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巧英
《祝福》是一代大师鲁迅先生的匠心之作,从发表到今天已有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却依然魅力不减。阅读此文,我们该从哪些地方入手呢?接下来,笔者就详细谈谈。
一、关注文章中的三处环境描写
享誉世界的著名学者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环境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值得我们仔细品味。《祝福》中的环境描写也是如此。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文章开篇就写了鲁镇的住户们准备“祝福”的场景。“我”也在此时回到了鲁镇。故事就此展开……此处的环境描写无疑为故事的进一步展开作了铺垫。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彰显出虽然经历了“辛亥革命”,但是中国农村的封建势力依旧很强大,封建思想依旧统治着这里的人。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如此一来,就给人物的各种活动提供了一个大的背景。
2.四叔……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
“祥林嫂,你放著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鲁四老爷在鲁镇是有一定声望的。可是,他家竟然容不下祥林嫂这样一个“手脚利落,甘于吃苦”的人。祥林嫂因为再次嫁人,被人们视为“伤风败俗”,被剥夺了接触“祝福”的权利。鲁四老爷的家里已经没有了她的“用武之地”。“你放着罢,祥林嫂”,受到鲁四老爷封建宗法思想的影响,四婶也只能“奉命行事”,不敢越雷池一步。祥林嫂的苦苦挣扎和殷殷的期盼都在“你放着罢,祥林嫂”的喝令声中彻底破灭。
祥林嫂最终被逼上绝路,与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余孽们显然脱不了干系。正是得益于这特定的环境描写,故事的情节才能顺利地展开。
3.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眬中,又隐约听到……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这是小说的结尾,作者通过“我”的所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所听——“毕毕剥剥的鞭炮”“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所想——“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借助“我”的感受——“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描写出鲁镇的人们进行“祝福”的景象。正是在这“祝福”的时刻,祥林嫂无声无息地死去了。“穷死的,谁知道”,人们是多么的冷漠,多么的无情;“不早不迟……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从诅咒声里,我们感受到了说话人的狠毒。祥林嫂的惨死与此处的“祝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首尾呼应,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二、关注文章中耐人寻味的“闲笔”
优秀的作品无不浸透着作者的心血。文章中那些看似不经意、不起眼的“闲笔”,往往有着特别的意义,值得我们一探究竟。在阅读《祝福》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注意这两处“闲笔”:
1.杀鸡,宰鹅……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此处写鲁镇的人们准备祝福礼。作者为何要提到女人“还带着绞丝银镯子”?并且还特意用了“有的”两个字?这似乎是多余的。但是,结合下文细加推敲,我们便会领悟到作者的用意。当祥林嫂再到鲁镇时,四叔对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这种人自然是指像祥林嫂之类的地位低下的人。这种人自然是戴不起“绞丝银镯子”的。地位高一些的,如四婶那样的富人家的妇女,自然是要比“嫁了二夫”的被视为不洁之物的祥林嫂要“干净”。这句话看似无意的“闲笔”,却是作者特意写的。既为后文的相关情节作了铺垫,又显出封建礼教的严酷,有助于对主题的呈现。
2.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这是祥林嫂向“我”询问“灵魂的有无”,“我”回答之后“总觉得不安”,决定“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之后的一处“闲笔”。这处“闲笔”似有些多余,因为小说中并没有相关的文字。但由“一元一大盘”的“价廉物美”,我们可以联想到祥林嫂初到鲁家的工钱是“500文”。那时的“一元”相当于1000文。也就是说,祥林嫂的婆婆从鲁家支走的1750文工钱可是她三个半月的工钱啊!由此,我们就会想到,像祥林嫂一样的人是何等的“廉价”,她们要活下去是多么的难了!然而,即便是这样,祥林嫂也没有抱怨过,有的只是“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胖了”。是的,在鲁镇生活的那段日子可以说是她一生中少有的幸福时光。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祥林嫂连凭借廉价的劳动力生活的机会都失去了。她被迫改嫁,被赶出鲁家,惨死街头……是的,这万恶的旧社会把祥林嫂逼死了。当时,她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这是何等的悲哀!何等的残酷!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从经济的角度揭示了人物悲惨的命运。
三、关注文章中浓墨重彩的渲染
渲染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对所写的对象进行突出的描写、形容和烘托。如果说看似不经意的“闲笔”值得我们仔细咀嚼,那么作者颇为用心的“浓墨重彩”的渲染就更值得我们用心品味。
在小说中,最浓墨重彩的一处莫过于祥林嫂叙说的阿毛的故事:
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作为母亲,祥林嫂失去了孩子该有多么的伤心啊!虽然她“呜咽”,她“说不出成句的话来”,但她依然想倾诉,想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当遇到鲁镇里那些曾经相处的人们时,她自然找到了倾诉的对象。于是,她的情感便如洪水般倾泻而出,而且每碰到一个人,她都要说上一通。也许这样才能缓解她内心的痛,让她感到好受一点。她一而再再而三地叙述着这场人间的悲剧。一开始,人们还能为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掬一把同情泪,可时间长了,便失去了新鲜感,逐渐觉得厌烦,有些人甚至直接嘲讽祥林嫂。作者这样写,突出了社会环境的冷漠,增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四、关注文章中的特殊活动
小说以“祝福”为题可以说是恰到好处。首先,“用鸡、鸭、猪肉和香火供奉祖先和天神,祈求赐福”,是我国某些地区过年的习俗;其次,“祝福”和封建“四权”有着密切的关系,“祝福”的过程和场面形象而又集中地体现了封建“四权”。从这个角度来看,“祝福”为小说中人物进行各种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时代背景和具体环境,成为故事推进的一条线索。祥林嫂的一切活动无不和“祝福”息息相关,她因“祝福”而来,因“祝福”而不断变化,最后也因“祝福”而亡。
鲁四老爷家里“要换女工”,恰好祥林嫂前来,适逢年关祝福忙碌,祥林嫂忙里忙外,胜过男工;祥林嫂被前婆婆卖到深山,夫死子亡后再次来到鲁镇,却被人们视为“不祥之物”,“祝福”时不允许插手,即使“赎罪”也不行……从此,祥林嫂精神失常,沦为乞丐,最终,在一片祥和的祝福声中惨死。
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借“祝福”得以体现,在一片祝福声中呈现的是一幕人间惨剧。作为一代大师,独具慧眼的鲁迅不仅发现了“祝福”所蕴含的特殊意义,而且将其加以改造和生发,使之成为故事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并在典型的情節中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愤怒控诉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和惨无人道的封建制度。
可以说,《祝福》是一曲悲歌,唱出了人世间的悲凉。《祝福》也是一篇檄文,直击黑暗的现实,鞭笞了黑暗的封建制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以上细节,以更好地探究作品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