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丽 任吴炯
【内容摘要】2021年,“元宇宙”作为一个互联网产业概念受到广泛关注。其对于舞台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数字替身提升角色契合性和观众参与性;跨空间传输创造沉浸式舞台;虚实融合激发艺术新形态。本文分析了“元宇宙”在舞台艺术以上三方面中已有的应用雏形和未来发展方向,并从技术和人文角度进行了反思,指出当下距离“元宇宙”的实现仍有一段距离,其在舞台艺术中的应用也有诸多问题亟须解决。
【关键词】“元宇宙”;舞台艺术;数字替身;沉浸式交互
一、定义:“元宇宙”是什么?
“元宇宙”(Metaverse)一词最早起源于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在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作者在书中描绘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并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三维数字空间,即“元宇宙”。人类通过数字替身(Avatar)生活其中,并在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拥有不同的身份。2009年,电影《阿凡达》将数字替身的概念搬上银幕,以更具象化的方式呈现给大众。2018年,电影《头号玩家》中的虚拟空间“绿洲”则为理解“元宇宙”提供了更简洁的方式。但无论小说还是电影,其中的“元宇宙”都是基于文学和电影创作、天马行空的想象,距离大众仍然非常遥远。①
2021年,“元宇宙”作为一个互联网产业概念受到广泛关注,这一年也被视为“元宇宙”元年。②有文章表示,“元宇宙”就是一种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允许人类借助扩展现实、数字孪生、区块链等多重技术支持,实现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在身份系统、社交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编辑。③一般认为“元宇宙”具备以下8项主要特征: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地、经济系统和文明。④简单地说,“元宇宙”就是VR的升级应用,其与先前技术应用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在人类身体、社交、经济、社会场景等更多层面的深入融合。尽管“元宇宙”本身更多还停留在一个概念的构想阶段,但“元宇宙”在以VR为终端的游戏和社交领域已有一些应用雏形,其主要特征也逐渐显现。从“元宇宙”特征来看,其应用于舞台艺术可能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元宇宙”中的数字替身能够个性构建舞台艺术角色虚拟形象,让角色塑造更加多元。即是说,在“元宇宙”中,可以按照舞台艺术需要创建演员的虚拟身份,自我定义数字替身的性别、外貌、阶层、角色等。这一个性化构建的角色将打破演员真实外貌、声音的限制,使得演员更加契合艺术角色所要求的形象、气质。同时,观众也能以数字替身的身份参与到“元宇宙”的舞台表演中,实现与舞台元素进行直接互动和对话。
其次,“元宇宙”创建的平行世界能够突破传统表演的空间限制,为观众创造全感官沉浸式的舞台体验。届时,任何在过去无法以现实条件打造的表演情境都可以在“元宇宙”這一平行世界中实现。借助各类传感器的接入,“元宇宙”舞台的表演能全面调动起观众的各种感官,让观众对舞台表演内容获得更加强烈的沉浸感和代入感,唤起更深层的情感体验,实现“入眼入脑更入心”的观感效果。
再次,“元宇宙”本身的虚实融合特点将改变过去只有“实”的艺术表演,实现“虚实相生”的艺术新形态。“元宇宙”将重塑人类对于艺术呈现的常规刻板印象,打破舞台必须是实物、实人、实景的要求,革新舞台艺术表演的呈现形式。未来“元宇宙”中的舞台艺术表演,将通过虚拟和现实的深度混合,创生出更多全新的艺术形态。
二、现状:“元宇宙”在舞台艺术中的应用雏形
“元宇宙”对舞台艺术的影响可主要概括为:数字替身提升角色契合性和观众参与性;跨空间传输创造沉浸式舞台;虚实融合激发艺术新形态。考察应用现状,“元宇宙”下的舞台艺术呈现已有一些可供参考的雏形。
首先,数字替身技术在舞台中的应用尝试。2021年12月31日举办的第六届中国VR/AR/MR创作大赛金铎奖颁奖典礼便是国内首次在“元宇宙”中举办的颁奖典礼。近20万人通过数字替身形式亲临“元宇宙”会场或者线上观看直播参与此次颁奖典礼。⑤观众通过自主选择自我形象的性别、身高、着装、发型、年龄等进入会场,同时还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感受到自己的数字替身在典礼中的行为动作。
其次,跨空间传输营造沉浸体验,在2022年全国各地的虎年春晚中已初具雏形。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春晚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通过XR技术带领观众进入了《富春山居图》的意境中,给观众活灵活现的现实想象;⑥川渝春晚中的《梅花闹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赋能传统川剧艺术,营造出全方位立体视觉效果;江苏卫视春晚节目《粉墨》则是通过综合启用XR舞台虚拟场景、360度自由视角、虚拟拍摄技术、绿背抠像合成等高精尖科技手段,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兼具时尚、沉浸与科技的舞台表演新内容和新形式。⑦
再次,虚实融合创造表演新形式。在这方面,代表性的应用即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在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结束瞬间呈现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便是借助8K超高清舞台营造的虚拟仿真画面,呈现给现场与线上观众身临其境的视觉、听觉体验。2022年2月25日,成都天府熊猫塔亦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虚实融合的AR光影秀。从现场视频中可以发现,实际存在的建筑物熊猫塔两侧同时出现了虚拟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与大运会吉祥物“蓉宝”,现场震撼酷炫的画面引起了观众此起彼伏的欢呼与呐喊。⑧
三、未来:“元宇宙”在舞台艺术中可能的作用
“元宇宙”相关技术形态已在当下舞台艺术中有了一些初步的应用和发展。由此,对于“元宇宙”来说,对其在未来舞台艺术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可抱持如下期待:
首先,数字替身技术的应用能够打破当下传统的话剧观赏模式,让观众从各个角度完全融入舞台环境。近年来开心麻花体验式喜剧《偷心晚宴》《疯狂理发店》等,便是寄希望于沉浸式体验给观众带来的代入感。但囿于线下实际空间的限制以及面对面互动带来的压力感,真正能够参与进戏剧本身的观众还比较少。随着数字替身技术的实现,“元宇宙”将给人们提供一个更为匿名虚拟和自由开放的环境,“人人都是主角”的舞台表演形式也将成为一种新的热潮。
其次,“元宇宙”的场景化传播特征为舞台艺术提供了新的呈现方式。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主要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节目设计为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结合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舞台技术,讲述每本中国传统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源起、流转与传承。⑨但在节目具体播出过程中,由于古代历史场景与现实世界的巨大区别,观众在实际观看过程中仍然无法实现完全的古代场景体验,对于中华文化的感受也处于一种古代与现代断裂式的跳脱之中。随着“元宇宙”场景化、身体参与沉浸式交互等特征的逐步实现,此类节目也将通过平行世界的助力带领观众进入完整的古代场景,浸入式感受中华魅力,提升文化自信。
再次,虚实融合特征为当下舞台呈现中虚拟偶像的表演提供了技术支持。Aespa是韩国SM娱乐有限公司于2020年11月推出的女子演唱组合,其不同于一般偶像团体的是,Aespa主打虚拟与真实的交融,成员由来自中日韩的四名真人成员和四名根据真人成员1∶1建模的虚拟形象构成。⑩尽管该组合由真人偶像和虚拟偶像结合,但自出道至今一年多的时间内,组合中的虚拟成员仍主要活跃在MV中,实际的线下表演次数几乎为零。未来,随着“元宇宙”相关技术的进一步成熟,虚实相融、时空再构、身临其境等元素逐步实现,虚拟偶像与真人偶像的同台表演也将为观众提供更多视听体验。
四、反思:“元宇宙”的实现还有多远?
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强调,一项新技术的应用需要经历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众多跟进者、后期众多跟进者、滞后者等五个发展阶段。对于当下“元宇宙”这一新概念来说,其还尚处于最早期的少量创新者使用阶段,未来如何走向仍未有定数。我们不能过度放大对元宇宙的想象,更要防止非理性的炒作。回归舞台艺术领域,纵使元宇宙得到实现,其在舞台艺术中的应用也有诸多问题亟须解决。
第一,如何协调好观众的参与感和观赏感问题。“元宇宙”的艺术呈现使得人人都可以更深入地与舞台表演连接在一起。观众不再是表演过程的单纯“旁观者”,也能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激发了观众主动性的同时,也可能扰乱舞台设计者本身的设计进程,或降低其他观众的观赏体验。2021年“元宇宙”形式的第六届中国VR/AR/MR创作大赛颁奖典礼上便出现过类似问题,总有自由活动的观众影响周围观众的体验乃至主持人发言。
第二,如何防止艺术与现实交汇带来的场景迷失感。这一问题在浅层次体现为当观众长期佩戴VR/AR/MR等头戴技术享受虚拟和现实的交互时,总是不可避免会出现眩晕感。在深层次则体现为,当观众在某一虚拟情境中完成了一项长期的深刻的沉浸式体验,在切换回现实世界后会产生巨大落差与迷茫感问题。此外,技術成瘾等伦理问题仍有待讨论,如可能出现观众对虚拟情境成瘾、不愿回到现实世界的问题。
第三,如何解决当下技术与产业发展的不成熟问题。建构“元宇宙”场景需要逐一解决硬件、产品形态、算法、市场接受程度等问题。要将“元宇宙”中的舞台呈现变为现实还需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如何提升终端VR硬件设备的可适用性并缩短其与大众消费的距离;二是如何将区块链、数字人、自然语言等软件技术整合应用到元宇宙场景之中;三是如何设计和实现“元宇宙”中的舞台场景搭建和艺术展演;四是如何革新“元宇宙”下舞台艺术、戏剧影视实践与研究的新范式和新理论。这些问题目前都还处于探索之中,有待相关技术成熟后步步推进实践的落地,进而深入理念交换以重塑全新艺术形态。
注释:
①张洪忠、斗维红、任吴炯:《元宇宙:具身传播的场景想象》,《新闻界》2022年第1期。
②朱嘉明:《“元宇宙”和“后人类社会”》,《经济观察报》2021年6月21日。
③《清华大学:2021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490523841_407401,2021年9月17日。
④《Roblox CEO:Metaverse有8个特点,玩家将是真正的创造者》,游戏大观网,http://www.gamelook.com.cn/2021/03/415748,2021年3月1日。
⑤《第六届金铎奖中国VR/AR创作大赛颁奖典礼在“元宇宙”虚拟会场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新闻网,https://news.bnu.edu.cn//zx/zhxw/126108.htm,2022年1月8日。
⑥《元宇宙技术,助力春晚和冬奥开幕式呈现美轮美奂》,东方财富网,https://caifuhao.eastmoney.com/news/20220205062314315012010,2022年2月5日。
⑦《初探元宇宙①|元宇宙技术“浸入”科技融合艺术带来梦幻春节》,元宇宙网, http://www.yitb.com/article-10990,2022年2月4日。
⑧《大运之火抵蓉,点燃全新期待!》,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525454898_121119268,2022年2月25日。
⑨《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组:《〈典籍里的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电视研究》2021年第2期。
⑩《如何在元宇宙里捧红虚拟人?SM已交作业》,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506949153_100194960,2021年12月10日。
〔美〕罗杰斯:《创新的扩散》,辛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5页。
王競一、张洪忠、斗维红:《想象的可供性:人与元宇宙场景关系的分析与反思》,《新闻与写作》2022年第4期。
(作者均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特约编辑:纪海虹;责任编辑:李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