每一米管道的推进背后都凝聚着建管人的默默付出,每一座拔地而起的储罐上都镌刻着建管人的日夜坚守。”建管人以全新的管网视野、管网格局、管网担当树立了工程建设“新名片”。
中俄东线作为中国第三代长距离、大输量天然气管道的标志性工程,一直享受“特殊待遇”。为提高管道建设水平,管网建设者围绕中俄东线重大科研专项课题,先后攻克管材制造、管道断裂控制、管道施工装备国产化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特别是打造“产业强链”,突破国外技术壁垒,管道核心控制系统和关键设备全面实现国产化,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升级换代。
中俄东线北段建设展现了中国管道建设的惊人速度与精湛技艺。工程首次实现管线100%自动化焊接、100%AUT检测、100%机械化防腐补口,焊接一次合格率高达95.48%。同时,作为我国加快技术和装备国产化的代表性工程,中俄东线北段在中国乃至世界管道建设史上创下了多项新纪录:首次同时采用1422毫米超大口径、X80高钢级、12兆帕高压力等级设计组合;特别是大功率电驱、燃驱压缩机组和大口径高压球阀等关键设备与核心控制系统实现国产化。至此,在推进四大能源战略通道和国内油气骨干管网建设中,中国管道建设工程技术关键环节从求助国外公司,发展到完全由国内单位独立承担。
中俄东线北段、中段建设的丰富成果,给中俄东线南段加速推进带来契机。然而,2020年初开始的新冠疫情影响一直持续至今,给管道建设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面对投产和开工任务紧迫等种种困难挑战,建管人珍视新公司发展的窗口期,抢抓能源转型战略机遇,协同加快施工装备创新研发。
在项目建设中,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广泛应用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标准化设计、工厂化预制、模块化施工、机械化作业、信息化管理”五化工作,不断创新,激发全员活力。通过强化机械化作业,保证自动焊连续施工;试点应用“双连管”,推广使用加长管,减少环焊缝口,降低工程风险,提高工程质量,节约施工成本;全面国产化应用:20兆瓦级电驱压缩机组、56英寸全焊接球阀、24英寸干线调压装置等关键设备和核心控制系统全部实现国产化并在工程中投用,性能指标国际先进。
中俄东线工程建设以来,建管人坚持强化创新驱动,不断优化工艺工法,陆续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并制定完善了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上百项。
纵观国内外,油气管道生产过程是一个周期长、环节多、元素复杂的产业链。相较于其他传统行业,其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与应用需要突破更多的实际困难。在这个方面,中国在管道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走在了世界前列。
适逢其时,中俄东线成为我国首条智能管道建设的试点工程。中俄东线的建设者主动把握、利用智能管道与智慧管网建设的重要窗口期与先发优势,引领、带动管道行业的技术进步与管理升级,打造智能管道样板工程。
中俄东线北段和中段,围绕“全数字化移交、全智能化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目标,全力开展科技攻关,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稳步推进管道智能化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阶段性创新成果。
在今年初的职代会上,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对中俄东线南段建设提出新要求:更加关注创新,努力实现智慧互联大管网建设。首要措施就是深化施工现场管理。以工程项目一体化管控平台为依托,完善智慧工地建设标准,强化各环节数字化协同,建立“业主主导、多方联动、全员受控”的智能监管工作格局,长效解决施工“低老坏”和基础管理等问题。其次,搭建世界一流数字平台。借鉴国际国内最优的管理、科技和IT企业咨询成果,推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建设,升级工程项目一体化管控平台。统一数据编码规则,实现工程信息即时共享和工程数据自动移交,打造实物资产的数字孪生世界。
目前,中俄东线南段已经实施“互联网+项目管理”新模式,搭建“智能工地”,包括二维码认证、焊接、防腐、连头机组GPS定位导航、机组作业面视频监控、数据采集等功能,实现参建人员、施工机具、材料设备数据系统管理,重点工序过程数据采集以及全过程施工数据采集与追溯,数字化、信息化有序推进。
看似寻常最奇崛。在21个月的在建历程中,中俄东线南段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700名建管人一起扛过来、拼过来、闯过来,成为国家管网建设历史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