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加明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撇弃陈旧的授课模式,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数学学科与生活密切相连,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元素,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带给学生新颖的学习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思考,在分析、解读生活实例的同时学习数学知识,能够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融入生活实例中,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能够得到提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授课之前,要先分析新课内容,找到其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化元素,丰富数学课堂教学,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更具吸引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元素;教学策略
在新时期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撇弃陈旧的授课模式,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探索出新颖高效的授课模式,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能够收获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学科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在课上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化元素,丰富课堂内容,借助学生熟悉的内容抓住学生的眼球,学生能够专心致志地听讲,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能够显著提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寻找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契合点,借此引入生活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也能得到提升,于学生的发展能够提供助益。
一、小学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化元素的价值
首先,生活化元素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中的融入,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点时,引入生活化元素,能够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带入到生活情境中,在教师创设的活动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在加深学生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能够为数学素养的提升创设起到积极的影响。而在生活化元素的辅助下,数学教师能够从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抓住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学习数学知识,对于抽象的、晦涩难懂的数字概念,学生可以借助生活案例理解,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并学会举一反三,找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水平能够得到提升,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借助生活实例理解数学概念。
其次,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需要紧跟教师的思路,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各项能力无法得到的提升。而在新时期下,数学教师要保障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调整数学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模式,生活化元素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能够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使得数学课堂教学重新焕发生机。数学教师在授课前,需要先分析教材内容,找到的数学知识点与生活的关联,借此开展教学,数学课堂对学生而言会更具吸引力,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开展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被充分地调动,借助生活化元素学习数学知识,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不断的练习中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在此期间,数学教师能够借助生活化元素在,在数学课堂中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思考、探索的机会,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化元素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生活化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小学阶段教师常用的授课的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在借助的生活化元素开展教学时,可以借助情境教学法,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寻找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比如,小学数学冀教版新教材,四年级上册课本第七单元《垂线和平行线》第2节《平行线》,在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中,需要学生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知道平行线之间所有垂线的长度都相等。在课堂中,数学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学习新课的知识,教师可以抛出的问题“小明的妈妈买了一幅风景画,想要把它挂在客厅的墙上,请你来小明妈妈,究竟怎样挂最好看呢?”学生可以开展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直线表示房顶线,请学生在黑板上利用风景画模型来模拟挂画的过程,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将两个钉子看做两个点,画出一条直线,和房顶线看以看作是一组平行线,在学生挂好画之后,教师可以接着抛出问题,“大家认为这样挂很漂亮对吗?如果斜着挂呢?”将两种挂画的方式做对比,然后询问学生“每组中的两条直线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引导学生描述平行线的概念,而生活中也有许多现象可以看做平行,可以让学生从教室中寻找平行线,发现生活中的平行现象,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1]。
(二)开展生活化教学
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之前,要认真地分析教材内容,找出其与生活的关联,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化元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其寻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小學数学冀教版新教材,四年级下册课本第六单元《小数的认识》,在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中,需要学生知道整数和小数,认识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能够说出具体事物中小数表示的意思,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课堂中,教师在讲述小数相关的知识时,可以借助生活化元素引起学生的兴趣,询问学生在生活中够见过哪些鸟,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麻雀、喜鹊、啄木鸟”等等,这些鸟类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在学生回答过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世界上的最大的鸟和最小的鸟,引起学生的兴趣,在PPT中展示鸟的图片以及基础信息,在介绍鸟的体长和体重时会运用到小数,借此来引出新课的知识,然后在PPT中展示一些数据,“2米15厘米、3元8角、6元1角”,询问学生能否用小数来表示,学生能够将其转化为小数的形式,“2.15米、3.8元、6.1元”,反应迅速的学生能够联想到超市中的物品,多是借助小数来呈现价格,学生会基于小数与生活联系展开激烈的讨论,课堂气氛能够充分活跃起来,数学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在学生兴致最浓时,带领学生认识小数的整数和小数部分,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牢记小数的相关知识,还能够将其与生活关联起来,体会到小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2]。
(三)布置生活化作业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撇弃陈旧的作业形式,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夯实数学基础,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比如,小学数学冀教版新教材,五年级下册课本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1节《体积和体积单位》中“体积与容积——用量具测体积”,在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中,需要学生了解物体体积与水面升高那部分水的体积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发现和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之前学习中,练习册中有乌鸦喝水的相关练习,在练习中多数学生都能够清晰地指出水的体积没有发生变化,而是瓶子中放入了石子,使得水面升高,学生能够明白这一原理,但是无法使用数学语言来加以解释,大部分学生会使用生活化的原因来解释,而在课堂中学习中,学生能够明白其的原理,并借助数学概念来加以解释。在课堂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掌握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关系,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加以检测,“石块、西红柿、土豆等大小不规则的物体,可以使用量杯或者量筒来测量合它们的体积,那么‘一个乒乓球’‘一块不规则的海绵’‘一把椅子’这些物体你能想办法测量它们的体积吗?”让学生结合课上知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思考和的研究,找出测量“一个乒乓球、一块不规则的海绵、一把椅子”的方法,完成数学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数学知识点,还要灵活运用知识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经过调查的发现,多数学生都能够牢牢掌握数学知识点,但是需要实际问题时一筹莫展,不知該从何处入手。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的原因在于,数学教师在课堂中专注于知识点的讲解,并未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对于部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学生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数学可以引入生活化元素,弥补以往教学的不足之处,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引入生活化元素开展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桂林.分析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学周刊,2022(19):26-28.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9.009.
[2]王金凤. 乡村学校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D].临沂大学,2021.DOI:10.44252/d.cnki.glydx.2021.000003.
[3]卢啸.注入生活之源 激活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以“千克与克”一课为例[J].智力,2020(31):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