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个民族都有许多民间传统的生产、生活习俗,它是随着各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而兴起、保留的,是开展当代文化遗产工作的一大突破和重要抓手,随着农耕时代的消亡,民俗的挑战,外来文化的冲击,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思想形态都在改变,民间艺术传统、生产生活习俗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化为乌有,烟消云散,迫在眉睫,再不抓紧抢救保护,真是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对不起子孙后代。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大力度,加快节奏,挖掘、保护传承好非遗项目,重视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的保护,为建设文化大省作出新成绩,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作出新贡献。
关键词:民族民间 传统生产生活习俗 当代传承
笔者是2008年参加非遗普查工作的,当时笔者问什么是非遗,有人说非遗就是“看不见摸不着”、有的说“非遗就是老古董”通过这几年的工作,笔者对非遗有了很大的认识,特别是《中国非遗法》的实施,加之又参加了义乌市和深圳市等的文博会,近几年杭州在白马湖开的文博会,看到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走近群众、走向市场、非遗工作从看不见摸不着,到看得见摸得着,从星星点点到繁荣壮大,直至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
一、传统生产生活的习俗是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厚,到处都有传世瑰宝,文化遗产公布极广而且绚丽多彩。笔者是在江西省婺源县出生长大的,这是个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浓厚的好地方,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工业不发达,开发很晚,所以保护了一大批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特别是偏僻的小山村,还保留着原版的祠堂、徽派的老房子,原始的森林资源、精湛的农耕作物的技艺,纯朴的农家妇女的腌制、干制、霉制、熏制的技艺,回想起来让人回味无穷。出门在外多年,想念家乡的莫过于家乡的小吃,过去根据时令的安排,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做四季米裸送到城里来给城里人吃,是城乡交流的礼品。春季是清明时节的清明裸、用新鲜的艾草叶做皮、用刚打上来的小竹笋和腌制的小肉丁或者猪肠和红红的干辣椒拌在一起做陷包在一起,然后放在蒸笼里蒸熟,清新的艾青香,加之内容丰富的陷,咬一口香喷的油滋出嘴唇,那个感觉至今还能闻到了艾草的清香;夏季是做汽糕,方法是用熟米饭、米粉汤放成馊味,发酸到一定程度,在蒸笼上薄薄的浇一层米粉汤,再洒上一层炒熟的缸豆丁和辣椒,再蒸上10分钟,就做好蒸汽糕了,薄而香,酥而软叫人回味无穷;秋季是做灰质裸,方法用稻草烧成灰做成的碱性灰做成的灰质裸,薄薄的、圆圆的放几天也不会馊的,可炒、可煮的绿色环保食品;冬季是用糯米打出的麻裸、有的地方是年糕,但是江西婺源是圆圆的麻裸,放在火桶上烤一下,麻裸的心中会扑出新鲜的米油,香喷喷的。曾经在中央四台的节目中,笔者就看到了在播放非遗的片子中,就显示了手工操作这些米裸的全过程。但听说目前全会做這些手艺的老太太们,大多已经80、90多岁的农村大妈,每一分钟都有过世的可能。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确实是迫在眉睫。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二、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品为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做出了贡献
在文博会期间,笔者看到馆内有些红木家俱,回想起小时候,家中的八仙桌、长条供桌、太师椅等家俱,在1985年笔者母亲的单位分到新房子的时候,全家人都很高兴,那时大家的观念是能在客厅里摆个圆桌、2面沙发的人家,别人都会另眼看高点的,所以也认为这些红木老家俱跟新装修的房子不配套,但又没有地方存放,而且大家认为这些老家俱有点土里土气、家中摆放了怕邻居们看不起,就把这些家俱当柴烧掉了,现在想想真当后悔,就比如家里的八仙桌,4个壮青年的男子都抬不动,桌子四边和桌脚的雕花的手工精湛威武,比文博会上展出的还好得多,现在是无法再找到这些木材的,而且也找不到这样手艺精湛的工匠。因此,随着农耕时代的消亡,民俗的挑战,外来文化的冲击,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思想形态都在改变,民间艺术传统、生产生活习俗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化为乌有,烟消云散,迫在眉睫,再不抓紧抢救保护,真是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对不起子孙后代。
三、传统的生产生活习俗是道德文化的传递者
还有笔者记得小时候去赶红、白喜事的场子时常听到许多年龄大的女人口头哼唱的歌曲,例如女儿出嫁时,女儿和娘家人都要会哭唱一些歌曲,母亲边哭诉边唱从女儿出生一直到长大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大概意思是女儿从小就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孝敬父母,同时家长们会教育她嫁夫后要孝敬公婆,听从夫言,取悦于夫家,保佑她人丁兴旺、趋吉避凶、生产丰收、生活美好等把对女儿的希望从嘴里唱出来,夫家人和外人听了十分舒服。
还有就是办白事的人家,她们以唱的形式把过世的这个人一生经历唱出,好比把对这个人的悼词唱出一遍,简直就是个活录音机,家中来一个人就唱一次,如果来的人是长辈的话,全家老小要跪在来人面前,来的长辈要一个个的帮他扶起来,才能起来,否则是不能起来的,这些人没有稿子,没有彩排,即兴表演,看来人对象,随口就唱,张口即来。由于改革开放、移风易俗的因素,这些会唱的人大多已不多,取而代之的是播放音乐和鼓乐队了。
本文全部是笔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从小的所见所闻,笔者将从工作经历、工作总结出发,抓住机遇,加大力度,加快节奏的,挖掘好非遗项目,保护好文物古迹,保护传承好非遗项目,实现区域申报数量的突破和质量的提高,为建设文化大省作出新成绩,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洪莉华. 民族民间传统生产、生活习俗的当代传承[C].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 2013.
[2]佚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的当代传承情况调查[J].民族文学研究,2011,(2)
作者简介:洪莉华(1971.3-),女,汉,浙江杭州人,本科,中级,研究方向: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