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TEACHER
林昳
浙江省瑞安市虹桥路小学校长,浙派名校长培养对象,浙江省教改之星,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浙江省“三育人”岗位建功先进个人,温州市语文名师,温州市教科研导师团成员,执笔的《1+1课堂:基于整合·拓展的学科教学变革》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刚来瑞安市虹桥路小学(以下简称虹小)时,林昳没有想到,自己与这所学校的缘分,竟会持续二十余年之久。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教导主任、副校长,再到校长,虹小见证了她每个阶段的成长,也正是24年的陪伴,让她仿佛在这里扎下了根,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甚至于学校周边的每一位邻居,都无比熟悉。“正是这样的情感牵引,让我觉得只有在这里,我的价值才能淋漓尽致地体现。”
如今的虹小,拥有25个教学班,1081名学生,63位教师,虽然学校校舍不大、规模中等,但是教师均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学校也连续五年获瑞安市教育教学质量奖,受到社会的一致认可。但这并非虹小一贯的风貌,林昳讲道,虹小虽然是一所百年老校,但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学校设施陈旧、师资薄弱,成为老百姓口中不入流的学校,而一切的转折,便是在27年前,虹小毅然踏上了一条“科研兴校”的道路。
科研兴校——坚守与传承
虹小最早名为“东南隅蒙学堂”,在1902年由著名教育家孙诒让先生倡办,瑞安乡贤项氏创办,首招学童28名。1995年之前,这还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城镇小学。“1995年,可以说是虹小建校历史上的分水岭。”林昳向我们介绍道,“那年8月,虹小被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确定为实验校,共同规划了‘科研兴校’的办学战略,林崇德教授任名誉校长,从此学校迎来了改革创新的新风貌。”
“科研兴校”仿佛一面旗帜,引领了学校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科研风潮。27年来,历任校长从未间断改革创新的步伐,始终立足课堂,坚持改革实践,以“科研兴校”的办学战略,引领学校形成省内知名教科研品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自1999年入校以来,林昳亲眼目睹五任校长在“科研兴校”的背景下带领学校稳步向前,她深知科研创新不仅仅是学校前行的指引,更是责任的坚守与传承。
2010年,林昳担任分管教科研的副校长一职,在这样一所以科研创新为重点战略的学校,责任与压力可想而知。次年,学校便酝酿新的科研方向,描绘了一幅“1+1课堂变革”的蓝图:把课内教材学习整合到三分之二课时量,挤出三分之一课时量拓展课外活动。这个大胆的设想马上被立项为浙江省十二五教科规划重点课题,而作为副校长的林昳,也义不容辞地承担了第一节整合课的任务。“新的改革必须付诸实践,总得有一个人先做出尝试,于是我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是我的责任所在。”
没有模板,不知对错,第一堂课题研究课不乏质疑的声音。林昳与老师们真诚交流:“改革就需要打破常规,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可能的错误而放弃行动,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寻得最佳方法。”就这样,林昳在与团队不断磨合中,对“1+1课堂理念”的认知逐渐深刻,方向逐渐明晰。最终,虹小的“1+1课堂变革”收获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沉甸甸的荣誉来之不易,更让林昳明白科研创新对于一所学校的意义所在。
在虹小校内的竹帘上,印着三幅画——一條科研传承之路、一座科研成果阶梯、一幅科研辐射图,分别对应了虹小27年的科研坚持、不断累积的科研成果以及将教研成绩推广向全市十余所学校的科研辐射,这是虹小“科研兴校”理念的立体呈现。2018年,林昳担任虹小的正职校长,也正是这一年,虹小被确定为瑞安市唯一一所教科研培训实践基地,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她发出一份“招募令”,邀请有科研兴趣的外校老师加入团队,并坚持“1+1课堂变革”的方向,不断实践出成果,帮助本校与外校年轻教师专业成长,达到“开放科研·合作共赢”的目标。
在一篇文章里,林昳这样总结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做科研,不知学问之大也。正是科研创新,让这所“弄堂小学”焕发新的生机,让每位身处其中的老师,都能得到学术氛围的熏陶,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虹小也必将勇立潮头,砥砺前行。
师资建设——提质与求新
在虹小工作二十余年,对虹小的每一位教师,林昳比任何人都要熟悉。她也深知学校教师的发展现状:作为市区的百年老校,教师流动少,老教师都已年过不惑,该拿的职称和荣誉都拿到了,专业成长难免遇到瓶颈,新教师迫切需要成长,却缺少系统的路径。林昳明白,学校要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教师必然是主力军,要落实学校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首要任务。
林昳将学校所有教师按照年龄分为四类:50岁以上为经验型教师,40~50岁是骨干型教师,30~40岁是发展型教师,30岁以下的是入门型教师。四类教师的年龄层级不同,专业水平存在差异,工作心态上也有一定的区别,因此林昳为四个层级的老师设计了不同的成长路径。
“50岁以上的经验型教师,基本都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精力不如从前,加之家庭的压力,很难全身心投入教学教研工作。”林昳讲道。于是她提出成立“虹桥路小学专业监督指导小组”,以八位50岁以上的经验型教师作为小组成员,在教学常规检查、教师职称评聘等工作中发挥监督指导作用,对应减少课时安排。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对年轻教师的督促上能发挥重要作用。
40~50岁的骨干型教师,是虹小教师团队的中坚力量,他们拥有较丰富的教学、教研经验,也有对专业成长的渴望。借助虹小瑞安市教科研实践基地的平台,林昳任命他们为基地学科导师,带动基地内其余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他们常常去到农村学校作讲座、上公开课,与年轻教师结对子,同时也倒逼着自身成长,从骨干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化。
30~40岁的发展型教师,迫切渴望成长,但是缺少目标方向,也同时需要兼顾家庭,容易陷入职业倦怠。“对于他们,我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他们每个人邀请到办公室单独谈心,确定他们就近发展区的目标规划,如教坛新苗、教坛新秀等等,帮他们找准目标。”林昳很重视这一批教师的发展,会将资源、机会等向他们倾斜,让他们能更快成长为学校的骨干。
30岁以下的入门型教师只有几位,数量虽少,但林昳也丝毫不轻视。她称他们为“希望之星”,“倒逼”他们严于律己,校内实行青蓝结对,安排前辈教师指导学习,校外更是积极向市教研员推荐,指导她们上市级公开课。虽然对于年轻教师来讲,担子会有些重,但他们的成长速度也有目共睹,在瑞安市新教师考核中,幾名新教师均取得“优秀”成绩。不时有前辈教师打趣道:“学校对你们这么重视,真幸福!当年我们想上节公开课,那可难咯!”
“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老师培养学生,校长培养老师,这个方向永远不会错。”林昳说道。因为自己也经历过,她更清楚教师的成长过程或许辛苦,但是每走一步都能体会到自我价值的提升。她表示,校长的首要职责就是要充分挖掘每位教师的价值,激励他们主动成长,只有教师拥有持久的职业幸福感,才能以阳光的方法、饱满的热情面对学生。
素养教育——整合与开拓
即使工作再忙,林昳每周仍然会坚持上课,她认为只有亲身接触课堂、接触孩子,才能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教师要往什么方向成长。成为校长之后,学校的事务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林昳也不得已放下了带班的工作,这是她的一个遗憾。她说:“我常常想,如果没有当校长,我大概会一直带班下去。”
林昳很享受与孩子打交道,与学生相处总能发生很多有趣的故事。在今年世界读书日之际,瑞安市图书馆邀请林昳参与“和校长一起读书”的活动,虹小的孩子们能通过报名,与校长林昳一起同读一本书。但是因为名额有限,活动刚刚上线便被一抢而空,好多孩子因为没抢到名额而难过懊恼。其中一个孩子的母亲亲自拜访林昳,向她表达了孩子的渴望。孩子的热情让林昳有些惊喜,为了不打消他们阅读的积极性,林昳邀请“落选”的孩子来办公室,自己组织了一场读书活动,看着孩子快乐的神情,林昳也感觉到很满足。
虹小坚持“留给孩子影响一生的坚实起步”的办学理念,在林昳看来,要有“坚实起步”就要学会用“两条腿走路”,一条是“扎实的学科素养”,另一条是“全面的通用素养”。基于对素养内涵的思考,在2018年,林昳与师生、家长共同交流,将学校的育人目标确定为“守公德、善学习、强体魄、会审美、敢担当”,这与2019年国务院提出的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
“彩虹有七彩,虹小也有‘七彩课程’这个文化符号。就像阳光照到水珠上折射七彩的光,在‘七彩课程’的熏陶下,孩子也能实现素质的综合成长,焕发光彩。”林昳讲道。在课程体系的架构上,林昳将其搭建为三个层级。一是“底色课程”,也就是基础学科课程,语、数、英、科、音、体、美、信,每一个学科都要在课堂上扎实夯实学生的学科素养基础。二是“彩色课程”,也就是兴趣培养课程,林昳坚持“在小学阶段要培养孩子一到两个终身的特长”,为学生提供三十余门选修课程,涵盖体育、艺术、科学等类型,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特长。三是“亮色课程”,即德育整合课程,涵盖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等,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德育引导。
课程之外,林昳把办学理念化作生动的文字、图画、音乐,逐步深入师生心灵,转化为虹小人特有的行为气质。她与全体师生一起撰写《东南兴校记》,编写校歌《东南之歌》,设计吉祥物东东、南南。她遵循“小校园精致化”的原则,设计完成“虹小十景”:集贤台、漂流书亭、翰林角……每一景的背后都蕴含着育人故事。通过环境、精神、课程、行为的多元文化建设,这所弄堂里的百年老校正焕发出教育的新样态。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的诗句,正是对林昳与虹小情感的诠释。从瑞安市教坛新秀,到温州市名师、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她的一切荣誉都离不开这所学校。她感谢虹小对于自己的培养,而站在如今的岗位,她以自己的价值为虹小再添新彩,这是她对虹小的承诺。