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三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以宁夏高职院校为例

2022-07-13 02:31罗彦祥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专业

罗彦祥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宁夏高职教育发展起步较晚,在经历了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建设后,学校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新一轮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项目正在促进宁夏高职院校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但仍然存在不足。在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 号)文件精神上仍需加大力度,政府、学校与企业合作不紧密,创新创业教育弱化比较严重;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等。[1]

一、宁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形成

2019年以来,笔者对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10 所宁夏高职院校进行了跟踪调研,调查数据显示,有85.7%的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但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只停留在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的层面上,几乎在所有被调研学校负责人的回答中没有明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架。对“专创融合”的认识还很模糊。57.1%的学校开设了1 门支撑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课程,28.6%的学校开设1~3 门,14.3%的学校没有回答开设课程数,如何实施专创融合,哪些课程更适合实施专创融合改革试点不清楚。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脱节严重,各个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名称五花八门且很笼统,只有14.3%的学校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具体到某1 门专业课程,能够微弱地反映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痕迹。笔者所在的学校也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了“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支撑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但支撑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仍然实施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落地实施难见于实践行动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亟待健全。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有待进一步丰富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匮乏且相对单一,57.1%的学校只有线下课程资源,42.9%的学校同时拥有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学校建设课程资源的积淀不够、能力不足,独立编写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教材的学校只占28.6%。直接购买的教材针对性不强,不能完全满足对本地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100%的高职院校赞成将创新创业线上教育纳入其中,但拥有线上教学资源的学校仅有四成多。创新创业教育资金不足且来源单一是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线上课程资源建设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60%的学校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专项经费,经费来源的71.4%由学校自筹,来自政府资助的仅占28.6%。100%的高职院校都表达了通过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实现抱团取暖的目标,为未来校校合作、共同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奠定了统一的思想基础。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有待增强

缺乏规范化制度管理,师资建设目标不明确,只有14.3%的学校出台了创新创业师资管理办法且实施良好,计划出台但没有出台的学校占到了57.1%,没有出台管理办法计划的学校高达28.6%。已经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的学校只有28.6%,想建立导师库但未建立的占到42.9%,不计划建立导师库的学校有28.6%。教师加入创新创业导师库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只有14.3%的教师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入库较积极和一般的均占到42.9%,本质原因是主管行政部门及学校没有出台明确的政策来激励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单一,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层次明显不高。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只包括专任教师的学校占29.6%,包括专任教师和行政教辅人员的学校占33%,包括专任教师行政教辅人员和校内学工队伍的学校占28.6%;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导师中包含兄弟院校、企业及行政主管部门的只占到14.3%,其中有71.4%的学校校外导师有企业管理层加盟,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数据。但宁夏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中来自国家级的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的评审专家少之又少,校均不超过5名,因而宁夏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全国性、国际化的视野,严重影响了本地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严重制约了本地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速度。

(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创业实践工位不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受限,能够为学生提供创业空间及办公设备、设施的学校只占28.6%;学校提供的创业条件完全满足学生需求的只占15.6%,满足学生需求不足三成的占38.6%,无法满足学生任何需求的竟达35.6%。创业服务形式单一,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受限,85.7%的学校只有创业政策指导,只有14.3%的学校设立了创业基金。

二、政校企三位一体人才共育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政府学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内涵

政府是创新创业教育战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宏观政策的顶层设计者和推动者,是创新创业人才战略顺利实施的保证;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为企业输送人才的基地;而企业为高校毕业生不仅提供实习、实训、实践机会,还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了最大的民生问题,解决了政府的后顾之忧,在创造极大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需求的基础上创造了更大的社会价值,即实现了社会的稳定。因此,政府、学校、企业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紧密合作者,有着人才共育的职能,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三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同时三者又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优势且能实现互补,即政府的政策优势、学校的人才优势与企业的技术优势在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互相促进。

(二)人才专业产业之间的内在逻辑

人才资源是落实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第一资源,这是高职“双创”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实践和探索中,除了教师的指导角色外,更要依托学习者的知识、技术和经验。[2]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互联时代,产业升级换代提速、企业生产更加智能化,掌握信息化技术、满足智能化生产、数字化交换需求的人才会更加受青睐。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进入企业后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企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地方产业的发展。随着产业提质升级需求的变化,企业会相应提出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学校通过调整专业做出相应人才培养战略对应调整,从而满足企业需求和助力产业升级。近年来,在政府倡导下,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产生,即政府、企业与学校共建产业学院,共同打造品牌专业,共同培养人才,这种人才培养、专业发展与产业升级的三向循环互动更加直接、更加有效。

(三)多主体优势互补双向循环激发新活力

顺向循环,政府发挥政策优势主导地方产业布局发展;产业发挥区域优势激活当地企业发展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企业发挥技术优势带动专业(群)发展,从而优化专业布局实现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专业发挥品牌优势,辐射带动其他专业、课程、师资及实践平台建设,从而支撑学校建设和发展;学校发挥人才培养优势,源源不断向社会输送人才,不断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满足产业升级需要;人才发挥服务优势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满足政府人才战略储备需求,助力产业升级。逆向循环,政府发挥政策优势,制定人才发展战略,为人才培养与储备提出具体可行要求;人才发挥服务优势,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提升社会影响力,从而带动学校影响力提升,学校发挥人才优势推动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建设品牌影响力;专业发挥品牌优势培养更加符合企业用工需求的工匠人才;企业发挥技术优势在生产出合格优质的物质产品的基础上助力产业提质增效;产业发挥区域优势盘活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又为政府提供新一轮政策完善与新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如图1所示)。

图1 多主体优势互补双向循环图

(四)产业学院背景下“三业”之间的矩阵关系

现代产业学院是一种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及高校多主体共建共享的新型人才培养实体机构。[3]它使产业与高校的互动更加直接,它会使产业、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矩阵关系更加紧密,互动更加有效(如图2 所示)。政府、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内存逻辑联系在前文中已述,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引导地方产业布局。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指示,提出了重点发展枸杞、葡萄酒、奶产业、肉牛和滩羊、电子信息科技、新型材料、绿色食品、清洁能源以及文化旅游等宁夏九大重点特色产业。

图2 专业企业产业三者矩阵关系

教育厅紧密对接宁夏高校相应专业,牵头落实九大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的问题,各相关厅局根据工作职能和产业特点积极推进产业学院的建设,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的无缝衔接。企业是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真正对接的载体,同一类若干企业会有相同或相似的人才需求,支撑某一地区的一个产业,更多可能下多个企业对应支撑某一产业链上前端、中端、末端的需求。企业既是输出生产生活资料的基地,又是人才二次培养的实践基地。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通过专业建设向企业输送人才,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毕业生会进入相同或相近的企业进行生产或管理,从而实现人才与产业的对接。专业支持企业运转,企业支撑产业发展,产业又激发企业新活力,企业带动专业品牌建设。无论是产业、企业、专业各自横向上的延伸,还是专业、企业、产业自下而上的支撑,和自上而下的引领作用之间的相互交织,都形成了纵横相连的矩阵组织结构关系。

(五)双五维双向互动循环及双驱动螺旋递进式人才培养改革

产业学院的成立是政府、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成果,必将推动三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必将推动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等全面快速发展。

调查显示,七成有余的高职院校有包含企业导师在内的校外创新创业导师,产业学院实体的运营下会有更多的企业技术能手参与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也会有更多的行业、政府职能部门的懂政策、懂管理的人员加入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校外创新创业导师结构的多元化必然带动校内创新创业导师结构的多元化。双创导师结构的多元化必将使双创导师的服务力更加全面、更加接近生产实际需求,在建设线下、线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时拥有更加强劲的实力、更加深厚的积淀,企业导师把生产过程的问题或典型案例写进教材,既能实施问题导向,又能经验共享,在教学中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总结经验,再把经验应用到生产中,把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中,实现学校与企业、课堂与车间、学生与工人、教师与师傅、问题与经验的双五维双向互动循环、双驱动螺旋递进式人才培养。

政府通过政策普惠支持、资金重点支持、人员针对支持全方位、立体式支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通过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等项目,在资金上倾斜支持学校建设创新创业共享实践平台,通过政府奖励资金、学校自筹资金的双资金支撑,多企业参与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并让平台建设成果惠及更多的兄弟院校学生,让更多敢闯会创的学子经过这些实践平台的孵化,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带动更多学生就业,服务更多企业生产与管理,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助力地方经济腾飞。

三、三创融合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专创融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专业教育强化的是技能教育,学生成长局限在技术的空间里。麦可思研究院2018年报告显示:2017 届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平均相关度为63.75%;[4]近五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2%。[5]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新锦成研究院报告显示:2019 届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平均相关度为75.42%。[6]因此,大量学生毕业后较难适应和满足新领域、新岗位的需求,甚至多数企业招工后不得不进行二次培训,这既是学校资源的浪费,又加重了企业的支出负担。创新创业教育强化的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出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种素养有很强的共性,能够帮助学生跨专业择业后快速适应岗位需求,而且这种综合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有更大的、更开放的成长空间,但创新创业教育一旦离开专业这个载体,就如沙漠中的船无法行驶,因此高院校要充分发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联性强,契合度高,教育对象一致,功能目标相近”诸多耦合要素,使之形成有机衔接,使创新创业与传统的专业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互补。[7]

通过近些年的观察发现,参加过创新创业大赛历练的学生综合素养更强于未参加过创新创业大赛的学生,他们在经历了系统的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并参加了创新创业大赛后,在团队合作意识、团队管理、企划书撰写、市场调查、科技成果转化、融资路演与答辩、随机应变能力等多个方面都有优秀的表现。另外,参加过创新创业大赛落地的创业项目无论是存活率还是发展势头,都比未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而直接创业的项目要好,这进一步说明通过创新创业大赛这个实践平台,让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了更加深度的融合,团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锻炼。只有将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到专业教育中,才会使创新创业教育有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才会使专业教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因此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模块化分层进阶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框架

构建从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到专创融合课程再到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课程框架,分步骤有序对学生进行从创新创业认知到创新创业实践的阶梯式培养。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层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中间层,通过专业(专业群)核心课程及综合实践类课程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最高层,专注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赛创业的实战训练,为学生进行进一步高层次的创新活动和最后的创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组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现状的结构化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性决定了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实践指导能力和就业指导能力。[8]基于学校创新创业导师优势互补的原则组建了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教学团队,分模块对工科和商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实施了分时段、模块化教学,形成了“铁打的教学团队、流水的教学班”,强化了创新创业导师模块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并在适当的时候同一教学团队之间实施教学模块交叉互换,从而保证了教学团队在多轮模块化教学后全面掌握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所有教学内容模块的教学任务。

(四)将创意、创新及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将创意、创新与创业三者有机融合,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工科专业的创新实验及商科专业的商业实践活动,将好的创意进行反复验证、论证完善实现创新,并在一定的基础上将创新成果进行转化,从而实现创业,同时在创业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新的创意、实施新的创新活动,继而推动新一轮的创业活动,往复循环(如图3所示)。

图3 模块化进阶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五)以专业课程为载体的创新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

有针对性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实现专与创之间的融合。将创意教育侧重融入平面设计、会展等设计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中,用创意教育激发学生的灵感,并通过专业课程设计将创意转化为作品;将创新教育侧重融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类等工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中,通过创新实验验证和创新设计,实现从创意想法到创新设计到最终的创新作品呈现;将创业教育融入数字媒体、工商管理类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中;通过设计MVP 降低成本和低风险的商业实践活动验证创业的构想,从创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创业的不易,掌握创业的基本规律等。创意教育、创新教育及创业教育除了分别适合对应的专业类别外,也要在所有的专创融合教育中有所体现,毕竟创意是创新的来源、创新的成果也需要通过创业进行转化。

(六)基于工科商科专业差异化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

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和专创融合课程均为针对所有学生的普适性教育,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则是为学生完全自主选择学习设置的高层次需求环节。创新思维训练主要是针对创新类较强的工科专业学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但其仍然保留着对所有商科专业学生开放的原则。

创赛创业实践课程更侧重于适于创业的、易于创业的专业学生开设,其也保留着对所有工科学生开放的原则,有利于工科学生通过学习将其团队的创新实践活动成果实现转化。且两门课程只对有意愿的学生开设,这不同于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的大普适性教育目标,专创融合课程分专业方向的小普适性培养目标,而创新创业实践则是基于大普适与小普适基础的一种自我选择提高的分层次培养的实践体验。

四、结语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 号)的出台,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示范课程,实施高校双创校外导师专项人才计划,探索实施驻校企业家制度,吸引更多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双创导师。[9]产业学院是政府、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成果,必将推动三者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随着专创融合的研究与实践必将助力“三创融合”课程改革实践的落地,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必将推动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等全面快速发展。产业学院背景下,政府、学校及企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共育模式成效会更加显著,产教深度融合必将推动高职院校解决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就业、服务企业生产与管理、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并最终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专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高职田径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实施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