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陆影
华夏文明传播的话题历久弥新,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传播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安徽师范大学社科联、华夏传播研究会主办,《学术界》杂志社、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华夏文明与现代传播”高峰论坛日前在安徽师范大学举办。来自全国各地高校、杂志社的100多位专家分别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参加了本次论坛。与会专家围绕“华夏文明与现代传播”的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在构建华夏文明传播的有效路径上达成了广泛共识。本次论坛历时一天,上午的论坛主要围绕华夏文明的“传播理念创新”及“传播思想研究”两大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下午的论坛以平行论坛的形式举行,一方面讨论华夏文明传播与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则着眼文化创新进行深入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显著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实力,也是学术创作的精神源泉。主论坛主题发言由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谢清果主持,共有7位教授进行主题发言。发言内容涵盖面广、学理性与实践性并重,围绕华夏传播的历史与当下、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从历史传统中挖掘华夏传播观念和传播行为的特点,阐释具有中国特色的华夏传播的文化内涵和实践外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思想渊源、文化底蕴与精神滋养,各位发言人以华夏文化中的价值元素为切入点,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华夏传播的文化内涵。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潘祥辉的主题发言为《因势利导:中国古代的治水实践与沟通思想》。潘祥辉教授从人类文明与治水的关系角度切入,论证了中国古代治水对传播、沟通产生的影响,指出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除此以外他还认为沟通是一个“液态”的概念隐喻,水为源域。
同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赵云泽的主题发言为《甲骨文媒介功能的分野与“道”“儒”传统的形成考察》,从甲骨文媒介分析中国成为超稳定结构国家的关键因素。赵教授认为儒家的起源和道家的起源是融为一体的,是从文明的起源之一甲骨文开始的。甲骨文作为媒介的功能分野伴随着儒道传统的起源,甲骨文作为媒介的“巫”的功能发展为道学,甲骨文作为媒介“史”的功能发展为儒学。
还有,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华夏传播研究会副会长李红的主题发言为《修辞博弈论:〈鬼谷子〉游说观念的逻辑进路》,从华夏文化入手主要分析《鬼谷子》的游说思想是不是修辞学问题,主要探讨了《鬼谷子》的受者中心观、修辞的二元范畴之辩证的力量、生存论及其修辞效力等问题,总结了修辞博弈论的学术史位置。
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必须基于时代要求的实践去创新和创造,各位发言人从时代经验出发理解华夏传播的实践外延。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敬宏的主题发言《电视剧〈觉醒年代〉的故事策略与情节商榷》探究当代视觉传播的实践特色。徐敬宏教授认为该剧采用权威的故事背景研究和表达策略,善用戏剧冲突策略,运用多彩的人物出场策略激发观众的联想,带给观众丰富的情感体验策略。
广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天爱的主题发言为《文化记忆的媒介重构——从索契冬奥会到北京冬奥会》。张天爱教授指出了记忆的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与生物记忆有关,第二个层面是指象征性的媒介、制度和实践,社会群体借此建构起一种共享的过去。她认为文化是“社会的记忆”,文化是通过外在的象征符号来传承的。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天根的主题发言为《中国特色与世界格局:〈解放日报〉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政党文化建设》,从历史规律中总结新闻事业的发展实践。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连续性的文明,继承与传承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项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文化连续性发展的根本条件。主论坛主题发言二由杭州师范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院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施旭主持,共有八位教授进行主题发言。各位发言人从新的视野对华夏优秀文化进行挖掘和阐释,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旨在促进华夏传播的传承与发展。
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需要,发言人深入历史场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华夏传播提供资源养料。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夏传播研究会副会长张兵娟的主题发言为《华夏文明历史符号传播与当代认同建构——以轩辕黄帝祭拜仪式为中心的考察》。张兵娟教授介绍了对轩辕黄帝的记叙经历了从口传神话到典籍信史的过程,通过对黄帝祭拜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认为当代认同建构存在着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建议看法。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白文刚的主题发言为《建国初期新中国对苏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建构及其理论启示》。白文刚教授认为身份特征在国家形象建构中处于基础地位,一个国家在其他国家的整体形象首先取决与其他国家对该国的身份认同,要把握对象国的关键利益和核心关怀,合理设计本国在对象国的身份。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朱晓凯的主题发言为《毛泽东与中共党史传播:基于〈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的考察》。朱晓凯教授总结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共党史上的三种传播形式,主要是通过组织传播塑造全党集体记忆,通过大众传播建构民族心理文化,通过人际传播营造良好交流氛围。
弘揚是把承接下来的传统发扬光大,是更为自觉地继承传统的积极态度。发言人以宽阔的视野和开放性思维探究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之道,为弘扬华夏传播提供有益借鉴。厦门理工学院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赵振祥的主题发言为《时尚传播视角下时尚体育与文化传播的互动发展》,探索了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对民族认同的积极作用。赵振祥教授表示,时尚体育不仅是体育文化传播,更重要的是时尚体育可以传递民族文化符号,形塑民族文化轮廓,凝聚民族文化精神,拓展民族文化认同。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谢清果的主题发言为《中西文明比较视角下的华夏传播学构建》,揭示中华文明何来,中华文明何往,提供了弘扬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思考。谢清果教授从四个方面分享了他对于中西比较视角下的文明之思:在文明的分野下思考中西文化的偏向、中西文明在内外(群己)关系上的偏向、中西文明在处理情感与理性关系上的偏向、中西文明在时空关系上的偏向。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栾轶玫的主题发言为《华夏文明传播中城市形象的更新与传播》,聚焦城市形象的更新与传播,从华夏文明中找寻建构方法。栾轶玫教授指出,在急速、大规模的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形象更新较快,短视频成为城市形象的主要传播方式,其中UGC是城市形象宣传短视频的创作主体,表情包成为城市形象的表征,3D手段成为城市形象视觉化呈现的新形式,神曲也是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手段。同时她指出,城市形象的建构和传播要面向公众、为了公众,从公众中来、到公众中去。
继承与弘扬不是割裂的,弘扬也是一种继承,发展也是一种继承,继承和弘扬发展是互相包含、关联一体的文化实践。东北师大传媒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史册的主题发言为《东北地方戏曲的媒介传播研究》。史册教授对20世纪80年代长春电影制片厂创作的三部吉剧戏曲电影《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桃李梅》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四点有关吉剧戏曲电影的舞台底蕴和电影转化,同时,史教授还注意到吉剧戏曲电影音乐的处理创新性强化戏曲美感,吉剧戏曲电影洗印技术的创新性实践。
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影视文化与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研究中心主任吕鹏的主题发言为《作为传播的戏曲:短視频/直播、数字劳动与线上爱好共同体——基于快手的数字民族志研究》。吕鹏研究员基于快手短视频/直播平台7年的数字民族志,通过在线观察和深度访谈以及数字民族志等方法,主要探讨了作为传统文化的戏曲在短视频/直播时代的特征以及变化发展,分析戏曲短视频/直播的生产者/劳动者在数字劳动成为社会主流的中国情境下属于免费性的劳动还是数字资本主义对网民的剥削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成就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共同体,是我们社会文化制度和民族心理的基础,也是华夏传播学得天独厚的研究资源。围绕华夏文明传播与文化自信研究这一主题,分论坛上半场在《教育传媒研究》主任编辑林安芹的主持下顺利进行,共有7位学者依次进行报告,谢清果教授和张兵娟教授对各位学者的发言进行评议。下半场由东北师大传媒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史册主持,共有7位学者依次报告,潘祥辉教授和白红义教授对各位学者的发言进行评议。各位学者从社会关怀和基本价值的逻辑起点出发,就华夏传播的思想研究、视觉传播、地域文化、政治传播展开讨论,找寻华夏传播的价值观念和现实意义,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各位学者对华夏传播的思想研究展开讨论。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教授蔡觉敏讲述了道家智慧在西方管理领域的应用,为后现代管理者的自我实现之“道”提供新思路。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华夏传播研究会副会长姚锦云从跨学科对话(1939—2013)探究中国人际传播的经典模式,是“礼尚往来”还是“礼上往来”?湖北理工学院师范学院传媒教研室副研究员陈朝晖就文化自信视阈下孝文化的国家战略传播进行讨论,他认为孝文化传播理应上升为国家战略传播的一部分,成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
随着技术文明的进步,图像时代已然到来,电视、短视频、电影、动漫、漫画等成为重要叙述方式,如何在创作中运用中华文化资源、加入中国元素、体现中国价值是传播主体必须考虑的问题。山东省德州市历史学会副秘书长夏爱民及其学生以“典籍里的中国·尚书”为例看华夏文明的现代传播,夏老师用“三贯通” “三个一”“三叠加”对于“典籍里的中国·尚书”这个央视节目进行了三跨、三感、三力的总结。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吴来安就短视频的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进行探讨,她聚焦和探讨“李子柒”“阿木爷爷”“丁真”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移动社交媒体上的个体形象,探索短视频传播中华文化的“说服”规律,为跨文化传播中如何更好“讲好中国故事”贡献策略参考。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张伟就中国电影元叙事中“戏中戏”的套层结构方法进行分享,他认为对于中国电影而言,戏曲的影响不仅体现为渗入创作者血脉的戏剧性叙事思维,戏曲本身也可作为一种影像建构的方法,“戏中戏”的套层结构能为戏曲的影像转化提供叙事契机。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葛欣航基于政策工具视角对中国动漫产业政策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分析我国21世纪国家级动漫产业政策文本的时间跨度、涵盖内容及其在政策工具维度与产业价值维度上的表现,以此观察、分析和研究我国21世纪动漫产业政策内容要点构成及演进路径,为动漫产业更好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台湾艺术大学博士研究生吴杰的以花旦为个案研究,探讨如何将先人“少则得,多则惑”的思维结合古典美学原则的思维,转化为漫画创作的架构,了解漫画应用于简化戏曲创作可行性之探讨。
地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广西河池学院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熊建军基于场域理论对维吾尔族文化进行发展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俞运宏以藏羌彝走廊为例,浅析新闻传播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协同创新作用,俞教授认为藏羌彝走廊区域具有丰富的长征文化资源,需要多个传播子系统协同创新,方能达到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的创新。
新的政治形势、新的全球政治传播态势,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做好新时代的政治传播任重道远。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孙婧介绍了宋朝“邸报诗”中的政治传播图景,主要从传播客体、表现、传播目的、传播效果四个方面进行介绍,对今天的政治传播大有借鉴。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卞祥彬讨论了信息的去媒体化、去中心化传播与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从技术合理化与双向度治理的维度探讨了可协商式的媒介生态环境及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理论空间,为做好政治传播进行铺垫。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杨帆介绍了东北解放区文学广告研究,杨帆认为,东北解放区文学广告在当时的历史政治语境下呈现出高度组织化和计划性的特征,深度介入文学传播,完成了对政治的复现、社会的表征以及文学的规训,构建了东北解放区文学场的新互动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相适应,需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围绕华夏文明传播与文化创新主题,分论坛二上半场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栾轶玫主持顺利进行,有6位学者进行发言,姚锦云教授和施旭教授参与评议。下半场在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白文刚主持下顺利进行,有7位学者进行发言,赵云泽教授和李红教授参与评议。各位学者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出发,以现实问题为抓手,深刻探讨华夏传播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
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与会专家学者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解码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向恒分享其与导师共同完成的论文《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以河南卫视水下舞节目〈洛神水赋〉为例》,从这个节目内容、形式,还有主要受众以及传播效果四个方面来分析它的创新点,最后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路径。南京传媒学院教授徐同林从华夏传播视角分析了秦國形象,展示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王剑飞用五本期刊叙述了中国当代文学期刊的特色栏目变迁,解读时代与文化的内涵关系。
实现文化繁荣发展,既需要不忘本来、植根塑魂,也需要吸收外来、交流互鉴。古今中外的融会贯通是华夏传播学研究的必然选择。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陈敬宇介绍了曼纽尔·卡斯特媒介哲学思想研究,探讨卡斯特思想到底给人类的交流、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以及文明带来了何种影响。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刘昊基于推特社交平台推文的内容分析,对“一带一路”倡议传播进行了框架研究,总结出三种框架理论及其特点。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数字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臧志彭在创新扩散视角下探讨区块链技术在文创产业中的应用传播,臧教授指出,区块链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新技术,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文创产业的生产方式。安徽师范大学讲师蔡帆基于中美动漫电影对比分析讨论了5G时代中国故事动漫传播研究,通过对比为中国动漫产业更好地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淮北师范大学新闻系副教授高磊介绍了品牌传播思想的阶段性特征研究,对中华文化的融会贯通提供自己的思考。
在技术发展的浪潮中社会运行的内在机理和外在图景发生了深刻变革,如何深刻认识数字社会,适应数字化生存也是华夏传播研究的重要议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默认为当前世界处于数字化,智能化的包裹中,技术延伸了人的意识、行为,造成了人意识的一种内爆状态,只有找到本源中心,实现文化自信,才能真正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高月聚焦于数字文创的记忆传承启示及美育思考探讨数字文创的启示对当代美育的借鉴价值。南昌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敏主要分享了疫情信息关注与公众应对行为,从相关概念界定,研究假设,研究设计和模型的信度检验四个部分得到最终研究结果。
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努力让世界倾听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中国声音是华夏传播的目标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石俊从权利到关系与市场讨论了全球文化交流的内在逻辑与推进策略,石俊指出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文化交流转化为权利斗争的场域,文化交流是在信息不对称、权利不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由此形成权利逻辑。她提出要重构新范式,在文化间性内寻找协商路径。兰州财经大学副教授张淑芳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传播学的阐释,探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意蕴。
论坛闭幕式由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秦枫教授主持。谢清果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论坛既有探讨华夏文明传播理论的媒介形态、传播理论、传播路径以及效果研究,也有探讨研究数字化时代中外文化交流以及文化记忆等,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各位报告人也表示收益良多。通过此次论坛,海内外有志于华夏传播的学者和各界朋友,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华夏文明传播的有效路径上达成了广泛共识,致力于让华夏文明传播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特约编辑:纪海虹;责任编辑:李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