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香珍,赵莉渲
(1.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农村经济经营服务站,海东 810700;2.青海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中心,西宁 810016)
青海省作为全球高海拔地区生态系统,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形成了一系列适应高原特殊自然环境的生物物种。这些物种维系着高原总体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引进大量外来高产品种对地方品种进行改良,大幅提高畜牧生产水平,某些地方品种逐渐被培育品种或杂交品种所取代。而地方品种具备适应性强、耐粗饲、有害基因频率低等优良特性,是极为宝贵的畜禽遗传资源,急需保护。目前,青海省各级各部门通过建立保种场等措施保护畜禽品种,但形势仍不容乐观。2015年起,青海省家畜改良中心联合全国畜牧总站遗传资源保存利用中心开展青海地方品种遗传材料制作保存工作,以畜禽遗传材料基因库为载体保存畜禽品种的配子或胚胎、DNA、体细胞等遗传材料,可较长时间保存畜禽品种的基因型,减轻保种压力,最大限度地增加畜禽遗传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1.1 青海省遗传资源现状
畜禽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禽以肉、蛋、奶、毛、皮、畜力、有机肥等形式提供了人类生活30%~40%的需求,这些都来源于40多个畜禽种类的约4500个畜禽品种,它们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青海省是全球高海拔地区重要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在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青海省逐渐形成了互助八眉猪、青海高原牦牛、柴达木黄牛、贵德黑裘皮羊、欧拉羊、大通马、青海毛驴、青海骆驼和海东鸡等适应高原特殊自然环境的生物物种。建国以来,青海省从国外和省外引进了细毛羊、乳用牛等一批优良畜禽品种,通过开展品种改良、新品种培育等工作,先后培育出大通牦牛、青海毛肉兼用细毛羊、柴达木绒山羊等地方新品种,丰富了畜禽遗传资源。这些物种维系了高原总体生态,也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和基因库,具有十分重要的物种保存、科学研发探究、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意义。目前,全省已有5个畜禽品种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1个畜禽品种被列入青海省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1.2 畜禽遗传材料保存方法
畜禽遗传资源保存主要有4种方法,分别为活体原位保存、配子或胚胎的超低温保存、DNA保存以及体细胞保存,其中后3种方式属于易位保存。活体原位保种虽然可以迅速扩大群体数量,便于观察品种特性,但存在占用场地较大,饲养管理资金投入多,群体和个体生理利用年限短等问题。畜禽遗传材料基因库保种是以低温保种为主要技术的一种保种措施,主要包括冷冻精液、胚胎、体细胞、血液和DNA等形式。畜禽胚胎、精液、卵母细胞、体细胞系保存于液氮(-196℃)中,其代谢活动完全停止,处于生命静止状态,需要时进行解冻使其代谢恢复,进而达到完整、长期的保存可恢复小群体生命的目的[1]。其中,配子或胚胎的超低温保存方法简单且费用较低,便于长途运输,在引种时比引进活体容易,检疫过程相对简单;DNA基因组文库虽然在构建时费用较高,但其保存效果安全、可靠,维持费用低;成纤维细胞的冷冻保存则通过利用体细胞实现了对现有染色体的长期保存。
1.3 畜禽遗传资源的重要性
生物种质资源是以物种为单元的遗传多样性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重大战略性基础资源,关系国家安全与主权。畜禽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农业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青海省地域辽阔,自然条件独特,畜禽品种资源丰富。自2015年起,青海省家畜改良中心联合全国畜牧总站遗传资源保存利用中心开展青海省地方品种遗传材料制作保存工作,助力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对于发挥本地区畜禽遗传资源优势,实现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1 地方畜禽遗传资源数量下降、分布范围缩小
2006年青海省地方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数据同1981年相比,除藏羊和牦牛以外,数量变化差异极大,不少品种数量急剧下降,呈濒危状态。从下降幅度来看,以海东鸡、青海骆驼、青海山羊、互助八眉猪及青海毛驴数量下降较为严重,下降幅度分别为97.13%、80.78%、64.12%、66.25%和50.78%,牦牛和藏羊数量下降较小,分别为21.49%和2.62%;从减少数量来看,以互助八眉猪、牦牛、青海山羊和海东鸡减少较多,分别减少530.00万头、102.89万头、105.80万只和50.51万只。
表1 青海省地方畜禽遗传资源数量变化情况表
注:表中统计数字以该品种主产区数量为准,其他分布地区及杂交后代不统计在内。
随着地方畜禽遗传资源数量的减少,青海省部分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分布也发生了变化。互助八眉猪原来分布在青海省东部湟水流域,而今只在互助的保种场有纯种互助八眉猪,其他地方基本用作杂交母本使用。青海山羊原来主要分布在海西、海南和玉树等地区,柴达木绒山羊的选育使海西地区原来的土种山羊基本消失,现主要分布在海南地区。海东鸡原来分布范围较广,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海北州门源县及黄南州、海南州等都有所分布,现主要分布在东部农业区的平安县和互助县,且纯种数量较少。
2.2影响青海省畜禽遗传资源变动的原因
2.2.1引种杂交导致地方品种数量锐减 改革开放以来,为满足人们对畜禽部分经济性状的需求,青海省引进了大量外来高产品种对低产地方品种进行改良,虽然畜牧生产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但改良使某些地方品种逐渐被培育品种或杂交品种所取代,如柴达木黄牛、互助八眉猪、青海山羊和海东鸡等地方品种。再者,与引进品种和培育品种相比,地方品种在生长速度、胴体品质、经济效益等方面较差,导致减少了对地方品种资源的饲养和选育措施的运用,进而导致地方品种资源生产性能进一步下降。
2.2.2交通和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随着交通和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原来作为骑乘和役用的黄牛、马和毛驴在交通运输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下降,饲养量减少。马匹原来是牧民群众必不可少的交通和放牧工具,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作用已被摩托车和汽车取代,原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马和毛驴也多被农业机械取代。
2.2.3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投入不足 目前青海省从事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良种畜禽繁育的种畜禽场中,大部分仍处于靠天养畜的生产状态,管理粗放,畜棚、饲(草)料加工、补饲、饮水等基础设施、育种设施不全。青海省属经济欠发达省份,财政不能自给,用于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投入相对较少。因保种工作不产生经济效益,有的保种工作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保种场经营难以为继,工作难度较大。
近年来,由于政府部门对地方畜禽品种重视程度不够,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较弱,一些地区、一些部门热衷于少数高产、通用畜禽品种的普及与推广,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对地方品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部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不力,加之生态环境恶化,养殖集约化程度提高,致使部分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分布范围缩小,数量急剧下降,有些甚至濒临灭绝,如互助八眉猪、柴达木黄牛等品种的纯种个体少之又少。
地方畜禽品种具有适应性和抗逆性强、耐粗饲、繁殖力强、肉质好、有害基因频率低等优良特性,是极为宝贵的畜禽遗传资源。省各级各部门已提高了对地方遗传资源的重视程度,通过建立保种场等措施保护畜禽品种。
青海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中心于2006—2016年连续11年成为农业农村部奶(牦)肉牛冻精良种补贴项目入选单位,是青海省唯一获准生产和经营牦牛、荷斯坦牛、西门塔尔牛冷冻精液的国家级种公牛站。2017年良补项目取消以后,继续年推广良种奶(肉)牛冻精10万剂,促进全省牛改事业顺利进行。
2012年,青海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开展了高原型藏羊精液采集工作,平均采精量达到2 mL,平均活力达65%,制作高原型藏羊细管冻精1 505支,冻后平均活力达40%。同时,对高原型藏母羊进行同期发情和细管冻精人工授精,通过4周的观察,授配母羊无返情现象,成为国内首家成功采集和冷冻保存藏羊精液并人工授精的单位。2015年开始,联合全国畜牧总站遗传资源保存利用中心开展青海地方品种——藏羊、牦牛、互助八眉猪、柴达木黄牛遗传材料制作保存工作,制作藏羊胚胎737枚,藏羊、互助八眉猪、野牦牛、柴达木黄牛等地方品种每个品系冷冻精液7 000剂以上,胚胎和细管冻精均达到遗传资源保存要求,现已将其中一部分胚胎及细管冻精送至全国畜牧总站遗传资源保存利用中心进行保存。地方品种遗传材料制作及保存情况详见表2。
表2 青海省家畜改良中心制作及保存地方品种遗传材料情况表
为丰富青海省畜禽品种遗传资源,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和畜产品质量,进一步培育地方新品种,1972年建立以来,青海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中心从国内外引进荷斯坦奶牛、乳肉兼用西门塔尔牛、肉用西门塔尔牛、海福特牛、安格斯牛、老莱恩等优良品种种公牛冻精进行畜种改良,并按基因库保种要求,保存每个品系冷冻精液3 000剂以上,截至目前共保存、生产或引进荷斯坦奶牛、乳肉兼用西门塔尔牛、肉用西门塔尔牛、海福特牛、皮尔蒙特牛、利木赞牛、夏洛莱牛等8个品种10个品系良种牛引进品种细管冷冻精液30 000剂以上。还制作保存了引进品种陶赛特羊、小尾寒羊和培育品种青海细毛羊细管冷冻精液,并且开展了藏獒的细管冻精研制保存。
5.1提高认识,加强青藏高原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宣传力度
各畜禽行政主管部门、业务部门和畜禽科技工作者以及从事畜禽养殖生产的经营者必须明确认识地方畜禽品种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类的生态和发展,是培植产业优势,促进畜禽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增加农牧民收入,开发新产业的重要资源。
5.2强化地方政府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责任
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依法具有强制性,就是明确责任,将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作为各级政府部门工作重点,强化各级政府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责任。根据2004年公布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由政府部门下达指令性保种任务,国家、省、市、县都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同时,要发挥省级以上科研院校和相关专家的作用,使保种工作成为政府、业务部门、科研单位及有关专家的常态性工作。
5.3 强化畜禽品种资源的监测和管理,依法制种
青藏高原有很多地方良种,有着丰富的品种资源基因库,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品种改良的推进,地方良种也受到巨大冲击,有些地方畜禽品种群体数量下降,濒临灭绝,保护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任重道远。为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畜禽法》《种畜禽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法制建设,坚持保种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方针,逐步把青藏高原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利用推向法制管理轨道。
5.4增加投入,建立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基地
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公益性、社会性的事业,各地区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增加畜禽良种保护、资源开发、种质研究等方面的资金投入。首先各级财政应增加畜禽品种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要加大对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开发的扶持力度,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鼓励省内外社会力量投资进行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其次,对开发青藏高原特有的地方良种资源的大型加工企业给予扶持,加快畜禽良种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步伐。
5.5 明确保种目标,科学制定保种规划
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涉及畜禽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要按照“实现畜禽业生态系统过程的良性循环,确保畜禽品种的丰富多彩,实现畜禽品种资源的持续利用,保持畜禽业发展具有良好的物质基础”的目标,制定青藏高原在畜禽业可持续发展中保护和利用畜禽品种资源多样性的原则、方针和策略等实施规划。应确定畜禽品种资源多样性的完整内容和濒危畜禽品种资源的种类,规范畜禽品种资源的获取、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等问题,强化法律在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的实施力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