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标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曙光采油厂 辽宁盘锦 124109
火驱是一种稠油吞吐后期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方法[1-3],它具有较强的油藏适应性[4-6]。D 断块为典型的薄互层稠油油藏,2005 年开展火驱试验,截至2019 年底,共有火驱井组115 个,控制地质储量4575×104t。近年来火驱高效井培植缓慢,2016 年仅为26 口,占比6%,严重制约着火驱年产油的增长幅度。通过深入分析高效井的见效特征,明确高效井燃烧特征、见效特点和影响因素,形成了高效井培植技术,为火驱进一步增产提供了相应的技术保障。
高效井是提高采收率、实现少井高效开发的重要技术。主要是在开发过程中,通过精细地质研究,发现剩余油饱和度较高、产量较高、含水较低,并能稳定一段时间的井,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大庆油田[7]。将高效井技术与火驱开发相结合,以理论研究为依据,结合实际开发,寻找一批符合条件的高效井。
普通稠油火驱开发分为火线形成上产阶段、热效驱替稳产阶段及火线突破递减阶段[8]。目前区块处于热效驱替稳产阶段,依据油藏工程方法计算稳产期单井日产油。
假定油相相对渗透率、原油的粘度是含油饱和度和压力的函数,油井产量可以由式(1)计算求得。
式中:Qo——日产油,t/ d;
h——油层厚度,m;
k——渗透率,md;
re——供油半径,m;
rw——油井半径,m;
Pe——地层压力,MPa;
Pw——生产井压力,MPa;
Bo——体积系数,bbl/ stb。
计算得出,稳定燃烧阶段单井日产油为2.7t/ d。
由于区块实施火驱后原油改质不明显,仍需注蒸汽改善流动性,结合周期生产情况,有26 口为火驱高效井。转驱前油井平均单井日产油1.3t/ d,年产油421t,转驱后随3 年达到高效期,平均单井日产油3.8 t/ d,年产油1077t,油井见尾气率100%,平均单井尾气2786m3/ d,CO2含量23.1%,为高温氧化井,生产特征为火驱驱替特征。
依据26 口高效井,运用多种方法明确30 个井组为见效来源。通过研究30 个见效井组特征与平均单井日产油关系,采用统计规律提炼的方法,得到高效井组特征。
从平面上看,高效井组主要位于水下分流河道方向,占比87%;单井日产油3.2t/ d,对比位于分流间井组高0.4t/ d。渗透率>1000mD 占比63%,单井日产油3.3t/ d,渗透率<1000mD 占比37%,单井日产油2.9t/ d。孔隙度>24%占比47%,单井日产油3.1t/ d,孔隙度<24%占比53%,单井日产油3.2t/ d,无明显差距;油层厚度30~50m 之间占比70%,单井日产油3.3t/ d,<30m 和>50m分别占比17%,13%,单井日产油2.7t/ d,2.9t/ d;连通系数>0.85 占比73%,单井日产油3.2t/ d,对比连通系数<0.85 的井组高0.2t/ d。
2.2.1 单层吸气研究
吸气能力与地层系数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地层系数高,吸气能力强,反之亦然。但单层吸气存在一定的阀门值。统计近年来火驱测试吸气剖面成果可以看出(表1),地层系数>100md·m 时,油层才吸气;地层系数>600md·m 时,吸气比例大于50%。因此,确定地层系数>100md·m 时,单层开始吸气;100~600md·m 之间为弱吸气,>600md·m 为强吸气。
表1 不同地层系数与吸气层数统计表
2.2.2 层段吸气研究
层段吸气主要受注气层段厚度和渗透率极差控制。注气层段长、层数多或渗透率极差大,均不利于层段均匀吸气。通过见效井组吸气厚度与渗透率极差分布关系发现,注气层段厚度控制在10~25m,渗透率极差小于5时,井组分布最密集,占比57%。数值模拟研究也表明,渗透率极差控制在5 以内,吸气程度均衡。
2.3.1 累注气量
累注气量与地层压力恢复密切相关,累注气量大的区域地层压力普遍较高。研究见效井组累注气量与井组单井日产关系发现,高效井组平均累注气量为1446×104m3,其中大于1100×104m3的占比74%;日产油3.3t/ d,是小于1100×104m3井组的1.2 倍。因此,确定累注气量>1100×104m3为高效井见效基础。
2.3.2 注气强度
火驱注气主要有为燃烧提供燃料和为原油运移提高驱动力的作用,注气强度高、燃烧状态好、推进速度快,但存在适宜区间。研究见效井组注气强度与井组单井日产关系发现,随着注气强度增加,单井日产上升,在300m3/ d·m 左右达到递增幅度最大值,其后增油幅度逐步减缓;大于800m3/ d·m 以后,基本上无递增。因此,确定合理的注气强度在300~800m3/ d·m。
2.3.3 尾排强度研究
合理的排注比是油藏高效开发的关键,较高的排注比容易导致油藏泄压,较低的排注比则制约油藏的高效开发。研究见效井组尾气强度与井组单井日产关系发现,排注比控制在0.8~1.0 时,单井尾气排放强度在57~150m3/ d 之间,折合日排尾气2000~5000m3/ d。研究周期天数大于600d 生产井生产情况,也表明合理的日排尾气在2000~5000m3/ d 之间(图1)。
图1 周期天数大于600d 生产井在周期内生产曲线图
依据上述研究,取得高效井的标准如下:在油藏地质方面,沉积应位于河道方向,渗透率>1000mD,油层厚度30~50m,连通系数>0.82;在驱替层段方面,地层系数>100md·m,层段组合控制在10~25m,渗透率极差<5;在操作参数方面,累注气量>1100×104m3,注气强度在300~800m3/ d·m 之间,日排尾气在2000~5000m3/ d。
依据高效井标准,采用对比判别的方法,首先选择地质条件符合井组,分析其驱替层段、操作参数与标准的差距,以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培育更多的高效井。
依据高效井油藏地质标准,对115 个注气井组的地质条件进行深入分析,仅68 个井组具备培育高效井的油藏条件,占比59%。
对具备油藏条件的68 个井组,采取对比识别的方法,明确符合驱替层段特征的井组,有48 个井组满足条件。
针对未达标20 个井组,开展油层连通状况研究,分析层段组合存在的差距,采取优化射孔、挤灰封层等手段,改善层段组合差异。
(1)优化射孔:优化射孔主要针对大修内衬或更新后的注气井,复注射孔时选择油层发育连续、地层系数>100md·m 的油层,且保证层段组合控制在10~25m 之间,渗透率极差<5。
(2)挤灰封层:挤灰封层主要针对井况完好,但生产效果差的井组。通过优选油层发育连续的砂岩组,对无效注气井段实施注灰封层,保留油层厚度10~25m,注气层段内层数1~2 个,保持渗透率级差小于5。
近年来,实施驱替层段优化7 井次,达标井组达到55个,对比增加10%。
55 个具备条件井组中,按累注气量进行分类,仅有30个井组满足注气强度>300m3/ d·m、日排尾气2000~5000m3/ d,占比55%。
3.3.1 优化注入参数
受注入设备及尾气处理能力影响,无法满足全面上调注气强度的需求。对不符合高效井地质条件井组实施下调注气强度至300 m3/ d·m,以维持井组正常燃烧。对55 个具备条件井组实施增注,日注空气量由35×104m3上升到63×104m3,注气强度由247m3/ d·m 提高到445m3/ d·m,实现注气强度全部达标。
3.3.2 优化尾气排放
(1)优化管柱技术:针对尾气排量占井组注入量10%~50%的油井,采取管柱加深、下气锚等手段,动态调控尾气排放,维持日排尾气在合理范围内。
(2)气窜封堵技术:针对尾气排量大于井组注入量的50%,造成火线单向突进严重的油井,开展气窜封堵,抑制单向突进。
(3)酸化压裂技术:针对尾气排量小于井组注入量的10%的油井,实施酸化压裂,改善油井尾气排放状况,加快见到火驱效果。
近年来,共动态调控优化117 井次,其中优化注入参数55 井次,优化尾气排放62 井次。实施后,达标井组达到49 个,对比增加1.6 倍。
截止到2019 年底,共实施高效井培植55 个井组。从产量指标(增幅10%)来看,见效井组数达到49 个,对比调整前增加18 个。从燃烧指标(CO2>18%)来看,49 个见效井组中有42 个为高温氧化燃烧,占比86%。共培育高效井59 口,对比调整前增加33 口,井数占比由6%提高到14%;日产油270t,占比30%,对比调整前增加16%,平均单井4.6t,带动了火驱产量的持续上升,3 年来累计增油7.6×104t。
(1)沉积位于河道方向,渗透率>1000mD,油层厚度30~50m,连通系数>0.85 的区域有利于培育出高效井。
(2)周期生产天数>300d,周期产油>1000t 可作为高效井的生产规律标准。
(3)高效井组需选择油层发育连续、地层系数>100md·m 的油层实施射孔,且控制厚度在10~25m 之间,渗透率极差<5 的层段组合。
(4) 累注气量>1100×104m3、注气强度在300~800m3/ d·m 之间、日排尾气在2000~5000m3/ d 之间为高效井见效的动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