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鹏 张志田 郭骞慧 杨 敏
(1.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2.浏阳市第三中学,湖南 长沙 410301)
课程思政是为适应新形势下思政教育工作的需要、解决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存在的“两张皮”问题而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当下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理工类专业课程,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以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液压与气动技术》为例,探索课程思政融入高职理工类专业课的实践路径,以期能够为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专业课程是高职理工类学生在校接受的主要教育,其主要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坚定的思想政治意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素质目标”“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共同构成专业课程的三大培养目标,其中素质目标具有鲜明的思政功能特征,素质目标中的“德育”成分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基础。但课程思政教育并不是对素质目标中原有德育目标的简单强调,而是侧重以一种“隐性”教育的方式把专业课程的德育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中强化价值引领。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业课程育人与育才相统一”,需要重新修订教学文件,从教学源头上强化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对接职业岗位和职业标准,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标准、从教学计划到教案讲义,教学活动所依据的各教学文件都应在原有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基础上进行素质目标的调整,明确思政目标,确保教学活动有清晰的目标遵循。
在《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思政实践中,教学团队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出发,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高等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修订了各教学文件,明确《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在各项目和各内容的思政目标,以期通过课程教学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也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感。《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部分教学内容思政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部分教学内容思政育人目标
理工类课程以认知自然为研究对象,虽然其与思政教育属于不同范畴的课程类别,但其中诸多内容与思政教育密切相关。理工类专业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大量的爱国情怀、职业素养、哲学理念、科学态度等教育元素,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案例和素材,这些思政资源根植于广阔的专业背景和深厚的学科基础,能够赋予思政教育坚挺的科学力量。与“显性”思政课授课方式相比,以专业课程教学为载体的思政教育更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思想观念,将所学知识和人文理念内化成稳定的行为和心理模式。这种以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为载体和底蕴的思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说服力和感染力。[2]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可根据教学文件已确定的思政目标,深挖与教学内容契合度高的思政元素。总体而言,理工类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挖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在各专业领域的发展历史中,涌现出很多著名科学家的爱国事迹。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课程中的科学家为楷模,用科学家们的爱国事迹影响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在《液压与气动技术》的课程绪论部分,可以介绍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拦、报效祖国的故事;在讲到“电液比例控制技术”时,可以讲述科学家路甬祥的爱国事迹。当年路甬祥在西德液压气动研究所研修时,因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而被外国大公司高薪邀请工作,面对国外优越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路甬祥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毅然拒绝国外诱惑、回国工作。科学家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贡献了他们的青春和智慧,他们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课程本身的学习兴趣,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励青年一代砥砺前行。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是从业者按职业岗位内在规范和要求养成的作风和行为习惯。[3]职业教育定位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自然肩负着为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从业者培育良好职业素养的重任。因此,教师需要在深刻理解和把握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这一最大特点的基础上,从所需要传授的知识和需要培养的职业技能中挖掘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职业元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在《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的“货板提升推出装置气压系统装调”等项目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就不能止于实现既定的系统功能,还需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元器件布局美观、电线连接规范、实训台面整洁、元器件使用后正确放置归位等等,让学生在课堂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毕业后的职场工作打下素养基础。
辩证思维是反映和符合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思维,是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4]理工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着大量的辩证思维教学案例,教师可在备课时进行充分挖掘,在授课时予以恰当地展示和引导,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例如《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以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理论为基础,以工程实践应用为载体,从元件构成基本回路,再到基本回路组成更为复杂的系统,进而实现一定的功能。没有各元件和基本回路,就不会有整体功能的实现;系统是由各基本回路和元件有机构成的;没有系统,单个元件的存在也没有实际意义;部分关键控制元件也可能对功能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都深刻地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此外,“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等在课程中都有较多地体现,教师可对其进行充分挖掘,以实际应用案例为支撑夯实学生对辩证思维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当下,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青年才俊,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加复杂、艰巨,“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通过将专业教育与时事政治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贯穿到各课程学习的始终,可以有力促进职教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统一和信仰坚定,能够积极维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培养职教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讲授“液压泵”的知识点时,顺其自然地就会介绍我国液压泵的生产技术现状,而目前我国的超高压柱塞泵技术还比较落后,严重依赖进口,在国际贸易中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时刻都会有被“卡脖子”的风险。因此,专任教师在授课时对国内外此领域发展差距的恰当介绍和评论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刻苦学习、为国争光的斗志。
思政融入课程的途径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思政目标的达成效果,要使思政内容能如盐入水般地与专业内容融合,除了需要思政目标明确和思政元素挖掘得体之外,还依赖于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载体恰当适宜。传统的授课模式因其存在授课形式枯燥、评价模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要善于应用互联网信息化教学,建设智慧课堂,丰富教学素材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的育人优势。针对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精心建设形式多样、内容系统、方便实用的教学资源,以微课视频、动画、仿真、图片等载体助力思政内容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起到传统“课件+讲授”授课模式无法达到的育人效果。通过学习通、云课堂智慧职教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将多态化的课程资源以及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互动模式、评价方式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展育人空间和育人渠道,实现全方位育人。《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共建设有微课、动画、仿真、课件等优质教学资源达600 多个,其中非文本素材资源超过300 个,这些教学资源在建设时就已将爱国、奉献、敬业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实现了思政与专业知识的耦合,能让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要使思政元素无痕地融入教学内容,需要找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连接点。结合已打造的优质教学资源,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选取恰当的思政载体和融入形式,灵活运用探究教学、体验教学、案例教学、专题教学、情景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思政内容“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教学内容,达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的教学目的。通常可采用的思政融入形式有情景展示、课堂辩论、小组研学、读书报告、心得分享、师生互动、实训操作或实地参观等。在“板材切断装置气压系统装调”项目的教学设计中,以学生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如何实现思政育人为导向设计各教学环节,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项目“板材切断装置气压系统装调”课程思政具体实施方案
在组织实施时,思政元素的融入又可细化为“铺垫引入”“课堂实施”和“点评深化”三个环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串连词,为思政内容的导入做好合理的铺垫;然后根据教学设计安排好的思政载体和融入形式,以引导性、启发性、激励性的方式予以组织实施;紧接着教师可就思政目标的意义,结合学生对思政融入的反馈信息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引导和总结提炼,进一步加深思政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增强思政效果。教师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具体问题择取其中的环节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
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指挥棒”的作用。课程思政教育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应突破过去单纯以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熟练掌握程度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主要考核点,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引导学生调整课程学习的侧重方向,将对思政目标的达成内化成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
思政素养的提升和发展具有过程性和个体性,其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应该注重过程而非结果、注重定性评价而非定量评价、注重描述性评价而非区分性评价、注重纵向自我发展而非横向比较。[5]通过评价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变化来评价教学效果。新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应当强调思政考核要素在课程综合总成绩中的比重,并给出可操作、可量化的评分细则。例如,在《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里,思政考核要素在课程综合总成绩中占比20%。思政考核评价由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两部分组成,分别占比20%和80%。终结性评价可采用述写思政收获、心得体会的思想汇报形式进行;而过程性评价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考评三部分组成,每部分都给出细化的评分标准,构建一个囊括课堂互动、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实践操作、实验报告、学习成果等教学环节在内的全方位思政评价体系,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教育开展前后,教学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所授课班级205 名学生进行了关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课程思政教育开展前后学生对专业课课程思政的主观态度、内涵理解、有效性评价、专业学习影响等方面的看法均产生了显著变化。学生对专业课课程思政的主观态度和内涵理解在课程思政教育开展前后的显著变化表明,已开展的课程思政课堂对学生的价值理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深入和具体化。学生不再简单地认为专业课课程思政就是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政治教育,也包括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等内容的培养。学生对课堂育人有效性评价中“优”占绝大多数,反映出学生对教师所进行的课程思政教育持肯定态度。整体上看,大多数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教育对专业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少数学生认为不构成显著影响关系。学生对课程思政课堂育人有效性的肯定态度和课程思政对专业学习具有促进影响的认可评价,体现了所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实践路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梳理学生对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评价,反馈意见总结如表3 所示。综合反馈意见可知,《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让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领域、也更容易消化理解专业知识、汲取到更多正能量的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表3 《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思政教育学生反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