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开展诗歌审美教学的几种方法

2022-07-13 20:47蒋伟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2年5期
关键词:鉴赏能力诗人诗歌

蒋伟

诗歌是高中语文教材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升其文学素养。然而,在以往的诗歌教学中,一些教师常常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朗读与翻译诗歌上,并未有效地开展审美教学。这样是起不到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作用的。近些年来,受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一些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尝试使用各种方法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对此,笔者就谈谈新课改背景下开展诗歌审美教学的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创设特定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诗歌不仅是文人抒发情感的一种媒介,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阅读诗歌,人们能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感受到古人情思的美……高中阶段的学生其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但是,古代诗歌在表达上与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存在一定的差异。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在开展诗歌审美教学时,需结合诗歌的内容或主题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走入特定的情境,仔细感受诗歌的美,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讲解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首先,可以借助音频软件,带领学生共同欣赏琵琶曲《汉宫秋月》,利用优美的音乐营造寂寥冷清的意境,让他们走入情境,感受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然后,鼓励学生用两到三句话概括这首琵琶曲的艺术风格与演奏特点,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用文字記录声音是多么的不易,感受白居易高超的笔法;之后,让学生精读诗歌,进一步感受叙事长诗的语言特点,并鼓励他们从人物、意象、意境等角度入手,对诗歌进行多角度的鉴赏;接着,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认知水平的前提下,引导他们了解陈洪绶、苏舜钦、杨慎等对《琵琶行》的评价,帮助他们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美;最后,可以设置具有引导性的问题:“作者与琵琶女产生共鸣的原因是什么?作者用哪两句诗将他与琵琶女联系到了一起?”帮助学生深刻体会白居易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二、开展鉴赏活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美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而诗歌是展现美的重要载体。与其他的文学体裁相比,诗歌的美更加含蓄。一些诗人在创作诗歌时会采用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将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学生如果不用心体会,往往难以准确地把握诗歌中的情感与美。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诗歌鉴赏活动,让他们集中注意力,真正参与到鉴赏活动中去,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

以《小雅·采薇》为例。这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了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全诗共六章,每章八句。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这首诗歌不仅节奏感强,而且综合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赞扬了士卒视死如归、不辞辛苦的爱国情怀。为了帮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诗歌鉴赏活动。首先,可以预留出4至6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歌。对朗读方式不作限制,学生既可以独自朗读,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朗诵,还可以选择配乐朗诵、双人朗诵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提醒他们:吐字要清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初步了解诗歌内容,与出征的战士产生情感共鸣。其次,紧紧围绕“思归”这一主题,组织学生进行鉴赏。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课外素材,开阔自己的眼界。最后,引导他们从关键语句入手,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末章的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简意深,情景交融,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又如,在讲解《归园田居》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审美鉴赏活动,引导他们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该诗由陶渊明创作。有的学生在初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觉得平平常常,认为仅仅是在描写诗人采菊与欣赏风景的场景。但是,细细品味后不难发现,这句诗极具美感。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素自然。前人常用“平淡”二字来形容其诗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平而有趣,淡而有味。只有心境“至闲至静”的人才能写出。诗人在空闲时间采摘菊花的画面,营造了返璞归真、心旷神怡、逍遥自得的忘我意境。

三、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移情换位”

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学生倘若无法从诗人的角度去品味,是很难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诗歌的情感美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移情换位,让他们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

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在讲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将诗中的情节演绎出来。通过鼓励学生表演,再现诗歌中的画面,可以让他们站在诗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感受人生,进一步体会诗歌中诗人的无奈和悲哀之情。南村的一群孩童欺负诗人老了没有力气,竟然忍心当着他的面做盗贼,抱着茅草跑进了竹林。他唇焦口燥,没有力气呼唤,便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与“老无力”相互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凸显了诗人的不幸。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能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面对一群调皮的孩童十分无奈、悲哀的心情!通过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移情换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到诗人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美好情感。

此外,在教学李白的《蜀道难》这一诗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观看与“蜀道”相关的视频片段,认识并了解多种多样的蜀道,感受蜀道危与高的特点。除此之外,教师也能以李白的形象为突破口,利用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观看并了解与李白相关的各种事迹的图片或视频,全面把握李白的性格特征,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便学生了解诗歌的主观情感。学生审美视野得到有效拓展后,教师再引入《蜀道难》这一诗歌的讲解,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细细品味诗歌营造的阔大雄奇的意象,感受李白激昂俊逸的浪漫诗风,进一步感悟诗歌的情感,细细品味诗歌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此为目标,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感受,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诗歌鉴赏教学的效率。

猜你喜欢
鉴赏能力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小学美术课堂中鉴赏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究
七月诗歌
“诗人”老爸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愤怒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喜欢的话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